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宁波西袁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4-29 09:1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24-4-30 08:03 编辑

宁波西袁氏


附 录

  民国版存谱家乘全书三十八部(每部十六本)
宗祠 2 部;干事1 部;尚宝房继志堂1 部;丙熊1 部;久才1 部;久梁1 部;本立本廉本良1 部;久均1 部;久埙1 部;久垓久址1 部;久鋆1 部;乃彬 1 部;嗣衍1 部;卫前房明堂岙支2 部;箭岭岙支1 部;余姚可烶可忠1 部;
宝山希涛 1 部;箭岭岙世镁妻李氏1 部;中书房静隐裔1 部;茂昺裔1 部;嗣茂1 部;给事房葺斋裔1 部;耕隐房久英1 部;世经世纬1 部;
弥通 1 部;弥润1 部;后宅房长涂孔家段支1 部;前宅房延定湾支1 部;桃花龙洞支1 部;
田岙支2 部;郭巨支1 部;大涂塘支1 部;庲阳支1 部;碑塔支1 部;大涂塘世欐1 部;

  世系录编二十二部(每部六本)
宗祠 1 部;尚宝房可烜1 部;久凌1 部;久圻1 部;嗣胜1 部;卫前房可达1 部;箭岭岙弥载1 部;明堂岙嗣耕1 部;嗣良1 部;世全1 部;世德1 部;世家1 部;耕隐房久皋1 部;嗣清1 部;嗣葆嗣藩1 部;嗣梁1 部;嗣涛1 部;世栋世梁<左木右豪>1 部;世绍1 部;弥炽1 部;昌愈1 部;前宅房郭巨世树1 部

  世系通检图四十二部(每部两本)
尚宝房久堉 1 部;南岸可琛可瑛1 部;久香1 部;嗣梁1 部;卫前房后仓可秀1 部;箭岭岙嗣隆1 部;嗣林1 部;世南1 部;弥鑫1 部;明堂岙嗣游1 部;嗣衿1 部;世翱1 部;世本1 部;世方1 部;世凤1 部;世鹏1 部;世连1 部;给事房久皋1 部;嗣放1 部;世名世爵世杰世尧1 部;中书房久浩1 部;久壕1 部;久详1 部;嗣松1 部;耕隐房久德1 部;嗣铨1 部;嗣干1 部;世龙1 部;世统1 部;弥樟1 部;前宅房延定湾弥茂1 部;桃花智生智章1 部;智位智元1 部;田岙礼谙1 部;礼莲1 部;智廉1 部;大涂塘智模1 部;智勋1 部;智宝1 部;世芬1 部;世会世仑1 部;郭巨世章1 部

  民国十七年戊辰重修家乘征信录 捐助
尚宝房圣旨亭继志堂 银 300 元;丙熊(明山) 银 450 元;乃彬(霞岭) 银 250 元;久埙(梅斋) 银 150 元;嗣衍(绍蕃) 银 150 元;久才(仰之) 银 60 元;久梁(宁生)银 50 元;久均(书锵) 银 50 元;久鋆(稼馨) 银 50 元;久址(叔基) 银 40 元;久寿(葭池) 银 30 元;本良(嘉全) 银 30 元;久凌(和乡) 银 20 元;嗣胜(伏传) 银20 元;可烜(晋阳) 银 10 元;本立(志青) 银 10 元;本廉(介青) 银 10 元;久垓(仲京) 银 10 元;久圻(厥生) 银 10 元;南岸久香(筱敬) 银 5 元;可琛(韦卿)银 2.5 元;可瑛(耐卿) 银 2.5 元;嗣梁(显廷) 银 2 元;卫前房箭岭岙支合助银 81元;世镁妻李氏银 50 元;弥载(勉哉) 银 30 元;嗣隆银 5 元;世南(召甫) 银 5元;弥鑫(人杰) 银 5 元;嗣韩(琦庵) 银 1 元;后仓可秀(才赓) 银 5 元;明堂岙支合助银 130 元;世全(大全) 银 25 元;世德(雨辰) 银 25 元;嗣耕(子赓) 银20 元;嗣良(安心) 银 20 元;世家(云庆) 银 20 元;嗣游(慈有) 银 5 元;世翱(安友) 银 5 元;世凤(舒奉) 银 5 元;世鹏(舒葆) 银 5 元;世连(连法) 银 5元;嗣衿(嗣高) 银 2 元;余姚可烶(安心) 银 10 元;可忠(姚生) 银 10 元;宝山希涛(观澜) 银 50 元;中书房静隐支公祀银 50 元;嗣茂(慈水) 银 25 元;久浩(金满) 银 7 元;久详(子密) 银7 元;嗣松(康宁) 银 6 元;久壕(仁官) 银 5 元;定海钟毓(奎祥) 银 5 元;久臬(长云) 银 5 元;嗣放(荷状) 银 2 元;刘家河世名(舒明) 银 3 元;世爵(才明) 银2 元;世尧(尧生) 银 1 元;世杰(才友) 银 1 元;耕隐房西桥久英(才林) 银 100 元;嗣清(春水) 银 20 元;世经(运才) 银 17.5 元;世纬(运法) 银 17.5 元;久皋(九皋) 银 10 元;嗣梁(秉章) 银 10 元;嗣涛(水堂) 银 10 元;嗣葆(仁良) 银 10 元;世绍(章才) 银 10 元;久德(茝笙) 银 5元;嗣藩(仁新) 银 5 元;世龙(肇庆) 银 5 元;世统(舒沐) 银 5 元;嗣铨(夏构)银 2 元;嗣干(莘耕) 银 2 元;北门威房公祀(10 元);弥通(畅园) 银 139 元;弥润(淼官) 银 100 元;昌愈(沐生) 银 15 元;弥炽(东莱) 银 10 元;世栋(福堂) 银 5 元;世梁(福生) 银 5 元;世<左木右豪>(咏笙) 银 5 元;弥樟银4 元;前宅房延定湾世翰(信翰) 银 8 元;弥<上艹下才>(栽云) 银 8 元;弥富(麟富)银 8 元;世连(信连) 银 4 元;弥芸(麟云) 银 4 元;世行(信行) 银 3 元;桃花龙洞支合助银 20 元;智生(小生) 银 2.5 元;智章(谒仁) 银 2.5 元;智位银 2.5 元;田岙支合助银 180 元;大涂塘支合助银 50 元;世欐(圣赉) 银 30 元;智模(淇生)银 5 元;智勋(谒史) 银 5 元;智宝(惟善) 银 5 元;世芬(舒枌) 银 5 元;世会(舒慧) 银 3 元;世仑(须友) 银 2 元;郭巨支合助银 35 元;世树(蔼如) 银 15 元;庲阳支合助银 20 元;碑塔支合助银 14 元
共收银 3299 元
支用( 银元)
润资(总修) 银 400 元;(协修) 银 200 元;膏资(参校) 银 100 元;舆资(舆修) 银140 元;薪给(采访员) 银 140 元;缮录雇员银 152 元;校对雇员银 180 元;川旅邮费银 135.952 元;登报招贴银 99.5 元;绘像工料银 271 元;摆印装订银 396 元;手民膳食银 88.5 元;纸扎笔墨银 296.42 元;表版图章银 64.48 元;谱箱夹板银 66.8元;开印房租银 44 元;零星杂用银 167.564 元;添装神龛银 200 元;
共支 银 3142.216 元
案曰收支相抵计余丈 银 156.784 元以备家承告成祭祖之用其确数候事毕揭示焉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修谱捐助
尚宝房继志堂 洋银 800 元;里东祀洋银 200 元;雪荘祀洋银 50 元;萼楼祀洋银 50元;莘夫祀洋银 50 元;耿堂祀洋银 30 元;可烺洋银 50 元;可焯洋银 25 元;可荣洋银15 元;义年洋银 15 元;可贞洋银 10 元;久垚洋银 10 元;可恩洋银5 元;尚宝房南岸之镇洋银 100 元(减缴50 元计如上数);可权洋银 10 元;可顺久桢洋银 5 元;各户合助洋银 2.8 元;卫前房可材洋银 5 元;镇海箭岭岙支洋银 35.5元;江苏宝山镇嵩洋银 20 元;箭岭岙嗣镜洋银 10 元;嗣梓洋银 2.5 元;信久洋银2 元;冯湾可秀久滈洋银 2 元;中书房洋银 14.8 元;给事房嗣春嗣表洋银 7 元;耕隐房西成桥支洋银 19.3 元;北门支洋银 8.56 元;世美洋银 20 元;政襄洋银 10 元;弥通洋银 10 元;久德洋银 5 元;嗣镕洋银 5 元;嗣江洋银 5 元;世英洋银 4 元;前宅房定海田岙九皋祀洋银 100 元;镇海郭巨支洋银 42 元
共 洋银 1755.46 元

