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位泰兴人“少倜傥 善属文” 袁世凯是他门生 张謇为他经纪丧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3-25 14:08: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24-3-26 08:09 编辑

这位泰兴人“少倜傥 善属文”袁世凯是他门生 张謇为他经纪丧事

  朱铭盘(1852-1893),字俶僴,号曼君,泰兴人,晚清著名学者、诗人。光绪八年(1882年)优贡,同年赴本科乡试中举人。
  朱自幼聪慧,好学不倦,博览群书,过目成诵,弱冠时已负才名,与南通张謇、范当世,如皋顾锡爵,海门周家禄,并称“江苏五才子”。
  同治十年(1871年),朱铭盘随读六合学署时,得识滁州书法家候度,当时侯已年近周甲,屈年辈与朱交游,谓朱终当有文章之名,请为之传。朱仰其好善嫉恶,有节士之风,遂欣然为之作《断指生传》。
  朱铭盘因文才出众,故于同治十三年为两淮盐运使方浚颐聘为记室,办理文牍三年。方浚颐对他很是器重,认为朱之诗文“高古奇逸,离尘绝俗,近今人士,得未曾有。”“五言善学太白,七律亦有奇气,五七古歌行则与昌谷、少陵为近,年少才雄,家贫嗜古,自来扬州,角逐坛坫,足张一军。”后来,还曾朱之诗文集作序。方浚颐藏书甚多,朱铭盘得以遍览群书,兼聆方师指导,致使学识更趋渊博。光绪二年冬,方浚颐升补四川按察使,朱因卧病未能随行,方甚为惜念,致书勉以养生之道,关怀备至。次年,方在川又有岁暮怀朱诗曰:“逶迤相见湾,灵秀有孤山,文笔信天授,所期非等闲,罗胸星璀璨,脱手锦阑斑。日者参戎幕,闻笳足起孱……”
  光绪三年二月,朱铭盘应聘去南京浦口,在庆军统领提督吴长庆军中,与张謇、周家禄、江都束纶、海州邱履平、闽县林葵诸名士同为军幕,以文章义理相切磋,辩难纵横,意气风发,极朋友之乐。而朱尤为张謇所推崇,日后交谊亦最笃。张有酬朱诗云:“盘也弱而才,十倍于丕疆。自其少日时,开口咏凤凰。能为六朝文,亦复资初唐。故乡寂文雅,得子真非常。”同年八月,有人告知朱与张,吴督拟为二人纳赀为部郎,朱、张表示不愿藉人力进身,誓以科名正途进而再三推辞。后来朱于光绪八年中举;张于光绪十一年中举,二十一年中状元。
  光绪六年五月,吴长庆升授浙江提步督。七月,范当世拜访著名学者、书法家张裕钊于金陵,问为古文法,执弟子礼,朱铭盘也同时师从张裕钊。张裕钊曾对人说:“吾一日得通州三生(指张、朱、范),兹事有付托矣。”后来,朱铭盘曾为登州蓬莱阁撰联,并请张裕钊书写勒成悬于阁上,上联为“扪参历井,峻极于天”,下联为“奥区神皋,斗绝入海”。落款为武昌张裕钊书,泰兴朱铭盘撰。
  光绪六年冬,吴长庆奉命调补广东水师提督,仍帮办山东防务。于是留军六营驻浦口、下关、吴淞,而率朱、张等幕僚移军六营驻登州黄县。次年四月,河南项城袁世凯因在原藉惹事生非,不齿于乡里,“众欲苦之”,在家乡无法立足的情况下,乃携其旧部数十人至山东,投靠吴长庆。初为食客,吴长庆感觉他学识浅肤,因此叫袁世凯拜张謇、朱铭盘为师,留营读书。开始时,袁尚知一心向学,尊师聆训,谦抑自下,且能似正义之士般作激昂慷慨之谈。朱铭盘一不明袁来营前的底细,二未能识破袁世凯伪善权诈本质,误认为是有前途可造的青年,故不久就向吴督推荐,派袁世凯参与办理营务处分差。委札才下,袁世凯已暴露出趾高气扬,忘乎所以的骄态。


