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堂号

2014-1-12 09:18| 发布者: 袁弘毅| 查看: 5304| 评论: 1

摘要: 堂号 来历 “堂号”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例如: 孟姓的“三迁堂”,相传孟子幼时家靠墓田,孟子就学埋坟、哭丧的事。孟母为了教育好儿子,就迁到集市旁边住。孟子又学叫卖东西的声音, ...

堂号 

来历

 “堂号”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例如:

 孟姓的“三迁堂”,相传孟子幼时家靠墓田,孟子就学埋坟、哭丧的事。孟母为了教育好儿子,就迁到集市旁边住。孟子又学叫卖东西的声音,孟母只好又迁。最后迁到学校旁安家,孟子学习礼让进退。由于孟母三迁,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为圣人。

 孟姓又以"平陆"等为其堂号。

 丘姓有“扶风堂”、“吴兴堂”、“河南堂”、“齐郡堂”,其“河南堂”出自丘和、丘行恭父子官居极品,富可敌国,其后裔中有几十位大官,是为河南郡当时最为显赫的名门望族,以郡望为堂号。“河南堂”就成了丘和公后裔祠堂的总堂号。

 赵姓的“半部堂”,出自北宋王朝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安天下”的典故。

 周姓的“爱莲堂”,出自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他在《爱莲说》中,曾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卞姓的“忠贞堂”,来源于卞氏第三世祖卞壸为国牺牲的光辉历史。后来,晋明帝追封卞壸为忠贞公,旌表其居为“忠孝之门”,敕卞氏堂名为“忠贞堂”。卞壸后裔自称“忠贞堂卞氏”,表示对先祖报国忠心念念不忘。

 谢姓的“东山堂”,出自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的典故。谢安,字安石,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淡薄名利,隐居会稽东山。在国家危难的关头辞别东山,出任宰相。指挥淝水之战大获全胜,继又北伐,收复青、兖、徐、豫等州;成为流芳千古的英雄人物。成语“东山再起”说的就是谢安。

    刘姓的堂号“蒲编堂”,典出三国蜀汉皇帝刘备故事。东汉末年,刘备家居涿县,幼年丧父,贫苦无依,和母亲一起织席卖草鞋为生。起事后,常被政敌蔑称为“织席贩屦小儿”。刘备称帝后,常思其母编织蒲席之苦,茶饭无味。刘姓后人遂以“蒲编”为堂名,以告诫子孙勿忘祖先创业之艰辛,以简朴勤奋为本。

    杨姓的“四知堂”,出自东汉杨震拒收贿赂的故事。东莱太守杨震路经昌邑,当晚昌邑县令王密求见。王密为讨好上司送来“十金”,并对杨震说:“三更半夜无人知晓。”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只得羞惭而退。杨震后来担任司徒、太尉等重要的职务。为了纪念杨震的一身正气、廉明清正,杨姓后人将“四知”作为家族的堂号,鞭策子孙效法祖先的清廉家风。

    王姓的“三槐堂”,出自北宋王祜“植三槐,自知子必贵”的故事。王祜是开国名臣,曾任尚书、兵部侍郎等要职。他曾亲手在自家庭院里,种了三棵槐树,并预言说:“我的后代一定有担任‘三公’一类高官的。先用这三棵槐树当标志吧。”后来他的儿子王旦果然当上了宰相,天下人都称之为“三槐王氏”。“三槐堂”由此得名。

    韩姓的“昼锦堂”,是北宋社稷重臣韩琦致仕归里,在相州故居修造厅堂之名。典出《史记·项羽本纪》,秦末项羽统兵破咸阳亡暴秦后,思归江东,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后以富贵还乡为“昼锦”。韩琦以“昼锦”为堂号,绝非小人得志后的矜夸炫耀;而另有深意——把“昼锦堂”诗刻于石上,以告戒自己和后人:夸耀名誉地位,是一种令人菲薄的陋行;而应当把功业荣华作为对自己的激励和儆戒。北宋文坛巨擘欧阳修在《相州昼锦堂记》一文中,对此论说甚详。

    孙姓的“映雪堂”,出自西晋孙康映雪夜读的典故。孙康自幼笃志好学,家境贫寒,无钱买油点灯夜读,冬夜利用白雪反光刻苦研读。由于勤奋攻读,学富五车,官拜御史大夫。孙姓后人把“映雪”作为堂号,旨在激励子孙发奋读书,立志成材。

