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64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汉袁氏世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5 13:5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明辉 于 2020-7-27 12:47 编辑

东汉袁氏世系

社科院副研究馆员 袁立泽

    陈国扶乐、阳夏与汝南汝阳

    陈国扶乐为袁氏发祥地,在今河南周口市太康县西南三十里的清集乡,位于河南东部,分为两个行政村,分东扶乐城、西扶乐城,行政区划故称之为东扶行政村、西扶行政村,紧邻三一一国道。光武封刘隆为扶乐侯,即此。隋开皇十六年,置扶乐县,属陈州。唐贞观初废。《志》云:扶乐城,亦曰大扶城,其北又有小扶城。沙水径二城之西而东南流,即蔡河矣。建安四年,曹操袁绍相持于官渡口。裴松之《北征记》。《左传》宣元年,楚贾救郑,遇晋军于北林,即此。有土山《志》云:陵绵亘五十余里,或曰即故河堤墓陵也。

    陈郡是中国古代郡名,秦置,或为陈国、淮阳国、淮阳郡。辖今豫东、豫南及安徽近三十个县市的广大地区,领十二县:陈县、固陵、阳夏、柘县、苦县、新阳、汝阴、寝县、新蔡、平舆、上蔡、项县。汉初,属韩信之楚国,后除为郡。高帝十一年(前一九六年)置淮阳国。惠帝、吕后、文帝时屡除为郡。景帝三年(前一五四年)淮阳国除为淮阳郡。宣帝元康三年复置淮阳国。治陈县(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属兖州刺史部。成帝元延末年(约前八年)领九县:陈县、苦县(今鹿邑县一带)、阳夏县(今太康县一带)、宁平县(今郸城县一带)、扶沟县、固始县、圉县(今杞县圉镇)、新平县、柘县(今柘城县)。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淮阳、太康、鹿邑、西华、柘城一带。王莽改淮阳为新平。后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二十五年)置淮阳国,封更始帝刘玄为淮阳王,未几国除。建武十五年(三十九年)复置淮阳国。章帝章和二年(八十八年)改淮阳国为陈国。献帝建安二年陈国除为陈郡。三国魏置陈郡,其管辖区域已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五六个县的范围之内,其中太康,魏晋时期称阳夏,是陈郡袁氏的发祥地。隋开皇三年(五八三年)废。大业中置淮阳郡,治宛丘县(今淮阳县一带)。唐置陈州。东汉之际,袁安的籍贯由陈国扶乐变为汝南汝阳,而良子璋却一直为陈郡阳夏。在东汉,汝南汝阳袁氏四代人在政治上持续发展,并超越陈国扶乐袁氏而大显,成为首屈一指的世家大族。达到天下莫得而比的境界。最后袁曹相争,袁绍、袁术兄弟落败,汝南汝阳袁氏又迅速沉沦。与此同时,陈郡阳夏袁氏则与新皇权建立起特殊的关系,魏晋南朝频繁易代,他们的政治地位得以蝉联,并最终继汝南汝阳袁氏发旺成为袁氏的正宗所在。南朝后期与王、谢 、萧三家并列。侨姓之首的袁氏,正是陈郡阳夏的一支。此例说明:中古士族身份的变化,也会反映在谱牒之中,甚至造成籍贯的移动。汝南汝阳袁氏、陈郡阳夏袁氏的政治沉浮、籍贯更迭正是如此。

    唐人柳芳论东晋南朝士族门第有 “过江则为侨‘姓 ’,王、谢、袁 、萧为大”之说。儒《学中.柳冲传》人所习知。四姓中 “王”指琅邪临沂王氏,“谢”指陈国阳夏谢氏,“萧”指南兰陵兰陵萧氏,也无须多言。但袁氏过江之前,已分为陈郡阳夏、汝南汝阳两支,与王、谢 、萧三家并列侨姓之首的袁氏,究竟指其中哪一支呢?文献所载袁氏世系显示,汉唐之间的汝南汝阳袁氏,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籍贯更迭:一次是由陈国扶乐变为汝南汝阳,一次是由汝南汝阳变为陈郡阳夏。汉末首屈一指的世家大族,其郡望竟然是变化不定的,对于这种非同寻常的现象,我们又该如何解释?士族门第的高下取决于他们政治地位的升降。士族身份的变化也会反映在谱牒之中,甚至造成籍贯的移动。汝南汝阳袁氏与陈郡阳夏袁氏的世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西汉袁氏世系·辈行