  民国十二年癸亥重修祠堂征信录
  收入之部
旧管(存款) 银 100 元;进主费银 42 元;田房租壬戊起丙寅止除春冬祭费用外银 475.34
元;山花(蒋山拚树) 银 30 元;进主费银 274.2 元
捐助 879 元附捐助花户数目:
尚宝房继志堂 银 50 元;尧年(耀臣) 银 100 元;武安(瑞辰) 银 100 元;乃彬(霞岭) 银 100 元;嗣衍(绍蕃) 银 100 元;久梁(宁生) 银 10 元;嗣骥(关福)银 10 元;可烜(晋阳) 银 5 元;久才(仰之) 银 5 元;久均(书锵) 银 5 元;卫前房镇海箭岭岙支银 25 元;中书房公祀银 30 元;给事房世名(舒明) 银 10 元;耕隐房威房公祀银 20 元;训义训礼公祀银 20 元;彧房公祀元10 元;弥通(畅园) 银 100元;久英(才林) 银 50 元;嗣清(春水) 银 15 元;嗣葆(仁良) 银 14 元;嗣涛(水堂) 银 10 元;嗣朗(美生) 银 10 元;嗣鸣(凤林) 银 10 元;世经(运才) 银 10元;久德(茝笙) 银 5 元;嗣藩(仁新) 银 5 元;嗣笙(安生) 银 5 元;弥润(淼官)银 5 元;嗣云(济林) 银 3 元;嗣干(莘耕) 银 3 元;嗣生妻王氏银 3 元;久良银2 元;嗣铨(夏构) 银 2 元;世梁(福生) 银 2 元;前宅房镇海郭巨大涂塘支银 25元;
存息 银 48.286 元
共收银1848.826 元

  支出之部
修缮(木匠) 银 438 元;石匠银 150 元;泥匠银 444 元;漆匠银 185 元;铅水溜银 31.5 元;装厕所银 18.498 元;现贴银 11.367 元;杂用银 51.055 元;购地银 48.2 元;神版银 37.31 元;木主银 60 元;添置器具银 59.13 元;贺祀支用银 211.559 元
共支 银 1745.619 元
改立户管 银 12 元;祠堂登记银 13.2 元;祀田浚河捐银 29.1 元;历年补葺银34.922 元;历年杂交银 8.67 元
共支银 97.892 元
两共支 银 1843.511 元
收支相抵结余 银 5.315 元存入公项
  中华民国十七年岁在戊辰十月尚宝房乃彬霞岭甫造报

  来自电子版家谱的附录:
宁波西袁氏家谱(续集)

目 录

一、 袁氏源流及鄞县西袁氏探溯
二、 宁波西袁氏家族的历史荣耀
三、 列传续补(八二版修谱人员图像)
四、 世系通检图
五、 《学历、学位、职称、职务》及统计分析
六、 荣誉篇
七、 创业篇
八、 明清史志摘录
九、 乙酉祭祖大典及祭文碑文
十、 家训《袁氏世范》
十一、 三山归宗五洲同心
十二、 西袁氏家谱编辑简史
十三、 乙酉版修谱祭祖费用总览
十四、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宁波西袁氏慈善教育基金概况
二○○六年五月

袁姓源流及县西袁氏探溯

  袁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妫姓,即为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公历纪元前2294-2184)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舜出仕前与二妻娥皇女英居于妫汭(指妫水,汭水区域。今山西永济县)。所以后代又有妫姓。周武王灭商后,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 世孙中有个名叫诸的,字伯爰。公元前700—658 年间伯爰的孙子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后改爰为辕。秦末(秦,纪元前254-207 年)涛涂裔孙吿避难河洛(黄河、洛水区域)。其幼儿子政将辕去车为袁。为袁姓之始。迄已二千二百年。
  政十三世孙干为汉贵乡侯。迁回阳夏。由汉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千余年间,袁氏一姓滋生繁衍,遍及各地。尤以陈郡、汝南、彭城为最。族中人材辈出,名列青史者众多。即以唐代而论,为宰相者即有三人。智弘为高宗宰相、恕己为中宗宰相、滋为宪宗宰相。干二十六世孙晔为唐朝咸宁令。迁居今江西南昌。(参阅《新唐书》七四下 宰相世系表)晔儿子滋任唐宪宗宰相。滋第四代孙蟾,五代(906-960年)大理评事。蟾儿子逢吉,北宋(960-1126)任鸿胪寺少卿,逢吉儿子成务,为比部员外郎,京东转运副史。《鄞县西袁氏家乘》称始迁祖子诚为成务之子。(涛涂子选,选子突,突子雅,雅子颇,皆陈大夫。颇裔孙告,秦末避难居河洛间。告少子政,政十三世孙干,干封汉贵乡侯,复居陈郡阳夏。干八世孙良,汉明经成武令。良次子璋,璋子滂,字公熙,东汉司徒。滂子涣,字曜,乡魏良中令兼御史大夫。涣四子准,字孝尼,晋给事中。准子冲,字景玄,光禄勲。冲子耽,字彦道,历阳太守。耽子质,字道和,东阳太守。质次子豹,字士蔚,丹阳尹。豹子洵,宋吴郡太守。洵长子顗,字国章,宋雍梁南北秦四州都督。顗次子昂,字千里,萧梁司空。昂长子君正,字世忠,吴兴郡太守。君正少子颕,字文周,骠骑大将军。颕子温,字君恪,陏左卫大将军。温子士政,唐南州刺史。士政子伦,当阳令。伦子知玄,石州司马。知玄子晔,咸宁令,徙居江西南昌。晔子滋,字德深,中书侍良同平章事。滋长子炯,江陵户曹参军。炯子仪,黄州刺史。仪子光甫,尉氏令。光甫子蟾,五代大理评事。蟾子逢吉,字延之,宋鸿胪寺少卿。逢吉子成务,比部员外郎。成务子子诚,以大宗正寺丞知临安府,扈高宗南渡至明州,卜居鄞之西郊。遂著于鄞。) 摘自民国版《鄞县西袁氏家乘》卷一的“世序”。
  金军势强,高宗二渡长江南避,建炎三年(1129 年)八月,金将兀朮渡江追击。高宗自建康(今南京)经平江(今苏州)、越州(今绍兴)、明州(今宁波)、定海(今镇海)、昌国(今沈家门)避难至温州海面。留大臣范宗尹、赵鼎(后均为相)寄留明州以候金兵。先时我始迁祖子诚进士致仕,官至大宗正寺丞,由南昌护驾南下,即任临安知府。不久高宗又迁至明州,但还是不安全。遂决定出海,那时子诚是留鄞大臣之一。自此子诚定居鄞县西郊,遂以鄞县为籍,时为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 年。
  150多年后,南宋末期德佑二年(1276年)元兵攻打明州,我五世祖镛公英勇抗敌,壮烈牺牲以身殉国,举家十七人闻讯投河殉节。镛以前约百多年的家传史实均行散失,与原籍江西亲属失去了联系。今查原委,方知当时降臣赵孟传执掌明州政权后,一是因亏对袁氏家人,二是意图扑灭历史痕迹,不惜将女儿下嫁袁镛堂弟惠孙的儿子天赐,并使其搜掠我家典籍、财产、田园,并封煞镛公英名几十年。且逼迫镛子泽民(润祖)颠沛流离外出谋生,几无容身之地。我家史资料亦散失殆尽,虽经后世补遗查考,仍缪误频出。迭经数次修谱时考证补充,渐渐完整,仍造成连续十几代家史的混乱。错与丰城袁氏接谱数百年。乾隆年间十九世袁钧修谱时做了大量的调研考证核对比较,终于将错接江西丰城袁氏谱系的来龙去脉厘清并记载下来以告后世。
  光绪年修谱时彻底修正改版,成为这次新版家谱的原型。

