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袁文华:追忆革命母亲 赓续红色血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7-5 13:38: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23-7-5 13:41 编辑

袁文华:追忆革命母亲 赓续红色血脉

袁文华

  在袁庄村志编纂过程中,编委会成员通过二年来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和村里乡亲们多次座谈,了解到我母亲郭秀兰,在抗战时期的一些感人故事,请我写一篇纪实回忆,载入村志,昭示后人。说实话,要写我母亲和写好我的母亲,只有南京离休的大哥袁斌才有资格和能力。无奈大哥年事已高,且晚年又患有帕金森综合症等多种疾病,有心无力。只好由我代为完成,我所知道的,也都是大哥亲口相授的。

  在抗战时期,我的父亲袁锡清,母亲郭秀兰、五叔袁锡久、六叔袁锡领、大哥袁斌、堂哥袁汝翠(子轩),六人参加革命,并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五叔袁锡久、堂哥袁汝翠分别在1942年和1945年为国壮烈捐躯。我们家称得上是苏北大地忠烈村的英烈之家。
  母亲郭秀兰,1911年生于山东省鱼台县郭庄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由三外祖父母抚养成人,年满十八岁时嫁入袁家。外祖父母家境贫寒,世代农耕,没有文化人。听说,母亲郭秀兰这个儒雅的名字,还是外祖父请本村景姓文化人起的。


  父亲袁锡清,1907年生,大母亲四岁。1940年参加革命,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丰北四区区中队任小队长。父亲兄弟六人,在家排行老四。父亲十三岁时祖母焦氏去世。祖父后续祖母张氏,生二子二女。五叔袁锡久、六叔袁锡领是父亲的同父异母兄弟。也许是上天的安排,让父母亲这两个命运不济的人走在了一起。


  我们家世代耕读,祖父兄弟二人。大祖父袁慎伍是晚清秀才,祖父袁慎标虽不及大祖父有文化,但也识文断句。父亲兄弟六人,有三人读过私塾,念过《三字经》和《百家姓》。

  1940年6月,丰县抗日民主政府在首羡王大庄成立。三个月后,便迁到我们袁庄村办公。随着抗战宣传活动的深入开展,母亲才知道袁庄来了一批革命党,文化人。受革命思想的影响,1940年12月,母亲在村党支部书记袁汝运的介绍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被推选为村妇救会会长。从此,母亲肩上有了责任。


  1942年,是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日伪经常对袁庄清乡扫荡。有一天,日伪扫荡时,母亲组织带领乡亲们撤离,发现村里一名孤寡老人没有撤出,就让老人近门侄子回村将老人带出。这时,日伪清乡队进村的枪声已响,老人近门侄子不敢回村。母亲临危不惧,冒着被敌人抓捕的危险,带着两个民兵,回村把老人背了出来。事后,老人逢人就夸母亲胆大心细,舍身忘己,心里始终装着乡亲们。


  1943年冬,村里动员为湖西抗日部队筹粮,邻居五伯父袁锡英家,因地薄人多,收成交上军粮后,余粮难以维持当年生计。为了不影响其他乡亲们交军粮的积极性,母亲把我们家剩余的粮食,拿去替五伯父家交上了军粮。母亲胸怀大局,体恤民情的工作方法,让五伯父家人感动了一生。

  1945年夏,时任湖西军分区政委的郝中士(解放后曾任国家农林部副部长),带了一个排的警卫战士到了袁庄。郝政委和父亲情深义重,住在我家,战士们住在村西南场院。母亲看到战士们白天训练时,热的汗流浃背,就主动烧开水送去,为战士解渴。一天,一个小战士在送还喝水碗时,不慎失手将碗掉在地上摔碎。郝中士政委看到后,严厉训斥了这位小战士,母亲看到这种情况,连忙上前对郝政委说,不怪小战士,是我的手没有接住,机智地替小战士担了过。损坏东西要赔是人民军队的纪律,过了两天领导安排小战士,买了十个新碗送到我家,并眼含热泪对母亲说,大娘,你真好,像我家的老娘一样护着我!