    郑姓的“著经堂”,是赞颂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郑玄潜心著述,聚徒讲学,融会贯通,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博陵(河北安平)崔姓的堂号为“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唐朝崔颢游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诗《黄鹤楼》,文情俱佳。后来李白也游黄鹤楼,看到黄鹤楼的美景,提笔也要题诗,见到崔颢的诗,便不敢在上面题诗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从宋代开始,一些文人雅士喜欢把“堂号”署在诗文书画作品上。后来,干脆自己命名一个“堂名”,在文化交流时签署使用。实际上,这些文艺家已把家族的“堂号”逐步演化为个人的“斋名”。文人为书斋所取之名,又称为“室名”,例如:宋代文人蔡京的“六鹤堂”、陆游的“双清堂”,元代文人黄公望的“三教堂”,明代文人汤显祖的“玉茗堂”、吴文华的“济美堂”、谭元春的“岳归堂”,清代文人秦荣光的“养真堂”、陈廷庆的“谦受堂”等。

    现代文学艺术家刘半农的“含晖堂”、丰子恺的“缘缘堂”、陈寅恪的“寒柳堂”、冯友兰的“三松堂”、张大千的“大风堂”、刘海粟的“艺海堂”、李可染的“耕牛堂”,湖州安平义君姚丹萍的‘求正堂’等都是著名的斋名。单字的斋名,在20世纪前期较为盛行,如王国维的“观堂”、鲁迅的“俟堂”、郭沫若的“鼎堂”、周作人的“知堂”、孙犁的“耕堂”、冯其庸的“宽堂”等,已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所熟知。

    近代许多政客、名人迁居天津,他们在天津购买私人住房时往往用“堂号”,却不用本人姓名。例如: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以“树德堂袁”的名义买下河北区元纬路和地纬路之间20多亩土地,建起规模宏大的袁氏花园公馆。

    1912年,曾任北洋政府大总统的黎元洪在旧英租界盛茂路(今河北路),以“大德堂黎”的名义,购买土地,建造高级住宅。

    1927年,曾任北洋政府大总统的徐世昌以“宝墨堂徐”的名义,购地15亩,建起8所住宅。

    吉鸿昌将军在天津的住所,是1930年以“有余堂”的名义购置的。宋哲元将军在天津的住所,是1932年以“明德堂”的名义购置的。张自忠将军在天津的住所,是1936年以“安庆堂”的名义购置的。张学良将军的胞弟张学铭在天津的住所,是1931年以“大福堂”的名义购置的。爱国工商业者周叔弢先生的寓所,是1935年以“诗礼堂”的名义购27亩地建造的;爱国实业家毕鸣岐先生的寓所,是1944年以“永顺堂毕”的名义购买的。

    本世纪,名学家兰名钧在长沙创建名运堂,是1999年以“开运姓名研究”的名义创建的。

    政要名流购买私人住宅乐于用“堂号”之名签署登记,究其原因,一是为了显示家族的声望和地位;二是不必显示张扬自己的姓名。这种作法也体现出天津近代民俗的一种习尚。


意义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地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

    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

    随着中国政府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堂号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无极谷氏“思源堂”印

规律

    一是直接以先祖的祖籍地为堂号。宿迁地区在古时候是沿海地区,除极少数原住民外,大多数先民都是从内地迁移过来的,这从家族堂号中就可以看出来,如唐姓叫“晋阳堂”就是一例。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是隋朝时太原郡治所在地。唐高祖李渊原为隋朝贵族,起兵之前曾被封为“唐国公”,封地就在晋阳。当地居民以国为姓,是唐姓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晋阳堂”的含义就是从晋阳迁过来的唐姓后裔。再如洪姓堂号叫“鄱阳堂”。元朝末年,以刘福通和朱元璋为首的红巾军发动起义,起初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先民为避战乱,纷纷向现今宿迁一带迁移,民间通称“红巾赶散”。因“红巾赶散”迁过来的先民,还包括其他很多姓氏。洪姓先民祖籍原在江西鄱阳湖一带,迁过来以后,为表示不忘祖籍,遂把堂号取名为“鄱阳堂”。洪姓还有另外一个堂号叫“徽敦堂”,意思是徽州敦煌洪,说明“红巾赶散”时还有一部分洪姓族人是从安徽徽州地区迁过来的。洪姓两个不同的堂号,都有明朝版家谱为证。而李姓堂号叫“陇西堂”,“陇西”即现今甘肃省的临洮县。李姓以“陇西”为堂号,同样表示不忘祖籍。