西袁氏原名由来

  元朝戴良《久灵山房集》曰:袁氏之居鄞者三族,曰西门袁氏、曰南袁氏、曰鍳桥袁氏。鍳桥袁氏有蒙、斋二先生者,以风节行谊为时所敬仰。南袁氏有清荣先生谥文清者,以奥学雄文为世所宗师。而西门袁氏则有名镛字天与者,以忠贞节义著闻于时。西门袁氏简称“西袁氏”即由此而来。历时千年,子孙万千。迄今西袁氏已传三十余世,历时近九百年。祖宗故居即今宁波市新芝路西侧,西门路以北地区,原址现已拆迁改建。2003 年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拟利用部分西门外故居拆迁的旧建材于市中心月湖地区另建“西袁氏故居纪念堂”(暂名),供后人瞻仰。新芝路西门路口已由海曙区西门街道政府建造一块城西袁氏故居遗址碑,作为宁波市的一件历史见证永久留存。
  西袁氏故居现称新芝路系宁波话聖旨亭之谐音。传八世祖珙,九世祖忠徹,得明成祖、明仁宗之器重,永乐三年    (1405年)与洪熙元年(1425年)分别接“开军旨意圣旨”和“优待旨意圣旨”。为记恩宠,于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年)立两圣旨碑亭于西袁氏东南门楼内,世称圣旨亭,现名新芝路。

七世以前先祖略述

  一世:子诚来自南昌。进士致仕。历官工部员外郎、殿中侍御史、右司諌、国子司业起居舍人、太常寺少卿、国子祭酒兼侍讲、拜刑部侍郎。从高宗南渡。为武翼大夫、行营右护军、官至大宗正寺丞、知临安府。
二世:国贤,进士致仕。歷官龙图天章显谟徽猷阁学士、知泉州兼南外宗正事。
三世:章,采二公,均登进士第。章字君轼,官至太常寺少卿、国子祭酒,刑部尚书,采字君载,历任两浙及福建路诸县知县。仕至监闻检院祝禹圭。采居江西衢州信安,后代不详。
四世:芳、文蔚、冈、堉均章的儿子。芳曾知吉州太和县迁成都路提点刑狱兼行常平等事;文蔚,江南西路建安县主簿;冈一名文炳,江南京路宣城县尉;堉,江南西路建阳县知县。
五世:景安是芳的儿子,无后代。景宏是文蔚的儿子,两人都进士及第,事略不详。冈儿子锡、镛、鈜。锡无从查考,鈜事迹不详。镛字天与,为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进士。授签书
平江军节度判官。为继母守丧在家,在抵抗元兵南侵的战斗中殉国。获悉镛死国难后,镛妾及其三个儿子、两个儿媳及三个孙子、侄子衡的妻子及其儿子媳妇等十七人均即投河死节。堉儿子惠孙,后为元朝沿海置制司签厅。
六世:景宏有三个儿子复、衡、衍。衡、衍出继景安。镛遗下佑孙、泽民二个儿子。泽民的儿子士元出继衍。镛弟鈜的儿子天祥。惠孙传儿子天锡。
七世:泽民生有两个儿子麒孙和士元。因伯父衡的儿子义翁的妻儿均死国难,士元以儿子瑛出继为衡的孙子。天锡有两个儿子名为本立、本文。天祥有两个儿子名为士宝、世宝。

西袁氏排行的由来

  我宗自宋南渡时,宗正寺丞知临安府讳子诚开始定居于鄞。递传八世,排行无定。至九世为“忠”字行,十世为“应”字行,十一世为“孟”字行,尚未有成诵之句。厥后十二世“大”字行起,讫二十七世“昌”字行,为句者四,为字者十有六。咸丰四年续增排行合十六字,复成四句:
十二世~二十七世排行
大承祖庆茂宏德光行之可久嗣世弥昌
二十八世~四十三世排行
恩荣济美益祚钟祥云礽继起永保安康

房系的产生

  西袁氏八世后人口渐增,逐有房系之分,又因分居迁移,再分为支。当时谱系世序命名尚无定规。至十二世起,始以成诵之句为谱系排行定规传下。即“大承祖庆,茂宏德光,行之可久,嗣世弥昌。”( 也有一些房系以“文承祖训”代“大承祖庆”的。东乡部分族人于光绪回归后修改原有排行,以“同就嘉景,仁义礼智,嗣世弥昌”为世序,以同长山系原有排行过渡衔接,其智字辈相当于久字辈,嗣世弥昌回复大族排行)。清咸丰四年(1854年)又继续补充排行十六字,自二十八世开始,即为“恩荣济美,益祚钟祥,云礽继起,永保安康。”自此我西袁氏均已按此谱系排行传世起名。近代以来,由于家谱失散,人员散居,以至家族观念淡薄,有些房系自行起名,排行渐渐迷失混乱。今乙酉版家谱大大普及,各人可自行对照辈分前后秩序排列,确立自己在家谱中的位置,寻回各自的血脉源流和祖先线索。今后新人起名虽仍可自主,但最好能有一个相应的族名,以便确定其辈分排行。倘外乡相遇,凭排行可基本确认是不是同族血亲了。因为独特的排行词句就是一个家族的遗传密码,如果有三个以上重合,即可基本认定是同族亲人,这次耕隐房恩桢等及西成村和段塘族人的回归,就是排行密码的效应。

西袁房系简述

  戊辰版西袁氏家乘有记录者计十一房系共十二分支。根据各房系支别有直接关系者的先祖名讳或职位称号,定名为各房系称号。原谱里居卷曾提及征士房,世系表中不载。其它房系或亦有遗漏之处。从十一世起根据当时聚居在“圣旨亭跟”区域内的缘故,按居住的位置分布划分为前宅、后宅等。也有根据上代先祖的官讳、字号、谥号等命名房系:后宅系、卫前系、尚宝系、中书系、给事系、西山系、忠定系、耕隐系、西隐系、和翁系、前宅系及征士房等,因子孙繁衍,各系又下分房支,如卫前系下分孟憟支、孟愉支;尚宝系下分桂庄支、莲庄支;耕隐房下分探颐支(成),素庵支(彧),西畴支(威),前宅系因子孙迁居,根据其聚居地名区分房支了。因历史原因,尚宝房大部聚居在西门外的祖居内,后代兄弟众多,为便于识别,按长幼分序为各自房号。十九世光衔(凤书)的四个儿子行漳、行润、行灏、行洲四兄弟分别称为“仁、义、礼、智”四房。二十世仁房行漳的四个儿子烈、照、焘、杰四兄弟又称为“孝、悌、忠、信”四房。义房行润的两个儿子分勲、槱定为“ 乾、坤、”两房。下面又延伸开来有二十二世“忠金、忠玉”,“孝经”、“孝纶、”, “信勤、信俭”等。二十三世按排行分为“坤天、坤地、坤春、坤夏、坤秋、坤冬”、 “纶兴、纶立、纶成”,信勤房三户,今定为“勤日”“勤月”“勤星”。礼房因无后,由智房兼祧,因而礼智两房合而为一,今称“礼智”房。
儿子中没娶妻生子的不另立房系,所以房系数目有时与儿子数目不符。其它房系详细资料还有待收集。尚宝房十九世凤书名下房系图见下页:

  孟敕编写

  根据上面房系支别情况及案例分析,丁岙支的房系可能就称为丁岙系,下面又分为四房,具体名称已无人记清,目前只留下简称为:大房、二房、三房、小房。房系下面还有房号,如我家父辈四兄弟房号为:天、地、人、和。  

  ---袁世祥注

连环画“丁岙西袁归宗记”(文字内容)

编者按
  《丁岙西袁归宗记》是以宁波西门外袁家丁岙支族人七百多年来代代相传的历史记忆,结合实际存在的现状,根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鄞县西袁氏家乘》(鄞西袁氏家谱第五部)为主线编辑。同时参考了2005年版《宁波西袁氏家谱》(鄞西袁氏家谱第八部)以及《西袁记》的部分内容。在尽可能对历史作相互的印证、尽可能符合时代的历史背景、尽可能在符合封建社会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客观地、合情合理地还原历史真相。让西袁丁岙支族人永远记住自己的历史,记住祖先的艰苦卓绝的厚德精神。并对九百多年来宁波西袁氏家族史的内涵作些充实与补充。
《丁岙西袁归宗记》以我们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到丁岙岭墩去定居,寻根归宗经历了什么,以及丁岙岭墩支族人的现状作了系统的描述,希望能得到阅读者的喜欢。

