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40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袁天纲之说与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09:5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明辉 于 2020-7-27 12:28 编辑

袁天纲之说与辨

作者 袁如启

    袁天纲是唐初名人,尊袁氏历史名人为祖之袁氏家谱比比皆是。有关袁天纲的说法众多,基本上是各地修谱人拫据当时对袁氏历史知识和对天纲的了解对天纲进行解说,再依据修谱时的需要将天纲排进本宗支谱系。古代路塞,信息不畅,史料记载少,时人乏全面考证是造成一人多说的主要原因。现今网络信息时代,有条件对历史问题进行研究梳理。多费笔墨研考袁天纲之目的:一是可为其正名;二是对尽可能地梳理唐宋名人之间的关系有一定帮助。     
    袁天纲,法名天罡,成都人。约生于公元565年,卒于公元634年,葬在生前自择墓地观稼山。精天文、数术、相学是隋末唐初著名的风水、相学和道学大师。在正史《新、旧唐书》中都予以列传,各种野史如:《旧书》、《册府元龟》、《太平广记》、《定命录》等中记载他的传奇故事更多,民间更把他视作半人半仙。现就各地及家谱有关天纲传说并结合史料记录进行梳辩。
    一、袁天纲法名天罡
    “天罡”星名,即北斗星的柄;道教称北斗丛星中三十六星之神,取天罡星中智慧之星下凡之意。袁天纲的法名(或号)天罡。
    二、袁天纲及祖上住城都是成都人
    (一) 天罡祖上住城都在蜀地做官
    某地说
    四川长宁某人说“天纲公上溯几代是来做官的”
   史册曰
    《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二十一相一》引《定命录》曰:“袁天纲,蜀郡成都人。父玑,梁州司仓。祖嵩,周朝历犍为浦阳、蒲江二郡守、车骑将军。曾祖达,梁朝江、黄二州刺史,周朝历天水、怀仁二郡守。”
    史料解读
      曾祖达,梁朝(公元502~557年)任江 (今江西省九江市)、黄(湖北黄州)二州刺史;
      祖  嵩,周朝(公元557~581年),历犍为浦阳、蒲江(四川蒲江县鹤山镇)二郡守、车骑将军时;
      父  玑,隋朝(581~618年),任梁州(川陕交界地)司仓(主管仓库,为州郡的属官;
    长宁某人说“天纲公上溯几代是来做官的”以此否定袁天纲是成都人。他们是从哪里来蜀地做官的?此说者拿不出史实证据来,这叫“凭空噫断” !
    从上文可知袁天纲上溯三代都是在城都周边做官,且官位也不太高,史册又确定“袁天纲,益州成都人”,这些足以说明袁天纲至上溯几代都是住在城都的老四川人!
    (二)袁天纲是成都人
     某地说
     四川长宁某人说 “天纲生于成都,而非成都人”。
     史册曰
     1.《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曰:“袁天纲,益州成都人”。
     2.《旧唐书·列传141 方技》曰:“袁天纲,益州成都人也。尤工相术。隋大业中,为资官令。武德初(取中公元622年),蜀道使詹俊赤牒(唐代临时授官的一种文书)授火井令。初,天纲以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至洛阳。”
    史料解读
    天纲,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至洛阳;大业中(取中公元610年)为资官令(小吏);唐朝,武德初(取中公元622年)授邛州火井县令。
     按常识,一个人在某地出生即可在某地入藉,可称某地人。若父母客居某地生子后返回原住地则另论。袁天纲上溯几代都是住在城都的,他本人又生在成都自然属成都人
     (三)袁天纲居住在蜀地
    史册曰
     1.《旧唐书?列传141》曰:“罡,益州成都人”,《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曰:“袁天纲,益州成都人”。
     2. 《袁氏世考?八方技》286页曰:“天纲(罡)本蜀人,隋末(公元617年)于阆州(隋属巴西郡,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改为阆州),蟠龙山前,筑宅居之。”
    天纲在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出山,到古都洛阳为人看相无不精准,从此名声高振。事传至隋炀帝知到后,认为袁天纲是个人才,于是在大业中(取中公元610年)提为资官令(小吏)。天纲可能在任资官令后,才在蟠龙山前,筑宅居住的。
     3. 《保宁府志·流寓》(道光版)记载:“袁天罡:成都人,精术数,官火山令,高宗时甞至阆州,居盘龙山,筑台以占天象。”
     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接受太宗召见返蜀后,在阆中乡择地观天,著书立说,死后葬在生前自择墓地观稼山。
      三、袁天纲姓袁氏非仙姬诞生
      某地说
    (一)《怀化袁家初修谱序》说:唐天罡公为鼻祖以仙姬诞生,非凡裔也。
     若此说成立,天纲就等于是仙体,无父无母。即然无父无母,天纲就没有确定的姓,他姓什么都可以,难怪天纲姓什么的传说也不少。
    (二)天纲姓什么的传说
    1.传说袁天罡为隋文帝杨坚之二十二子,生于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初。生有异象,独孤皇后杀其母,其奶娘将他抱给成都一袁姓人家抚养长大。幼年跟随峨眉高僧智仁法师学道,下山偶遇李淳风的父亲李博和药王孙思邈,习得相术和医术。
    2.传说袁天罡义父姓赵。孙思邈以医病相人为业,一日遇见天罡说:“你的义父赵昭也曾是天下名士,你在那你学了多年,想必也得了一些真传。”天罡说:“义父原本要教我相人之术,怎奈我才十岁时,他就被别人杀害”。孙思邈说:“我看你骨法不凡,天资甚高,于歧黄、命理之术不难参透,只是不知你能否吃苦,随我浪迹江湖?”此后,袁天纲便随孙思邈云游天下。
    3.传说袁天纲父母早亡,幼年时代随叔父袁守成(道士,以神机妙算闻名)进入道观修炼道术。
    史册曰
    《旧唐书?列传141》曰:“罡,益州成都人”,《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曰:“袁天纲,益州成都人”。
    现今网络时代,有谁还会相信人是“仙姬诞生”的无稽之谈呢!对待传说也应问个为什么,一慨相信不可取。袁天罡姓袁是史实,有史册为证。
    四、袁天纲有自已的世系
    某地说
    (一)有袁天纲名字的家谱对照
      1. 民国初修《汝南袁氏联宗谱》又名《汝南袁氏受姓总世系》(简)
    原文与解读
     此谱是以广五郎、广四郎谱系为主的有14个省27个县迁入四川104个县的户参与联修,也有“四川全省联宗入川世系”之称。104个户参与联修者中只有零头谱中有袁天纲的名字。以此谱为底进行分析:
      原文:
      第一世 袁固
     第二世 袁盎,固公次子
     第三世 袁焘,盎公长子
     第四世 袁恭,焘公长子,妣周氏生一子,良。
     第五世 袁良,恭公长子,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
     第六世 袁英,良公三子,妣李氏生一子,曰安。
     第七世 袁安,英公之子,字邵公号君山。
     第八世 袁京,安公长子。
     第九世 袁彭,京公长子。
     第十世 袁贺,为彭城相,夫高氏生三子,曰闳、曰忠、曰宇。
     第十一世 袁闳,贺公长子,字夏甫。妣许氏生二子,曰庆、曰广。
     第十二世 袁广,闳公次子。
     第十三世 袁焕,广公子,仕晋为御史谏议大夫。夫人王氏,生四子,曰侃、曰奥、曰寓、曰凖。侃、奥、寓三公未详。
     第十四世 袁凖,焕公四子,字孝尼。
     第十五世 袁翀,凖公次子,字景元。
     第十六世 袁宏,翀公长子,字彦伯
     第十七世 袁恩光,宏公长子,字道和。
     第十八世 袁豹,恩光公次子,字仕尉。
     第十九世 袁盛,豹公之子。五胡兵乱(公元304~439年)南迁居建康焉。
     第二十世 袁洵,盛公长子。
     第二十一世 袁顗,洵公次子,字景章。夫人王氏,生一子曰昂。
     第二十二世 袁昂,顗公之子,字千里。
     第二十三世 袁广,昂公次子,字居正。
     第二十四世 袁宪,广公三子,字德章。
      解读:
    前24世所用袁氏支系混乱,一世袁固生至五世英,史中无名的多,属陈郡支、彭城支两个支系人;七世袁安至十二世,用的是汝南支人;十三世袁涣至二十五世袁承序,用的是陈郡支人;详见《中华袁氏通用世系》第五篇第四章。本文重点研究袁天罡父亲以下至恕己、象先在此谱世系中存在的可能性?
      原文:
    第二十五世 袁承序公次子,諱璟官。拜宏文馆大学士。积大善遇仙姬生一子天罡。(史料中未讲承序儿子的名字)
      解读:
    《旧唐书·列传140》曰:“朗从父弟承序,陈尚书宪之子。武德中(公元622年)齐王元吉闻其名,召为学士,府废转建昌令。王世充将受隋禅。群僚表请劝进。宪子给事中承家,托疾独不署名,此父子足称忠烈。承家弟承序,清贞雅操,实继先风。由是召守晋王友,仍令侍读,加授文馆学士,未几卒。”承序为学士时约64岁,出生接近年约为622-64=公元558年。
    袁承序是陈尚书袁宪的儿子,属于陈郡支人。此谱高唱属汝南支,为何跑到老家陈郡为袁天罡找父亲呢?(汝南支第一人的父亲是陈郡人可以)
      原文:
    第二十六世 袁天罡,承序公之子。生于成都,善风鉴。佐唐朝任江西袁州太守,太宗召见曰:古有君平,朕今得之于尔。对曰:彼不逢时,臣固胜之。拜为国师,河南新安令,有德政,士民勒石祭之。终葬袁州府堂为塋。官衙永代不敢排衙正位。鼓楼上制有铜壶滴漏为记,留显记焉。夫人赵氏,生一子应昇。
      解读:
    《旧唐书?列传141》曰:“袁天纲,益州成都人也。尤工相术。隋大业(公元605~616年)中,为资官令。武德(公元618~626年)初,蜀道使詹俊赤牒授火井令。初,天纲以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至洛阳。”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曰:“袁天纲,益州成都人。仕隋为盐官令。仕随为盐官令《旧书》卷一九一《袁天纲传》及《册府》卷八六○均谓‘隋大业中为资官令’。贞观初,太宗召见曰:‘古有君平,朕今得尔,何如?’对曰:‘彼不逢时,臣固胜之。’帝在九成宫,令视岑文本,曰:‘学堂莹夷,眉过目,故文章振天下。首生骨未成,自前而视,法三品。肉不称骨,非寿兆也。’高士廉曰:‘君终作何官?’谢曰:‘仆及夏四月,数既尽。’如期以火山令卒。以火山令卒,按《旧书》卷一九一《袁天纲传》、《册府》卷八六○均谓武德初授火井令,  
火山’疑是‘火井’之讹。”
      按上说袁天纲在隋朝大业中(取中公元610年)为资官令(小吏),唐高祖李渊取得政权后,袁天纲仕唐,武德初(取中公元622年)蜀道使詹俊用赤牒(唐代临时授官的一种文书)邛州火井县令(《旧唐书·地理志》于剑南路云:“邛州属县有临邛、依政、安仁、大邑、蒲江、临溪、火井七县” )。
      天纲在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至洛阳前,专心学习研相术。到年近40岁时认为自己相术业有成(即有理论又有实践),可以下山到洛阳古都闯天下了。其出生接近年约为605-40=公元565年。天罡与承序出生年接近,承序如何做得了天罡的父亲!
      原文:
     第二十七世 袁应昇,天罡公之子,字清源,号客师。
      解读:
   《新唐书·列传129 方技》曰:“天纲子客师,亦传其朮,为廩牺令”。   《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二十一 相一》曰:“天纲有子客师,传其父业,所言亦验。客师官为廪牺令。显庆中(公元656~660年),与贾文通同供奉。高宗以银合合一鼠,令诸术数人射之,皆言有一鼠。客师亦曰鼠也,然入一出四。其鼠入合中,已生三子,果有四矣。”客师,相应出生接近年约为公元595年。没有应昇,字清源,号客师之说。
      第二十八世 袁恕己,应昇公次子。由中书令司刑少卿举兵讨张昌易等。武后于上阳宫迎中宗复位,褒封南阳王即今河南道。夫人朱氏,生三子,曰履谦、曰履直、曰履善。履直、履善二公未详。