    二是以先祖的名言为堂号。以先祖名言为堂号的姓氏不少,其中以杨姓“四知堂”最为扬名。东汉人杨震为官以廉洁著称,他在调任东莱太守的途中路过昌邑县。一天夜里,该县县令王密拜见杨震,送上黄金为见面礼。杨震不无生气地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什么道理呢?”王密颇为尴尬地说:“半夜三更没人知道,收下也不要紧。”杨震斥责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没人知道?”王密羞愧得无地自容。杨姓后人感念先祖的清廉正直,遂以“四知”为堂号,激励后代牢记先祖的美德。类似以先祖名言为堂号的还有赵姓“半部堂”。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所以赵姓后人就以“半部堂”作为堂号。

    三是以先祖的名著为堂号。周姓堂号“爱莲堂”取自周敦颐的《爱莲说》。周敦颐,北宋时的哲学家,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他写的作品很多,其中以《爱莲说》最为著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周敦颐的笔下,莲成了“花之君子者也”。周姓后人为表示对先祖人格的怀念,遂自命为“爱莲堂”。

    四是以先祖的传说为堂号。张姓是大姓,分支堂号较多,其中有一个叫“百忍堂”。唐朝山东郓城人张公艺,活到100多岁,长寿经验就是一个“忍”字。他的族人曾把张公艺一生中忍让的事迹记录下来,写成《张公艺百忍全书》。此书在明末清初时广为流传,影响很大。有一支张姓后人遂以“百忍堂”为堂号。再如刘姓的“青藜堂”,也叫“藜照堂”。青藜俗称红灰苕,一年生草本植物,茎高五六尺,茎老可以做拐杖,坚硬而轻,并可点火照明。相传西汉高祖刘邦裔孙刘向在天禄阁校书,时值元宵节,众皆出游,唯刘向校书至更深烛尽。忽然一老者持着青藜杖叩门而进,对着手中青藜杖一吹便燃起亮光,照给刘向校书。刘向对老人肃然起敬,忙施礼道:“请问长者尊姓大名?”答曰:“吾乃太乙星精也,闻卯金氏(刘)之子好学,故来观察助力。”说完,从怀中取出天文地理书籍赠给他。转眼间不见老人,外面天已大明。此后,刘向立论愈精,文章益著,才华横溢,成为皇上安邦治国的股肱之才。和张姓一样,刘姓分支堂号也很多,青藜堂仅是一支刘姓的堂号,其他分堂号不再一一叙述。

 

解释

    广义

    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和郡望不同,会有若干个郡号。如李姓郡(望)号有: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江夏、范阳、汉中、代北、鸡田、柳城等30余个;王氏有:太原、琅琊、京兆、元城、汲郡等地38个;张姓有清河、范阳、太原、京兆、南阳、中山、安定、河内等40余个。

敦睦堂

    狭义

    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号,其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若按每姓一个堂号来计算的话,全国至少有数千至一万个堂号,是姓氏文化中有待开发、整理、研究的资料宝库。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

 

类别特色

    现依据各姓氏堂号的来历、特色、分为几大类型:

    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中国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个或若干)堂号,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南方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一个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后裔。 如,江苏丰县刘氏汉里堂:为汉皇祖陵所在地的金刘寨刘氏裔孙乃汉高祖刘邦后裔,世世代代为汉皇祖陵填坟祭祀,为表明自己是刘邦后裔又是在汉皇故里,故所建家祠是“汉里祠”,所以堂号是汉里堂。

江苏丰县刘邦后裔“汉里堂”

    地域命名堂号

    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如前述之陇西李、赵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张、安定张、河内张等皆是其例。再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发祥地是山东诸城,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陈氏的“颍川堂”、徐氏的“东海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为堂号。

    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中国人向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留芳。如弘农杨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东汉太尉杨震的美德作为堂号。据文献记载,杨震为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震。杨震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人知交,我对您是了解的,而您怎么对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说:我深夜而来,无人知道这回事情。杨震回答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是无人知晓?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代子孙为尊崇和怀念这位拒腐蚀,不受贿的先祖杨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为堂号。

    而范氏“麦舟堂”则是来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济危扶困的典故。有一次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石曼卿无资葬亲,纯仁即以麦船相赠。纯仁回家后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许。故后世以此为典,以“麦舟堂”为堂号。

    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东汉名将马援,战功卓著,名闻遐迩,“马革裹尸”便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后因功封“伏波将军”,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氏遂以“三闾堂”为堂号。

