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寻根溯祖

2013-10-16 22:11| 发布者: swxueyi| 查看: 10547| 评论: 3|原作者: 袁立泽

摘要: 袁姓,在浩繁而又神奇的姓氏海洋中究竟占据着怎样的位置呢? 现有统计资料显示,袁姓位列于中国最常见的100姓氏之内,属于一支知名度比较高的大姓。同其它姓氏一样,袁姓亦表现为渊源有自,脉系分明,在当今大陆与海 ...

      袁姓,在浩繁而又神奇的姓氏海洋中究竟占据着怎样的位置呢?
 
      现有统计资料显示,袁姓位列于中国最常见的100姓氏之内,属于一支知名度比较高的大姓。同其它姓氏一样,袁姓亦表现为渊源有自,脉系分明,在当今大陆与海外的各个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有关学者曾进行过专门统计,目前占我国人口数前100位的诸姓氏,其占有率几乎达到90%的程度;而位居前十的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等姓氏,占有率更是出乎意料地超过了40%,而且每个姓氏至少都在2%以上,比例不均衡的特征十分明显。相比之下,袁姓的占有率不足0.6%,在绝对数量上并无明显优势而言。但是,纵观袁姓发展中,袁姓不论在时间跨度还是空间拓展上,都表现出巨大的活力,积累了丰厚的成果,数量之可观、内容之精彩,都足可与其它姓氏相媲美。在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历史流变之后,袁姓最终形成了现有的规模,并且拥有着颇具特色的人文成果,展示出醇厚的精神蕴致。从本书的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袁氏族群完整而清晰的发展脉络,广泛而精深的文化创造,而且其发轫伊始便在中国姓氏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姓氏文化的殿堂上占据了显著位置。

妫舜源远

      任何一支姓氏的发展演变过程,无论兴旺炽盛,抑或湮没不彰,无不是自然与社会的多重因素相互影响所造成的,经过多方面的促合与淘汰之后,所产生的结果往往决定着其最终的发展方向。作为个案性的姓氏史研究著述,其基本内容应该是尽可能准确地将这些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结果呈现给读者。
 
      目前,有关袁氏姓源的考证工作,在古代文献中已经反映得较为翔实,许多专门性的姓氏研究著述,对于袁氏的来龙去脉,记述的内容基本一致。综合而言,袁氏来源并没有什么更为特殊的地方,在时间上它可以远溯至上古时代的妫姓,而这个妫姓恰恰附丽于中华民族的主体根系之中。
 
      妫姓为上古八姓之一,堪称中华姓氏的鼻祖。妫姓子民本为黄帝支系之一有虞氏的后裔,曾在文明初降的中华大地上栉风沐雨,跋涉山林,手胼足胝,筚路蓝缕,世代生养于兹,经过帝舜时期的发扬光大,妫舜一脉,蕃衍尤旺。帝舜又身为黄帝曾孙颛顼的六世孙,他继帝尧之后,登上了中原地区黄帝族系最大的部落首领之位,跻至五帝的行列,在今天看来,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明的先祖之一。袁氏有幸源出于此,祖系灿然,内蕴深厚,算得上是华夏家族中的一名重要成员了。
 
      在东汉人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列有上古八姓的内容,它们分别为:姜、姬、妫、姒、赢、姞、姚、妘。这八个姓氏本字的部首皆从“女”字,这一特征显然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兴盛的重要标志,此八姓作为中国上古姓氏的奠基者,揭开了中华姓氏史的第一页。
 
      随着农业文明的逐步定型,大约距今四五千年以前,我国黄河与长江流域的一批氏族部落,开始向父系社会阶段迈进。当时在文明的中心区域分布着三个主要部落集团:即黄河上游以黄帝、炎帝为首领的华夏部落,黄河下游、包括淮河在内以太皞(又作太昊,号伏羲氏)、少皞为首领的东夷部落以及南方长江中下游的苗蛮部落。各部落之间经常为掠夺财富而发生战争冲突,有关他们的事迹,基本都是传说性的文献资料,我们从中尚且能够依稀辨认出先民们艰苦创业的大致脉络。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的正妃嫘祖生有二子,其一为玄嚣,号青阳。后来玄嚣生蟜极、蟜极生高辛,高辛即帝喾。帝喾生放勋,为帝尧。其二为昌意,昌意生高阳,为帝颛顼,号高阳氏,祝融即其后裔。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虞舜。颛顼之后,帝喾立,故自穷蝉以至虞舜,皆微为庶人。
 
