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26|回复: 1

《庭帏杂录》袁氏家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8 19: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明辉 于 2020-7-26 10:27 编辑

《庭帏杂录》袁氏家训

      在中国家训三千多年的发展中,有一篇形式独特、别开生面的家训——明代的《庭帏杂录》。一般家训是父祖撰写以教训子孙,而这篇家训,则是由袁衷、袁襄、袁裳、袁表、袁衮兄弟五人根据父亲袁参坡、母亲李氏夫妇平时对他们的训示回忆、整理而成,每人撰写一部分。这篇家训最为鲜明的特点是袁、李夫妇对儿子的教诲,不是板着面孔说教,而是循循善诱,教勉结合,谈修身、论学问亲切朴实;教育子弟、指导做人重言传更重身教,尤其是袁参坡的夫人李氏对子弟的以身立教更是感人至深,给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李氏,作为普通的家庭妇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连正式的名字都没有的,只知道她是明代人,丈夫袁参坡是一个博学惇行、医术精到的知识分子。多亏了她的几个儿子将她与丈夫平日的教诲尤其是她本人以身立范、立教的事实记录下来,我们才得以了解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平凡女性伟大的人格及其对儿子们身教重于言教的家训实践。
  尽管中国几千年的家训教化史上,不乏有孟母断机教子、田稷子母训子勿贪、陶侃母封鲊诫子、岳母刺字“精忠报国”这样一些贤母的训子史实,但毕竟是零星事迹的记载,而《庭帏杂录》不然,它较为全面系统地记录了这位贤惠的家庭妇女在诸多方面对子弟的身教。

  第一,以高尚的人格给非亲生儿子更多的母爱和关怀,培养他们孝亲敬长的品质。
      依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氏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她相夫教子、勤俭持家、体恤亲邻、宽以待人。李氏是作为“填房”嫁给袁参坡的,一般说做好后母难,但李氏做得很好,她对袁参坡前妻王氏所生的两个儿子袁衷、袁襄视如己出。她要求亲生的儿子更严,而关心照顾比自己亲生儿子更多。她自己的亲生儿子袁裳记载,一个夏雨初霁的日子,袁参坡要几个儿子赋诗。袁裳的诗先写好,父亲读了击节称赞。这时正巧有人送来葛布,父亲便让裁缝做了一套衣服作为奖励。等母亲李氏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对他说:“二兄未服,汝何得先?且以文字而遽享上服,将置二兄于何地?”说完,将袁裳的新衣硬是脱下藏了起来。等到给袁参坡前妻的两个儿子都做了一套同样的衣服以后,才让袁裳穿。(参见袁衷等录:《庭帏杂录》,《丛书集成初编》第975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下引此篇不注)
  袁参坡的二儿子袁襄说:“吾母爱吾兄弟逾于己出,未寒思衣,未饥思食,亲友有馈果馔,必留以相饲。既娶妇,依然 育,无异龆龀也。吾妇感其殷勤,泣语予曰:‘即亲生之母,何以逾此。’”以心换心,袁参坡前妻的两个儿子对母亲也极为孝敬,妻子娘家哪怕拿来一点点东西,儿子媳妇们也都是先送给母亲吃。
  特别使人感动的是,李氏对丈夫前妻之子的关心绝非仅仅是在生活上。为了培养孩子孝亲敬长的品质,为了使他们记住亲生母亲的养育之恩,李氏居然每天都虔诚地亲自带领两个不懂事的孩子祭奠他们的生母。丈夫前妻的长子袁衷深情地回忆到:“先母没,期年,吾父继娶吾母来时,先母灵座尚在。吾母朝夕上膳,必亲必敬,当岁时佳节,父或他出,吾母即率吾二人躬行奠礼,尝洒泪曰:‘汝母不幸蚤世,汝辈不及养,所可尽人子之心者,惟此祭耳。’”
  做后母的,谁不希望丈夫前妻的孩子忘记自己的生母?更何况如袁衷所说,“予辈不自知其非己出也”。四五岁的孩子,基本不太记事,而李氏反倒这样做,足见其博大的心胸和高的人格,正因此,袁衷在《庭帏杂录》中记载此事及母亲的话后接着告诫后辈:“为吾子孙者,幸勿忘此语。”