      解读:
    《旧唐书·列传41》曰:“恕己,滄州东光人。長安中(公元702年)为陵州刺史。……拜中书令,封南阳郡王。曾孙德文,举进士。开成三年(838年)授秘书省校书郎。”
    《后汉书·列传103》曰:“高字公颐,恕己之孙。”恕己的父亲是谁?儿子又是谁?都沒讲清楚。
    《中國历史年表》曰:“恕已,死于公元706年。”此时,当过刺史的恕己约有40岁,出生接近年約在公元666年。
    恕己是汝南支河北东光人,客师乃四川成都人,客师无迁到东光去的记录,他们应是两个分支支系。又两者相距七十余年,如何相生。再者恕己之孙高,曾孙德文此谱均未录。
      原文:
    第二十九世 袁履谦,恕己公长子。唐玄宗时为常山长史。同颜杲卿讨安禄山,败绩骂贼不屈遂及于难。夫人许氏生三子,曰一师、曰二师、曰三师。一师、三师二公未详。
      解读:
    《旧唐书·列传137下》曰:“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广平王收复两京,史思明以河朔归国。时真卿为蒲州刺史,乃令泉明于河北求访血属。杲卿妹先适故榆次令张景儋,妹女流落贼中,泉明一女亦落贼中,俱索购钱三万。泉明悉索所费,购姑女而还,比复纳购,己女遂失。而袁履谦已下,父之将吏妻子奴隶三百余人,转徙贼中,穷窘无告。泉明悉以归蒲州,真卿赡给久之,随其所诣而资送之。泉明求其父尸于东都,得其行刑者,言杲卿被害时,先断一足,与履谦同坎瘗之。及发瘗得尸,果无一足,即日与履谦之尸,各为一柩,扶护还长安。初,履谦妻疑夫柩殓衣俭薄,发棺视之,一与杲卿等,履谦妻号踊感叹,待之如父。泉明之志行仁义如此。”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二月,上御丹凤楼大赦,节文曰:“忠臣事君,有死无贰;烈士徇义,虽殁如存。其李悽、卢奕、袁履谦、张巡、许远、张介然、蒋清、庞坚等,即与追赠,访其子孙,厚其官爵,家口深加优恤。”
    从引文可知:公元757年冬,颜、袁二人以一千多人马的微薄力量,从起兵到失败,总共不过十几天时间,但正是他们的有效抵御,拖慢了安禄山叛军的进军速度,唐廷获得了调动军队的喘息机会,为郭子仪等平叛奠定了基础。常山长史袁履谦为国尽忠,死得极其悲惨。其“父之将吏妻子奴隶三百余人,转徙贼中,穷窘无告”。是为保全家族人性命,实在没办法之办法之举。
   袁履谦的父亲虽不知名,公元757年冬还在为家族做事。《中国历史年表》说:“恕己,死于公元706年。”袁恕己若是袁履谦的父亲,他不会在死了50余年后还能做事!
      原文:
     第三十世 袁二师,履谦公次子号景师。唐宪宗时为元帅出守淮西界。夫人刘氏,生三子,曰忠仁、曰忠义、曰忠信。忠义、忠信二公未详。
      解读:
     相应时间段,二十四史中未見(一师、二师、三师)三名。
      恕己的孙子高,到什么地方去了?
      原文:
     第三十一世 袁忠仁,二师公长子,字宗高号广微。年二十四岁状元及第,封宝鉴国师,三十一岁转镇远尚书,四十七岁终于朝。钦赐礼祭,送葬江西太和县太和圳上祖山为塋。夫人姜氏,生二子,象先、象彪。象彪公未详。
      解读:
     相应时间段,二十四史中未見(忠仁、忠义、忠信)三名。
      原文:
      第三十二世 袁象先,忠仁公长子。唐僖宗时为元帅。夫人朱氏,生二子,曰谕、曰全。
      解读:
    《旧五代史·唐书列传十一》曰:“象先,宋州下邑(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人也,自称唐中宗朝中书令,南阳郡王恕己之后。曾祖進朝,成都少尹。祖忠义,忠武軍节度判官,累赠司空。父敬初,太府卿,累贈司徒。象先即梁祖之甥也。同光二年(公元924年)象先來朝。其年夏,以疾卒于治所,年六十一,册赠太师。” 出生年为924-61=公元863年。
      象先袓上早就从东光迁移至河南商丘市夏邑县,成为汝南商丘支人。还与江西沾边吗!
      关建是象先上有父敬初、祖忠义、曾祖進朝三代人,象先子正辞、正义,前后五代有自己的世系。曾祖怎会是恕己呢!恕己至象先间隔二百来年,括两头也得七、八代人。这里节省了三代。显然象先不应在此谱出现。
      原文:
      第三十三世 袁谕,象先公长子。唐僖宗时官御史。夫人姚氏,生一子葛亮
      解读:
     相应时间段,二十四史中未見(谕、全)二名。象先子正辞、正义。
      原文:
      第三十四世 袁葛亮,谕公长子諱明。妣鄗氏,生六子,广一郎、广二郎、广三郎、广四郎、广五郎、广六郎。由江西太和县出籍河南、湖广、江南、广东、南台、常州、龙兴、建昌、江宁、邓州、南阳、淮河、两浙、陕甘等处。分支三百七十九族,乃江西派之裔也。
      解读:
      象先袓上早就从东光迁移至河南商丘市夏邑县,成为汝南商丘支人。此处到象先的孙子辈才由“江西太和县出籍河南等”,说得通吗!以此进一歩证明象先不是此谱中人。
      综观此谱袁天纲节段世系笑话颇多:
    (1) 高唱属汝南支,却跑到陈郡支为袁天罡找个父亲叫袁承序;
    (2) 袁天纲的父亲玑,祖父嵩,曾祖父达,在这里全给罢免了;
    (3) 将河北东光人袁恕己拉进来,又将恕己之孙高,曾孙德文给罢免了;
    (4) 将死后50余年的袁恕己重新复活,为给袁履谦当父亲;
    (5) 将河南商丘人袁象先拉进谱来,又将象先的父亲敬初,祖父忠义,曾祖父进朝,及象先儿子正辞、正义,前后四代五人全给罢免了。
    (6)此谱排名顺序:陈郡人袁承序迁到成都生袁天纲,袁天纲迁袁州其子再迁河北东光生袁恕己,袁恕己的后人从东光迁移至河南商丘市夏邑县生袁象先,袁象先的儿子复迁江西太和县,袁象先的孙子袁葛亮之子广五郎由江西太和县迁居湖广等地。
      以谱论,只要是明确记载也可能行,问题在于此家谱中没有这样明确记录!这个衔接也不符合史实。
      以史实论,只能说明25世袁承序、26世袁天纲、28世袁恕己、29世袁履谦、32世袁象先是唐宋间名人,他们本不是同一谱中人,各人有各自的谱系。对唐宋间名人不作具体史实考证,硬将众名人串在一谱,有何意义?
       此谱从袁葛亮公以上属修谱人对袁氏没作全面研考,袁葛亮公以下则好些,属本族人记录。
       2.袁天纲在家谱中所排世系举例
    (1) 湖北《阳新旧家谱》(简)
固(1世)-爰盎-袁焘-袁恭-袁良-袁英-袁安-袁京-袁彭-袁贺(10)-袁闳-袁广-袁焕-袁准-袁冲-袁宏-袁恩光-袁豹-袁洵-袁顗(20)-袁昂-袁元广君正-袁宪-袁承序-袁天罡(25世)-袁客师-袁恕己-袁履谦-二师-中仁-象先(31世)
      原文:
     二十五世 袁天罡,朱氏子客师。按唐书为袁州太守乐山水之秀遂家焉,府堂碑墓尚存。为河南新安令,有德政士民立墓祭之。唐太宗时,为袁州刺史,乐山水之秀,遂居焉。曾为高祖驱神,一夜造晋阳宫殿。
      此谱袁天罡为25世,父亲为袁承序,儿子客师,孙子袁恕己。(《中华袁氏通用世系》第五篇中有详解)
    (2) 《袁氏家誌、家乘》(简)
(1世)―袁盎―袁涛―袁敞―袁英―袁安―袁恭-袁汤-袁逢-袁绍(10世)-袁尚-袁(门内有衣)-袁宏-袁恩光-袁顗-袁盛-袁淑-袁灿-袁昂-袁广(20世)-袁聿修-袁枢-袁朗袁天罡(24)袁恕己-袁履谦-二师-中仁,字滋-袁象(28世)……
      原文:
     二十三世 袁朗祖
      二十四世 袁天罡祖,在唐太宗时,为袁州刺史。恋山水之秀遂居焉。
     二十五世 袁恕己祖
      此谱袁天罡为24世,父亲为袁朗,儿子袁恕己。(《中华袁氏通用世系》第五篇中有详解)
    (3) 徐州《丰县袁氏族谱》(简)
     袁安(1世)-袁敝-袁汤-袁隗-袁绍-袁熙-袁涧-袁佩-袁晦-袁晢(10)-会宗-袁冲-袁星-袁豹-袁询-袁凯-袁昂-袁君正-袁宪-袁朗(20)-袁天纲-袁客师-袁恕己-袁楚客-
      原文:
     二十一世 袁天纲,朗公之子天纲,字善风。唐太宗召见后任太史令。娶樊氏生一子客师。
此谱袁天罡为21世,父亲为袁,儿子客师,孙子袁恕己。(《中华袁氏通用世系》第五篇中有详解)
    (4) 江西《丰城荷塘袁氏十一修族谱》(简)
袁邵公,讳安(1世)-袁叔平-袁仲良-袁本初-袁正阳-袁华-袁名焕-袁信-袁宗玉-袁九津(10)-袁祥-袁子哲-袁烈-袁银-袁连-袁彪-袁以楠-袁奎-袁捷-袁居正(20)-袁宪-袁郎袁天纲-客师-袁真-袁楚客-袁伯奇-袁仲光-袁叔文-袁澄(30)-袁仪凰-袁伯华-袁经-袁升-袁敖(生九子,瓘、珮、班、珊、琯、珰、瑞、琰、环)-
      原文:
     二十三世 袁天纲,郎公之子,生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朝)丙寅(大业二年)六月十八日申时。史书普风鉴唐太宗时为太史。尝金氏,生未详。子一,客师。
     此谱袁天罡为23世,父亲为袁,儿子客师,35世接袁敖生九子(《中华袁氏通用世系》第五篇中有详解)
    (5) 《袁氏家谱·东光世系》(简)
    良-昌安-京-汤-成-绍-袁熙(8世)-袁谦-袁宣-袁达-袁嵩-袁玑-袁天罡(14世,三子,客相、客师、令喜)-令喜-异弘-袁恕己(17世)-建康-
      这个世系也是不准确的。只看世系中天纲、恕己两位名人就足可证明。
      A 天罡
     袁熙,出生接近年约为公元185年,袁天纲出生接近年约在公元565年。两者相距565-185=380年。只7代人6个代间隔,平均每个代间隔为380÷6=63.33代间隔年。平均63岁才生下一代是不可能的!
       B 恕已
      袁熙,出生接近年约为公元185年,袁恕已出生接近年约在公元666年。两者相距666-185=481年。只10代人9个代间隔,平均每个代间隔为481÷9=53.44代间隔年。平均53岁才生下一代也是不可能的!
      此谱袁天罡为14世,父亲为袁,儿子(有三,客相、客师、令喜)袁恕己为17世。
     (6) 《怀化袁家初修谱序》(简)
     袁氏汝南郡系本虞姬由来已远稽。
     唐天罡公为鼻祖以仙姬诞生,非凡裔也,始住成都后迁江西吉安之泰和早禾渡梅子坡丰里永丰乡九龙峰万福庙王创立大业,有名税户圳上袁家也。公卒,钦赐谕葬江西袁洲府黄堂。鼓楼上制有铜壶滴漏,留显迹焉,生一子应升,升内丞相镇国侯王,生一子宗高年十四状元加封国师,又封尚书,生一子葛亮,亮公江右而迁江南,生子六:广一郎、广二、广三、广四、广五、广六,广五郎公生子百万,父子徒湖南潭洲茶陵之东山。万公生五子:必清、必敏、必荣、必华、必岩。清公生子四:公衮、公辅、公亮、公镇。衮辅二公徒湘乡长乐乡荣田道山,,亮公徒甯邑土桥,生子一伯庸。
     此谱天纲(1世)-应升-宗高-葛亮(4世)-广一、二、三、四、五、六郎(5世)-
    《汝南袁氏联宗谱》袁天罡(26世,一世)-袁应昇-袁恕己-袁履谦-袁二师-袁忠仁-袁象先-袁谕-袁葛亮(34世,九世)广1~6郎
      同是天纲至葛亮中间相差5代人
     不在列举,仅从以上七地家谱中可知:袁天纲的父亲有叫袁承序的,有叫袁的,有叫袁的;袁天纲的儿子有叫袁应升的,有叫袁恕己的,有叫袁客师、客相、令喜的。同是一位袁天纲,在不同的家谱中有不同的父亲名字,为什么?
     从上七处家谱排序中可以得到一条明确信息:袁氏人绝大多数对袁氏缺乏全面了解,修谱时各地根据各自撑握袁氏名人的情况,按本宗支的需要进行排序。手中缺资料,无法考证是出现如此错乱局面的根本原因!
     上述家谱世系中:有四川汝南袁世盟上溯世系;有湖北阳新世贤世系;有江苏徐州彭城世系;有陈郡九岗世系;有汝南东光世系;还有广五郎世系。汉初袁氏三分支中全有袁天纲的名字,那袁天纲到底属哪一支呢?有说袁天纲乃袁术后裔属汝南支,他有自己的世系。
     (二)袁天纲属汝南支世系
    《中华袁氏通用世系》曰:开姓鼻祖辕涛涂(一世)-选-突-侨-克-雅-颇-买-剑-豪-卬-舞-达-秉-告(十五世,汉初分三支:陈郡支辕生;汝南支爰类;彭城支袁政)-
爰类(十六世,汝南支)-贺-辅-寿-终古-世-丰-万-良-昌-安(二十六世,生三子:一赏、京、敞)-京-汤-逢(生三子:基、绍出继、术)-术曜(三十一世,约生于191年-宜-甫-乞-双-渝-恽-倩-质-达-嵩-玑-天纲(四十三世,约生于565年)-客师-
       现代人共识
     袁天纲是名人,是现代袁氏人的远祖。竖信当地老谱是准确无误的不可取,也不可能。老家谱中有袁天纲的名字,不等于你宗支就是天纲的直系后人;家住四川成都的袁氏也不可能全是天纲的直系。
      五、袁天纲有子客师
      某地说
      四川长宁某人说:“谱记天纲99岁,九男二女都有名字。”
       综合说
      正如上文中举例,有天纲生一子说,有天纲生三子说,有天纲生九子二女说。谁对谁非?
家谱中特别是始迁袓以前的记录基本上靠追记,靠听说,靠修谱时想象及联谱时的需要。天纲是唐朝名人,各地修谱人对其自由发挥想象空间之大,是造成一事多种记说的主要原因。