      有虞氏是黄帝支系中的一支大族,最初起源于北方燕山一带,相传始祖为虞幕。有人说穷蝉非颛顼之后,而是出自虞幕,曾为东夷部落首领,后来不断西迁,才逐渐与黄帝部落融合为一体。这样的说法与司马迁所述的五帝谱系明显有所不同。在《孟子·离娄》中还记载称“舜生于冯诸”,这个冯诸正好处在东夷部落的势力范围之内。帝舜执政时期,有虞氏声名显赫,虞舜本人也成为兼有东夷与炎黄两大部落联盟的酋长,成为公推共举的大帝,应该说两大部落之间经过早期的交往与随后彼此间的相互认同,最终为帝舜的统一霸业奠定了现实基础。而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虞舜无疑是有虞氏发展史上一位最为关键的人物。
 
      史称舜目重瞳,意思是一个人的眼珠里长着两个瞳孔,这在当时可能被视为一种带有不祥意味的凶兆。从许多相关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的结论,这种不一定称得上缺陷的生理现象的确给舜的早期生活带来了不少的麻烦。特别是从家里人对于舜近于病态的嫌恶态度上来分析,亦可以得到肯定性的印证。兼之舜母早逝,先天的环境对舜来说显得更为不利。在史书中,舜的父亲、继母和胞弟对待舜就好像同仇人共同生活一样,生怕他什么时候给全家带来意想不到的灾祸。舜的童年时期饱受了家人虐待,成长道路充满着难言的辛酸。不过,这反倒培养了舜的异乎寻常的坚毅性格。舜父名叫瞽叟,担任着帝尧手下的乐官之职,是一位在族内享有相当威信的长老。有一次,帝尧向四方诸侯之长(四岳)垂询天下贤良的事情,希望他们举荐将来能够继承帝位的合适人选。四岳自忖德行不足以服众,经过一阵商议,却一致推举了虞舜,并且异口同声称道说,别看虞舜是个苦命的孩子,却心地善良,举止上又与众不同,将来肯定足以担当大任。原来,舜平时在家中,处处遭受刁难,可是他却逆来顺受,忍辱负重,总是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所谓“大杖则避,小杖则受”,从不与大家发生正面冲突,极尽事亲孝长之道。他希望用自己的德行来逐渐感化家人,四方邻里都对舜的表现暗表钦佩。史书称他“好学孝友,闻于四海”。就这样一来二去,尧帝对虞舜的表现也不时有所耳闻,现在四岳又鼎力推荐,可见虞舜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尧帝特意下令,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虞舜,开始重点考察舜的工作能力。史书记载说:“(尧帝)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这里的妫实际上是妫水之称。汭,音瑞,指水流弯曲之地。有虞氏兴起于燕山一带,虞是他们的部落图腾,有研究成果认为虞属于虎的一种,渐以为氏,属于以图腾为氏的古老习俗。后来,部落中有人聚居于燕山周围的妫水,辖有其地,遂以所居之地为氏,这在上古时代可以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所以,至少在舜父瞽叟一代,这一支有虞氏的后裔就已经定居在妫水之滨。妫又称沩,意即妫人所居之水。故此,此支传至舜父瞽叟时,应该已经以妫姓为称了。有些史书推断,由于虞舜曾居妫水之地,以致才有妫姓的出现,这样的结论似乎未尽妥切。倒是虞舜曾降生于姚墟(即冯诸,今山东菏泽东北,一说在今河南范县西、濮城南),后人因其地而得姚氏,从而在有虞氏中又别出新氏。总之,妫姓得自于水名,这一点史有定论,当无疑议,自古以来许多姓氏专著都对此作出了肯定性的结论。
 