  光绪八年,朝鲜发生政变,日本企图趁乱干预朝鲜内政,值此危急之际,朝鲜国王李熙向清政府告急。六月,吴长庆奉直隶总督张树声之命,率登州兵六千(六个营)及张謇、朱铭盘等幕僚赴朝援护,朝鲜参判金允植同行,史称“壬千东征”。七月三日出兵,七日到达朝鲜南阳府,紧接着渡汉江进入朝鲜京都,十六日应国王密请,督军攻剿乱军。平乱后,部队移驻于汉城枉寻东庙。这时,朱铭盘与张督、张謇兄弟皆于军中同掌机要,吴督对他们均以宾师而不以吏属相待。乱事既平,朱作《东援记功碑》。朝鲜国王感激吴督平乱有功,建祠于汉城,名“靖武祠”。祠有光绪十一年金尚铉撰,金允植、沈履泽书《去思碑》,碑上刻有随征将士兵吏姓名,排在最前面的就是张謇、周家禄和朱铭盘。
  朱铭盘在朝鲜两年,与朝鲜国王及臣僚士大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和朝鲜名儒鱼允中、李秉哲、金爽准等时有唱酬。光绪九年秋,朱铭盘患病,朝鲜国王李熙颁赐参、帛、牋丸等物,朱铭盘均有致书答谢。
  光绪十年四月,朱铭盘等随吴长庆调访奉天金州。吴长庆分三营兵力派袁世凯在朝鲜留防,并任袁为管带营副。吴曾说:“慰廷是三世交情,吾所识拔,必不负吾。”不料吴长庆刚离朝鲜,袁世凯就忘恩负义,勾结北洋大臣李鸿章,一切更革,露才扬己,大反吴长庆,舆论也转笑吴长庆“付托之非”。这使朱铭盘看透了袁世凯的本质和野心,因而执笔起草与张謇兄弟联名致函“直斥其非”,希望袁见函后能痛改前非,否则与之绝交。在致袁世凯有信函中,朱铭盘斥责他仗势欺人,用权诈处事;并揭露袁败坏“贩烟有诛、宿娼有禁”的军纪,斥责他不但容隐,而且还是带头参与者;斥责越权违制,干预朝鲜内务等等。信中还谴责北洋大臣李鸿章:“李某方冒天下之大不韪……况北洋未必能吞噬天下之人,天下之人亦未必尽如司马(指袁世凯)之皈心委命于北洋。”同时又指出:“以司马昔日之为人,疑其不应如此。以司马今日之行事,恐其不止于此。”如此直言不讳,充分显示朱铭盘不畏强暴的铮铮铁骨。
  安徽巡抚冯煦见稿后认为:“陈琳之檄,未能止曹操挟令谋汉之奸;苏洵之信,未能回安石新政变法之意;曼君函稿,未能改袁世凯权诈贪婪之质。今视陈檄、苏信、朱稿,犹鼎足而三。”沈宝熙评曰:“睹是书,当无异读陈琳之檄矣,书辞咄咄逼人,深刻处有类申韩法家言,诚为一时名笔可传也。”韩国钧评曰:“昔南阳宗士林薄曹孟德而不与交,曰松柏之犹存,曼君其岁寒之松柏哉。……四十年一刹那,近今披露于世,其曼君之幸,袁氏之不幸耶。”此外,胡嗣瑗、吴荫培、陈毅等见致袁病后,均有类似评语。光绪十年闰五月,吴长庆于金州军中病逝后,宾客星散,朱、张、邱等亦相互联句述别南归。
  光绪十一年,朱铭盘应江苏督学黄体芳聘请,帮助校订《江左校士录》,朱作《南青书院记》,并教黄督学之子侄读书。同年,朱铭盘又为泰兴庆云寺作《照潭和尚身塔铭》,并书写刻石(即原庆云寺中之六角碑)。光绪十四年,金州军幕改组,朱铭盘复去金州,客张光前幕,公务余暇,指导门人马彦循等学习。光绪十六年,朱铭盘开始致力于著作,撰写《四裔朝献长篇》。全书计五十六卷,详细记载了自西汉至明季,凡二十五朝的朝献故事。他著此书的动机是有感于壬千东征以后,国事蜩螗,藩篱动摇,出于忧天下之忧的心情,希望朝野上下对外患日亟有所警悟。他忧虑清王朝对外妥协的国策,将使列强贪得无厌、得寸进尺,从而招致纷至沓来的恶果。光绪十七年,朱铭盘因军功被保为知州。这年,《四裔朝献长篇》初稿完成,乃着手撰写另一部巨著《两晋及南北朝会要》,目的是想续成古人未竟之功,以填补我国历朝会要之空白。在此后两三年间,撰成初稿《两晋会要》八十卷、《宋会要》五十卷、《齐会要》四十卷、《梁会要》四十卷、《陈会要》三十卷,计二百四十卷。