      为联谱时的需要,众多袁氏不清楚祖上的来龙去脉,有人劝说接在某历史名人之下为好,不少人就随其言。天纲是唐初名人,尊天纲为祖的家谱也多。以此统计天纲的儿子自然就多了,何只九子?!
       史册只记录了天纲生一子客师!
       六、袁天纲没有在袁州任过职和居住过
       某地说
     (一)四川长宁某人说:“袁天纲历仕太宗、高宗至武氏登基始贬袁州,通经泰和,爱山水之美,遂家居焉。任赋贰,实授观象台。”
      1. 求天纲至洛阳时岁数
四川长宁某人为天纲在袁州任职和迁居指定的时间是“武氏登基(天授元年庚寅,即公元690年)始贬袁州”。按文意,天纲于公元690年贬袁州后,总得干几年(按3年计)并干出特别的贡献,死后人民才会将其葬在“府大堂”,史册才会记录。事实并非如此,作下具体分析:
      按长宁某人说天纲公于公元690年发袁州,三年卒,公元693年99岁。《旧唐书?列传141》曰:“天罡以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至洛阳。”以史册说天纲至洛阳时岁数为:99-(693-605)=99-88=11岁。
      2. 时间说明问题
      请问一个11岁的孩童学会了多少数术,敢到古都洛阳展示,且给杜淹、王王圭、韦挺三人相面又无不精准,谁人会信?恐怕连长宁某人自已也觉得自己可笑,也不会相信吧!由此可证明两个问题:
       其一天纲于公元690年发袁州无史证,是站不住脚的;
       其二说天纲卒年99岁也无史证同样是站不住脚的!《旧、新唐书》记录天纲公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四月卒于火井县令任上。
     《旧唐书·列传141》曰:“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太宗闻其名,召至九成宫。时中书舍人岑文本令视之。天纲曰:‘舍人学堂成就,眉覆过目,文才振于海内,头又生骨,犹未大成,若得三品,恐是损寿之征。’文本官至中书令,寻卒。其年,……申国公高士廉尝谓曰:‘君更作何官?’天纲曰:‘自知相命,今年四月尽矣。’果至是月而卒。”
       文中是申国公高士廉问天纲“君更作何官?”天纲才回答说:“自知相命,今年四月尽矣。”过了几个月天纲真的于当年四月卒了。
       这种根据修谱时的需要自创的时间、岁数游戏是无法让人信服的,以此可证明天纲在袁州任职是误传。
     (二) 家谱各自有说
      1.家谱中有关天纲所任职位
    (1) 长宁某人说:“袁天纲至武氏登基始发袁州,任赋贰,实授观象台”。 “赋贰”不知何官,据文意是专门管理观象台的;
    (2) 《汝南袁氏联宗谱》广五郎家谱说天纲佐唐朝任江西袁州太守(唐玄宗天宝年间改州为郡,最高长官称太守);
    (3) 《袁氏家誌、家乘》、《阳新旧家谱》说天纲唐太宗时,为袁州刺史(州最高长官俞称刺史);
    (4) 《丰城荷塘袁氏十一修族谱》说天纲唐太宗时为太史(掌管推算历法)。
    (5) 《丰县袁氏族谱》说天纲唐太宗召见后任太史令(从五品下);
      以上说,天纲官一谱比一谱当的大,真是五花八门各尽其想。以此可证明天纲在袁州任职是误传。
      2. 家谱中有关天纲在袁州任职时期
    (1)《袁氏家誌、家乘》、《阳新旧家谱》说天纲唐太宗(公627~649年)时,为袁州刺史。
    (2) 《丰县袁氏族谱》说天纲唐太宗召见(贞观八年,公元634任太史令(从五品下)。
    (3)长宁某人说:“袁天纲于武氏登基(天授元年庚寅,即公元690年)任赋贰,实授观象台。”
      以上说,天纲在袁州任职一谱比一谱当的晩,真是五花八门各尽其想。以此可证明天纲在袁州任职是误传。
      清人考证
    《袁氏世考?41页》曰:“考天纲曾袓达,祖嵩,父玑,俱登仕籍,未守袁州。即纲终于火井令,亦未尝至袁(州)。
      清朝人袁锡光先生立志要对袁氏世系进行一次梳理,他自清嘉庆(公元1796年)初至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历时30余年,以江西为中心到处走访、收集、考证,终于编篡出版了第一部袁氏专著《袁氏世考》。
      袁锡光先生对“袁天纲未守袁州,亦未尝至袁州。”的定论是有根据的,他在研考中发现家谱中有关袁天纲的记录较出奇,便下决心研究一翻。他遍查袁州当地资料,终于在南宋嘉定(公元1208~1224年)时修的《袁州志》中找到证据。《袁州志》明确记载,在袁州开五井以禳火灾的是知府滕强恕;府大堂侧墓为袁超墓,不是袁天纲的墓!家谱传说“袁天纲任职、迁居袁州”不攻自破。
       史料说
      明正德(公元1506~1521年)《袁州府志》记载:“谯楼,府治东。宋嘉定(公元1208~1224年)间郡守滕强恕建。筑台为楼五间,原置铜壶一座,并夜天池、日天池、平壶、万水壶、水海影表、定南针、添水桶、更筹漏箭、铁板鼓角。设阴阳生轮值、候筹报时。”
      从明正德《袁州府志》记载进一步证明,袁州谯楼始建于宋嘉定年间,由时任郡守滕强恕组织人力财力所建。距离袁天纲卒年晩五六百年,以袁州有谯楼置铜壶来证明袁天纲任职、居住、葬袁州,一是不符合史实,二是成历史笑话。
       总之,袁天纲本人及祖上没有在袁州任过职,也没有迁居袁州,这是可以确定的史实。那些以“袁天纲守袁州居袁州”为由的将袁天纲放在自家谱里就失去了根据;那些以此种类谱为基础的“江西填湖广”后裔的新家谱就没有了基础;那些以此种无基础的“湖广填四川”后裔的新家谱更无正确可言。就“袁天纲未守袁州,亦未尝至袁州。”而言《中华袁氏通用世系》第五篇 袁氏家谱解读说:“‘湖广填四川’类谱及公元500年以后迁进川的谱系中,不应出现天纲及以上至曾祖达的名字(天纲本族支人迁出又迁回除外)。”是可行的。
     (三)袁州有自称是袁天纲长子袁仲协的后裔
      1. 袁州带塘村袁天纲后裔之由来
    (1) 据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寨下乡(镇)带塘村小学挍长袁林电话介绍:“《带塘袁氏族谱》载:带塘村袁氏由袁天纲长子袁仲协号客相肇基,没有说明袁仲协何时从何地迁来。”
    (2) 据民国28年《宜春县志》卷四《氏族志》记载,袁姓有户三千八百余,人口约两万。与刘、易、李、彭、陈等同属为地方大姓。其中《宜春全县氏族表》列姓一百七十三,且注明迁徙地。
     民国28年《宜春县志?宜春全县氏族表》(袁姓部分)曰:“籍贯:善和乡安上图四甲;住址:祖居带塘,分居虎狼头、土无丘田里;户六十余,口二百余。始迁祖袁仲协,唐袁天罡长子肇基居带。至三十一世祖袁德培徙居分宜藕塘,子袁晚生又分徙彭家坊。”
       解读:
      即唐袁天罡长子袁仲协由善和乡安上图四甲始迁带塘(现宜春市袁州区寨下乡带塘村)肇基居带,分居虎狼头、土无丘田里;至袁天罡下第三十一世孙袁德培于元泰定(公元1324~1327年)年间徙居分宜洋江藕塘下袁家里;袁德培次子袁晚生又分徙彭家坊。
    (3)《分宜县地名志》载:“袁家里,在洋江西北2公里山坑内。(带塘袁氏族谱)元泰定年间袁德培由带塘徙居洋江藕塘下袁家里。居袁,廖、宋三姓。26户,129人。含村南宋家里2户,11人。”
    (4)藕塘下袁家里袁氏家谱载:
    “天纲,长子客相讳仲协,带塘鼻祖。”
    “袁仲协(客相),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戌子三月初二日午时生,生四子,长子恭宽、次子恭信、三子恭敏、 四子恭惠。”
    “传至三十一世 : 德操、 德宽、德坚、德培(传  藕塘祖  宋咸淳七年即公元1271年辛未八月初一生)”
       2. 综合上三谱有几点应明确
    (1)袁州带塘袁氏始迁袓是袁天罡长子袁仲协,非袁天罡仕、居袁州肇基;
    (2)始迁袓袁仲协原籍善和乡安上图四甲,何时从善和乡迁移至带塘不知。不论善和乡在哪里,袁仲协是从外地迁入的;
    (3)袁天纲至袁德培间之代间隔年
     袁天纲约生于北周武帝保定未年(公元565年),31世孙袁德培公元1325年迁藕塘下袁家里时约50岁,出生接近年约为1325-50=1275年。即元元贞元年。
     本支代间隔年为(1275-565)÷30=710÷30=23.66代间隔年。(代间隔年即上代人一岁至下代人一岁时所间隔的年数,代间隔年常数为30年,+-5年。)
    (4)藕塘袁氏家谱推算袁仲协生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不准
    袁天纲约公元565年,若长子袁仲协生于公元628年则袁天纲已63岁了。
    若以藕塘袁氏家谱推算的时间匡算,本支代间隔年为(1271-628)÷30=643÷30=21.43代间隔年。这个代间隔年过小,不符合人类繁衍规律。
      3. “善和乡”多地有
    (1)江西省乐安县湖坪乡解放初曾设过善和乡
     善和,位于湖坪东南6公里处丘陵地带。约4平方公里,有13个村。原名恶和。相传,此地原有18兄弟,作恶多端,后被壮士制服,使之改恶从善,故名。
     大湖坪整编时朱德总司令及夫人康克清同志曾在乐安县湖坪乡善和安下祠堂住过。
    (2)安徽省祁门县有善和乡
     安徽省南端祁门县与江西省毗邻,距祁门县城祁山镇西北10公里的六都村曾设善和乡。六都村建于唐末五代时期,历经了宋、元、明、清和民国等五个王朝的变迁,村名屡有变动。宋时,六都属祁门县福广乡善和上里。元代改里为都,善和里更名六都,明初实行都图里甲制,六都设二里,上村、中村、林村、方村属善和里。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实行保甲制,六都设有10保。因上村乃六都和善和里的首村,故六都和善和遂取代上村之名,流传延续至今。1952年,六都属善和乡,村内共建立5个互助组,
     善和,明、清两代曾四修村志。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村人程复首修,明嘉靖间程昌致仕家居时二修,清康熙八年(1669年)和光绪七年(1881年)村人程襄、程文翰又先后两次续修,均以《善和乡志》命名。一个村有四部村志,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4. 江西袁州袁天纲后裔有两种情况必须分清
    (1)为修家谱时的需要,设定袁天纲在袁州当官居住时所繁衍的后裔,已被考证是不成立的。以假定袁天纲在袁州当官居住为前提的衔接是无史据的!
    (2)现宜春市袁州区寨下乡带塘村袁天纲的后裔,自称是袁天纲的长子袁仲协从外地(善和乡)迁入袁州的后裔。要尊认袁天纲为祖从袁州迁出者,应从外地迁入江西袁州的天纲后裔处找衔接!
    《中华袁氏通用世系》第五篇 袁氏家谱解读中,就“湖广填四川”问题时说“天纲本族支人迁出又迁回除外”,就是针对这部分天纲后人。
      七、袁天纲国师之疑
      某地说
      四川长宁某人说:“奉诏进京后任唐太宗国师”
     “国师”是中国历代封建帝王对于佛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称号,从西域传入。我国高僧获得国师称号的,一般以北齐时代(公元550~577年)法常为始。
      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述国师称号的由来说:“自古人君重沙门之德者,必尊其位,异其称,曰僧录、僧统、法师、国师。入对不称臣,登殿赐高座,如是为得其宜。”因此,后来有些学德兼备的高僧,常被当时帝王尊为国师。
      唐代三百年间,佛教各宗高僧被尊为国师的很多。唐高祖时国师智满,太宗国师为徐绩;北禅宗的神秀历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皆号国师。
       从上说“国师”一职是专为佛教高僧而设,袁天纲、李淳风不是佛教徒更不是佛教高僧,何来“国师”之称!长宁某人文中的 “天纲奉诏进京后任唐太宗国师”说是无根据的个人发明,他与民间故事中袁天纲是唐高祖李渊的国师一样,尝无史料佐证,实乃附庸风雅。
      八、袁天纲未奉旨修家谱
      某地说
     四川长宁某人说:“奉诏进京后任唐太宗国师,首编士族谱,所以说是修谱的老祖宗。”
      解读
     家谱也叫谱牒是有文字以来,始终伴随着家族组织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一种文献商时人们开始用文字记录家族的简单世系,可称为雏型家谱;西周时用于帝王、大臣们的家谱已较为成熟;真正广泛用于普通百姓家的家谱成熟于唐宋。
