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43岁的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继李鸿章之后的“疆臣领袖”。他很快就发现,自己要面对的首要敌人是“钱荒”。
直接起因是义和团、八国联军大动乱。战后,仅八国联军所劫走的现银就高达1000余万两。火上浇油的是,为自保,实力比较雄厚的外资银行和山西票号,收回了2000万两左右的放贷后,不再放出。动乱之外,外贸“出超”也是个重要的原因。
从1861年天津开埠以来,直隶地区的外贸在经过了20多年的缓慢发展之后,于19世纪末终于开始提速,1899年比1865年增加了5倍。1900~1901年,虽然爆发了惨烈动乱,贸易额有所下降,但战后迅速得以恢复。与此同时,1901年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建成通车,欧亚铁路网连为一体。天津一方面迅速摆脱作为上海港的附庸身份,成为东北亚的重要港口;但是中国,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并没有改变,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反而加剧了外贸“出超”。此后,天津港年均外流白银多在400万~800万之间,有的年份甚至高达上千万两。
此时,“银钱帖”也泛滥起来。所谓“银钱帖”,类似如今的“本票”,一般由钱庄发行。其中,以制钱为本位的,叫“钱帖”,以银为本位的叫“银帖”。“银钱帖”的发行首要目的当然是为了方便流通,解决银两、制钱等金属货币携带不便的问题。
在大清特色的粗放的金融体系下,发行“银钱帖”的准备金,并无强制要求,完全靠发行者自我掌握。钱庄为牟利往往超额发行,这就常常造成票据的贬值。贬值后的票据,在兑换现银时要打折扣,这就造成了“贴水”。
袁世凯的第一个救市动作,就是增加流动性,先稳定住几家主要的金融机构。随后,袁世凯下令严禁“贴水”,必须与现钱、现银等值使用。如此一来,票据的信用迅速上升,但那些已经将“贴水”作为主要收益,甚至唯一收益的钱商,彻底断了财路,相继倒闭。休克疗法迅速淘汰了一批“无本之商”,市场参与者开始变得相对纯净。因此,他放缓了力度,一方面宣布“旧欠推缓”(放缓清理之前的三角债务的步伐);另一方面则严格票据管理;而更为关键的,是他计划继续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给金融业输血。
但是,此时的天津财政,空空如也,袁世凯向朝廷发出了求援报告。但户部最后把皮球踢回了天津,建议说,天津的事应该依靠天津人自己解决。6月5日,袁世凯发文,任命一批商人负责筹款自救的工作。多管齐下后,“钱荒”危机终于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