    再如唐代宗时郭子仪,因平安史之乱,屡立战功,出将入相二十余年,是维系李唐王朝的功勋大臣,被封为“汾阳王”。其后世子孙繁衍遍布各地,多以“汾阳堂”为堂号。至今海内外郭氏子孙,也多以“汾阳郭氏”为荣。

    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

    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戒训勉后代子孙。如李氏“敦伦堂”、张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重德堂”、郑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各氏自立堂号中,十分普遍。

     如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道出其中诀窍,全在于百事忍让。故堂号名之为“百忍堂”。

    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批文人学士,才气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重。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

如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品格高雅,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爱莲堂”。其后人遂以此为堂号。晋代陶渊明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辞官归里,赋“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因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后人以“五柳堂”为堂号。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莲堂”堂号。

    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古代人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常认为是上天预示吉祥的征兆,往往以之为本族堂号。如宋代王祐曾手植三槐于庭院,言其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当政十余年,深为朝廷器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成为中国王姓中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并列为王氏三大支派。明代腾冲卫寸庆是寸姓始祖,他在腾冲县城梦见城郊西南一地山明水秀,西南城郊荷花竞开,紫云在东方久久不散,并有紫光照在地荷塘上。他约上刘姓始祖刘继宗去郊游,不经意间来到阳温暾村(即和顺乡)。其山之峙也如砺,其水之流也如带。且四时和煦之气,洋溢于郊坼,两人心甚慕之,不忍舍去……”当时的寸庆对久违的景色赞叹不已:“是泱泱大邑风也。“此处可以卜居矣。寸氏在和顺可谓人才辈出。寸开泰于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公元1895)中进士。寸氏先后中举的有寸式玉、寸性安、寸辅清、寸禧谐、寸矅磐,中进士的有寸开泰。 寸黯 康熙末岁贡,寸秀升,嘉庆丙寅岁贡,寸亮卿 廖生,寸品升 清光绪拔贡,寸时桢 附生,寸尊文 文生。其后人便以“紫照堂”为堂号。

寸氏堂号

    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为表示对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厅堂,居处为堂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

    再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当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格创建别墅,起浩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荫如盖,名为“绿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绿野堂”之堂号。

    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在封建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再如宋人临湘人徐伟事迹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此类堂号在各姓氏自立堂号中较为普遍。如“承志堂”、“务本堂”、“孝思堂”、“孝义堂”、“世耕堂”、“笃信堂”、“敦伦堂”、“克勤堂”等等。

    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

    此类堂号也较为常见。如“安乐堂”、“安庆堂”、“绍先堂”、“垂裕堂”、“启后堂”等。

    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此类堂号为历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赏、恩赐、旌表而来。如“忠武堂”、“忠敏堂”、“节孝堂”、“孝义堂”等等。

    总之,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


各堂代表

    “堂号”也叫“郡号”,郡是行政区域的建置,也是一个姓氏发祥的本源,后世深以源远流长,惧有所失,因此立“堂号”而为信。“堂号”究竟有多少,已难确知,依据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邀请专家研究整理,查考得到的共有八十堂,二百六十七姓,各堂的代表姓氏及其居住地点如下:

    01.济阳堂:丁、卞、江、柯、却、陶、庾、蔡。后汉设济阴国,晋改济阳郡,在山东定陶县地。

    02.西河堂:卜、林、卓、宰、靳。汉时的郡名,今绥远鄂尔多斯地方,即山西离石县。

    03.河南堂:于、山、方、毛、元、平、向、利、邱、俞、陆、褚、廉、种。今河南阳县。

    04.东鲁堂:孔。孔子生于鲁,地因人而名,故叫东鲁。

    05.雁门堂:文、田、童、农。战国时为赵地,汉为郡,地当山西旧代州,宁武以北及朔平、大同一带。

    06.陇西堂:牛、辛、李、时、彭、董。秦郡名,地当甘肃旧兰州、巩昌、秦州诸府。

    07.天水堂:尹、皮、艾、狄、桂、秦、庄、赵、严、上官。汉时郡名,在甘肃渭县境,即今伏羌地。

    08.平阳堂:仇、汪、巫、来、常、凤、管、卫、欧、饶。三国魏郡名,在山西临汾县境。

    09.吴兴堂:水、尤、沈、明、姚、施。三国吴郡名,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地。

    10.太原堂:王、羊、祁、易、武、祝、宫、温、霍、阎、尉迟。太原、汾州二府及保德、平定、忻州各地。

    11.高平堂:巴、范。汉时国名,今安徽省盱贻县境。

    12.南阳堂:白、束、呼、姬、许、隆、叶、翟、韩、乐、邓。秦时郡名,泛指河南省南阳及湖北襄阳一带。

    13.京兆堂:申、史、宋、别、冷、杜、车、宗、段、计、韦、晁、郜、浦、象、康、舒、雍、寿、酆、黎、皇甫。汉三辅之一,地辖长安以东至华县一带。

    14.渤海堂:甘、封、高、欧阳。汉郡名,地领河北省河间、沧县、安次各地,南至山东吴棣境。

    15.汝南堂: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蓝。汉郡名,地辖河南旧汝宁、陈州二府及安徽颍州府。