     家谱古时一般分两大类:
     一类为私家撰述的家谱,不具法律效力;
     再一类为得到朝廷认可的官撰的谱牒,它不是某一姓的家谱,而是全国或某一地区所有士族家谱的汇编,是朝廷确定谁是士族,谁是庶族据以选官的依据。所以朝廷设立专门的常设机构图谱局主持撰修工作,置郎和令史等官来执掌。
     唐代朝廷用人主要根据考试成绩,不再完全依据士族的门第出身,因此谱牒也不再具有从前据以选官、品人的作用了。可是唐初还屡修谱牒,而且声势很大。
     唐初大规模的修撰谱牒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贞观中(公元627~649年)
    《旧唐书·卷六五 列传15高士廉传》曰:“高祖崩(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士廉摄司空,…是时,朝议以山东人士好自矜夸,虽复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女适他族,必多求聘财。太宗恶之,以为甚伤教义,乃诏士廉与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于是普责天下谱谍,仍凭据史传,考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士廉乃类其等第以进。太宗曰:“…昔汉高祖止是山东一匹夫,以其平定天下,主尊臣贵。卿等读书,见其行迹,至今以为美谈,心怀敬重。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遂以崔干为第三等。及书成,凡一百卷,诏颁于天下。”
     高祖崩(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后,唐太宗高土廉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等主持撰修谱牒。于贞观十二年(638年)奏上《氏族志》一百三十卷,太宗不满下令按照“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的方针重修,然而颁布天下,依以为准。终修成一百卷,诏颁于天下。这里没有提及袁天纲。
      第二次是高宗时(公元650~683年)
    《旧唐书·卷八二 列传32李义府传》曰:“义府闻而衔之,及重为宰相,乃令人诬构其罪,竟下狱自杀。初,贞观中,太宗命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及四方士大夫谙练门阀者修《氏族志》,勒成百卷,升降去取,时称允当,颁下诸州,藏为永式。义府耻其家代无名,乃奏改此书,专委礼部郎中孔志约、著作郎杨仁卿、太子洗马史玄道、太常丞吕才重修。志约等遂立格云:“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更名为《姓氏录》。由是搢绅士大夫多耻被甄叙,皆号此书为“勋格”。义府仍奏收天下《氏族志》本焚之。”
      此时武则天当政,中书令许敬宗以贞观《氏族志》未载武氏的族望,吏部尚书李义府也以《氏族志》中没有李氏的世系,于是奏请改修。显庆四年(659年)下诏,任礼部郎中孔志约、著作郎杨仁卿、太子洗马史玄道、太常丞吕才等主持其事,凡在唐朝得五品以上官职者均可入选,书成,改名为《姓氏录》,颁行天下。
      第三次是中宗复位后
    《旧唐书·卷一八九下列传139柳冲传》曰:“中宗(公元705~709年)命冲与左仆射魏元忠及史官张锡、徐坚、刘宪等八人,依据《氏族志》,重加修撰。元忠等施功未半,相继而卒,乃迁为外职。至先天初,冲始与侍中魏知古、中书侍郎陆象先及徐坚、刘子玄、吴兢等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奏上。”
      当时左散骑常待柳冲认为《氏族志》、《姓氏录》颁行已近百年.士族兴衰变化很大,于是上表奏请重修。中宗同意依据《氏族志》重新修撰,几经波折,至玄宗即位,才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奏上,复又命柳冲及著作郎薛南金刊定。
      此后唐代官方就没有再修过谱牒了。
       在唐初三次大规模官修谱牒中没有袁天纲的信息,袁天纲是天文历算学家、风水、相术大师,他对谱牒的造诣有多少史册中未见记录。首编士族谱者实名《氏族志》,它是唐太宗命高土廉、韦挺、岑文本、今狐德棻等主持撰修的唐朝首部谱牒。袁天纲要真是唐太宗的“国师”且对谱牒有高深的造诣,为何唐太宗没有指名袁天纲,难道是写史人故意与袁天纲过不去有意将袁天纲名字拿掉?显然不是!看来袁天纲只能算长宁某人自家的“修谱老祖宗”了。
       九、袁天纲卒后葬地
      袁天纲是名人,卒后葬地较多,各地人们根据不同的需求创造出各自不同的故事墓地来。
      某地说
     (一) 有家谱说袁天罡墓在袁州府大堂
     1. 《汝南袁氏联宗谱》说:“终葬袁州府堂为塋。官衙永代不敢排衙正位。鼓楼上制有铜壶滴漏为记,留显记焉。”
      2. 《怀化袁家初修谱序》曰:“天罡公卒,钦赐谕葬江西袁洲府黄堂。鼓楼上制有铜壶滴漏,留显迹焉。”
     这两谱均属广五郎谱系,区别在于:《汝南袁氏联宗谱》说天罡公,“终葬袁州府堂为塋”,而《怀化袁家初修谱序》将天罡公卒后葬礼级别提高到皇帝赐谕的级别!
      清人考证
    《袁氏世考?八方技》287页曰:“考宋嘉定(公元1208~1224年)《袁州志》开五井为知府滕强恕,非天罡。葬府大堂,为袁超墓,并辨天罡之墓之非。其祀谯楼,据明《候世屏记》,祀高士袁京。”
    《袁氏世考?41页》曰:“考天纲曾袓达,祖嵩,父玑,俱登仕籍,未守袁州。即纲终于火井令,亦未尝至袁(州)。宋嘉定志载,府大堂侧墓为袁超。宜春旧志并辨其纲墓之非。何诸志乘浪传至是?”
     袁天纲卒后葬江西袁洲府黄堂说,早就被清朝袁锡光先生考证为误说!为证实袁天纲卒后是否葬袁州府黄堂,他不怕辛苦查考了宋朝嘉定时修的《袁州志》,宋嘉定《袁州志》明确记载,在袁州开五井以禳火灾的是知府滕强恕;府大堂侧墓为袁超墓。以此足以证明谱中此说是以讹传讹造成的,至于鼓楼上制有铜壶滴漏,那是古代的一种计时方法。用铜壶盛水,滴漏以计时刻,不是为纪念某人的。
      史料曰
     明正德(公元1506~1521年)《袁州府志》记载:“谯楼,府治东。宋嘉定(公元1208~1224年)间郡守滕强恕建。筑台为楼五间,原置铜壶一座,并夜天池、日天池、平壶、万水壶、水海影表、定南针、添水桶、更筹漏箭、铁板鼓角。设阴阳生轮值、候筹报时。”
     从明正德《袁州府志》记载进一步证明,袁州谯楼始建于宋嘉定年间,由时任郡守滕强恕组织人力财力所建。距离袁天纲卒年晩五六百年,以袁州有谯楼置铜壶来证明袁天纲任职、居住、葬袁州,一是不符合史实,二是成历史笑话。
     (二) 袁天罡墓在白鹿原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记者尤凌波曾报道“袁天罡就在咱狄寨原上埋着呢,墓叫金罡冢。”
     白鹿原在西安城东,浐、灞两河之间,呈东西走向,千年帝都京畿之地,历史久远文化沉厚。传说,周平王迁都洛阳之时,见白鹿游于其上,故名白鹿原。
     唐时白鹿原是皇室宗亲、达官显贵的聚居之地,也是皇室及显贵们的墓穴地。近年来,在白鹿原上先后出土了包括皇室亲王、公主及刺史等高级官吏的墓志铭百余方。
     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太后墓,一个高高的墓冢位于狄寨乡鲍旗寨西北一公里处。在其南面500米,有一个隆起的土堆高约10米,直径约15米,上面长满了荒草的墓冢,没有墓碑,也没有任何标志,当地称“那就是袁天罡的墓”,其实不是。 当地大康村有位名叫薛稳勤的村民说:“这隆起的墓冢不是金罡冢,在这个冢的北面200米的地方,原来也是高高大大的冢才是真正的金罡冢,可惜前几年就叫平了。”在田埂上,有一些散落的瓦砾和陶瓷残片,还可印证这里过去是一片古墓群。
     (三) 袁天罡墓在少陵原
     当地传说,唐初两大阴阳历算家袁天罡,李淳风葬在少陵原首,今长安区韦曲镇双竹村东北杜(甫)公祠原头处至今墓址仍存。
     少陵原位于陕西省西安古城南,浐河、潏河之间。呈东南西北走向。少陵原秦汉时称鸿固原,又名洪固原。西汉本始年间汉宣帝葬许皇后于原上,名其陵园为少陵,称该原为少陵原。汉宣帝元康年间造杜陵,又名该原为杜陵原,汉宣帝神爵年间有凤凰栖息于原首,名为凤栖原。神爵三年汉宣帝于原上起乐游苑,又称乐游原。长期以来六名并存,人们大多以少陵原称之。
     少陵原的西南角有两座坟墓,右为李淳风墓,左为袁天罡墓。两座墓相距有三里多是一个大湾。李淳风的墓虽被盗,仍可找到一个土丘,而袁天罡的墓则只知道大致位置。曾有一气功组织,测出袁天罡墓一带,气场很强,就在此处建了两座平房,用来采气练功。后被查封,只剩下断壁残垣。在房屋的南侧可见一个小土丘,土丘上有用于安装变压器的四根水泥杆。
     (四) 袁天罡墓在四川省阆中天宫院观稼山
     天罡墓位于自己勘定的隐藏于深山密林中的天宫院北观稼山半山腰,坐北朝南居子午线,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其墓为圆锥形,墓前立有石碑,上书“唐风水大师袁天罡之墓”。墓位背枕观稼山壁,墓前明堂广阔,两边龙山夹送,二水交汇在明堂中汇入西河。观稼山峰下第一台地为麒麟角,第二台地为吻部,而天罡墓墓穴正好在麒麟舌心处,观稼山向下两公里处有一个圆形山包,恰如初生的太阳,风水理论称此为“麒麟奔太阳”,真乃风水宝地。
     天宫院,距离南充城区150公里,位于阆中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天宫乡。天宫院介绍说:因唐代著名天文历算学家、风水、相术大师袁天罡、李淳风晚年先后来阆定居,在这里择地观天,著书立说,死后也都埋葬在这里,天宫院为纪念他们而建。相传始建于唐,代有兴替。现存主殿、后殿系明清建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阆中市委、市政府主持首先修通旅游公路,重建了天宫院山门亭子楼和两座陵墓,突出风水主题,充实文化内涵,初步建成全国唯一的风水文化景区。
      解读
     袁天纲卒后葬地较多,分析以上几例可知:
      1. 家谱说袁天纲卒后葬江西袁洲府黄堂,早就被清朝袁锡光先生考证宋嘉定《袁州志》定为误说,是属修家谱时的需要;
      2. 袁天罡墓在白鹿原或在少陵原只是当地传说,白鹿原、少陵原地属陕西省西安古城东和城南,浐、灞和浐河、潏河之间,没有史册记录;
      3. 袁天罡墓在四川省阆中天宫院观稼山,比较而言稍许可信。其理由为:
    (1) 袁天罡本是成都人,根据“免死首丘,人死归里”的传统习俗,袁天罡在外飘洒半生临终落叶归根是可能的;
    (2) 袁天罡早在大业中(取中公元610年)任资官令后,从成都迁蟠龙山前,筑宅居住。
    (3) 袁天罡本是相术、风水大师,遇机会在蟠龙山区域为自己择一归属地是完全可能的。
    (4) 天宫院四周,有九条明显的山脉,好似九条蛟龙。天宫院即龙头所捧处,似 “九龙捧圣”,天宫院北观稼山是风水宝地。
    (5)有《保宁府志》为证。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保宁府志·流寓》记载:“袁天罡:成都人,精术数,官火山令,高宗时甞至阆州,居盘龙山,筑台以占天象。”
    在袁天纲故事墓地中,有一个盛传“金针插钱孔”故事颇有神秘色彩。据说袁天纲、李淳风两位风水大师自择的麒麟穴归宿之地同在一处,袁先至,埋下一枚铜钱;李后至,拔下发上金针插入土中。为验真假,当众人掘土验看,则李淳风的金针恰好穿过袁天纲所埋的铜钱眼中,令观者叹服。于是袁、李各退三里,建造各自的墓地,最终李淳风葬在天宫乡五里台,与观稼山袁天罡之墓遥遥相望。也有说袁天纲的金针恰好穿过李淳风所埋的铜钱眼中。
    这个故事有另说:传说武则天让袁天纲、李淳风为己择墓穴,袁天纲礼让李淳风请先,李淳风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择一方墓穴并埋下铜钱一枚,后袁天纲也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择一方墓穴并埋下发上金针一根。同向武则天回报,武则天派员验证,掘土验看,则袁天纲的金针恰好穿过李淳风所埋的铜钱眼中。其实武则天还未当政,袁天纲、李淳风已先后归天了。
    这个故事还有另说:传说唐高宗李治让李淳风勘选陵地,李淳风通过李治下诏把袁天罡召回长安,共同勘选陵地。两人分别选中乾陵,并在乾陵定穴点留下暗记,唐高宗派员验证,结果李淳风所埋金针插在袁天罡所埋的铜钱眼中。