2019年10月

1、袁姓起源说法很多,但自春秋时期起,袁姓一直活跃在河南一带,尤其以河南的陈郡、汝南为中心不断繁衍、发展、外迁。唐朝时,宁波西袁的祖先袁晔任咸宁令时,从河南的汝南徙迁到江西南昌。
2、在江西南昌,袁晔家族历代为官,传到宋朝袁逢吉任鸿胪寺少卿时,袁氏在南昌城成为一个大族。
3、北宋后期,君主荒淫,国力衰弱,以致金兵在1125年南侵中原。
4、1127年2月(靖康二年),金兵一路南下,直接打到了都城开封,掳走徽宗、钦宗二帝和皇子、皇孙、后妃、帝姬、宫女、大臣共三千余人,北去金国关押,史称“靖康之耻”。
5、这一年,是宋朝最悲惨、最耻辱的一年。只有宋徽宗第九子天下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和孟太后逃过一劫。
6、金兵占领东京开封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后,撤军回国。由于张邦昌原为宋臣,后降金,开封军民对其憎恨有加,加上大部分宋朝旧臣要求他退位。万般无奈之下,张邦昌以孟太后之名,下诏书立康王赵构为帝。
7、1127年5月(靖康二年),康王赵构从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即位,改元建炎,重建宋政权,史称“南宋”,是为宋高宗。叛臣张邦昌却以护国有功为名,被封王。
8、金国得知张邦昌被废,宋朝另立新君后,发起了更加猖狂的进攻,大举南侵。金兵一边迅速攻占中原北方大片土地,一边为斩尽杀绝宋朝新建立的朝廷,派出大量军队追杀新君赵构。
9、金国大军突然南下,高宗赵构措手不及。1127年7月,高宗赵构为避开金兵追杀,决定离开应天府,利用金兵渡江不便的长江天险,水陆二路,经扬州,南渡长江到江宁府(现南京)。
10、为了保护皇帝安危,袁子诚在父亲袁成务支持下,携子袁国贤,带领袁家兵丁、家眷、佣人等,一起去应天府勤王,袁子诚在应天府被封为武翼大夫行营右护军,保护高宗赵构南渡。
11、1129年2月,赵构改江宁府(南京)为建康府,作为宋朝行都,又称东都。但是,高宗赵构根本无力阻挡金兵的南下追击,金国皇帝完颜亮亲率大军,屯兵长江北岸。有长江防御天险的建康府(南京)危在旦夕,赵构只能逃亡到更南方的杭州。
12、杭州,原为宋朝两浙路路治所,1107年升为帅府,辖9个县20万人口。1129年2月高宗赵构逃亡到杭州,3月,朝中发生了“苗刘之变”,禁卫军将领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逼迫高宗赵构退位,传位于三岁的幼子。
13、4月,平定叛乱,赵构复位。闰八月,高宗赵构为感恩吴越国王钱镠纳士归宋的功绩,以钱镠故里“临安”为府名,升杭州为临安府,作为宋朝“行在所”(注:天子巡行所到之地)。袁子诚在“苗刘之变”中保驾有功,被高宗赵构加封为大宗正寺丞知临安府。
14、这时,宋朝的北方已被金国全部占领,金兵得知高宗赵构去了临安(杭州),紧追不舍,加大兵力追杀,几个月时间里,高宗赵构从临安—镇江—平江(苏州)--崇德--临安--常州--镇江--江宁(南京)--平江--临安--越州(绍兴)--明州(宁波),与金兵周旋,行踪飘忽不定,袁子诚一路保驾高宗赵构,紧随左右,多次化险为夷。
15、在高宗赵构的逃亡路线上,金兵一直紧跟在后。1129年12月,高宗赵构逃到了明州(宁波),被追得无陆路可走,只得选择从海上逃亡。
16、海上风大浪高,且大的船舶不多,不得已,赵构要求部分大臣将家眷、佣人等随行人员留在明州(宁波),并要求袁子诚也留在明州,选择适当时机去临安府(杭州)任上,为日后高宗回到临安建立新都作些准备。
17、袁子诚利用高宗赵构给的暂时留在明州(宁波)的这个机会,将自己的家眷、佣人等安置在明州城西门外新塘河之北。
18、袁子诚,宋朝进士,历官工部员外郎,殿中寺御史,右司谏武翼大夫,国子司业起居舍人,太常寺少卿,大宗正寺丞,国子祭酒兼侍讲拜刑部侍郎;高宗南渡勤王为武翼大夫行营右护军,后又加封为大宗正寺丞知临安府,宋三品。为宁波西袁氏一世祖。
19、高宗赵构也就从1129年12月起,从明州定海(现镇海)出发,海上漂迫一年到温州,1131年初到达绍兴。
20、这一年多时间,宋、金二国的战争形势也发生了很大改变,1130年金国国内发生内乱,金兵撤兵到长江以北,又经岳飞、韩世忠等宋将的一路截击,元气大损。
21、1132年初,战局基本稳定后,高宗赵构从绍兴回到临安(杭州)。
22、高宗赵构对建都临安情有独钟,但对外宣称要收复失地,还都东京,一雪国耻。自1129年8月将杭州升为临安府“行在所”后,1131年升临安府为“行在”,但一直没有定都,至1138年(绍兴8年)才正式定临安府(杭州)为“行都”,开始增建礼制坛庙。
23、而宋、金二国这几年也经数次南征或北伐,二国都无功而返,至1141年达成绍兴和议,双方以秦岭淮河为界,南宋王朝开始稳定。
24、临安的南宋朝廷稳定以后,袁子诚一直在大宗正寺丞知临安府任上,终因年事已高,决定告老还乡,回到明州城(宁波)西门外的家中。远在衢州知府任上的儿子袁国贤知道父亲告老还乡后,决定来明州省亲,看望父母亲。
25、袁国贤,宋朝进士,历官龙图阁、天章阁、显谟阁、徽猷阁学士。1127年7月,与父亲袁子诚一起保护高宗赵构南渡,路过衢州,被高宗赵构留下任衢州知府兼南外宗正事(注:家谱为“知泉州兼南外宗正事”,因泉州与衢州同音,应为衢州),居衢州,宋三品。为宁波西袁氏二世祖。
26、袁国贤在衢州知府任上已经十多年,生有二个儿子,大儿子袁章,小儿子袁采。1145年,袁国贤带着袁章、袁采一起到明州(宁波)省亲,由于袁子诚只有袁国贤一个儿子,于是,袁国贤将已经十多岁的长子袁章留在祖父袁子诚身边尽孝,宁波西袁氏也就从袁章开始瓜瓞绵绵。
27、袁章来到爷爷身边以后,在爷爷的精心指导教育下,很快考中进士。家谱记载:袁章,字君轼,宋进士,历官淮南东路蒙城县主薄,著作佐郎,成都路刑狱,监察御史,提点利州刑狱,太常寺少卿,知制诰国子祭酒,翰林学士,刑部尚书,宋二品。为宁波西袁氏三世祖。
28、在明州(宁波)袁姓大族有三支,袁子诚因定居在明州城西门外,称城西袁氏,或称西门外袁家;另外二支是南门的城南袁氏和鉴桥袁氏(原中山公园);三袁简称西袁、南袁和鉴桥袁。“三袁”之中,南袁与鉴桥袁本属同宗,西袁则同源而非同宗。
29、袁国贤带小儿子袁采回到衢州,1163年袁采考中进士,历官两浙路永嘉县知县,福建路政和县知县,两浙路乐清县知县,监登问鼓院负责受理上诉、举告、请愿、自荐、议论军国大事给朝廷的进状等;宋七品。袁采在乐清县任上完成《俗训》一书(1190年)。晚年居老家衢州时,总结监登问鼓院军民上书鸣冤案体验,对《俗训》进行修改补充,最终在徽州婺源定稿,由隆兴府通判刘镇为书作序,还将书名《俗训》更名为《袁氏世范》,成为福荫百世的家训名著。
30、三世祖袁章有四个儿子:袁芳、袁文蔚、袁文炳(冈)、袁文质(堉)。袁芳,历官江南西路吉州太和县知县,迁成都路提点刑狱,兼行常平等事,度宗朝阴授朝奉郎,宋六品。袁文蔚,江南西路建安县主簿,宋九品(注:宋朝每县一般设四个职位:知县、县丞(副职)、主簿二名各管户籍与公安)。袁文炳(冈),江南东路宣城县蔚,两浙路長兴县尉,宋九品。袁文质(堉),荆湖北路德安府教授,江南西路建阳县知县,主管劝农事,宋八品,
31、在三世祖袁章的四个儿子中,袁芳官位最高,家庭条件最好。子袁景安,进士出身,但膝下无子。袁芳大阿弟袁文蔚,子袁景宏,也进士出身,并生有三个儿子:袁复、袁衡、袁衍,于是将袁衡、袁衍过继给了袁景安为后。后来逃难到深山冷坳的丁岙西袁宗亲代代相传的“我们来自西门外袁家”、“西门外袁家做官,是大户人家”、“我们到西门外袁家不用通报,可直进直出”等。因为西门外袁家是袁复亲兄弟的家。
