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7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贵州袁氏始迁祖》系列之一:习水土城大宋平南王袁世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1 19:4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家荣 于 2019-8-15 09:35 编辑

《贵州袁氏始迁祖》系列之一:
习水土城大宋平南王袁世明

袁家荣  整理


【尊奉始祖】袁滋
【始迁之祖】袁世明
【开基之地】习水县土城镇和同民镇
【分房支祖】共分为:绍祖房 绍鉴祖房 善祖房 猛祖房 世庆祖、世德祖房
【迁徙时间】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
【郡望堂号】郡望:陈郡;堂号:汝南堂
      注:绍祖房世明祖七世孙袁珍生三子:弼、庸、昌;分设三堂:弼祖为“文胜堂”,庸祖为“仁胜堂”,昌祖为“宗理堂”。绍鉴祖袁鍪房以“严翼堂”为堂号。




【字辈排行】世明祖以下各支系字辈从一世到五世比较一致,五世后开始有所区别。绍祖房的前十辈序为:世贵忠隆绍 彬珍弼胜昱
    1988年各房合议,自三十一世起续编四十字辈如下:
             家志维道德,忠义必成仁,江西平南政,治国定安民,
             吉祥增福广,继祖叙天伦,汝北思昭远,清廉万代兴。
【祠庙堂所】       
    1.罗汉寺袁氏宗祠(亦称平南王祠):始建于1362年,为习水县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月经贵州省文化厅文物局批准修缮。今已“修旧如旧”。
    2.土城镇方家坝景福寺袁氏宗祠:始建明代,距今600余岁。仁怀厅增修志载“为厅中八景之一”,清·萧光泌题诗“鱼溪晨夕寺钟鸣,千尺深潭水镜平。漫说蛟龙驱赤虺,恕涛收敛静无声”。
    3.官渡鱼湾祠堂:始建明代,距今600余岁,现存宗祠上殿。
    4.东岳寺袁氏宗祠:始建明朝(习水县土城镇儒维)。
    5.三封三袁氏宗祠:始建明朝(习水县土城镇小坝圈老上)。
    6.秀山坪袁氏宗祠:始建明朝(习水县山岔河乡)。
    7.渔湾袁氏宗祠:始建明朝(原习水县官渡)。
    8.寨坝袁氏宗祠:始建明末(习水县寨坝镇)。
    9.镇家寨袁氏宗祠:始建明末(习水县隆兴镇)。
    10.杨柳庄袁氏宗祠:始建清朝(习水县土城镇水狮坝杨柳庄)。
    11.大茶园寺井上袁氏宗祠:始建明朝(习水县同民镇)。
    12.何家田袁氏宗祠:始建清朝(习水县同民镇)。
    13.水口田袁氏宗祠:始建清朝(习水县同民镇)。
    14.马滩袁氏宗祠:始建清朝(原习水县石堡)。   
    15.土城大土上袁氏宗祠,始建清初。
    16.土城黄金湾袁氏宗祠,始建清初。


【祖墓葬地】习水县程寨乡罗汉寺村


【修谱概况】1937年16修;1988年17修;《西南袁氏族谱》2012年修,总顾问:袁润图,总编:袁必清。
【族中名人】
    宋朝有世明七弟袁世天(史称七将军),平叛之战落于敌手,受尽酷刑,不屈遇害;平叛胜利不久,蒙军大举入侵,袁世明之四个儿子(贵、贤、威、猛)率部驰援川北,不幸于简州(今四川简阳)战场全体捐躯;明末袁子升(世明13世孙)为告杨应龙谋反,被杨吊于合江城门凌迟处死;后朝廷平叛时,袁军请为先锋,又多人壮烈牺牲,战功卓著;奢崇明父子谋反,已受调援辽东的袁军自河南奉令回剿,配合各路平叛大军力克重庆,后又单独复泸州,下合江,所向披靡。其中袁鼎(世盟14世孙)孤军突进竹瓦寨,力战三昼夜,兵尽援绝被俘。奢寅招之不降,破口大骂,被敌残忍肢解。后朝廷于东皇立祠祭奠,又于遵义建双忠祠祭奠(《遵义府志》有载)。
    另有坚守遵义,誓死不降,跳城殉难的袁一修(13世);随刘綎援辽,牺牲于关外,清乾隆帝恩赐“谥烈悠”的“威远卫将军”袁见龙(15世);保家卫国,被石达开部火焚之黔北教育家袁之文(23世);南京雨花台最年轻(16岁)的革命烈士袁咨桐(26世),等等,举不胜举,可谓忠烈满门。
    而战功卓著,又全身而退,安享晚年者更多。南宋著名巾帼英雄袁子英(世明之妹),功成回朝,赐封国姑;
    神臂山抗蒙英雄袁忠(世明之孙),坚守老泸州多年,多次重创敌军,因战守多功受封“武节将军”;
    一至五世居武都城(古滋城),明初袁绍祖迁儒溪,任儒溪关巡检使,后袭唐朝坝长官司长官;袁绍鉴迁下赤水,任下赤水守边长官。
    明朝副总兵袁鍪,朝廷“平蔺倚若长城,刺酋资其方略”,平定奢氏叛乱多功,府院题赠“杀气若奔山,驱百蛮而遁迹;兵声如破竹,喧两捷以扬威,绩茂蕞蚕,功高汗马”;
    明“游击将军”袁桂芳(15世),修竣息烽县城,屯田八千亩,治乱多功,人称“蜀黔儒将”;
    清朝“冠带总旗”袁良斌(17世)奉命率部抵抗吴三桂,不敌,为保境安民议和,签约三条:“生投死不投;男投女不投;议投仍享俸禄”。吴灭后,袁良斌受嘉奖,安度晚年,享86寿。
    光绪三十年(1904)就任贵州省参议员的袁健儒(23世),1935年任国民政府龙里县县长时,对红军“游而不击”;解放后任赤水县副县长,“三朝正官,一尘不染”,劳苦功高,得垂后世……。
    据仁怀著名学者穆升凡在《果敢而忠勇的仁怀堡袁氏军事集团》中粗略统计,袁氏历代战功卓著者达94人。《遵义府志》有20余处记载袁家将领。