    (待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08:24: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明辉 于 2020-7-27 12:28 编辑

      十、李淳风与袁天纲    李淳风,约生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卒于太宗咸亨初(以公元670年计),年六十九岁。岐州雍(今陕西凤翔县岐山镇)人。唐初杰出的易学、天文、数学、历算、气象、道学大家,官至太史令。
     (一)史料记录
    《旧唐书 卷七十九 列传第二十九》曰:李淳风,岐州雍人也。其先自太原徙焉。父播,隋高唐尉,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文学,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文集十卷,并行于代。淳风幼俊爽,博涉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贞观初(公元627年),以驳傅仁均历议,多所折衷,授将仕郎,直太史局。寻又上言曰:“今灵台候仪,是魏代遗范,观其制度,疏漏实多。臣案《虞书》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则是古以混天仪考七曜之盈缩也。《周官》大司徒职,以土圭正日景,以定地中。此亦据混天仪日行黄道之明证也。暨于周末,此器乃亡。汉孝武时,洛下闳复造混天仪,事多疏阙。故贾逵、张衡各有营铸,陆绩、王蕃递加修补,或缀附经星,机应漏水,或孤张规郭,不依日行,推验七曜,并循赤道。今验冬至极南,夏至极北,而赤道当定于中,全无南北之异,以测七曜,岂得其真?黄道浑仪之阙,至今千余载矣。”太宗异其说,因令造之,至贞观七年造成。其制以铜为之,表里三重,下据准基,状如十字,末树鳌足,以张四表焉。第一仪名曰六合仪,有天经双规、浑纬规、金常规,相结于四极之内,备二十八宿、十干、十二辰,经纬三百六十五度。第二名三辰仪,圆径八尺,有璇玑规道,月游天宿矩度,七曜所行,并备于此,转于六合之内。第三名四游仪,玄枢为轴,以连结玉衡游筒而贯约规矩;又玄枢北树北辰,南距地轴,傍转于内;又玉衡在玄枢之间而南北游,仰以观天之辰宿,下以识器之晷度。时称其妙。又论前代浑仪得失之差,著书七卷。名为《法象志》以奏之。太宗称善,置其仪于凝晖阁,加授承务郎。
      十五年(公元641年),除太常博士。寻转太史丞,预撰《晋书》及《五代史》,其《天文》、《律历》、《五行志》皆淳风所作也。又预撰《文思博要》。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迁太史令。初,太宗之世有《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尝密召淳风以访其事,淳风曰:“臣据象推算,其兆已成。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宫内,从今不逾三十年,当有天下,诛杀唐氏子孙歼尽。”帝曰:“疑似者尽杀之,如何?”淳风曰:“天之所命,必无禳避之理。王者不死,多恐枉及无辜。且据上象,今已成,复在宫内,已是陛下眷属。更三十年,又当衰老,老则仁慈,虽受终易姓。其于陛下子孙,或不甚损。今若杀之,即当复生,少壮严毒,杀之立雠。若如此,即杀戮陛下子孙,必无遗类。”太宗然竟善其言而止。
      淳风每占候吉凶,合若符契,当时术者疑其别有役使,不因学习所致,然竟不能测也。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复以修国史功封乐昌县男。先是,太史监候王思辩表称《五曹》、《孙子》十部算经理多踳驳。淳风复与国子监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受诏注《五曹》、《孙子》十部算经。书成,高宗令国学行用。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授秘阁郎中。时《戊寅历法》渐差,淳风又增损刘焯《皇极历》,改撰《麟德历》奏之,术者称其精密。咸亨初(公元670~674年),官名复旧,还为太史令。年六十九卒。所撰《典章文物志》、《乙巳占》、《秘阁录》,并《演齐人要术》等凡十余部,多传于代。子谚,孙仙宗,并为太史令。
    (二) 李淳风墓地
     李淳风墓地说可谓多矣,仅举几例:
      1. 河北涿州县有李淳风墓
    《畿辅通志》说葬在涿洲东北向阳里。据岐山县文史资料考证,河南新安县和河北涿州县之墓还不能够确指。
      2. 安徽省芜湖市有李淳风墓
     1919年的《芜湖县志·古迹志》上说:“太史令李淳风墓在江滨半里许。明洪武初,邑令李行素渡江,一棺沿江流下,视之,上镌字云:‘唐朝李淳风,洪武水来冲,芜湖李知县,载我过江东。’遂载之,至江岸高埠处,力举不能动,乃葬焉”;
     清朝人黄钺在《于湖竹枝词》中写道:“清风楼畔葬淳风,旧说荒唐不可从。博得盲人求利市,年年团拜墓门中。”显然,黄钺对李淳风墓在芜湖的观点持否定态度。
      3. 河南省新安县有李淳风墓
    《河南府志》说葬在新安县。据岐山县文史资料考证,河南新安县和河北涿州县之墓还不能够确指。
      4. 河南省济源市有李淳风墓
     济源市五龙口镇莲东村东北部豫光锌业东厂区,有一墓冢高20多米,东西长15米,南北长12米,占地200平方米。1968年修焦柳铁路把墓冢上的土全部铲去,现墓冢一半在厂区围墙内,一半在墙外。
     村老支书赵延平老人说:这个墓冢是唐代易学大师李淳风的墓。原来墓在荆王村西北地,五百年后蟒河涨水把它冲出来,王知县又把它埋到莲东村孔山两座山正中间,风水学上称为“二龙戏珠”。墓里还有一块碑刻上面写到:
      吾乃唐朝李淳风,甲午年间被水冲,
      上任来了王知县,将我埋到莲东东,
      赐你金杯整八个,皂班头上有一个。
     村里上了年纪的都知道有个李淳风墓,世世代代都在为李淳风守卫墓冢。
      5. 四川省眉山市眉山东坡区金花乡白塔村有李淳风墓
     大旺寺也叫白塔寺,距眉山城15公里左右,寺区内有李淳风墓。墓的正前方在中间一棵树上悬挂着李淳风的简介:“李淳风,唐代人,出生于眉州岷江河畔。自幼聪慧好学,熟读经史,擅长天文地理,尤其相卜命相。故而他能前知三百载,后知五百年。……”
     墓前有一块苔痕斑驳的墓志铭:“李淳风,唐朝太史令,出生于眉山岷江河畔一行善摆渡人家,淳风自幼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称家乡是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钟灵毓秀的好地方,……。”
     也有一个故事:
     据白塔村党支书汪良清说,这处墓冢是李淳风去世五百年之后,假别人之手迁移于此地的。李淳风墓原在青神、眉山交界的鸿化埝山脚下。
   传说五百年后,明代尚书余子俊回青神老家省亲,坐船从李淳风坟前的江面上经过时,忽然一声巨响,山崖垮了半边,露出了一块石碑。余子俊叫人把船靠近,只见碑上刻着:
     我本唐朝李淳风,五百年后被水冲。
     今朝幸逢余子俊,请君迁我到河东。
     隔世相逢无他报,赠君廿四紫金钟。
     余子俊当即叫人开山迁墓,令随从把墓碑搬上船来。
     余子俊将李淳风抬过岷江,走到大旺山白塔脚下时,突然绳索断裂,墓碑沉重,再也无法搬动。余子俊仰天沉思,此处必是李淳风自选墓穴。于是就地及葬,并将24口紫金钟一并埋入墓中。
     此说与河南省济源市有李淳风墓、安徽省芜湖市有李淳风墓说故事何等相似,都是被水冲来的。其实,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李淳风是陕西人,既不是眉山人,也没有葬在眉山。
      6. 四川省简阳县长松寺有李淳风墓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592卷曰:“八卦台,在简州(简阳)西五十里,唐李淳风修仙处。”《四川通志》卷十云:“唐李淳风墓,在简州(今简阳)西五十里。”可考。民国版《简阳县志》中的地图清楚地标明了李淳风墓的确切位置,就在长松山东麓。
     从史料看,李淳风终老于长松寺了?长松山是龙泉山脉主峰,史称简州“境内诸山皆发脉于此”,倒也是风水宝地。
      7. 四川阆中市柏垭镇天宫院有李淳风墓冢
     距阆中市区25公里的柏垭镇天宫乡天宫院村,因天宫院而得名。天宫院位于该村平坝中心的高地上,为纪念袁天罡和李淳风而建。相传始建于唐,代有兴替。现存主殿、后殿系明清建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天宫院旁边的两个山头,有袁天罡墓和李淳风墓。令人惊叹的是,天宫院、袁天罡墓、李淳风墓竟在同一条南北轴线上。
     说李淳风曾在那里居住过,加强对外宣传旅游胜地是可以理解的,至于是否葬在天宫院内,就目前资料还难于说服人。
      8. 四川阆中市柏垭镇淳风村有李淳风墓冢
     同在阆中市柏垭镇距离天宫院村数里之遥的淳风村圣泉岭也有一处李淳风墓,并有当地州府志记录。
     明嘉靖《保宁府志·丘墓》载有《李淳风墓》曰:“世传为关中人,善占天文,有奇验,与成都人袁天罡齐名。甞见知于玄宗(应为太宗),遨游四方,时人以地仙称之。所居在府城西南四十里淳风乡,卒葬于所居之南五里。
    ( 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佥事(川北道道台)张畹于其墓道前建楼,题匾以表之。赵琥(阆中县学教谕)诗:‘牝鸡司捔兆先知,太史端为国筮龟,千载一抔西水土,古台深锁竹间碑’。”
     为证实李淳风葬在阆中淳风村,2005年8月专门成立“李淳风研究所”,对李淳风及子李该、孙李仙宗祖孙三代太史令的生平史实资料、生前遗迹及民间传说,进行了广泛收集、研究整理,并查阅了北京“国家历史档案馆”、 “台北历史档案馆”和“阆中档案馆”的相关资料。
      所得的证据主要有:
    (1)李淳风隐居阆中的缘由
    《唐甲库·李该传》载: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李淳风持唐高宗签发的“头子”和“驿券”从长安出发前住隆州(今阆中)。
    《唐甲库·李该传》载:李淳风到阆中主要是想拜访袁天罡并审议《乙巳占》。
     (注:类似上文这样的引用,不如直录《唐甲库·李该传》的原文,不用原文怎能不让他人生疑。)
    (2)众多李淳风相关的遗址:
     李淳风隐居的龙洞沟仙鹤会(现名淳风村),其宅居背靠峻拔的龟龙山,面朝浑雄的圣泉岭,两座山酷似一对展翅翔舞的仙鹤相向而飞,所以叫“仙鹤会”。道家历来尊仙鹤为第一圣洁灵鸟,这是李淳风选择仙鹤会隐居的重原因。
     淳风墓遗址距淳风寺约600米;淳风寺遗址;观星台遗址(距淳风寺约100米);风动标遗址(距淳风寺约500米);六壬坛遗址(距淳风寺约300米);八卦井遗址(距淳风寺约200米);唐茔里(距淳风寺约600米);淳风乡遗址(1512年淳风乡迁至现柏垭场,1925年改名为柏垭乡现名柏垭镇)。
    (3)护淳风墓村民为证
     由于李淳风没有后代及亲属在这里,为了守护好淳风墓、寺,李该报奏高宗皇帝,将两户与李淳风交好的村民赐为李姓,专事守护,并给淳风寺查拨200亩田地、500亩山林,此庙产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土改时期。
      淳风墓在圣泉岭存在1300多年来,乡民非常严格地维护着它的圣洁性,在淳风墓所处的整块山面上,不允许任何人入葬。
     (4)史料为证
  《唐甲库·李该传》载:李淳风仙逝后第8年,唐仪凤三年(678年),其子李该(在任太史令)前来祭坟,会同当地官衙和百姓,在李淳风生前居住地修建了壮观的淳风寺(三重大殿),与墓地相距仅600余米。
     李淳风仙逝后第36年,唐中宗李显神龙元年(705年),其孙李仙宗(在任太史令)携家眷前来祭祖,将皇帝签发的“敕牒文”(皇帝告示)刻于碑上,告诫当地官衙和乡民要悉心呵护淳风寺和淳风墓。
    (注:不少文章都有类似上文这样的引用,让人分不清哪是《唐甲库·李该传》原文,这种以己说代引文的方式难于服人。即然以史料为证,引用史料原文才有说服力。)
    (5)淳风墓同唐代凿地穴式;
    (6)历代朝拜者立言
  (注:历史名人,大都普遍受到尊敬,当人们专访、路遇、游玩时怀着仰慕心情来到历史名人墓、寺前说几句,写点什么都很正常。至于这个墓、寺的真实性人们一般不去考究。)
    (7)淳风墓出土文物
     2006年9月对淳风墓紧邻并列的李淳风夫人墓和李淳风弟子墓进行了保护性发掘清理,出土了遗骨、唐代钱币“开元通宝”、铜镜和剪刀。(注:遗憾的是没发现墓铭志,还不能作某人之墓的定论,可算唐代墓。)
     在上述缘由中其主要缘由是:据说《唐甲库·李该传》有载:“李淳风到阆中主要是想拜访袁天罡并审议《乙巳占》”。此说不可信,理由有三:其一,此说文没有引用《唐甲库·李该传》相关原文;其二,李淳风著的《乙巳占》是一部综合性的占星学著作,是将唐以前数十种星占书分类汇抄而成,除星占外还有天文、气象等内容。袁天纲在占星学上史册中没发现有其著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李淳风略胜一筹。其三,《乙巳占》成书于贞观十九年乙巳(公元645年),有说撰成于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可以理解为乙巳年(贞观19年)开始写此书时已定名。《乙巳占》成书时袁天纲已仙逝十余年了,李淳风早已得到消息他还会“到阆中拜访袁天罡并审议《乙巳占》”吗?
       9. 陝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有李淳风墓
    《周至县志》说葬在其县城西郊外二里许;《西安府志》说:“周至东郊二里有淳风墓”。
据岐山县文史资料考证,周至县墓据说60年代尚在县南石桥村附近的眉坞岭上,与八云塔相映成对,惜以"文革"被毁,据说:原墓成方形,高2丈,宽3丈,墓区无其它附属建筑和墓饰。当地人为怀念其人,已将眉坞岭称为淳风岭了。
      10.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李淳风墓冢
     岐山县凤鸣镇北吴绍村李家道组,现有 100多户,家家姓李。村子正中有一个大土堆,形状已经被新修的道路破坏,剩下一个直径 30米左右的大冢堆,一棵数百年的得两人环抱的死树伫立在冢堆正中。李家道村民世代相传李淳风是他们的先祖,1300多年没有离开这个村子,就是为了给李淳风守墓。
     东晋末年陶渊明“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诗句,说明了当时已是依山而葬的风俗。唐代出现了覆斗式的冢堆,这种墓葬一般位于高原边缘,神道尽头即是河川盆地,墓于高原十分壮观。李淳风墓就是面向东南的覆斗形冢堆,墓前70年代还是一条通向渭河谷地的路,两侧没有什么建筑。从形制上来看,基本符合唐墓的特点。
   李淳风墓的东边不远处是淳风祠,该祠始建于明朝,巨型大梁和立柱显示着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1992年重修时换掉了不少椽子,发现其中一根椽子上写着乾隆某某年间重修字样,说明清朝时翻修过。
     神位后面有一块可能是清代的断裂石碑,上书“唐太史令李淳公大人之神位”,碑额刻有精致的海水纹。
     在祠堂的两侧山墙头上,有根据李淳风的两个民间传说故事而作的“唐猎显圣”和“玉兔仙景”两方画像砖。
院子西墙边,有一株碗口粗的国槐。说是从一棵直径一米的老槐树桩上发出来的。
     一九六二年,曾在该村祠堂内发现清代乾隆九年(1744)石碑一通,述其族况甚祥,又有咸丰五年(1855)李氏祖案,其上绘有李淳风像。
     当地民间更有关于李淳风和其母的许多传闻轶事,因此历代《岐山县志》都将李淳风作为乡贤而为之立传。李淳风墓、寺1972年被确立为岐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为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岐山县志》说:“唐昌乐县男李淳风墓在东北五里,墓旁有祠。”
     宋人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载:“唐雍县有天柱山,(淳风)墓在天柱山之东。”
    《汉书·地理志》记载:“岐山在扶风美阳,即今之岐山县箭括岭也。”
    《太平御览·引图经》云岐山亦名天柱山。
      史称李淳风为岐州雍(今陕西凤翔县岐山镇)人,从贞观初至咸亨初一生在京做官,也死于任上。一个从五品的太史令对于李家宗支来说可算大人物了,生前受“免死首丘,人死归里”的传统影响更深,临终想落叶归根是可能的;卒后,他的族人及家人也不会随便处置的,总得想方没法护棺回籍光宗耀祖,这也是完全做得到的。
     据上述李淳风卒后葬在原籍岐山县凤鸣镇北吴绍村李家道组这个基本上全姓李氏的村落可能性是较大的。
    (三) 袁天纲与推背图
     1. 《推背图》史册有录
     史料中,最早提及《推背图》的是成书于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北宋庄绰的《鸡肋编》,书中侧面反映了《推背图》被北宋查禁的事。
     南宋文学家,岳飞之孙岳珂(公元1183~1243年)所著《桯史》中“艺祖禁谶书”条曰:“唐李淳风作《推背图》。”
     正史中,《宋史卷二百六 志第一百五十九 艺文五》(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成书)中录有《推背图》一卷,不知何人作。
      这个一卷《推背图》,不知与传闻所说的“推背图”是否相同,写《宋史》时与《推背图》只相距七百余年的时间他们没弄清,二千年后的现在人怕也很难说清。
      2. 传说中推背图名之由来:
    (1)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让李淳风、袁天罡推算大唐国运。李淳风推算时上了瘾,一发不可收,竟推算到唐以后近二千年中国的国运,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并说“天机不可再泻,还是回去休息吧!”才终止。
    (2) 传说,唐太宗时李淳风、袁天罡二人相遇无事,便相背而坐,论古往推未来之事。二人推自唐太宗以后中国间大事,推一事画一幅图,写几句谶言偈语以记。如此数天,上仙陈博老祖见阻曰:“你们测什么天下大事,且先算算我是进是退?”说着飘然而去,李、袁二人猛然醒悟。因第六十象图有偈语云“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所以名其为《推背图》。
      3. 传说中的推背图简况
    《推背图》是中国预言书中最为著名的古奇书之一,书中推算了中国自唐太宗后朝起至至廿一世纪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政权更迭。全书共六十图像,每象有图一幅、谶语四句、“颂曰”四句、以六十甲子和卦象分别命名。
    (1) 传说中的推背图成书大概时间
    《推背图》没写唐太宗,第二象统论大唐最后一句“阴盛阳先竭”, “阴盛” 指武则天,即指武则天出家为尼以后之事。表明:《推背图》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初至武后出家为尼前。
    (2)《推背图》为中国宋、元、明、清、民国初主要禁书
    《推背图》因为它推算中国政权更迭,且预言极为准确,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担心下效,一直将其列为禁书。
北宋庄绰的《鸡肋编》,书中侧面反映了《推背图》被北宋查禁的事。
      南宋文学家,岳飞之孙岳珂(公元1183~1243年) ,字肃之,号亦斋,晚号倦翁所著《桯史》中“艺祖禁谶书”条曰:“唐李淳风作《推背图》。五季之乱,王侯崛起,人有倅心,故其学益炽。闭口张弓之谶,吴越至以遍名其子,而不知兆昭武基命之烈也。宋兴受命之符,尤为著明。”
      从上说,唐李淳风的《推背图》,在唐朝后期已广传,五代乱世,群雄纷涌,人们广泛研习效仿,到宋太祖登基就下诏禁令,《推背图》已经流传数百年了。
    (3)《推背图》有多种版本
    《桯史》“艺祖禁谶书”有载:“艺祖即位,始诏禁谶书,惧其惑民志以繁刑辟。然图传已数百年,民间多有藏本,不复可收拾,有司患之。”
      宋太祖赵匡胤刚登基就下诏禁《推背图》令,当时《推背图》在社会上藏者普遍无法彻底禁查,宋太祖采用“不必多禁,正当混之耳。”之法“乃命取旧本,自已验之外,皆紊其次第而杂书之,凡为百本,使与存者并行。于是传者懵其先后,莫知其孰讹;间有存者,不复验,亦弃弗藏矣。”
    《推背图》前16象在当时已被应验,宋太祖命人将《推背图》自16象以后的排列顺序打乱了,做了多种版本流传出来,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
    《推背图》到神宗时几乎家喻户晓,庄绰的《鸡肋编》载:王安石打击反对他的范纯仁,说范家有《推背图》要连坐他全族,神宗说:“此书人皆有之,不足坐也”。
    《推背图》有唐太宗时的正本;又有宋太祖命人弄的“颠倒本”;还有造假乱改的“伪本”(如67象本)和清朝时的“金批本”。唐太宗时的正本早于失传,“颠倒本”和“伪本”因不能应验逐渐被人们丢弃。
    (4) 金批本《推背图》较接近正本
     今天我们看到的《推背图》大多是明未清初人金圣叹作注的版本,据说其原本《推背图》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一说本姓张,名喟。苏州吴县人。享年五十四岁。明末清初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他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都有评点。
      金批本《推背图》1~33象时间顺序未改,内容基本上经得起严格的历史事件的应证检验。金圣叹先生在世时已应验到第33象,他对前33象都解析得惟妙惟肖,而对34-60各象(即金圣叹死后的历史)的猜测,基本都错了。后面的第34~60象与前面1~33象都是图、谶、颂、卦四位一体的设迷风格及通篇的诗文风格、用词习惯是一致的,可见《推背图》的文字出自一人之手。金批注文用语全篇一致。由此可以说金批本《推背图》较为可信,是目前最好的研究资料。
     为让读者尝试《推背图》的玄妙供研究之需,特抄录金批本《推背图》第33~60象如下:
    《推背图》第33~60象
第叁十叁象 丙申
第叁十四象 丁酉