  第二,以仁慈之心培养孩子待人宽厚的品质。
      李氏是一个非常宽厚慈祥的人。儿子们回忆说,有一个富家乘着条大船娶亲经过李氏门前的河流时,撞坏了她家的船舫,邻居抓住船主要其赔偿。李氏听说后,先问新媳妇是否在船上。当知道新妇在船上时,立即要邻居放人家走,理由是若要其赔偿,婆家必然以为不吉利而怪罪新媳妇。还有一次,儿媳偶而得到一条鳜鱼,就亲自下厨烧了让小仆胡松给婆婆送去。过了一会见到婆婆,便问鱼烧得如何?李氏开始一楞,旋即说是好吃。媳妇见状怀疑是仆人偷吃,核实后就来问婆婆没吃何以说吃?李氏笑答:“汝问鳜,则必献;吾不食,则松必窃。吾不欲以口腹之故,见人过也。”
  李氏的高风亮节尤其体现在她对邻居沈氏的宽容和忍让。沈氏与袁家是世仇,袁家有一株桃,树枝伸到墙外,沈家就将树枝锯掉了。儿子跑来告诉她,她说,应该锯。沈家有棵枣树也有一枝伸到了袁家墙内,枣子刚结出来,李氏就嘱咐儿子们:不许吃邻居家的一枚枣!并让仆人好生守护。枣子熟了,差人请了沈家的女仆过来,当面摘下让其拿走。还有一次,袁家的羊跑到沈家的园子里,被沈家打死;次日,沈家的羊正巧也跑到袁家来,仆人们大喜,正要报复,被李氏拦住,命人送还沈家。更让人敬佩的是,沈家人生了病,不仅袁参坡亲自上门诊治,以药相赠,而且李氏还动员邻居们为沈家捐款,并送给沈家一石米。正是因为李氏的宽容大度,化解了两家的矛盾和仇恨,使得“沈遂忘仇感义,至今两家姻戚往还”。

  第三,以乐善好施的行为培养孩子体恤贫穷的美德。
  李氏一生乐善好施,对生活贫困的亲戚更是关照。儿子说:“远亲、旧戚每来相访,吾母必殷勤接纳,去则周之,贫者,比程其所送之礼,加数倍相酬;远者,给以舟行路费,委屈周济,惟恐不逮。”
  李氏教育家人,自家生活节俭些,以便省下来些钱物周济贫穷。小儿子袁衮记载的一件事,足见李氏的仁慈之心及其对晚辈处世态度的影响。篇中说:“九月将寒,四嫂欲买绵,为纯帛之服以御寒。母曰:‘不可,三斤绵用银一两五钱,莫若止以银五钱买绵一斤,汝夫及汝冬衣,皆以枲为骨,以绵覆之,足以御冬。余银一两,买旧碎之衣,浣濯补缀,便可给贫者数人之用。恤穷济众,是第一件好事,恨无力不能广施,但随事节省,尽可行仁。”

  第四,从小时、小事入手塑造孩子做人处世的良好品质。
  她既注重从孩子小时加强教育,也十分注意从点滴小事上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袁衷说母亲对他们“坐立言笑,必教以正,吾辈幼而知礼。”袁衮谈到,自己小时,有次家童阿多送他和哥哥上学,回来时,见路边的蚕豆刚熟,阿多就摘了一些。母亲见了,严肃地教育他们说:“农家辛苦耕种,就靠这些作为口粮,你们怎么能私摘人家的蚕豆呢?”说完,命送一升米赔偿人家。
  李氏每次购买柴米蔬菜之类的东西,付人银子时平秤都不行,她总是再加上一点。袁裳对此很不理解。李氏利用这件事,教育儿子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人家吃亏的道理。她开导儿子说:“细人生理至微,不可亏之。每次多银一厘,一年不过分外多使银五六钱,吾旋节他费补之,内不损己,外不亏人,吾行此数十年矣,儿曹世守之,勿变也。”
  养正于蒙,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我们民族的一个优秀传统。作为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李氏将这一原则朴素地运用于教子实践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从她的儿子们的记述中可以看出。
  总之,李氏的家训及其以身立范、立教的实践是我国女子家训教化的一个很有特色的代表,她本人的高尚品质和言行中所表现出来的治家、处世的灼见,正集中体现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正如袁衷的内兄、订正这篇家训的钱晓在篇末的附言中所评价的那样:“李氏贤淑有识,磊磊有丈夫气。”

(来源:网易博客—习仁坊的日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1 19: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袁明辉 于 2020-7-26 10:27 编辑

感人至深!给中国袁氏家庭教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4-10-3 22:42 , Processed in 0.17874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