      妫姓既是上古八姓的一支,说明妫姓一脉是中华姓氏家族中最早的成员之一。而妫姓之显则肇始于虞舜时期。
 
      虞舜虽然出身卑微,德行却十分出众,故而深得帝尧的赏识,《尚书》称“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历试诸难”,《史记》称“尧乃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看来,帝尧在对虞舜的考察与培养上颇下了番功夫,比如派他到历山耕田种地,到雷泽一带教民打鱼,到黄河之滨烧制陶器等,出身寒微的舜都很好地完成了。这时候,舜父瞽叟等人十分嫉妒舜的表现,对这个家中的不祥之人依然耿耿于怀。有一次,瞽叟让舜到粮仓上面修补那里的破洞,等舜爬上高高的仓顶,他就偷偷在下面放了把大火,火势熊熊,烟雾腾腾,分明是要将舜困死在上面。可舜却临危不乱,且急中生智,借用两根竹竿撑着身体,像滑楼梯游戏一般降落于地,安然脱险。又一次,瞽叟让舜去田里做掘土挖井的活儿,暗中盘算着等井挖深之后,伺机填土,将舜闷死在里面。可有心的舜大概早已发觉其中的端倪,事先在井道中间开凿了备用的出口。等瞽叟和舜的胞弟象将井道填实,得意离去后,舜却从一旁的小道顺利爬了出去,轻轻松松化险为夷。舜回到家中,却好像没发生过那些事情的样子,事父爱弟,愈加恭敬。帝尧得知了这些情况,发现舜不但德行上乘,才智也相当不错,于是又试之以五典百官诸务,询事考言,无所不及,舜都处理得井井有条,让人称服。终于有一天,年迈的帝尧将帝位禅让给了德才兼备的虞舜,让他代行天子之政。
 
      帝尧过世后,舜并没有即位,他为尧守孝,三年之内不举乐,而后又主动提出让位于尧子丹朱。可是这个时候丹朱却有失于德。结果,诸侯朝觐时都不去丹朱那里反而跑到舜的一边,诉讼者不找丹朱反而都向舜来讨求公道。由于舜深得民心,众望所归地践天子位,成为天下共举的大帝。可是,偏偏也有人心怀不满,联盟中的几个部落首领就站出来拼命反对,像鲧就扬言说:为什么要将天下传位给一个身份低贱的匹夫呢?这样下去国家还怎么管理得好!尧的儿子丹朱由于没有得到帝位,亦感到忿忿不平,很快加入到反对者的行列中。危急时刻,帝舜毫不退缩,他团结族人,大举发兵征讨那些公开表示反对的人。结果,殛鲧于羽山之郊(位于今山东省),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位于今北京市),放欢兜于崇山(位于今湖北省),逐三苗于三危(位于今湖南省、江西省等地)。经过一连串的艰苦战争,帝舜先后将被称为四凶的四个强大对手一一制服,然后又挥师进攻丹朱,迫使对方俯首称臣。一时之间,四方归顺,万国咸服,有虞氏部落经过帝舜的一手经营,扬名天下,雄据中原,造就了一代辉煌的帝业。舜在位时还设置官职,任贤使能,治理水患,发展农业,史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他因而获得了更为广泛的拥戴,从此为中华文明的世代蕃衍奠定了早期基础。
 
      史书中所记载的妫水现在尚有两处遗址:其中一处位于今北京市延庆县境内,另一处则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南。承前所述,瞽叟所居之妫水应该是有虞氏称立妫姓时最原始的聚居地,故此可以认为它属于前者。那么在山西省永济县保存的妫水遗址又如何解释呢?其实,此处亦非史载讹误,因为后来有虞氏迫于环境的压力,曾出现过大规模的迁徙活动,帝舜的后裔出于对先祖的敬仰之意,在其迁徙之地仍以妫水之名来称属其所居之地,想必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由此可知,有虞氏部落中的妫姓一脉渊源悠远,而且播迁甚广,在后来的徙居过程中还不断产生出若干分支,可谓有源有流,亦盛亦昌,如此构成了华夏汉民族的主体一环。其中特别值得骄傲的是,在帝舜执政时期,有虞妫姓达到了其有史以来发展最为鼎盛的程度,在中国姓氏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袁氏缔造