谶曰:
黄河水清  气顺则治
主客不分  地支无子
谶曰:
头有发  衣怕白
太平时  王杀王
颂曰:
天长白瀑来  胡人气不衮
藩离多撤去  稚子半可哀
颂曰:
太平又见血花飞  五色章成里外衣
洪水滔天苗不秀  中原曾见梦全非
金圣叹注解:
“此象乃满清入关之徵。反客为主殆亦气数使然,非人力所能挽回欤。辽金而後胡人两主中原,璜璜汉族对之得毋有愧。”

金圣叹注解:
“证已往之事易,推未来之事难,然既证已往,似不得不推及将来。吾但愿自此以後,吾所谓平治者皆幸而中,吾所谓不平治者幸而不中,而吾可告无罪矣。此象疑遭水灾或兵戎与天灾共见,此一乱也。”

第叁十五象 戊戌
第叁十六象 己亥


谶曰:
西方有人 足踏神京
帝出不还 叁台扶倾
谶曰:
纤纤女子 赤手御敌
不分祸福 灯光蔽日
颂曰:
黑云黯黯自西来  帝子临河筑金台
南有兵戎北有火  中兴曾见有奇才
颂曰:
双拳旋转乾坤  海内无瑞不靖
母子不分先後  西望长安入觐
金圣叹注解:
“此象疑有出狩事,亦乱兆也。”
金圣叹注解:
“此象疑一女子能定中原,建都长安。”

第叁十七象 庚子
第叁十八象 辛丑


谶曰:
汉水茫茫  不统继统
南北不分  和衷与共
谶曰:
门外一鹿  群雄争逐
劫及鸢鱼  水深火热
颂曰:
水清终有竭  倒戈逢八月
海内竟无王  半凶还半吉

颂曰:
火运开时祸蔓延  万人後死万人先
海波能使江河浊  境外何殊在目前
金圣叹注解:
“此象虽有元首出现,而一时未易平治,亦一乱也。”
金圣叹注解:
“此象兵祸起於门外有延及门内之兆。”

第叁十九象 壬寅
第四十象 癸卯


谶曰:
鸟无足  山有月
旭初升  人都哭
谶曰:
一二叁四  无土有主
小小天罡  垂拱而治
颂曰:
十二月中气不和  南山有雀北山罗
一朝听得金鸡叫  大海沈沈日已过
颂曰:
一口东来气太骄  脚下无履首无毛
若逢木子冰霜涣  生我者猴死我雕
金圣叹注解:
“此象疑一外夷扰乱中原,必至酉年始得平也。”
金圣叹注解:
“此象有一李姓,能服东夷,而不能图长治久安之策,卒至旋治旋乱,有兽活禽死之意也。”



第四十一象 甲辰
第四十二象 乙巳


谶曰:
天地晦盲  草木蕃殖
阴阳反背  上土下日
谶曰:
美人自西来  朝中日渐安
长弓在地  危而不危
颂曰:
帽儿须戴血无头  手弄乾坤何日休
九十九年成大错  称王只合在秦州
颂曰:
西方女子琵琶仙  皎皎衣裳色更鲜
此时浑迹居朝市  闹乱君臣百万般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一武士握兵权,致肇地覆天翻之祸,或一白姓者平之。”
金圣叹注解:
“此象疑一女子当国,服色尚白,大权独揽,几危社稷,发现或在卯年,此始乱之兆也。”

第四十叁象 丙午
第四十四象 丁未


谶曰:
君非君  臣非臣
始艰危  终克定
谶曰:
日月丽天  群阴慑服
百灵来朝  双羽四足
颂曰:
黑兔走入青龙穴  欲尽不尽不可说
惟有外边根树上  叁十年中子孙结
颂曰:
中国而今有圣人  虽非豪杰也周成
四夷重译称天子  否极泰来九国春
金圣叹注解:
“此象疑前象女子乱国未终,君臣出狩,有一杰出之人为之底定,然必在叁十年後。”
金圣叹注解:
“此象乃圣人复生,四夷来朝之兆,一大治也。”

第四十五象 戊申
第四十六象 己酉


谶曰:
有客西来  至东而止
木火金水  洗此大耻
谶曰:
黯黯阴霾  杀不用刀
万人不死  一人难逃
颂曰:
炎运宏开世界同  金乌隐匿白洋中
从此不敢称雄长  兵气全销运已终
颂曰:
有一军人身带弓  只言我是白头翁
东边门里伏金剑  勇士後门入帝宫
金圣叹注解:
“此象于太平之世复见兵戎,当在海洋之上,自此之後,更臻盛世矣。”
金圣叹注解:
“此象疑君王昏 ,一勇士仗义兴兵为民请命,故曰万人不死一人难逃。”

