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亭宴礼”是流行古金陵乡地区的酒宴文化,是一项集礼仪、音乐、饮食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郴州市第一批非物资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为更好地发挥其娱悦民众、教化后代、服务社会的功能,永兴县政协采取了一系列抢救性保护措施,得到了永兴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使这一古老民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濒危传统民俗亟待保护
“高亭宴礼”据说是沿袭于“周礼”,故又称“周礼古宴”。它以“序尊卑之制,崇敬让之节”的文化理念,将尊老、敬老、谦和、有序等社会道德观念融于仪礼程式中,儒家克己复礼、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观念在宴会中体现得十分明显。“高亭宴礼”把迎客、安客、祈福、民乐、演唱、美食等以固定形式流传,是红白喜事等重大庆典必遵的礼仪。然而,受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加速变革、文化日益多元的影响, “高亭宴礼”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存在濒危的困局。
——礼仪程序纷繁复杂引发危机。“高亭宴礼”其礼仪分接客、宴客、送客三部分,仪礼班子由司礼、司乐、司厨三部分组成。仪礼人员的服装为汉服或唐装,司礼人员头戴一字巾帽,身穿酱红宽领右衽长袖衫;两对吉祥童子身着圆领彩衣;司乐人员身着红色汉族上衣,乐队乐器主要为打击乐和管弦乐两大类,打击乐器包括鼓、大钹、小钹、大锣、小锣五样,管弦乐器包括唢呐、二胡、京胡、竹笛(箫)、阮、琵琶六样。其演唱的乐曲是长期流传在本地、独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小调,其音乐元素是湘南花鼓小调和古昆腔,其曲调有:《巧梳妆》、《游春》、《十打》、《青女赏月》、《魂魄和身》等等。司厨人员则以准备酒水菜肴为主,十二碗湘南特色菜,寓意着月月红。这种程式化的礼仪让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接受。
——传承人青黄不接引发危机。目前,能从事“高亭宴礼”的人员大都年届古稀,属于纯民间艺人。由于演出场次无保障且报酬低,而要学好“高亭宴礼”仪礼的全套程式要数月至经年,存“得不偿失”的现状,导致中青年大多不愿学习和从事这一事务。同时,“高亭宴礼”对文化程度的要求相对较高,个体素质要求较全面,传承人的选择面相对较窄,培养遭遇很大困难。而组建一支完整的表演队伍需17人,分为两大部分,司礼组9人,其中司正1人,司仪4人,吉祥童子4人;司乐组8人,其中司鼓1人,乐手5人,演唱2人。当前“高亭宴礼”传承团队人员涉及四个乡镇,居住分散,也不便于召集和演练。
——文化土壤缺失引发危机。“高亭宴礼”的土壤和舞台是农家酒席宴会,移风易俗办喜事的新风从城市逐渐吹向农村。近年来,农家酒宴几乎颠覆了传统模式,由原来的自己操办,快速转向到了由酒店承办,或请流动的专业酒席队承包酒席,采用“高亭宴礼”办酒席的已极少,“高亭宴礼”团队的文化生存土壤在快速的流失,舞台在快速的萎缩,甚至有被新礼仪替代渐至消亡的危险。
文化与旅游融合重塑民俗生机
56岁的王明喜现任永兴县文联秘书长,也是被郴州市文化部门认定的“高亭宴礼”传承人。2005年,为弘扬永兴特色文化,给地方旅游注入持久生命力,王明喜授命挖掘整理“高亭宴礼”。
是年9月16日,“高亭宴礼”仪礼表演正式亮相郴州市生态(温泉)旅游节悦来温泉分会场,受到与会的省内外嘉宾一致好评,也成了新闻媒体追逐的亮点。2006年4月,“高亭宴礼”又与板粱古村联姻,成为古村民俗游的固定表演项目。为此,王明喜和他的宴礼班子再次结合板粱古村旅游的实际情况,对宴礼仪式、唱词、赞语进行了丰富和改良,使其更有可视性和针对性。板梁古村因其蕴藏着中国古老的宗法仪式、儒学传统、风水观念、哲学意识、建筑技巧、生态原理等,被誉为规模最大、保存最全、文化底蕴最厚重的“湘南第一村”。将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板梁古村与有着深厚民间传统的“高亭宴礼”结合起来,堪称两全其美,相得益彰。近年来,“游板梁古村、品周礼古宴”成为湘南旅游市场的一张名片。
保护与传承“高亭宴礼”启示深刻
实践表明,永兴县抢救性保护“高亭宴礼”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高亭宴礼”保护传承的宝贵经验对保护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地域文化充实旅游内涵,旅游市场弘扬地域文化。永兴县将民俗游与古民居游相结合,目前,“高亭宴礼”这一濒临消亡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不仅自身得以传承和发展,而且也进一步丰富了板梁古村的文化内涵,扩大了板梁古村在旅游市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如今板梁古村已经获批为全国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建筑旅游目的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湖南“最美古村镇”。