   《元和姓纂》卷四“袁”氏是现存唐代文献 中关于袁氏世系唯一完整的记载,为了便于同相关文献加以比照,本文截取其中,自汉成武令袁良至梁司空袁昂的世系,并以袁良为第十八世,袁昂为第十二世,但诸家史籍皆有混淆之处。最早出现在袁安、袁滂的一代。诸家记载都说袁安、袁滂是袁良之孙,东汉时均为三公。但袁安拜司空在章帝元和三年 (八十六年),袁滂拜司徒在灵帝光和元年(一七八年),二袁为从父兄弟,两项任命却相去如是之远 ,也令人困惑。《金石录》卷一四 《跋尾》“汉国三老袁君碑”条 :“以此碑及《后汉书》考之,《姓纂》与 唐表》殊为竦谬。《袁安列传》云:安祖父良,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建武中,至成武令。今据此碑,良以永建六年卒,相距盖百余年,以此知非一人无疑。又安以永平四年薨,良之卒乃在其后三十九年,以此知非安之祖亦无疑也。盖安汝南汝阳人,滂乃陈郡扶乐人,其乡里族系亦自不同,而安与滂相去岁月甚远,不得为从父兄弟明矣。岂二人之祖其名偶同,遂尔差谬邪?《安列传》称祖良,为成武令,而唐史谓昌为此官者,疑唐史之误也。又郦道元《水经注》扶沟城北有《袁良碑》云:良,陈国扶乐人,事与碑合。唯《水经》误以‘良’为‘梁’尔。袁氏自汉以来,世为著姓,安与滂皆一时显人,而诸书于其族系错谬如此,以此知典籍所载,其失可胜道哉。袁安、袁滂之祖是否“其名偶同”,还需要更多的佐证,但“安与滂相去岁月甚远,不得为从父兄弟明矣”,唐宋史家误将袁安、袁滂两系合为一支,造成袁氏乡里族系的错谬,却是证据确凿、可以定谳的。《隶释》卷六所收 《国三老袁良碑》略云:“君讳良,字口卿,陈国扶乐人也。厥先口口,世为封君。周之兴,虞口父典陶正,嗣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初氏父字,立姓曰袁。鲁僖公四年,口为大夫。哀十一年,颇口司徒,其末或适齐桥,而袁生 (缺)独留陈。当秦之乱,隐居河洛。高祖破项,塞从其册。天下既定,还宅扶乐。孝武征和三年,曾孙干斩贼匈先勇,拜黄门郎,封关内侯,食遗乡六百户。后锡金紫,迁惰城之口。于薨,子经嗣。经薨,子山嗣。传国三世,至口口而口。君即山之曾孙,举孝廉郎中,谒者,将作大匠,丞相令,广陵太守,谢病归家。白三府举君征拜议郎,符节令。时元子光,博平令;中子腾,尚书郎;少子璋,谒者 。群司上为三老。拜梁相,载八十五,以病致仕。永建六年二月戊辰卒。” 《后汉书》卷三《章帝纪》、卷四五《袁安传》载 :章帝元和三年(八十六年,袁安以太仆迁司空,章和元年(八十七年拜司徒。《后汉纪》卷二四《灵帝纪中》、《后汉书》卷八《灵帝纪》载:灵帝光和元年(一七八年),袁滂以光禄勋迁司徒。又比方说《隶释》卷一一《圉令赵君碑》有 “司徒袁公仍辟”之语,洪适云:“赵君先为司徒杨公所辟,后为司徒袁公所辟。弘农杨氏、汝阳袁氏为司徒者皆三人,陈国袁氏一人。此盖灵帝时事,熹平五年十月,司徒袁隗罢。十一月,杨赐为司徒。六年十二月,杨赐免。光和元年二月,袁滂为司徒。此碑先杨而后袁,则杨赐、袁滂也。”施蛰存《水经注碑录》卷五 “汉袁良碑”条也说:“《后汉书 ·袁安传》称安,汝南汝阳人。祖父良,……此盖别一袁良也。后世不察,以此袁良与陈国袁良为一人,故《姓纂》与《唐书》俱以袁安、袁滂为从父兄弟也。”《新唐书纠谬》卷七 “袁朗乡里”条 :“《袁朗传》云其先雍州长安人,父枢,仕陈为尚书左仆射,今案朗之先出于后汉司徒滂,而《后汉灵帝纪》光和元年二月癸丑,光禄勋陈国袁滂为司徒。此袁滂为陈国人,而初见于汉史甚明者也。至其子涣,仕魏为郎中令,本传亦云陈郡扶乐人。至涣曾孙琅,仕东晋,本传亦云陈郡阳夏人。壤族孙湛,仕宋,本传亦云陈郡阳夏人。”陈国扶乐袁良三子:长子博平令光、次子尚书郎腾、少子谒者璋,《国三老袁良碑》所言甚明。《水经注》卷二三 “阴沟水”条,谓大扶城东北“悉诸袁旧墓,碑字倾低,羊虎碎折。惟司徒滂、蜀郡太守腾、博平令光,碑字所存惟此 ,自余殆不可寻”。