32、再说袁文炳(冈)生有三个儿子袁锡、袁镛、袁鋐,其中二儿子袁镛最有出息。袁镛:1271年(咸淳七年)皇历八月二十一日考中进士,在家静候补缺上任。两年多后,平江(现苏州)节度使判官职位出现空缺,准备上任,但因儿子袁泽民幼小,其母身体不好不能随行,考虑再三,老母吩咐袁镛再纳一妾,到苏州任上可照顾袁镛。
33、办好纳妾礼不久,老母突感风寒,一病不起去世,袁镛只得在家守孝三年,未能上任就职。
34、1206年,处于漠北草原的蒙古人首领铁木真称汗,尊号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对外发动战争。
35、1271年11月,成吉思汗孙子忽必烈发布《建国号诏》,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大元皇帝,正式建立元朝。
36、1274年正月(至元十一年),忽必烈征服金国后,将燕京(现北京)改为大都,并开始大举入侵南宋。
37、1276年,元兵攻占临安(杭州),太皇太后谢道清下了最后一道圣旨,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前往元营求和,文天祥被元军统帅伯颜扣留。谢太后求和不成,只好抱着5岁的宋恭宗,带着南宋皇族等人出城跪迎,向伯颜投降。
38、元兵收缴了宝印后,把帝显、皇太后以及福王、沂王等虏往大都燕京,只有度宗的二个儿子十一岁的赵昰和六岁赵昺,由他们的生母杨淑妃带着仓惶出逃。
39、杨淑妃带着度宗的二个儿子赵昰和赵昺,按照当年高宗赵构的南逃路线,经庆元府定海(现镇海)出海南下。直至祥兴二年(1279年)3月19日,陆秀夫背负8岁的皇帝赵昺在海南岛跳海而死,南宋彻底灭亡。(注:明州(宁波)在绍熙五年(1194年),宋宁宗赵扩即位后第二年,作为宁宗赵扩的潜邸,升明州为庆元府)
40、回说临安(杭州)被元兵攻占,宋朝朝廷南逃,浙东重镇庆元府成了抗元前哨。庆元府统率文武、负责镇守的是沿海置制使宋朝宗室赵孟传,协助他的是将作少监谢昌元,袁镛与他们交往甚密。
41、景炎元年(1276年)3月初九,清明前一天,西袁组织18位宗亲,代表西袁家族准备清明西山扫墓祭祖。她们包括:袁镛夫人沈氏及儿子泽民,袁锡二个儿子、二个儿媳、三个孙子,袁衡夫人胡氏及儿子义翁、儿媳及二个孙子,袁镛姑姑的儿子,以及二仆一婢。
42、中午,在袁镛夫人沈氏带领下,加上健仆与挑夫等共二十余人,带上重篮祭品、住宿家庵的吃住及供品等,分乘一大一小两条船,穿越广德湖向西山而行。
43、西袁祖上一世袁子诚、三世袁章、四世袁芳墓葬在西山杨山人岙、董岙一带,四世袁文蔚墓葬在西山丁岙冷湾。
44、袁镛等人送走去西山祭祖一行人之后不久,有探兵来报,元兵大队人马已到慈溪车厩(今余姚),并有游骑18人来到了城西姆岭资教寺(山下庄)一带。
45、沿海置制使赵孟传、将作少监谢昌元、袁镛三人商议退敌方略,决定谢昌元领军防守姚江,袁镛到姆岭(山下庄)一带探明敌情,赵孟传随后率大军接应袁镛。
46、袁镛带领少量兵勇及家丁独往姆岭一带(山下庄)探测敌情,而赵、谢二人出于敌我力量对比,背弃了与袁镛的约定,谢昌元并未领军防守姚江,赵孟传也未率大军接应袁镛,而是选择了向元兵献城投降。
47、袁镛蒙在鼓里,被困姆岭,候援不至,且挺身与元兵力战,终因寡不敌众被俘。
48、元兵将袁镛带到资教寺内,再三劝降,袁镛宁死不屈,“吾为宋臣,决不投降”。元兵恼羞成怒,将挖了孔的簸箕扣在袁镛头颈上并点燃发须,引燃竹箕,袁镛仍厉声怒骂,元将继以刀刺,终被害。时值1276年3月初十,清明节。
49、再说清明那天,西袁18位宗亲中午时分已完成扫墓祭祖,袁镛与夫人因事先约定扫完墓后在鳖山庵(现长寿寺)会合,一起乘船回西门外家中, 18位宗亲下午早早将船停靠在鳖山庵埠头,等待袁镛的到来。
50、天暗下来后,只见袁镛身边仆人沈兰利用夜色逃出来向镛夫人报信,告知镛夫人赵孟传、谢昌元投降元军,袁镛英勇牺牲的消息。镛夫人闻噩耗,泣不成声,纵身跳入了水中,一船18人跟着镛夫人纷纷投水,其中近一半是青少年与儿童,惟有袁镛六岁的儿子袁泽民被仆人沈兰救起,幸免于难。
51、六岁袁泽民被仆人沈兰救起,沈兰为了防止被元兵发现,从船上拣了一条薄被,包了一包扫墓用过的面食祭品,躲进了鳖山上的“黄猛洞”,当地人也叫“野猫洞”。天暗后,沈兰估计元兵已经离开姆岭,趁夜又去找寻主人遗体。并嘱咐袁泽民:千万不要哭,也不要到洞外去,饿了可吃面食祭品。听话的小泽民就这样一直躲在黄猛洞中。
52、第二天,当地乡亲们在鳖山庵埠头捞上了殉难的十七位宗亲遗体,并掩埋在山下庄面朝投水处的小山上,做好标识,便于后人祭拜。
53、后来,十八位西袁宗亲投水处被当地乡亲们称为“解袂汇头”;在山下庄村,乡亲们建了泣孤庙,后更名为启孤庙、袁圣君庙,此庙几百年来一直受到当地百姓及西袁后人祭拜。
54、留在西门外家中的袁景安、袁景宏、袁锡、袁鈜及袁复、袁衡、袁衍等亲人,得知袁镛在资教寺被元兵杀害、十七位亲人投水死亡,并使袁锡、袁衡二家绝后时,大家遥望西山,痛不欲生。
55、袁镛被杀,官府投降,元朝统治开始,对受袁镛牵连的西袁家族追杀理所当然,西袁家族只有选择“逃难”。这样,袁鈜带着袁佑孙(袁泽民哥哥)向明州东部方向逃生;袁景宏带领儿子袁复、袁衡、袁衍及袁景安等亲人向蒋山丁岙方向逃生,大家含泪告别。
56、袁景宏带领众多亲人佣人,来到丁岙四世祖文蔚公的厚德庵,因人口众多,生活条件有限,如元兵来追杀,容易被困,于是来到更为深山冷岙之中的毛山头(也叫猫山头)。毛山头虽在大山包围之中,但是块风水宝地,住所三面环溪,大树林立,整条溪流边上有田、有地可耕耘。东面离丁岙岭墩3公里,离文蔚公墓4公里,离文蔚公的厚德庵4.5公里;东北离广德湖边上的凤岙市10公里;向西5公里为樟水,可继续进入深山之中。于是袁景宏带领众人在毛山头落了脚。
57、仆人沈兰与袁泽民二人在黄猛洞里以上坟祭品为食躲了几天,偷偷回到家中,看到家里被元兵抢掠,狼藉不堪;袁景宏带领众人向丁岙方向逃生;袁泽民哥哥袁佑孙随叔叔袁鈜向明州东部方向逃生;已被袁镛休婚因守丧而尚未回娘家的妾乘家中无人,将六岁小泽民扔进水缸,要淹死泽民,幸被刚好回家避雨的仆人朱脚所救。袁泽民已举目无亲,仆人沈兰决定带他去丁岙投奔伯父袁景宏。
58、袁景宏有三个儿子,除袁复外,袁衡、袁衍都过继给伯父袁景安为子,袁衍和袁泽民是堂兄弟关系,但年龄相差很大,为了隐藏袁泽民,袁景宏与袁景安商量,决定利用袁衍尚无子嗣,父子相称比较合适的条件,将六岁袁泽民作为袁衍的儿子隐匿下来。
59、袁衍将袁泽民视同亲生,教其诗文,教其礼仪,外人一点看不出他们之间是兄弟关系。袁衍将袁泽民培养成人,这是后话。
60、袁衍和袁泽民父子相称,而实际是堂兄弟关系的这个秘密一直保留了几十年,直到袁泽民的儿子袁士元成人时,袁衍才把真相告诉了袁士元。袁士元知道情况后,觉得有违人伦秩序,即向官府申请,要求改变户籍,将自己作为袁衍继子。从此,终止了弟为兄子的悲剧,袁衍与袁泽民开始兄弟相称。
61、五世祖袁景宏,宋朝进士,来到毛山头避难后,由于条件艰苦,又劳累过度,不久在毛山头村过世。袁景宏墓葬虽西袁家谱中无考,但西袁丁岙支宗亲代代相传:“岭墩大太公(景宏)墓葬在毛山头,在石子洞桥外”。现在距离石子洞桥外100米处的山脚下,还有一块西袁祖传下来的、至今仍属于丁岙支西袁宗亲的山林,景宏公的墓葬或许就在这片不大的山林中。墓葬相距毛山头村半华里。
62、西袁家族蒙难几年后,随着元朝政权稳定,投降元朝的宋臣赵孟传、谢昌元也发现了良心;同时,因赵孟传女儿嫁给袁镛堂侄袁天锡为夫人,与西袁是亲家关系;袁镛的儿子袁泽民因为身份被隐蔽下来,表面看袁镛家已经无后人;于是赵、谢二人向元朝政权做了工作,不再追究西袁家族的连带责任。
63、袁复、袁衡、袁衍三兄弟及家人在毛山头避难,听说元朝政权不再追究西袁家族的连带责任,袁衍带领年迈继父袁景安等人告别袁复、袁衡回宁波。
64、袁复因父亲去世不久,二个弟弟袁衡、袁衍都过继给了袁景安为子,袁复只能留在毛山头守孝。