——民俗活动需要政府扶持,地域文化催生内生动力。永兴县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整体推进”的办法,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持“高亭宴礼”发展,将“高亭宴礼”列入政府工作计划,提供专项保护经费,注重对乡土人才和民间文艺人才的培养,加强对民间文艺团体的指导。实践证明,通过政府扶持,群众参与,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完全有能力由“输血”内生“造血”功能。
——民间文化营造发展环境,民俗活动厚植生存土壤。永兴县通过实施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力度,为传统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提供展演平台,从而提高群众知晓度,提升群众参与度,激发游客欣赏度、提高游客满意度、扩大板梁知名度,既拓展了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生存空间,厚植了生存土壤,也从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经费来源。
保护与传承“高亭宴礼”任重道远
为了能使永兴县“高亭宴礼”这一民间民俗文化续存,保持永兴地方文化的厚重和绵远,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出新的正能量,今后宜从“五个力”上下功夫。
(一)激发市场活力。借鉴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天门狐仙》,采用商业运作的模式,以企业或商业财团出资,冠名组建一支固定的“高亭宴礼”演出队伍,在商业营运演出中保护这一项目,将其作为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来打造。
(二)挖掘史料潜力。由文化部门组建专业队伍全套接转“高亭宴礼”的历史文化资料,熟悉演出内容,把握地方特色,规避消亡风险,防止“高亭宴礼”产生变异。
(三)助推人才动力。将“高亭宴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编入乡土教材,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激活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培养更多青年传承人才,进一步夯实“高亭宴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土壤。
(四)加大保障财力。政府以固定补贴的办法,给“高亭宴礼”的承传人员予以适当的资金补助,激发传承热情。设立永兴县文艺发展引导基金,采取以奖代投的方式,保护和传承“高亭宴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增强宣传引力。借势“欢乐潇湘”群众文化活动、“雅韵三湘”等节庆活动和赛事平台,依托县文联及其所属的10余个协会组织,用文字、画笔、相机、摄影机、音乐作品等全方位记录、反映、提炼“高亭宴礼”。同时,在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和永兴网等官方网站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专栏,建立微信公共平台和微博,通过新媒体,进一步展示“高亭宴礼”的魅力,扩大其影响力。
袁孔斌宗亲简介
袁孔斌,男,1965年1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中共永兴县委宣传部主任科员,县三创办副主任,县文明办副主任,县作家协会主席,县诗词协会副会长,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郴州市作家协会理事,郴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其300余篇文学文艺和理论调研文章刊发于中省市县各大报刊或媒体,部分作品已登上文艺舞台和电视银屏,现已出版个人作品集《黎明的呼唤》、《走出板桥》、《雪中情》、《梅花香自苦寒来》。
孔斌宗亲毕业于郴州艺术学校群众文化专业,长期从事文秘综合、文化活动策划组织、城市文明创建、文学文艺创作、宗教民族和旅游文化研究等工作。先后在千冲乡、樟树乡、香梅乡和县城管办担任文化专干、司法助理、公安特派、党政办主任、乡长助理、人大副主席、纪检组长、工会主席等职务。2010年抽调到县三创办担任专职副主任,为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现调永兴县政协工作。孔斌宗亲是湖南郴州学渊公后裔、九房36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