袁滂、袁光、袁腾碑并见于袁氏旧茔,说明袁滂与袁光、袁腾、袁璋乃至袁良,都属于陈国扶乐袁氏的族系。至于唐宋文献记作袁安之父的袁昌,未见录入袁良碑文,显然不是袁良之子、袁璋之兄,其与陈国扶乐袁氏血缘的关系,大概也难以成立。《元和姓纂》“袁”氏条 “汝南”一支谓 “安后又居汝南”聃,认定袁氏此系迁至汝南始于袁安。《汉司徒袁安碑》称安为“汝南女阳”即汝南汝阳人。考诸袁墓碑所立时间,袁良碑在和帝永元十一年(一百年)前后 ,袁安、袁敞碑大约在安帝元初四年 (一一七年)。袁良、袁安碑注明二人的郡望 ,分别为“陈国扶乐”与 “汝南女(汝)阳”,可见袁安一支的籍贯由陈国扶乐改为汝南汝阳,不会晚于东汉和、安之际。《风俗通义》卷二 《正失》“彭城相袁元服”条应劭按:“元服名贺 ,汝南人也。祖父名原 (引者按:即袁京),为侍中。……原父安为司徒 。”同书卷三 《愆礼》则有“汝南袁隗”及“汝南袁夏甫(袁闳)”事迹 ,为现存文献中有关汝南袁氏籍贯最早的记载。应劭是东汉末人,又与袁安同郡。《风俗通义》另有《姓氏》一篇,应为当时谱学名家无疑。而在此人笔下,袁安及其后裔隶籍汝南,与陈国并无瓜葛《水经注》卷二二 “潜水”条《“沙水又东南径大扶城西扶乡故县也。城北二里有《袁梁碑 》,梁:陈扶乐人。(弛赵明诚谓其 “事与碑合”,“惟《水经》误以‘良’ 为‘梁’尔”跋‘汉国三老袁君碑”又说:“袁君名良,碑字作梁,无可疑者 。郦注作梁。良、梁音同互用,《左传》季梁《浸水注》作季良,亦其类也。”笔者怀疑郦道元所见 《袁良碑》文,本来就是写作“袁梁”的《水经注》不是以 “良、梁音同互用”,更不是“误以‘良’为‘梁’。也就是说,袁安与袁滂的祖父并非一人,袁安的祖父是袁良,袁滂的祖父则是袁梁。实际上,不论郦氏所见《袁梁碑》的 “梁”字,是否为“良”字之讹,从 《后汉书》袁良、《袁梁碑 》袁梁或袁良时起,汝南汝阳袁氏与陈国扶乐袁氏,其籍贯、血缘就已互不牵涉、泾渭分明了。《世说叙录袁氏谱》第三世的袁安、袁滂,东汉时均为三公,已见上述,《金石录》说袁氏“自汉以来,世为著姓”,又说袁安、袁滂 “皆一时显人”,本来都不错。但此说也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似乎在东汉政坛上,汝南汝阳袁氏与陈国扶乐袁氏的地位是旗鼓相当的。细绎袁氏各支东汉一朝的政治履历:袁安,安子敞,孙汤,曾孙逢、隗相继出任三公,时称“四世五公”,应劭谓 “中兴以来,最为名宰”,就反映汉末舆论对袁安一支的高度评价。相形之下,陈国扶乐袁氏自然稍逊一色。施蛰存 《水经注碑录》卷一四 “汉袁氏三碑”条又云:“中子腾,良碑称尚书郎。良碑为其孙滂、弘所立,其时腾必已故,所书当是最后官位,然其墓碑则称蜀郡太守,何也?”《后汉纪》卷二四 《灵帝纪中》光和二年(一九七)二月:“司徒袁滂 以灾异罢。”又云:“滂字公熙,闳之孙也。”《太平御览》卷七一一引谢承《后汉书》:“袁闳字夏甫,汝南人也。”(《北堂书钞》卷一三五引文“闳”作“弘”)另据《后汉书》卷四五《袁闳传》:闳为袁贺子,袁彭孙,袁安四世孙。周天游说:“闳乃袁安孙袁彭之孙,袁逢、袁隗为其从父。乃汝南袁氏。袁滂系陈郡人,与袁闳虽同姓而不同宗,故非闳之孙明矣。又范书《董卓传》注、《三国志 ·袁涣传》注所引袁纪均无此四字,当系衍文。”见《后汉纪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第六七九页。马衡《汉司徒袁安碑跋》、《汉司徒袁安碑跋》又证袁敞、袁安两碑不伪。马衡《汉司徒袁安碑跋 》:“安卒于和帝永元四年,碑称孝和皇帝,则非葬时立可知。或因敞之葬,同时并立此碑,未可知也。”《后汉纪》卷一五 《殇帝纪》载:“初,邓骘与同郡袁良为布衣之交,及骘当路,欲延良共议世事,良谢而绝之。”邓骘为邓禹孙,籍贯在南阳新野,这位与邓骘“同郡”的袁良,并不是诸家《袁氏谱》所载汉平帝时任太子舍人、成武令的袁良,当然也就不是袁安、袁滂的祖父,与袁氏汝南、陈郡两支均无关涉。扶乐袁氏东汉时任三公者仅有袁滂一人,其与汝南汝阳袁氏的地位、声望,不可同日而语。