65、袁衡因袁镛事件,致夫人胡氏及儿子义翁、儿媳以及二个孙子死亡,宁波家中已无一人,如果回到宁波家中,还会想起往事而更加难受。袁衡决定继续留在毛山头村生活。
66、袁衡留在毛山头直到年老,才由士元第三子袁瑛过继为后;袁瑛无子嗣,又由袁瑛的大哥袁珙(明朝四品)的第三子忠教过继为后。现在毛山头仍有西袁后人(十九世之前有家谱登记),这一支西袁后人实际上就是袁珙的第三子袁忠教后人。
67、毛山头东约4公里的丁岙冷湾,有西袁四世祖袁文蔚的家庵“厚德庵”,因此山叫 “上莲花”,所以“厚德庵”又称“莲花庵”。“上莲花”也称“山庵里”。在山庵里,文蔚公有自己的柴山、竹山、地、田,以及文蔚公墓葬所在。袁复虽居毛山头,却经常去“山庵里”打柴、种地。
68、日本侵华时,日本人在抓捕抗日人员时,“厚德庵”被日本人烧毁。
69、有一次,袁复到上莲花去种地,路过丁岙岭墩时,捡到了一只饭包(旧时外出随带的饭菜),认为这是吉兆,迷信说法到这地方有饭吃。
70、事实上,丁岙岭墩当时是芝溪岙、毛夹岙上千人口出湖田、种田担粮的必经之路,也算是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好于毛山头。又有上莲花祖上传下来的山、地、庵。捡到饭包以后,心理上更坚定了袁复在丁岙岭墩定居的信心。从此,袁复开始在丁岙的岭墩岗头开荒、建舍,以卖柴、做草蓆、到湖田做临时工为生。
71、袁复自宋末元初定居丁岙岭墩以后,代代相传“丁岙岭墩是宁波西门外袁家宗亲避难的地方”,“丁岙岭墩人到西门外袁家,不用通报,直进直出”,大家关系很好。在第一部由七世袁士元辑,子袁珙、孙袁忠彻续辑的《四明袁氏图谱》(1366年)、在第二部由十一世袁孟悌编的《袁氏宗人图谱》中(1505)中都有登记。但是在第三部由十四世袁祖义修,十六世袁茂兰续的《四明袁氏家乘》中(1592年),丁岙岭墩人从此以无考出现在西袁家谱登记中。
72、丁岙岭墩有二个传说: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袁孟悌中进士,到丁岙冷湾祭祀祖宗,将袁文蔚墓当成了袁芳墓祭祀。其实袁文蔚是袁衍的亲爷爷,袁芳是袁衍过继后的爷爷,都可以祭祀,可见当时社会相当重视过继后的人伦关系。从那年起,宁波族人每年清明都将袁文蔚墓当作袁芳的墓来上坟,还曾修过坟。
73、丁岙岭墩与山庵里袁文蔚的墓地相距3华里,中间被大山隔开,道路形成一个圆圈,路况很差,至今到袁文蔚的墓地仍然需要走山路。宁波族人到丁岙冷湾来上坟,从蒋山、何家进来,半路转弯去袁文蔚的墓地。丁岙岭墩是1782年才开始修建石弹子道路,之前道路很差,族人之间又相隔多代,所以很少见面,互不认识。
74、有一年清明,丁岙岭墩族人翻山到“山庵里”去砍柴,路上捡到了人家掉下来的上坟供品,因刚好路过袁文蔚墓地,顺便将供品供在了自己太公的墓前。
75、宁波族人来上坟时,发现袁文蔚墓前有供品,认为头坟给人家上了,发火大骂。这时,丁岙岭墩族人就与宁波西门外族人吵了起来,通过这次吵架,宁波西门外族人才明白原来每年清明上坟,上的是袁文蔚之墓。于是,西门外族人重新查找袁芳墓地,在袁芳家庵“种德庵”记录中发现了袁芳的墓地位置,从此再也不来丁岙的冷湾上坟了。
76、上坟吵架以后没有几年,十四世袁祖义开始负责修编第三部家谱《四明袁氏家乘》。据传,当时修家谱时,西门外族人要丁岙族人拿出修家谱规费洋银300元,而丁岙族人逃难进山,以砍柴卖柴为主要经济来源,非常穷,根本无钱交这么多规费。于是,向西门外族人提出:逃难进山时,西门外袁家尚有三百亩田的公产,丁岙族人一直没有享用过,要求以补偿形式减免修家谱的规费,西门外族人不同意。因为丁岙族人交不出修家谱的规费,也就不给修进家谱,成了无考。
77、同时逃难进山在毛山头的袁衡,其过继的因为是士元的后人,修进了家谱,直至十九世中断。刚从丁岙岭墩徒迁到慈溪东埠的袁旭、袁岩仍登记在家谱的徒迁之中,直至二十世中断。而丁岙岭墩支宗亲在西袁家谱中十世以后就成为了无考,事实就是这样残酷。
78、丁岙岭墩全村姓袁,除了1950年以后有人外迁,古时出去到外地的人,家谱记载以及丁岙岭墩传说只有袁旭、袁岩父子二人。袁旭曾任职福建南安县丞、湖广益阳县丞,以兄袁晨的儿子袁岩为后。据传:袁岩长期要偷吃伯父的烟(实际是生父),有一次被伯父大骂,袁岩挑着草蓆赌气出走,在慈溪东埠定居务农了,袁岩从此再也没有回过丁岙岭墩。继父袁旭晚年也来到了慈溪东埠定居。
79、袁旭、袁岩二人到慈溪东埠定居以后,子孙繁衍,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袁家村。他们以袁旭为一世,修编了自己的家谱,在光绪版《鄞县西袁氏家乘》的徙迁中也有记载;他们建造了规格较高的袁家祠堂,可惜在慈溪县城从慈城搬到浒山时被政府部门拆除,祠堂材料用在新县城的建设中。目前他们还保留着祖上一直用于婚丧嫁娶等大事的“袁家总堂”。
80、丁岙岭墩西袁十世以后没有被登记在西袁家谱之中,为了以后或许给予在西袁家谱中补登记的需要,也为了丁岙岭墩西袁子孙有一个传承,于是也建了一本简单的世系记录本,丁岙岭墩人也称之为家谱,并将西袁始祖排行记于其中,所有族人一直按照西袁排行辈分起名。
81、西袁家谱进不去,西袁祠堂也就不能进。丁岙岭墩族人没有祠堂,就将古人灵位放在最大房子的堂椅间(或称中央间)中以祭祀。
82、1940年左右,一场大火将整个丁岙岭墩全村烧得只剩下三间小屋。
83、旧时,放灵位,祭祖宗是最大的事情。于是,1945年左右,丁岙族人用很便宜的价格,从古林镇买来水龙会用的三间旧房子,在村口修建了祠堂。直至1974年丁岙岭墩修建县级公路,祠堂、碾子被拆除,碾子前面本来不大的香樟树,目前成了村口的风景。
84、丁岙族人虽然长期没有属于自己的西袁祠堂,但要记住宁波西袁氏曾经有过祠堂的历史,因为那里也同时祭祀属于丁岙族人祖先的地方。
85、家谱记载,三世祖袁章共育有六子二女,其中二子早夭,二女为七女善定和八妹善慧。或为七居士善定、八居士善慧。
86、善定、善慧二姐妹平时生活简朴,笃信菩萨,慈祥好施,但终身未嫁。二人于是把积下的嫁妆钱购地三百四十亩捐予广福寺(也叫湖心寺)作为广生田放生池,还给广福寺建长廊三百多间。二人天年以后,寺僧感恩,立两位善女石像和牌位于大生堂,四时祭奠;在大生堂东建西袁祠堂,供我西袁祭奠先人,并形成寺中含祠的特殊礼遇。(注:古制一亩田与现在计量不一样)
87、到了明嘉靖年间,可能因为寺院荒衰,也因为我西袁无势,广福寺(湖心寺)的部分寺产被兵部尚书张时彻(鄞西张家潭人)改建书院,并霸占西袁宗祠改建为张姓祠堂。还遍购民间旧志,付之烈焰;修改官府旧志记录,以掩其劣迹。
88、明朝万历年间,西袁十四世袁祖璧、袁祖羔申讼于官,状告张时彻、张邦伊(张时彻后人)等豪恶仗势吞僭湖心寺的袁氏祖祠。因为张家官大,历届宁波府尹等都不敢得罪张家,申讼均无结果。袁祖璧逝世以后,袁祖羔与袁庆遂仍复讼于官。
89、经过两代人的接力申诉,万历三十八年,钦差巡按监察御史田唯嘉为袁镛壮烈牺牲所感动,又因理在西袁,他不怕权势,判决西袁胜诉。归还西袁祠堂的申讼在五十二年后终于有了结果。
90、御史田唯嘉考虑,如果湖心寺原祠堂归还西袁,内有张氏书院、且原祠堂已为张氏祠堂,对张家的祠园要靡损,二家都不利。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申决:西袁宗祠迁址县西五里望春桥东,对被张时彻侵占的湖心寺袁氏祠堂,张家补偿二亩地,折价银一百二十两;城西望春桥新祠堂由官府出资列为官祀,并拨付河棚税,由官府每年三月初十日派员公祭袁镛。
91、当时官府收税少,库中无银,新建西袁祠堂困难重重。直到万历四十六年,才在望春桥东五里牌右畔买地,天启元年建祠三间。又过三年,蒙本县张画给官地建门。第四年盐院临祭,此时祠方草创。后在瞻衮堂悬像展拜赋诗,饬有司勒扁,给银助建,祠堂才算落成。祠堂名为“宋忠臣袁公祠”。