      在今天看来,妫舜一脉人数最为庞大的支裔当属陈氏,而先秦时期由其递传而出的分支大系更是绵延达数十余之多,不过这些庞杂支系总的发端均肇始于西周初年的陈国诸侯妫满。这个重要人物曾在陈姓史上挥毫泼墨,一蹴而就,写下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笔,同时也为袁姓史的开篇完成了必要的铺垫。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下帝舜以后有虞氏发展的大致情形。
 
      已届晚年的舜帝通过考察贤能,最终选择了治水有功的禹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虽然禹的父亲就是当初四凶之一的鲧,可帝舜没有翻老帐,而是惟贤是举,并不因禹父的劣行而埋没禹本人的才能。这样一来,帝舜的儿子彻底失去了继承父位的可能性。舜的长妃娥皇没有生子,次妃女英生子名商均,但这根独苗的才智与舜相比,显而易见不在一个档次上,史书中商均被描绘成一个名声不佳的不肖之子。
 
      禹执政后,用王权世袭取代了原始氏族社会民主选举制度,随后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从此建立起夏王朝,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的序幕。由于商均与夏启之间特殊的政治关系,以商均为首的有虞氏部经常受到夏朝的军事攻击。无奈之下,有虞氏部落纷纷辗转四方避难,形成了大规模的迁徙运动。商均在禹执政时被封于虞地(今河南虞城),那里至今还保留着商均墓村。商均之后为虞思,经过若干年的经营,此一支裔又移封于商(今陕西商县)。舜的另一支后裔虞遂曾定居虞乡(今山西永济一带),后受封于遂国。商灭夏时,又移封于陈地(今河南宛丘)。西周初,虞思的后裔遏父,又称瘀父、阏父,他继承了先祖制陶的手艺,做陶的本领首屈一指,因此获得周人垂青,担任了周族陶正之官。文王还特意将长女太姬许配给遏父之子妫满。鉴于遏父经营有方,武王灭商后,分封黄帝、唐尧、虞舜之后,以备三恪。妫满是帝舜三十二代孙,自然被视为舜裔的嫡脉,受封于陈地(大致为现在河南开封以东,至安徽亳县北,都城宛丘,即今河南淮阳),奉帝舜之祀,建立起又一个陈国,取代了虞遂所建的陈国,辖地规模也比前者有了明显的扩大,从此奉为正朔,延续了虞舜的一脉香火。
 
      妫满死后,周王室封赐谥号曰胡公,故妫满又被称为为胡公满、陈胡公满。公是爵位,胡为谥号。《逸周书·谥法解》称:“保民耆艾曰胡,弥民寿考曰胡。”看来胡字包含有长寿的意思。《左传·昭公八年》称:“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所谓不淫是指他们当时没有追随商纣作乱,因而可以建德,故赐之以姓。胡公满的后裔又有以祖辈谥号为氏者,从而发展成为胡氏的一支。今天的胡姓属多源之姓,此其一端。妫满一代,在中国姓氏史上功不可没,率先奠定了陈、胡二姓的发展根基。
 
      妫满十一世孙名诸,字伯爰。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袁氏出自妫姓。陈胡公满生申公犀侯,犀侯生靖伯庚,靖伯庚生季子惛,季子惛生仲牛甫,仲牛甫生圣伯顺,圣伯顺生伯他父,伯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郑叔,郑叔生仲尔金父,仲尔金父生庄伯。庄伯生诸,字伯爱,孙宣仲涛涂,赐邑阳夏,以王父字为氏。《通志·氏族略》称:“凡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可复言公孙,则以王父字为氏。”他随后列举了三十余种取氏的来由,袁氏被归为其中的第七种类型,即以字为氏。显而易见,袁氏的创立者是春秋时期的陈国大夫涛涂。涛涂为妫满的十三世孙,事迹始见于《左传》中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条下。
 