【世系源流】
    袁世明乃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氏(今江西省吉安市庐陵县)。父袁凤竹,讳龙虎,号溪梧,别号清一,是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的驸马,官封正一殿将军。母赵氏公主,诰封御敕皇姑、淑明袁母一品夫人。龙虎有弟龙德、龙宪、龙进三人,俱封将军,同镇高川(今广东高州县)。龙虎有王、柳、黄、李四妾,俱封夫人.一妻四妾,共生九子一女。
    袁世明,讳福,号思光,又号焘三,袁凤竹第三子。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清水塘。生于南末孝宗乾道八年(1172)。袁世明有四子: “正印将军”袁贵、“雄威将军”袁贤、“中军统制”袁威、“中军总制将军”袁猛,皆为抗蒙将领。曾随父平南立功,后增援四川曹友文部抗蒙,于简州(今简阳)大战中壮烈牺牲。
    袁世明自幼习文武,既长,才略过人。南宋宁宗嘉泰、开僖年间(1201—1207),以军功封沿边巡检使,累立功勋。宁宗嘉定时(1208—1220)官升总制,督抚江淮兵马。
    南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朝廷定议伐金,战争复起,持续三十年,国贫民困,民怨沸腾。到南末理宗元年(1234),因宋蒙联合击金,灭金之后,蒙军势力崛起,南下攻宋,南宋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外有蒙军压境,内有盗贼蜂起,边民反抗。《族谱》记载:“播之唐朝坝、古磁、仁怀等处蛮夷出扰,为边民患,其播之真、顺二夫人上疏乞师,时金寇初平,元虑方炽。”南宋王朝为了稳定政局,平息边事,决定采取军事镇压。但统兵将领,朝议难定其人,时袁世明正督视江淮兵马;朝议大夫魏了翁、善丁翁知世明忠勇有为,向朝廷举荐,遂下诏命世盟率师平南入蜀。
    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欲灭宋,蛊惑蜀南仁怀堡域羁縻州头人叛乱,意在南北夹击四川。“三边总制”袁世盟奉旨入蜀(时尚无贵州建制)平叛,时叛域建制为南平军,故称平南。于当年8月15日自豫章起兵,次年正月师至,五月奏凯。诏令“留镇守土”,本支袁姓始入。
    端平二年(1235年),袁世明因箭伤复发薨于武都城(今土城镇),始葬武都城校场(今四渡赤水纪念馆广场一带),宋嘉熙元年 (公元1237年)迁葬今习水县程寨乡罗汉寺。诏追授“平南王”。
袁氏后裔于2009 年至2015 年 “修旧如旧”, 重修了墓园和祠堂。子孙厮守,至今已近800年。
    据本次修谱统计,已繁衍至34代,遍及全国及海外。今习水县内袁姓人口逾5.7万,外迁聚居者达四十余县市,总人口已近20万。