  朱铭盘在金州军幕前后将近六年,生活环境异常艰苦,军营驻地僻处滨海广斥之域,“门对渤海,日闻潮汐,舟船翻飞,风云千变。仲夏五月,始见青草,大暑若火,无一荫树。自夏以往,风力日甚,冬昼出门,更患肤裂”。营地居屋简陋,“小雨众漏若矢,时须移床就燥,大雨甚或倾坏”。他在这样的环境下,双在忙公务,又要撰写数百万言长篇,确非易事,因而渐至积劳成疾,于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八日病逝于金州军营,年仅41岁。事经直隶总督王文韶奏准,按知府阵亡例赐恤。第二年甲午战争爆发,日寇入侵,因金州地处要冲,朱铭盘的眷属于是带着朱的遗著扶柩南归。张謇为他经纪丧事,并安排朱的眷属生计。
  朱铭盘的著作现存《桂之华轩遗集》十四卷,拟撰未竟之作尚有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朝会要,估计还将有二百六十卷左右,若再两三载,全书即可完成,可惜天不假年,殊属遗憾张謇祭朱铭盘文云:“洸洸庐江,风云干旄。伟余两人,河球赤力。君气食牛,何有众豸。独余是亲,泳陶好喜。余之聪明,实非君匹。意量相资,磋磋切切。……著书不竟,摧肾绝肝。”
  关于朱铭盘的诗文,当时已有定评。上海狄葆贤云:“泰兴朱曼君孝廉,家贫负逸才,放任不拘小节,类杜樊川之为人,工骈文,诗亦清雅。”“朱曼君孝廉,惊才盖代,太白之流,五古五律,萧寥之中,咸具胜韵。七律典重,微患才多,《朝鲜柳中使小园听土人杂歌》七古一首,辞采研妙,弥近元、白。”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评曰:“曼君诗泽古甚深,不苟作,不矜才,自是学人之诗。”郭象升评近代骈文作家,颇推重朱铭盘,云:“其象则嵚崎磊落,其神理则磅礴郁纡,其词采则雄深雅健,其筋力则潜转从容,与王闿运、李慈铭诸家,均不相似。”
  章太炎序《桂之华轩遗集》曰:“泰兴朱曼君先生,少倜傥,善属文,既壮事武昌张公(张裕钊),张公以古文辞著,而先生善为俪语,犹申耆出于姬传这门也,其文上规晋宋,下亦流入初唐,尝为《鲁仲连碑》,士庶传诵,有夏候氏《东方像赞》风。”又为朱作像赞曰:“海陵之彦,惟君阔步。训辞深厚,翰音飞翥,……才固绝人,厄亦难度。”
  朱铭盘的书法也很著名,除善篆隶外,其魏体熔魏碑和汉隶于一炉,气魄更为雄厚,具有独特风格。他在少年时,曾于书法家会集之所挥毫,行家们均称“孺子可造也”,后来他在金州军营所临之《张猛龙碑》、《张黑女志》,以及光绪十一年为乡邑所作《泰兴庆云寺照潭和尚身塔铭》,均曾书丹勒石,而以所临《张黑女志》尤称精妙。可惜这些刻石,经过百余年风云后,除《张猛龙碑》发现两三块外,余均湮没无存。
  原先泰兴的寺庙中,亦多有朱铭盘题写的楹联、匾额,现今烈士堂(原夫子庙)前碑楼上“金声玉振”四字即是,不过现在的字,是在原迹遭铲除后根据残存的部分影迹加以想像重新摹拟的,笔力与神采与原迹已不能相比。
另外,光绪十三年,朱铭盘因丁忧回过泰兴家中,曾修订朱氏宗谱序,朱专心以正楷书写后,用木刻活字版印刷,见之者咸称端庄俊逸。所惜朱之后人均已迁离泰兴,无法查询其原稿及印本。《扬州历代书法考评》评朱之书法云:“笔力峻拔,清新绝俗,后期书风更为沉郁,笔力坚疑。”


(来源:人文泰州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4-4-28 16:41 , Processed in 0.17436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