      概言之,自有虞氏帝舜以降,舜裔妫姓一脉人才辈出,发展尤为兴旺,像陈氏这样影响显赫的中华大姓,便是在妫姓后裔的播迁分徙过程中孕育而生的,继之而兴者又有胡、田、孙、陆、夏、王等数十余氏,无不由此一脉绵绵不绝,纷涌衍出,当然,其中就包括袁氏一门。无怪乎古人对此现象曾发出“妫汭五姓”的称叹,可见妫水曾是上古时代十分重要的姓氏源薮,而西周初年活跃于历史舞台的妫满更无愧于舜裔众氏之祖的称誉。正是有赖于他的出现,方始为继起兴立的诸多分支得以散枝开叶,后先辉映,铺垫了一块分量最重的基石。
 
      如前所述,西周之初妫满封陈,其地在今河南淮阳一带,本为太皞故墟,素称中华文明渊薮之一,人文胜地,根深系远,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其提供了充裕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袁氏之能够于此洪流巨河中,脱颖而出,把握先机的话,亦正是仰承其源头丰沛蕴含的无私哺育,才得以光大一脉,映现其间,成为其中发祥较著的一个支系。

六字奇观

      我们已知,袁姓的始祖是妫满的十三世裔孙涛涂。具体来说,陈胡公满死后,传位子申公犀候。申侯的嫡子突继承了国君之位,是为孝公;而庶子靖伯庚则成为陈国卿士。靖伯庚的九世孙名诸,字伯爰。其孙涛涂在春秋时期世袭陈国上卿,食邑阳夏(今河南太康),他对先祖十分敬重,索性以其字作为自己的氏号,于是乎出现了《左传》中所记载的辕涛涂这个人物,他也从而成为袁姓史上无人可以替代的开山鼻祖。
 
      至此,有的读者不禁会问,前面所说的爰涛涂与这里所说的辕涛涂,甚至于和袁氏涛涂相比,这些说法是否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其实,这个问题古人已经作出了回答。如唐人林宝在《元和姓纂》中称:“妫姓,舜胡公满之后。……以王父字为氏,代为上卿。字或作爰、辕,其实一也。”后来宋人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亦称:“袁,亦作辕,亦作爰,妫姓。”
 
      原来,在古时,爰、辕与袁字是彼此相通的。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不仅上面的三个字可以相通,就连同溒、榬、援三字在内,实际上是一种六字相通的情形呢!最初的袁氏家族中居然有这样多的成员,真可谓一姓六字,蔚为奇观。如果说同音一姓,同姓异写的现象,在姓氏史上已属少见的话,那么六字一姓,同音同宗,恐怕更属凤毛麟角,绝无仅有了。袁氏在这一点上算不算是创造了一项惊人而有趣的记录呢?
 
      由于古时上述六字读音皆同,彼此之间完全通用,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用字不一,尽管这样,使用者彼此明白而不致误会。如《左传》中的爰涛涂写作辕涛涂,《公羊传》、《谷梁传》和《史记》等文献则一概写作袁涛涂,所指均系一人。但是,随着传写不同,袁氏一门的后世子孙相沿成例,逐渐出现了分别以各自熟习的袁字作为本家姓氏的做法。这样的结果,又使袁姓内部出现了若干分支,虽说六字之姓所代表的源头都是一本同根,但毕竟用字已异。
 
      民国年间,郑鹤声先生在修撰《袁枢年谱》时,对有关袁姓起源的表述亦继承了上述说法,他称:“袁氏亦作辕氏,又作爰氏,复有溒、榬、援等字者,皆古字通用,一声之转,非别自为姓也。”据此,他又总结说:“由是言之,则袁有六字五族之异”,随后罗列了一份《袁氏系派》表,兹将其转录如下:

      总的来说,袁姓之始出于春秋时期陈国大夫涛涂,已成为古今诸多姓氏著述相沿征引之说。以王字为氏,在姓氏的取法上则属以字为氏一类,一姓六字的独特方式也算是创造了中国姓氏史上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观。对于这种罕见现象,其他姓氏只好自叹弗如了。而且据此可以断定,袁姓之创基本上是一脉单传,应该属于典型的单一姓源。