【谱序选录】
清水塘源流谱序
  袁之命氏自春秋而上,阅数千年,自春秋而下,阅数千年,源远则流长,故其文之异,若辕、若爰、若袁、皆一家也。其人之著,若固,若盎,若安,皆同祖也。是则袁之字姓遍天下矣。曷为乎谱?始于唐相国滋。曷为乎序?详于吉刺史武仲以下。曰:纪近也,纪支也,纪源之由,近临郡以达于吉。纪流之支,由清水塘以及于楚,于蜀,于郭下、北埠也。袁先生玉罔之言:先相国九世,至剌史公,登宋治平进士,而官于吉乞骸归。道经淦之沙坊,因爱其山水之胜而卜居焉。是为乌石岗。厥(即“其”,编者注)子富春,生孟翁、仲翁、季翁。孟翁长子礼居大竹山;次子御迁兴国。礼长子开,由大竹山徙石庄;次子高,徙学堂下;三子身,徙芋头园。其乌石岗、大竹山、芋(一作苧,下同,编者注)头园,皆沙坊境也。至身子添平,乃自芋头园,徙吉水之清水塘。盖自乌石岗至清水塘,凡四迁也。及凤竹之子世明,以三边总制官于蜀,而家于播。世焻以文学游于楚而家于黄。既(继)而自清水塘迁郭下者,则有真元;自郭下迁北埠者,则有禹涛,凡兹屡迁。其近者则同乡井,其远者,则或数百里,又或隔数千里矣。苟无谱记之,吾恐日远日疏,虽同一本几何不相视如秦越乎,故为溯其源于淦,为芋头园,为大竹山,为乌石岗。循其流于吉,清水塘,为郭下,为北埠者。而远如楚蜀,亦并详焉。名曰:源流谱,欲使后人循而溯焉,是其所自出也,所自分也,庶不忘焉。而请先生为我序之。予(余)曰:有是言哉,先生之留意斯谱深诚以远也。相国以前,从略者,为虞、为陈、为汉、为晋、为宋,天下之人所共纪,无所俟赘也。自刺史而下,加详者,近之于临、于吉,远之于楚、于蜀,天下人之所不纪,无容略也。昔禹之治水、治河始于积石,而及于星宿,详于冀充,而会于济漯,亦于源之近,流之支者,加详焉,此明德所以远也。先生斯谱,不犹是乎。夫礼、自仁率亲,自义率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睦族,后之览斯谱者,观义例之精,条理之密,岂徙近处临吉,即远在楚蜀,然吾知其孝第之心,必有由然而生者。又乌有经屡迁之后,相视如秦越者哉?虽然总制公之勋昭著于蜀;文学公蕃衍于楚,其人文之盛,科第之巍,亦既彪炳史册,不徒家谱矣。今先生更以仁孝友义之道,率循北埠;而北埠之子姓,亦复冠缨累若,旺于郡邑,安知他日不有炳炳鳞鳞,如昔之四世五公者乎!先生讳昆字玉罔,为邑儒生,文名籍胜。而行谊敦修,尤可为师法。予(余)自壬戌年蒙宥归里,求可为子第师者。得先生乃敦请而延诸家先生因出所为谱,而道及巅末。余、乃予先生之言,而因以弁于其首云。
               万历癸未年七月进士科第给事中,年家眷弟邹元标题
               