92、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全部完成“宋忠臣袁公祠”的建造,但为邻火所毁。至清康熙时,祀事亦废。乾隆十七年“宋忠臣袁公祠”重建,三十余年后又为邻火所毁。道光十一年又重建,为堂三楹,庖湢门庑咸备。
93、西袁宋忠臣袁公祠中央供奉忠臣公袁镛塑像,忠臣公以上四世列位以祀。东西寝则祀五世以下左昭右穆,秩然有序。乾隆时,又辟后进为寝室,以祀祖妣(供奉西袁女眷)。每年三月初九日,祭忠臣公袁镛时,先祭始祖以下四世;冬至,宋忠臣袁公祠合祭始祖以下之历代昭穆。
94、2000年代,西袁宋忠臣袁公祠在建设宁波机场路时被拆除,拆除赔偿款为海曙区西城村领取,至此,西袁祠堂已经一无所有。
95、1966年5月,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丁岙岭墩二位族人由于胆小怕事,一把火将丁岙岭墩西袁家族维一一本登记世系记录的家谱给烧了。
96、文化大革命初期,丁岙岭墩族人响应“破四旧,立四新”号召,根据政府要求,将附近所有三代以上的祖坟全部都挖完,祖坟的砖头、石板、条石用于建设村里的公用设施及集体用房。
97、1967年,丁岙岭墩族人所在的云洲公社合胜大队,用自已的火力发电,在周边村落中率先亮起了电灯。
98、1968年,丁岙岭墩族人靠自己的力量,劈山造路,开始手拉车路的建造,但由于山高坡度大,没能修建到村;1974年,在政府部门支持下,由手拉车路升级为县级公路,修建到了村口。2014年沙石路面的县级公路又浇上了水泥。
99、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穷则思变的思想激励着丁岙岭墩的年青一代;交通不便,资源缺乏,村落空间小,生活环境差,水资源不足等等一系列不利条件束缚着丁岙岭墩的发展,走出山沟,向外发展,才是唯一出路。丁岙岭墩鄞西袁氏自始居起,历时700余年,养育了二十二世子孙,1990年全村徙迁而沦为遗址。
100、1990年,丁岙岭墩(归属更名为芝岭村)全村搬出大山,大部分族人都留在海曙区横街镇芝岭村的杨家漕和横街镇所在地的芝岭新村。杨家漕附近的边家、何家、钱家、古林、蜃蛟、梅园以及集士港、望春桥一带,宁波市区也有不少从丁岙岭墩支出去的子孙聚居。最远的族人在美国及台湾省。
101、西袁丁岙岭墩支族人,长期深居山区,文化程度虽低,但对于祖上的历史代代相传,家喻户晓,传世至今的“我们来自宁波西门外袁家”、“岭墩太公先逃难到猫山头,再到丁岙岭墩”、“岭墩太公到丁岙岭墩定居是因为捡到一只饭包,认为有饭吃”、“岭墩大太公的墓葬在猫山头,石子洞桥外”、“岭墩人到西门外袁家,不用通报,直进直出”、“我们丁岙岭墩人到周边村子去看戏,只要袁家的灯笼一插,没有人敢闹场子”、“我们丁岙岭墩一直是西门外袁家族人避难的地方,西门外袁家族人多次来避过难”、“县官老爷也来岭墩避过难”、“有一次丁岙岭墩大火,全村房屋烧光,就剩下县官老爷住过的三间平房”、“凡是丁岙岭墩人口超过二百人必有大难,凡是丁岙岭墩户数超过50户也必有大难”等,在丁岙岭墩鄞西袁氏700年的历史长河中,都经历过了,这些至今也成了历史的记忆。     树有根,水有源,寻找宁波西袁宗亲,寻根归宗,重新登记进入西袁家谱,又给我丁岙岭墩族人享受西袁基金会的补助金,还得从2010年说起。
102、2010年,1973年从丁岙岭墩走出大山的西袁二十五世袁世祥先生在报纸上发现了宁波“天一阁”有家谱可查的报导,来到“天一阁”咨询。宁波“天一阁”负责管理查阅书籍的鉴桥袁氏袁先生,详细介绍了天一阁家谱查阅方法,并提供了好几个查阅家谱的网址和查阅方法,从此迈出了寻根归宗的第一步。
103、袁世祥先生在多家网站中查找、阅读不同的袁氏家谱,经比对,发现宁波“天一阁”收藏的光绪版“鄞西袁氏家乘”中的辈分排行与丁岙岭墩族人名字的辈分排行一致;家谱中在对四世祖“芳公”墓祭描述中,有“芳公”与“文蔚公”二人坟墓的记录,而“文蔚公”墓葬丁岙岭墩族人称其为山庵里大太公墓。家谱描述的地名如:蒋山、卖柴桥、丁岙、莲花庵等与现名吻合,加上莲花庵边上的山、地是丁岙岭墩族人所有的现状,袁世祥先生选定了光绪版“鄞西袁氏家乘”是丁岙岭墩族人的家谱。
104、为了进一步在家谱世系中查证丁岙岭墩族人的太公是哪一个,为了找出丁岙岭墩人太公名字及世系,袁世祥先生采用对家谱世系中的所有人的名字及有关信息按照宝塔型模式进行了全面的登记,在上千个人名中终于找到了属于丁岙岭墩族人的、家谱中没有登记完整的、以无考结束的祖辈世系,找到了我们来自哪里的根。
105、2014年7月,宁波现代金报发表了“西门袁氏:从抗元英雄到慈善家”的报导,袁世祥先生从找现代金报报社开始,找报社栏目组,找发表该文的记者,向记者询问提供报导素材的人,向记者要来提供报导素材的西袁宗亲袁弥钧先生的电话号码,及至联系上袁弥钧先生。
106、袁世祥先生向袁弥钧先生详细汇报情况,又经袁弥钧先生联系上海的西袁宗亲负责人袁孟敕先生,并提供关于光绪版“鄞西袁氏家乘”中丁岙岭墩人的登记信息,以及丁岙岭墩人当前名字的辈分排行现状等书面材料,经过半年的努力,2014年底,丁岙岭墩支族人的登记信息出现在了宁波西袁数据库家谱的手机版、以及西袁氏宗亲寻根认亲图之中。
107、2015年5月23日,在上海宗亲袁孟敕先生带领下,宁波宗亲袁弥钧先生、美国宗亲袁恩奇先生等一行人来到了丁岙岭墩支看望西袁族人,并来到了丁岙岭墩支族人生活了700多年的丁岙岭墩遗址参观。
108、纵观西袁丁岙岭墩支族人从逃难进山、到寻根归宗的历程,我们需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袁勃先生。丁岙岭墩支虽然没有赶上在袁勃先生带领下西袁宗亲群集西山,隆重举行的乙酉祭祖大会,但是,我们享受到了袁勃先生要求西袁宗亲大一统的理念,大家庭的思路,这也是西袁丁岙岭墩支能够在400多年以后的2014年重新进入西袁宗亲大家庭,能够顺利实践认亲归宗的根本。
109、西袁丁岙岭墩支族人从2010年开始寻根,到2014年认祖归宗,2017年给80岁以上老人发放了西袁基金会补助金,2019年丁岙岭墩支族人的西袁基金会补助金与宁波地区族人同一标准发放,大家无不感谢袁勃先生为慈善事业、为西袁家族作出的巨大贡献。
110、最后,请西袁后人一定要记住宁波西门外袁家的辈分信息,这也是丁岙岭墩支族人认祖归宗的重要基础。
宁波西袁氏自始祖起排行:
一世子诚至八世无定,九世为忠,十世为应,十一世为孟;十二世起四字句为:
  大承祖庆 茂宏德光 行之可久 嗣世弥昌;
  恩荣济美 益祚钟祥 云礽继起 永保安康。

后记

  编者系宁波西袁氏第二十五世孙, 1951年出生并较长时期生活在丁岙岭墩村,多次聆听了上几代族人讲的祖上历史传说故事,亲历了丁岙岭墩村近几十年来的发展与变化。1990年,丁岙岭墩全村拆迁,族人分散多地,有着700多年历史的丁岙岭墩村从此沦为遣址。出于怀念,出于对传说不被遗忘,让历史记忆代代传承,出于对生我养我土地的感恩,编者经过几年努力探索与探讨,终于从西袁家谱记载、历代口传等大量信息中,编著完成《丁岙西袁归宗记》一书,并以图文形式呈献给西袁族人,完成了对祖上传说从口口相传上升为书面形式的跳跃。编著该书得到了几十年来热心于西袁家谱工作的袁弥钧先生、西袁丁岙岭墩支族人袁世财老人、从丁岙岭墩支迁徙到慈溪东埠袁家村的西袁后人袁戎乾老人的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2020年5月5日于宁波天之海大厦

(袁孟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4-5-17 05:24 , Processed in 0.20501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