    综上所述,东汉一朝,经过袁安至袁逢四代政治上的持续经营,汝南汝阳袁氏超越陈国扶乐袁氏,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世家大族。大约出于这样的背景,他们与传说中的袁氏故里脱离了关系。

(贵州织金袁涵凌宗亲提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8-12-7 09:54:14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这边的族谱世系,不知对上述文章是否有帮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点评

如果不便网上发,也可加微信联系俺.微信号15073408282.  发表于 2019-1-3 13:57
问好!能不能将你处的谱系多拍几张发出来看看,起码发至四十五世,对比一下.  发表于 2019-1-3 13: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9-12-13 13:51:57 | 只看该作者
赞同此考,这才是严谨学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9-12-13 13:54:17 | 只看该作者
西汉袁安之祖小议    天下袁氏本一家,然很多同姓友人在共享或推测本支祖可上溯至何代先祖问题上,牵强附会,攀比名人达士现象突出,曾经看到一份手抄传序谱,列代序传基近含括历史显耀名人,着实有无语之感。当然袁氏祖先代有人才出,世有英雄传。固然名人很光鲜引人,但我等袁氏大多均是平民之后,成功名立伟业者毕竟少数。这样袁氏先贤的成就、学识及品行功德是其后人共同宝贵的传承遗产,我等为之骄傲。然而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大多袁氏平常人也是我们之根,在追根寻源上,没必要存得失显耀心态,自然坦然处之为善。    很多同宗晒出家谱传序,纷呈各异,这也表明袁氏祖先的高智慧、开枝散叶的超伟业以及创功立业的玄传奇,叹服!敬服!感服!  回到主题,多数人认为后汉袁安公为袁昌之子,昌为袁良长子。史料不是史实,经得起推敲验证的历史才最接近真实。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北宋欧阳修早就考拓过袁良公碑,且依良公碑文对袁良子嗣先祖作过详记判柝,则是很多文史姓氏家,同宗爱好者选择性作了避开或遗漏。如果在袁良公碑未出现之前,我们也估且认为史家、姓氏学家断代认证是有道理的。那么在良公碑文出世后,仍认为袁安之祖为袁良之说就值得讨论了。     理由一,良公碑文示良公子三:元子光、次子腾、三子璋。与历史上很多文字记录袁良长子为昌有出入。     理由二,良公碑文没有注光之字号,且后汉谱也难核对错,这样就有可能光与昌为同一人,为昌之父为良提供了无限空间。    理由三,由于历史时间所限,袁安后人或姓氏考者在记传袁安父辈时,祖辈断记,又无法臆测或不想费力深探,只能将就且过把袁良套在袁昌之父头上,推测很可能昌父为良之同宗族兄弟。这样更合当时人情与社会世故。     反过来说,如果袁安是袁良亲孙,仅隔一个世代,良公碑文所记断不会瞒过和避开袁安,更没有理由不让其父昌列碑文中。 本人以为第三种理由更接近于真相!基本排除了昌父为良之论。                 金坛肃雍堂袁氏53世孙洪发议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9-12-22 16:03:13 | 只看该作者
支持博采众长的史学覌点,多考证才有发言权。为了历史公正需多占有历史资料啊,谢谢考证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4-4-27 12:44 , Processed in 0.19296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