    16.武陵堂:冉、华、龙、龚、顾。汉时郡名,今湖南省常德县地。

    17.上党堂:樊、包、尚、连、鲍。秦时郡名,在山西东南部,今长子县境。

    18.陈留堂:伊、阮、虞、谢。汉时郡名,晋为国,今河南陈留县,后移至开封。

    19.上谷堂:成、侯、冠、荣。秦郡名,地辖保定、易州、宣化、顺天诸府,均在河北省。

    20.沛国堂:朱。汉时设郡,后汉改国,在安徽宿县境。

    21.晋阳堂:匡、唐、景。秦汉时县名,今山西太原地。

    22.新安堂:古。三国吴郡名,在浙江省淳安县。

    23.武威堂:石、安、贾。汉武帝时郡名,即甘肃省武威县地。

    24.乐安堂:任。南朝宋郡名,隋废,在山东广饶县。

    25.冯翊堂:吉、雷。汉时郡名,为左冯翊辖地,即陜西大荔县地。

    26.中山堂:仲、汤、蔺。春秋时国名,属北狄鲜虞国地,今河北省正定县境。

    27.西平堂:池。东汉郡,今甘肃西宁县。

    28.安定堂:伍、胡、席、梁、程。汉时郡名,在甘肃旧平凉、固原、泾州境。

    29.东海堂:有、茅、徐。汉时置郡,地当山东兖州东南,江苏邳县以东。

    30.河东堂:旅、薛、裴、储、聂。秦时郡名,即山西西夏县地。

    31.下邳堂:阙。后汉时国名,即江苏邳县地。

    32.延陵堂:吴。春秋时吴邑,季札受封延陵,今将苏武进县地。

    33.庐江堂:河。汉时郡名,在安徽庐江县境。

    34.北海堂:邢、郎。汉郡名,东汉改国,地领山东益都以东至掖县一带。

    35.平陵堂:孟。春秋时齐邑,今山东历城县境。

    36.彭城堂:金、刘、钱。汉郡名,今江苏铜山县地。

    37.清河堂:房、傅、张。汉时郡名,地当河北清河、故城、枣强、南宫诸县及山东清平、恩县、冠县、高唐、临清、武城一带。

    38.东平堂:花。汉国名,即山东省东平县。

    39.博陵堂:邵。晋国名,后改郡,今河北省安平县境。

    40.山阳堂:岳。汉郡名,故城在河南修武县,曹丕篡汉,废献帝为山阳公。

    41.荥阳堂:昌、潘、郑。战国时韩地,今河南省荥阳、成皋一带。

    42.临海堂:屈。三国吴,分会稽东部置临海,在浙江省,旧称台州。

    43.范阳堂:邹、简、燕。古郡名,即今河北省涿县地。

    44.齐郡堂:查、晏、覃、富、谭。汉时郡名,后改为国,今山东临淄地。

    45.高阳堂:纪、耿。汉时县名,今河北省高阳县地。

    46.敦煌堂:洪。汉时郡名,今甘肃西部敦煌县。

    47.魏郡堂:柏。春秋时国名,在山西芮城县境。

    48.扶风堂:马、班、禄、万、鲁。隋时置郡名,今陜西省扶风、凤翔一带。

    49.千乘堂:倪。汉时郡名,在山东地城、益都一带。

    50.会稽堂:夏。秦郡名,地当江苏东部、浙江西部,即今绍兴。

    51.河内堂:荀、司马。汉郡名,地当河南省黄河与太行山之间,今武陵、沁阳一带。

    52.广陵堂:贡、盛。汉国名,后改郡,今江苏都县地。

    53.薛郡堂:海。秦时郡名,地辖山东西南部、江苏东北部。

    54.河间堂:凌章詹。汉国名,后魏改郡,在河北献县及河间一带。

    55.南昌堂:涂。汉县名,在江西南昌地,洪州涂氏为豫章望族。

    56.豫章堂:罗。汉郡名,在江西南昌县地。

    57.颍川堂:陈、邬、赖、锺。秦郡名,地辖河南旧许州、陈州、汝宝、汝州诸府,盖指颍水流域。

    58.护国堂:逢、边、戴、稽。春秋时陈焦邑,今安徽省亳县地。

    59.余杭堂:隗。隋郡名,唐复为杭州,今浙江杭县。

    60.汾阳堂:郭。汉地名,唐并入阳曲,在山西省,唐将郭子仪受封于此,因而名传。

    61.琅瑜堂:符、云、诸葛。秦郡名,地辖旧山东兖、音、沂、莱四府,后汉为国,在临沂县境。

    62.广平堂:游、贺、谈。汉郡名,后改为国,今河北鸡泽县地。

    63.江夏堂:费、黄。汉郡名,在湖北云梦境。

    64.辽西堂:项。秦郡名,地辖永平、承德、朝阳、锦州、新民一带,在辽宁与河北间。

    65.平原堂:东方。汉郡名,在山东旧武定、济南二府之西,及乐陵、长清一带,即平原县地。

    66.顿邱堂:葛、司空。春秋卫邑,在河南省浚县。

    67.弘农堂:杨。汉时郡名,在河南省灵宝县境。

    68.百济堂:福。春秋时国名,在今朝鲜半岛。

    69.内黄堂:骆。汉时县名,今河南省内黄县地。

    70.江陵堂:熊。春秋时楚郢都,汉置县,宋改都,今湖北江陵地。

    71.巨鹿堂:魏。秦郡名,晋为国,今河北巨鹿、宁晋一带。

    72.兰陵堂:兰。晋时郡名,在山东峄县,南朝宋移昌卢,在滕县境。

    73.解梁堂:关。春秋时晋邑,地领山西解县、临晋、虞乡诸地,后汉关羽,即解人也。

    74.燕山堂:窦。辽时燕京,宋改燕山府,地领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75.武功堂:苏。汉郡名,在陜西郿县境,今设武功县。

    76.始平堂:翁、冯、庞。晋郡名,三国魏改始平,在咸阳附近。

    77.梁国堂:墨、桥。汉时梁国,后魏改郡,唐改宋州,在河南商丘县境。

    78.济南堂:伏、宁。汉初置郡名,即今山东历城县境。

    79.平昌堂:红、孟、管、离。三国魏置郡名,治安丘,在今山东安丘县地。

    80.朋来堂:饶姓。饶鲁后代,今江西抚州、上饶一带

    81.濮阳堂:爰。汉县名,后魏改郡,即古帝丘,在河北濮阳县及山东濮县一带。

    82.噤李堂:崔姓。郡望清河崔氏,今河北省清河一带崔

    83.俊逸堂;鲍姓。

    84.惠风堂:饶姓,惠风就是春风,温暖宜人。朝时饶威为鲁阳太守,推行政事像和暖的春风,深得民心。

    85.临川堂:饶姓。

    86.三沙堂:江西省修水县有三沙,即白沙、高沙、黄沙。相传三兄弟鉴、锜、镇,避兵于分宁,各居一沙。原为“雍睦堂”。

    87.双峰堂:湖北省赤壁市饶氏为三沙后裔,堂号为双峰堂。还有湖北江夏、咸宁、武昌、鄂州等三沙后裔原来也用此堂号,在2011年联合修谱时改为平阳堂。

    88.汉里堂:刘姓。汉皇祖陵所在地的江苏丰县金刘寨刘氏裔孙乃汉高祖刘邦后裔,世世代代为汉皇祖陵填坟祭祀,为表明自己是刘邦后裔又是在汉皇故里,故所建家祠是“汉里祠”,所以堂号是汉里堂。

    89.名运堂:姓名、扬名、名利与开运合一,是人物、事业的价值延续。堂主兰名钧集成中华文化脉承民族精神,推行中华民族以国为荣、以家为荣、以名为荣彰扬有能量的人功业进行道德观升华与延续,而深得民心。

(来源:百度百科)

4

鲜花
5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9 人)

上一篇:明朝官职汇总下一篇:古代月份别名

网友评论

分享到:

袁光文--黔金沙 发表日期:2014-8-27 21:54
汝南家风远,我房属“汝南堂”和“卧雪堂”
引用

查看全部评论(1)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4-3-29 09:59 , Processed in 0.13029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