   附:《清水塘源流谱序》今译:
  【译文说明】本文由袁世明二十六世孙袁仲斌带《清水塘源流谱序》原稿赴江西省吉安市(庐陵)峡江县,后峡江县凰村武仲后裔袁吉生(袁滋四十一代孙)遂委托峡江县文史研究专家朱振聪将该谱由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文。
  【译文】袁的取姓得氏,上可追溯至春秋以前数千年,还可循流到春秋以后数千年,可谓源远流长。古来“袁”的文字形式不同,如“辕”、“爰”、“袁”,实则都是源同一家。历史上名人昭著,如协助固、袁盎?①袁安?②也都是同一祖派。由此而来,袁姓子孙后裔已经遍及天下了。从什么时候才有袁氏谱系?肇始于唐朝的相国袁滋。又以什么时候编纂有明晰的姓氏世系?详细记载于谱系的就有吉州刺史武仲及其子孙后裔。论者说:谱近记族亲,远记宗亲支派,都是记载血脉源由。从记近族亲而言,以临江府迁徙于庐陵的吉州。从远记支派而言,从清水塘迁徙到楚(今湖北境地)、蜀(今四川境地)和郭下北埠等地。?袁先生名玉罔,叙说了袁氏变迁的一段话:我的先祖是唐朝相国滋的九世裔孙,即吉州刺史武仲公,他荣登宋治平年间的进士榜,官做到吉州刺史,已为朝廷竭尽全身心精力了,因而请求辞官归乡。回乡旅途中经过新淦沙坊境地,观察到这里山胜水秀,经过堪测选择,就定居下来,这个地方就是乌石岗。他(武仲公)的儿子富春,又生了孟、仲、季三个儿子。孟的长子名礼,居大竹山。孟的次子名御迁徙去了兴国。礼的长子开,由大竹山迁徙至石庄;礼的次子高迁徙学堂下;礼的三子身,徙居芋(一作苧,下同,编者注)头园。这乌石岗、大竹山、芋头园,都属沙坊境地。到身的儿子添平,就以芋头园近徙至吉水的清水塘。那么从乌石岗到清水塘,前居共迁徙了四次。及至凤竹的儿子世明,在四川做官,官至三边总制,定居于播州(今贵州遵义)。凤竹次子世焻,优诗词于文学,游学于楚,后来就在黄冈安家定居。原先从清水塘迁郭下的人,有真元;从郭下迁北埠的人,有禹涛。象这样屡迁不止,靠得近的,可说是同乡井,而那些远的,有的就相距数百里,甚至数千里了。要是没有族谱来记载这种隔世迁徙的历史,我就担忧越来越疏远了。虽然出自一个本源,却象春秋时期的秦越两个南北相距很远的国家的人,路途上相见都几乎不相识。因此,溯源就是新淦(今为峡江县沙坊),要从芋头园、大竹山、乌石岗详记下来;循流就是吉水县清水塘,要从郭下和北埠详记下来。而相隔很远的地方,涵盖楚、蜀的裔孙,也要一并详记。取各 源流谱,就是为了使后人从这里去溯源循流,是从这里迁出,从这里分开的,永世代代不忘。因此,请邹先生为我族谱作序言。?
  我说:说话很多道理啊!先生钟情于族谱,心诚志远。唐相国以前,应从略记载的虞、陈、汉、晋、宋,这些都已被天下人一直记载了,再不要重复了。而从刺史武仲公以下,要详细记载的,近有临江府至庐陵吉州的;远有楚、蜀的,这是许多前人没有详细记载下来的,不能忽略了。
  古代大禹治水、治理河道,先是堆积石土模洪,继而观察星宿天象利用自然规律,再到疏通河道,让洪水注入江河大海。这也是近溯源,远开流,方法因势利导,周密详尽。这就是大禹智慧过人,品质高尚,影响源远的原因。玉罔先生对族谱思考、安排得这样周祥,不也象大禹治水那样光昭后人吗?从“礼”的内涵说,有仁爱之心,就能统领宋亲;担当大义,就能遵循祖德。尊敬祖先就能敬爱宗亲,敬爱宗亲就能让宗族友爱和睦。后来的子孙阅览这部族谱,看到谱中条款的精当,条理的细密,难道能凭空推测源不出峡江沙坊、流不出吉水清水塘吗?即使远在楚、蜀地,他们也会油然萌发,孝敬尊长,友爱兄弟之心啊。又哪里会出现屡经迁徙远隔千里不相识的情形呢?尤其总制公的功勋昭著蜀地,文学公子孙蕃衍在楚天,他们科第蝉联,人文鼎盛,不仅光载于家谱,而且更会彪炳史册。
  现在玉罔先生更是以仁孝友义的行为,统领影响着北埠的子孙,以后北埠的子孙也会金榜题名,高中士近,累官相庆,在县内堪称兴旺发达的郡望,谁能断言今后不会相继出现总制公,文学公这样光耀史的伟人呢?
  先生名昆,字玉罔,是县学的优等生,文辞优雅,胜辞行一级,而且行为举止敦厚斯文。特别值得仿效,引以为师。我从壬戌年家冤屈回到故乡,后又能够当上老师教育子弟,完全是得到先生的多次诚恳请求,才能在北埠从事教书的生涯,现在先生出示修纂的族谱,而说到前后许多感人的人和事。我就只好遵照先生的话语,集数语冠于谱首为序。
  
       明万历癸末年七月(公元1583年)进士科第给事中,年家眷弟邹元标题
       
  注释:
    ①袁盎:字丝,汉朝楚人。是《史记》、《汉书》两大史书都详尽记载的袁氏头一位扬名史籍的袁姓杰出人物。
  ②袁安:字邵安,汝南安阳(今河南裔水西南)人,东汉名臣。
  ③淦之沙坊:“淦”即新淦县,为古代江西临江府属县。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析新淦县6乡6坊24都置峡江县。沙坊在邹元标作序的公元1583年已属峡江县管辖,为峡江县扬名乡所在地。因此,此原文所记“淦”地,都应为峡江县地。乌石岗、大竹山、芋头园亦应为峡江县扬名乡无疑。
本资料主要来源于《西南袁氏族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4-5-20 02:02 , Processed in 0.19530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