第四十七象 庚戌
第四十八象 辛亥


谶曰:
偃武修文  紫薇星明
匹夫有责  一言为君
谶曰:
卯午之开  厥象维离
八牛牵动  雍雍熙熙
颂曰:
无王无帝定乾坤  来自田间第一人
好把旧书多读到  义言一出见英明
颂曰:
水火既济人民吉  手执金戈且不杀
五十年中一将臣  青青草自田间出
金圣叹注解:
“此象有贤君下士,豪杰来归之兆,盖辅助得人,而帝不居德,王不居功,蒸蒸然有无为而治之盛。此一治也。”
金圣叹注解:
“此象疑一朱姓与一苗姓争朝纲,而朱姓有以德服人之化,龙蛇相斗,想在辰巳之年,其建都或在南方。”

第四十九象 壬子
第五十象 癸丑


谶曰:
山谷少人口  欲剿失其巢
帝王称弟兄  纷粉是英豪
谶曰:
水火相战  时穷则变
贞下起元  兽贵人贱
颂曰:
一个或人口内啼  分南分北分东西
六爻占尽文明见  棋布星罗日月济
颂曰:
虎头人遇虎头年  白米盈仓不值钱
豺狼结队街中走  拨尽风云始见天
金圣叹注解:
“久分必合,久合必分,理数然也,然有文明之象,当不如割据者之纷扰也。”
金圣叹注解:
“此象遇寅年遭大乱,君昏臣暴,下民无生息之日,又一乱也。”

第五十一象 甲寅
第五十二象 乙卯


谶曰:
阴阳和  化以正
坤顺而感  後见尧舜
谶曰:
慧星乍见  不利东北
踽踽何之  赡彼乐国
颂曰:
谁云女子尚刚强  坤德居然感四方
重见中天新气象  卜年一六寿而康
颂曰:
欃枪一点现东方  吴楚依然有帝王
门外客来终不久  乾坤再造在角亢
金圣叹注解:
“此象乃明君得贤后之助,化行国内,重见升平,又一治也。卜年一六,或在位七十年。”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东北被夷人所扰,有迁都南方之兆。角亢南极也。其後有明君出,驱逐外人,再度升平。”

第五十叁象 丙辰
第五十四象 丁巳


谶曰:
阙中天子  礼贤下士
顺天休命  半老有子
谶曰:
磊磊落落  残棋一局
啄息苟安  虽笑亦哭
颂曰:
一个孝子自西来  手掘乾纲天下安
域中两见旌旗美  前人不及後人才
颂曰:
不分牛鼠与牛羊  去毛存鞟尚称强
寰中自有真龙出  九曲黄河水不黄
金圣叹注解:
“此象有一秦姓名孝者,登极关中,控制南北,或以秦为国号,此一治也。”
金圣叹注解:
“此象有实去名存之兆,或为周末时,号令不行,尚颁止朔:亦久合必分之徵也。”

第五十五象 戊午
第五十六象 己未


谶曰:
惧则生戒  无远勿届
水边有女  对日自拜
谶曰:
飞者非鸟  潜者非鱼
战不在兵  造化游戏
颂曰:
觊觎神器终无用  系翼小心有臣众
转危为安见节义  未必河山自我送
颂曰:
海疆万里尽云烟  上迄云霄下及泉
金母木公工幻弄  干戈未接祸连天
金圣叹注解:
“此象有一石姓或刘姓一统中原,有一姓汝者谋篡夺之,幸有大臣尽忠王室,戒谨惕励,一切外侮不灭自灭,虽乱而亦治也。”
金圣叹注解:
“此象军用火,即乱不在兵之意。颂云,海疆万里,则战争之烈,不仅在於中国也。”

第五十七象 庚申
第五十八象 辛酉


谶曰:
物极必反  以毒制毒
叁尺童子  四夷詟服
谶曰:
大乱乎  四夷服
称弟兄  六七国
颂曰:
坎离相克见天倪  天使斯人弭杀机
不信奇才产吴越  重洋从此戢兵师
颂曰:
锋烟净尽海无波  称帝称王又统和
犹有煞星隐西北  未能遍唱太平歌
金圣叹注解:
“此象言吴越之间有一童子,能出奇制胜,将燎原之火扑灭净尽,而厄运自此终矣,又一治也。”
金圣叹注解:
“此象有四夷来王,海不扬波之兆。惜乎西北一隅尚未平靖,犹有遗憾,又一治也。”

第五十九象 壬戌
第六十象 癸亥


谶曰:
无城无府  无尔无我
天下一家  治臻大化
谶曰:
一阴一阳  无终无始
终者日终  始者自始
颂曰:
一人为大世界福  手执签筒拔去竹
红黄黑白不分明  东南西北尽和睦
颂曰:
茫茫天数此中求  世道兴衰不自由
万万千千说不尽  不如推背去归休
金圣叹注解:
“此乃太同之象,人生其际,饮和食德,当不知若何愉快也。惜乎其数已终,其或反本归原,还於混噩欤。”
金圣叹注解:
“一人在前,一人在後,有往无来,无独有偶,以此殿图,其寓意至深远焉。无象之象胜於有象。我以不解解之,着者有知当亦许可。”

                                                   本文作者——袁如启(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08:46: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明辉 于 2020-7-27 12:24 编辑