  1943年,为了保护抗日民主政府机关在我们村的安全,我方考虑需在和集日伪据点里发展一名内线,能时刻掌握敌人清乡扫荡的时间与动向,减少政府机关人员的伤亡和损失。这是一项机密任务,只能单线联系,普通党员并不了解实情。村支部书记兼编村村长袁汝运,奉县委书记葛步海之命,以送粮为名去执行这项艰巨任务。母亲政治立场坚定,觉悟高,不知内情,就和村里几位妇救会员,直接找区领导反映了汝运大哥的问题,说他给日伪据点送粮是通敌行为。当县委书记葛步海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专程从湖西单县前来说明实情,母亲和几位妇救会员才恍然醒悟,让汝运大哥蒙冤半年之久。事后,汝运大哥并没有因此误解而消沉意志,仍以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战斗在对敌斗争的第一线。直至1948年在李药铺地道战斗中,被捕壮烈牺牲。


  1948年秋,父亲在夜间潜回家中看望祖父母时,被还乡团监视逮捕。在押解回丰县县城时,母亲没有眼泪,没有绝望,她相信党。父亲被捕后,母亲用她瘦弱的肩膀撑起了我们这个家。在丰县解放前夕,父亲才由县大队和黄河支队一部夜袭丰城营救出狱,家人才得以团聚。

  解放后,父亲任城关一区民政助理。1955年,因精简缩编回乡,先后任首羡朱洼、张集、张后屯小乡,副书记、书记。母亲任袁庄村党小组组长,同时还掌管着村里的粮食大印。村里交粮、集体用粮,都要由母亲在场开印封印,想多吃多占很容易。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祖父饿的皮包骨头,祖母也因营养不良双目失明。好心的乡亲们曾劝母亲拿点村里粮食磨面,给祖父母补补身子,但母亲却说,党员不正,群众不服。因此,祖父在饥荒年中病逝。母亲在掌管粮食大印的十多年里,没有动过集体一粒粮食。母亲的高风亮节,群众有口皆碑。


  祖母在三年自然灾害过后,患上了严重的帕金森症病,眼瞎手抖,生活不能自理。母亲不管酷暑寒冬,一日三餐喂饭。还坚持每天洗晒被褥,擦洗身子。到祖母1969年去世前,身上都没生过褥疮。这让远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六叔和两个姑姑,十分感动。在办完祖母的丧事后,六叔和两个姑姑,当着众乡亲的面,分别给母亲磕了一个响头。


  母亲在父亲被捕入狱时没有哭,在送大哥参军时没有哭,这时我看见母亲哭了,这是叔父和姑姑们对母亲孝心善举的回报,“能舍者天地不弃,既得者无愧于心。”

  母亲目不识丁,但在革命思想的熏陶下,她渴望我们兄弟都能成为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报效国家。1938年母亲送大哥袁斌到邻村费庄上了私塾,1940年又让大哥在本村上了抗日流动高小。1944年3月送大哥参了军,大哥后来成了部队的一名高级干部。1959年,二哥袁华考上了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母亲含辛茹苦,节衣缩食,供养二哥就读。二哥不负众望,在1962年以单县一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他是我们袁庄村解放后走出来的第一位名牌的大学生。后来,在西安建筑工程大学担任校长,2003年病故。在父母亲的辛勤培育下,我们兄弟五人有四人考上了大学。三哥文斌、四哥文辉从事教育,1984年我从部队转业后,从事政法工作,直到退休。

  1965年,丰县人民政府召开拥军优属表彰大会,母亲作为首羡公社唯一的女代表参加了会议,并被丰县人民政府授予拥军优属先进个人。

  母亲上孝父母,下慈子孙,和睦邻里,善待亲朋,在她身上彰显出一位中国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


  1973年4月3日,是我刻骨铭心的日子,母亲在我参军还不到半年时间里,就因患严重的肺气肿疾病去世,时年63岁。临终前,老人家嘱咐我四哥,不要告诉我,说我刚到部队,年龄又小,回不来心里受不了。事后四个月,三哥对我关怀备至,借暑假期间,专门到部队安慰我。病逝前没有见她老人家一面,成了我终生的遗憾!


  回想起来家史,我由衷地感到母亲是那么的伟大和善解人意。

  篇不尽,泪难止。您是我们兄弟最值得怀念和爱戴的母亲,您是孙辈们最值得尊敬的祖母,您是党的优秀儿女。在这里,告慰您的在天之灵,您的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将代代相传。

  柏翠竹秀天碧蓝,儿孙思亲泪潸然。七一将至颂慈母,无愧巾帼好党员。

2023年6月25日星期日


(来源:淮海之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5-5-2 03:03 , Processed in 0.20367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