     金批本《推背图》依据八卦推演出共60象,除去第一象引言和最后一象结言并非预言外,共有58象预言,从统论大唐(第2象)一直预言到世界大同(第59象),且每象相接无次序错乱。
    (3)传说中的《推背图》的作者
    《推背图》的作者应是在易经、道学、文辞上颇有造诣,其个人修为、道德境界也应是极高者才能任之。
     李淳风是唐初杰的易学、天文、数学、历算、气象、道学大家,贞观22年(公元648年),迁太史令。”他是完全有能力有条件著《推背图》的,南宋时已有人指出。
     南宋岳珂(公元1183~1243年)所著《桯史》中“艺祖禁谶书”条曰:“唐李淳风作《推背图》。”
     因《推背图》第60象是全书最后一象,有画龙点睛暗说著者之意,象是同向站立两人,后面一人双手放在前面那个人背上似在推,又有“颂曰:茫茫天数此中求,世道兴衰不自由;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以此说《推背图》有两人共作。在唐太宗时代只有袁天纲在易学、历算、道学方面可与李淳风媲美。
     袁天纲精天文、数术、相学是隋末唐初著名的风水、相学和道学大师。在正史有传,野史记载颇多,民间把他视作半人半仙。袁天纲与李淳风合著《推背图》是有可能的。
    (四) 袁天纲与李淳风是望年交
     1. 袁天纲与李淳风的父亲李播
    《旧唐书 卷七十九 列传第29》曰:“李淳风,……。父播,隋高唐尉(隋朝高唐县令下的尉官),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文学,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文集十卷,并行于代。”
     唐戴孚《广异记》曰:“高宗将封东岳,而天久霖雨,帝疑之,使问华山道士李播,为奏玉京天帝。播,淳风之父也。因遣仆射刘仁轨至华山,问播封禅事。播云:‘待问泰山府君。’遂令呼之。良久,府君至,拜谒庭下,礼甚恭。播云:‘唐皇帝欲封禅,如何?’府君对曰:‘合封。后六十年,又合一封。’播揖之而去。时仁轨在播侧立,见府君,屡顾之。播又呼回曰:‘此是唐宰相,不识府君,无宜见怪。’既出,谓仁轨曰:‘府君薄怪相公不拜,令左右录此人名,恐累盛德,所以呼回处分耳。’仁轨惶汗久之。播曰:‘处分了,当无苦也。’其后,帝遂封禅。”
      清人严可均辑《全隋文》中说:“播,中山人,一云太原人。徙歧州雍县(今陕西凤翔)为高唐尉,弃官为嵩阳道士。”
      唐代有史可查的有道士李播、文芳子李播、进士李播和将军李播四位。李淳风的父亲李播,在隋末唐初仅是个高唐县令下的尉官正八品样子,因不得志于太宗时弃官为道士。直到高宗让刘仁轨任仆射期间(公元675年8月~677年)还是道士。
      李播在隋末(公元617年)是高唐县的尉官,袁天纲在隋大业中(取中公元610年)为资官令(小吏),唐武德初(公元618年)授邛州火井县令。以此可知:
      李播与袁天纲都在隋朝末期当过官,其官职也相当;
      李播,原籍可能广东或太原迁至歧州雍县(今陕西凤翔)定居,任所在今山东省西北部聊城市高唐县。袁天纲成都人,任所在四川邛州火井县。
      从上说:袁天纲比李播年长或年岁相当,虽同归道教互相间却可能不认识。袁天纲学成在先(公元605年前),李播入道在后,不存在谁是谁的受业师傅问题,也不存在同师兄弟问题。
      2. 袁天纲与李淳风是两代人
有说袁天纲比李淳风只大12岁,这只能算个人估算。事实是:李淳风生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是已知的,若说袁天纲比李淳风只大12岁为真,此时袁天纲即12岁。
    《旧唐书?列传141》曰:“袁天纲,……。初,天纲以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至洛阳。”以上两条算袁天纲到洛阳时年只15岁,这个岁数能干些什么?
    “袁天纲以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至洛阳”,他干什么去?他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学成出山,到古都洛阳历练历练。学成一种技艺特别是相术,它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相当长时间的为人看相的实践积累才能做到精准。
    《旧唐书?列传141》曰:“初,天纲以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至洛阳。时杜淹、王珪、韦挺就之相。天纲谓淹曰:‘公兰台成就,学堂宽博,必得亲纠察之官,以文藻见知。’谓王曰:‘公三亭成就,天地相临,从今十年已外,必得五品要职。’谓韦曰:‘公面似大兽之面,交友极诚,必得士友携接,初为武职。’复谓淹等:‘二十年外,终恐三贤同被责黜,暂去即还。’淹寻迁侍御史,武德中为天策府兵曹、文学馆学士。王珪为太子中允。韦挺,隋末与隐太子友善,后太子引以为率。至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俱配流巂州。淹等至益州,见天纲曰:‘袁公洛邑之言,则信矣。未知今日之后何如?’天纲曰:‘公等骨法,大胜往时,终当俱受荣贵。’至九年(公元626年),被召入京,共造天纲。天纲谓杜公曰:‘即当得三品要职,年寿非天纲所知。王、韦二公,在后当得三品官,兼有年寿,然晚途皆不称惬,韦公尤甚。’淹至京,拜御史大夫、检校吏部尚书。王珪寻授侍中,出为同州刺史。韦挺历御史大夫、太常卿,贬象州刺史。皆如天纲之言。”
      从史册载录可知,袁天纲在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学成出山,到古都洛阳历练时,为杜淹、王珪、韦挺相命十分精准,可见相术技艺已达到登峰造极程度,其岁数也当在40岁左右。袁天纲比李淳风父亲李播年长六七岁,是李淳风上一代人,大40岁左右是可能的。
      3. 袁天纲与李淳风是各有特色的望年交
    (1) 袁天纲与李淳风官位之比较
      ① 袁天纲,隋大业中(取中公元610年)为资官令(小吏),年约45岁;唐朝,武德初(取中公元622年)授邛州火井县令,年约57岁;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太宗召至九成宫。其年,申国公高士廉尝谓曰:‘君更作何官?’天纲曰:‘自知相命,今年四月尽矣。’果至是月而卒,年约69岁。
      ② 李淳风,从唐太宗贞观初(公元627年),25岁授将仕郎,直入太史局,后授承务郎、太常博士、转太史丞、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47岁迁太史令,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55岁以修国史功封乐昌县男,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61岁改授秘阁郎中(高宗改太史令为秘阁郎中)。高宗咸亨初(公元670年),官名复旧,还为太史令。年六十九卒。
      袁天纲官至七品邛州火井县令,一直在做地方县官;李淳风从唐贞观初一直在朝廷内做官,官至从五品太史令。
     (2) 袁天纲与李淳风著书之比较
       ① 李淳风一生著书颇多,按“旧、新唐书、宋史”录入统计有如:
      自著书:《周易玄悟》三卷、《法象志》、《天文占》、《乾坤秘奥》七卷、《乾坤秘奥》一卷、《五行元统》一卷、《乙巳占》十卷、《十二宫入式歌》一卷、《典章文物志》、《秘阁录》、《方志图》、《演齐民要术》、《立观经》一卷、《一行禅师葬律秘密经》十卷、《历监天元主物簿》三卷、《诸家秘要》三卷、《行军明时秘诀》一卷、《杂占》一卷;
      合著书:《集注阴符经》一卷、《目》十二卷、《晋书》一百三十卷、《志》三十卷、《太白会运逆兆通代记图》一卷(淳风与袁天纲集);
      注释书:《周髀算经》二卷、《九章算术》九卷、王孝通《缉古算术》四卷、《九章经要略》一卷、《孙子算经》三卷。
      ② 袁天纲著书:《相书》七卷、《玄成子》一卷、《九天玄女坠金法》一卷(有说是孙思邈作)。
另,《宋史 卷二百六 志第一百五十九 艺文五》中录有《推背图》一卷,不知何人作。
    (3) 袁天纲与李淳风在史册中的时间位置规迹之比较
      A. 袁天纲在史册中的时间位置规迹
      1. 袁天纲隋大业元年出山
     《旧唐书·列传141 方技》曰:“袁天纲,……。以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至洛阳。时杜淹、王珪、韦挺就之相。天纲谓淹曰:‘公兰台成就,学堂宽博,必得亲纠察之官,以文藻见知。’谓王曰:‘公三亭成就,天地相临,从今十年已外,必得五品要职。’谓韦曰:‘公面似大兽之面,交友极诚,必得士友携接,初为武职。’复谓淹等:‘二十年外,终恐三贤同被责黜,暂去即还。’淹寻迁侍御史,武德中为天策府兵曹、文学馆学士。王珪为太子中允。韦挺,隋末与隐太子友善,后太子引以为率。至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俱配流巂州。淹等至益州,见天纲曰:‘袁公洛邑之言,则信矣。未知今日之后何如?’天纲曰:‘公等骨法,大胜往时,终当俱受荣贵。’至九年(公元626年),被召入京,共造天纲。天纲谓杜公曰:‘即当得三品要职,年寿非天纲所知。王、韦二公,在后当得三品官,兼有年寿,然晚途皆不称惬,韦公尤甚。’淹至京,拜御史大夫、检校吏部尚书。王珪寻授侍中,出为同州刺史。韦挺历御史大夫、太常卿,贬象州刺史。皆如天纲之言。”
      袁天纲,出生接近年约为565年,大约十余岁入道尤喜相术,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学成出山。到古都洛阳历练几年,名声大振后回到成都,受到隋朝重视,于隋大业中(取中公元610年)封为资官令。
      2. 袁天纲隋大业中为资官令
    《旧唐书·列传141 方技》曰:“袁天纲,益州成都人也。尤工相术。隋大业中(公元605~616年,取中为公元610年),为资官令。”
      天纲在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出山,到古都洛阳为人看相无不精准,从此名声高振。事传至隋炀帝知到后,认为袁天纲是个人才,于是在大业中(取中公元610年)提为资官令(小吏)。年约45岁。办公闲暇时继续为人相命。
      3. 袁天纲隋大业末年在德阳
    《旧唐书·列传141 方技》曰:“袁天纲,……。大业末(公元617年),窦轨客游德阳(今四川德阳市),尝问天纲。天纲谓曰:‘君额上伏犀贯玉枕,辅角又成,必于梁、益州大树功业。’武德初,轨为益州行台仆射,引天纲,深礼之。天纲又谓轨曰:‘骨法成就,不异往时之言。然目气赤脉贯瞳子,语则赤气浮面。如为将军,恐多杀人。愿深自诫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轨坐事被征,将赴京,谓天纲曰:‘更得何官?’曰:‘面上家人坐仍未见动,辅角右畔光泽,更有喜色,至京必承恩,还来此任。’其年果重授益州都督。”
      袁天纲可能任德阳资官令,窦轨客游德阳时还拜请天纲为己相命。
      4. 袁天纲唐武德初为邛州火井县令
    《旧唐书·列传141 方技》曰:“袁天纲,……武德初(公元618年),蜀道使詹俊赤牒(唐代临时授官的一种文书)授火井令。”
      唐立国后为稳定政权,于武德初(公元618年)改授袁天纲为邛州火井县令,年约53岁。
      5. 袁天纲唐贞观二年为幼小的武则天看相
     《旧唐书·列传141 方技》曰:“袁天纲,……。则天初在襁褓,天纲来至第中,谓其母曰:‘唯夫人骨法,必生贵子。’乃召诸子,令天纲相之。见元庆、元爽曰:‘此二子皆保家之主,官可至三品。’见韩国夫人曰:‘此女亦大贵,然不利其夫。’乳母时抱则天,衣男子之服,天纲曰:‘此郎君子神色爽彻,不可易知,试令行看。’于是步于床前,仍令举目,天纲大惊曰:‘此郎君子龙睛凤颈,贵人之极也。’更转侧视之,又惊曰:‘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
      唐太宗贞观元年十二月三十曰利州都督李孝常谋反被诛,唐太宗遂调升开国功臣武士彟担任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都督(贞观六年,即632年改任荆州都督)。袁天纲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到武士彟家为幼小的武则天看相。
      6. 袁天纲唐贞观八年太宗召见
    《旧唐书·列传141 方技》曰:“袁天纲,……。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太宗闻其名,召至九成宫。时中书舍人岑文本令视之。天纲曰:‘舍人学堂成就,眉覆过目,文才振于海内,头又生骨,犹未大成,若得三品,恐是损寿之征。’文本官至中书令,寻卒。其年,侍御史张行成、马周同问天纲,天纲曰:‘马侍御伏犀贯脑,兼有玉枕,又背如负物,当富贵不可言。近古已来,君臣道合,罕有如公者。公面色赤,命门色暗,耳后骨不起,耳无根,只恐非寿者。’周后位至中书令、兼吏部尚书,年四十八卒。谓行成曰:‘公五岳四渎成就,下亭丰满,得官虽晚,终居宰辅之地。’行成后至尚书右仆射。天纲相人所中,皆此类也。申国公高士廉尝谓曰:‘君更作何官?’天纲曰:‘自知相命,今年四月尽矣。’果至是月而卒。”
      因袁天纲为人相命十分精准,社会上广为传播。太宗闻其名,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召至九成宫于检验真假。
      7. 袁天纲受命查破“王气”
    《古今图书集成》载:“唐贞观中有望气者上言太宗曰,观测天文,谓西南千里之外有王气,太宗令袁天罡测步王气,由长安到四川,行到阆中,果见灵山嵯峨,佳气葱郁,其脉在蟠龙山岭之小蟠龙山之右侧鞍邻。袁天罡在此处凿断石脉,水流如血。阆中人呼其为锯山垭。”
      太宗召见后视天纲为奇才,旨派天纲到西南千里之外查破“王气”。袁天纲原本对蟠龙山气势了然一心,自长安直奔阆州。仔细端详果见阆州地带瑞气环绕,祥云升腾,“王气”势强。他行至蟠龙山只见小蟠龙山如晃动的“龙头”,大蟠龙山如龙身蟠曲蠕动,大有凌空腾飞之状。天罡断定蟠龙山乃“王气”所在,于是令知府立即下令各县派遣民役,在大蟠龙山和小蟠龙山之间开山凿石,斩断“龙颈”以破“王气”。 开凿之处名为张家垭,后改称锯山垭。
      8. 袁天纲卒葬于天宫院北观稼山
    《旧唐书·列传141 方技》曰:“袁天纲,……。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太宗闻其名,召至九成宫。时中书舍人岑文本令视之。天纲曰:‘舍人学堂成就,眉覆过目,文才振于海内,头又生骨,犹未大成,若得三品,恐是损寿之征。’文本官至中书令,寻卒。其年,……申国公高士廉尝谓曰:‘君更作何官?’天纲曰:‘自知相命,今年四月尽矣。’果至是月而卒。”
     查破“王气”成功后不久袁天纲归卒,葬于自择之穴地-天宫院北观稼山。袁天纲卒年史册中虽未明确记录,但从史册记录中是可以寻找线索的。
     袁天纲回答申国公高士廉问话中有句“今年四月尽矣”,其中的“今年”指哪一年?综观上引《旧唐书·列传141 方技》这一自然段全文可知:首先将时间定位在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为中书舍人岑文本相命;接着用“其年”一词,还是把时间定位在贞观八年为侍御史张行成、马周同相命,在旁观看的申国公高士廉内心不服,当即反问袁天纲今后可升多大的官位时,袁天纲回答说,本人习惯于相命,我的阳寿到今年四月份尽矣没机会高升了。以此可以理解为袁天纲卒于贞观八年四月,年69岁。
      B. 李淳风在史册中的时间位置规迹
      1.李淳风贞观初授将仕郎入太史局
    《旧唐书 卷七十九 列传第二十九》曰:“淳风幼俊爽,博涉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贞观初(公元627年),以驳傅仁均历议,多所折衷,授将仕郎,直太史局。”
      2.李淳风于贞观七年造成混天仪
    《旧唐书 卷七十九 列传第二十九》李淳风寻又上言曰:“今灵台候仪,是魏代遗范,观其制度,疏漏实多。臣案《虞书》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则是古以混天仪考七曜之盈缩也。《周官》大司徒职,以土圭正日景,以定地中。此亦据混天仪日行黄道之明证也。暨于周末,此器乃亡。汉孝武时,洛下闳复造混天仪,事多疏阙。故贾逵、张衡各有营铸,陆绩、王蕃递加修补,或缀附经星,机应漏水,或孤张规郭,不依日行,推验七曜,并循赤道。今验冬至极南,夏至极北,而赤道当定于中,全无南北之异,以测七曜,岂得其真?黄道浑仪之阙,至今千余载矣。”太宗异其说,因令造之,至贞观七年造成
      李淳风贞观初(公元627年)授将仕郎入太史局后,集全力研造混天仪,于贞观七年(公元633年)造成,此前李淳风与袁天纲无机会见面。
      3.李淳风著《法象志》加授承务郎
    《旧唐书 卷七十九 列传第二十九》曰:“李淳风,……。又论前代浑仪得失之差,著书七卷。名为《法象志》以奏之。太宗称善,置其仪于凝晖阁,加授承务郎。”
      李淳风造成混天仪后,从检验前代浑天仪得失之差到著《法象志》七卷用时好几年,书成加授承务郎。贞观八年(公元633年)袁天纲奉诏进京,李淳风与袁天纲有机会见面,时间也不会太多。
      4.李淳风贞观十五年,除太常博士
    《旧唐书 卷七十九 列传第二十九》曰:“李淳风,……。十五年(公元641年),除太常博士。寻转太史丞,预撰《晋书》及《五代史》,其《天文》、《律历》、《五行志》皆淳风所作也。又预撰《文思博要》。”
      李淳风完成《法象志》后,除太常博士。
      5.李淳风为寻转太史丞而广撰、注书
    《旧唐书 卷七十九 列传第二十九》曰:“李淳风,……。寻转太史丞,预撰《晋书》及《五代史》,其《天文》、《律历》、《五行志》皆淳风所作也。又预撰《文思博要》。”
      6.李淳风贞观二十二年升迁太史令为太宗解唐朝未来大秘。
    《旧唐书 卷七十九 列传第二十九》曰:“李淳风,……。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迁太史令。初,太宗之世有《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尝密召淳风以访其事,淳风曰:‘臣据象推算,其兆已成。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宫内,从今不逾三十年,当有天下,诛杀唐氏子孙歼尽。’帝曰:‘疑似者尽杀之,如何?’淳风曰:‘天之所命,必无禳避之理。王者不死,多恐枉及无辜。且据上象,今已成,复在宫内,已是陛下眷属。更三十年,又当衰老,老则仁慈,虽受终易姓。其于陛下子孙,或不甚损。今若杀之,即当复生,少壮严毒,杀之立雠。若如此,即杀戮陛下子孙,必无遗类。’太宗然竟善其言而止。”
      从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淳风任太史令时为太宗解唐朝未来大秘,始从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武则天害死皇太子李弘于合璧宫之绮云殿不足30年,再到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被迫还位给唐中宗李显约为30年。可见预测之精准令人折服!
      7.李淳风修国史有功封乐昌县男
    《旧唐书 卷七十九 列传第二十九》曰:“李淳风,……。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复以修国史功封乐昌县男。先是,太史监候王思辩表称《五曹》、《孙子》十部算经理多踳驳。淳风复与国子监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受诏注《五曹》、《孙子》十部算经。书成,高宗令国学行用。”
      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李淳风以修国史《晋书》及《五代史》有功封乐昌县男。其后因《五曹》、《孙子》十部算经理多踳驳,与梁述、王真儒等受诏历时五六年注《五曹》、《孙子》十部算经。
      8.李淳风由太史令改为秘阁郎中
    《旧唐书 卷七十九 列传第二十九》曰:“李淳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授秘阁郎中。”
    《旧唐书·志二十二 官职一》曰:“唐初因隋号,……。龙朔二年二月甲子,改百司及官名。秘书省为兰台,监为太史,少监为侍郎,丞为大夫。著作郎为司文郎中,太史令为秘阁郎中。”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高宗改百司及官名,改李淳风的官名太史令为秘阁郎中。当时《戊寅历法》及《皇极历》渐差,李淳风对其进修改,历时七年撰《麟德历》奏上,术者称其精密。
      9.李淳风官名由秘阁郎中复为太史令,卒
    《旧唐书卷七十九 列传第二十九》曰:“李淳风,……。咸亨初(公元670~674年),官名复旧,还为太史令。年六十九卒。所撰《典章文物志》、《乙巳占》、《秘阁录》,并《演齐人要术》等凡十余部,多传于代。子谚,孙仙宗,并为太史令。”
      高宗咸亨初(公元670年)高宗又改官名,改李淳风的官名秘阁郎中复为太史令,当年六十九岁卒于京城任上。
      综观李淳风一生在太史局以写书、注书为主要,以京城长安为工作、生活地;袁天纲一生官至邛州火井县令,以观天、相命为主要,以蜀地为工作、生活地。贞观八年前袁天纲与李淳风互有耳闻可能未见过面,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太宗召见袁天纲,李淳风有机会与袁天纲谋面,其接触时间也不多。两人虽互为仰慕,也只是望年之交。
      本文“袁天纲之说与辩”对天纲作了个大致的探索,想起个抛砖引玉作用。望更多热爱关心袁天纲的同仁参与研究。
                                                   全文载完,作者——袁如启   2011.5.10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6-15 17:04:5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平 于 2017-10-6 08:28 编辑

虽然我不愿意接受,但您说的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6-28 13:59: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平 于 2017-10-6 08:28 编辑

     支持作者的考证,实事求是:不做没有依据的联宗,不乱认没有关系的祖宗,不强行拉来他人认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4-7-27 21:59 , Processed in 0.20358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