追缅始祖

      现在,我们不妨看看曾经缔造袁氏的始祖袁涛涂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春秋之际,齐楚争霸,陈、郑等国虽然地据要津,却因实力弱小,难以在军事上与强国抗敌,只好委曲其间。袁氏始祖涛涂当时为陈国的大夫,食邑阳夏(今河南太康)。
 
      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齐楚逐鹿中原,楚军据蔡攻郑,对齐国的霸业构成了严重威胁。恰好这时蔡姬得罪了不可一世的齐桓公。后者乘机率领鲁、卫、宋、郑、陈、曹、许等八个诸侯国联军浩浩荡荡,直奔蔡国报复而来。在这次军事联合征讨行动中,袁涛涂身为陈大夫,受命率陈国军队从征。后来,他为维护陈国的利益,与齐桓公进行了斗智斗勇的正面交锋。
 
      弱小的蔡军自然不是联军的对手,一击即溃,桓公醉翁之意亦不在酒,他令旗一挥,准备率领大军杀向楚国。楚成王闻讯,连忙派遣使者来到联军营中。使者拜见恒公时说:“君王身处北海,我们远居南海,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想不到您老人家不远千里光顾敝地,是出于什么缘故啊!”管仲在一旁替桓公回答说:“从前周天子对我家先君太公叮嘱过,说只要是出于辅佐王室的需要,哪怕东到大海,西到黄河,管他什么五侯九伯,没有我们不能征讨的。听说这些年你们楚国不向天子进贡苞茅草,弄得王室连漉酒行祭这么重要的事情都难以为继。而且当初周穆王南巡贵地,就再也没有回去。我们就是为这些事才来兴师问罪的!”诸侯联军自恃兵强势猛,根本没将对手放在眼里,大肆向楚境奔袭过去。楚成王见软的不行,又派大夫屈完领兵拒敌,联军这才发现楚军并不像蔡军一般容易对付,于是撤退到召陵(今河南郾城东)驻扎待命。楚大夫屈完前来谈判,齐桓公列阵以待。二人同乘检阅队伍,行进过程中,桓公对屈完说:“怎么样,我这次来可不是为我一个人,我是要把先君缔造的友谊继续保持下去,现在咱们两国握手言和如何?”屈完听出桓公的话中不免有心虚之意,便回答说:“那还用说嘛,君王惠临敝国,是承蒙您看得起我们,休兵讲和正是我家君王求之不得的结果啊。”屈完的话又让桓公有些飘飘然起来。他心有不甘地指着军阵对屈完炫耀说:“瞧瞧吧!用这样的军队来作战,谁是他们的对手呢?让这样的军队去攻城,哪个城池还守得住呢?”屈完却冷冷地回答说:“如果君王用德行来安抚诸侯,又有谁胆敢表示不服?可反过来说,您要是想武力解决问题,我们楚国可以把庞大的方城山作为城垒,把奔涌的汉水作为护城河。君王您哪怕带来再多的军队,恐怕也未见得派上什么用处。”桓公见屈完的态度不卑不亢,心中又十分忌惮楚国的实力,知道对手这次早已严阵以待,无隙可乘,只好不情愿地与楚国签订了盟约,史称“召陵之盟”。这是发生在春秋争霸舞台上齐、楚两国的第一次直接冲突,结果,双方旗鼓相当,谁也没有从对手那里讨到便宜。

      盟约既订,联军接下来要各归其国。袁涛涂开始担心,如果让联军取道陈、郑之间空境而过,供应支出上肯定会给陈国带来不小的负担,必须想出一个万全之策来解决燃眉之急。他先是私下找到郑国大夫申侯,与其商量,能不能向桓公提个建议,请大军向东行进,从东夷之境绕道而回,那样一来不但陈、郑两国卸掉了包袱,还可以让趾高气扬的桓公顺便向当地诸国炫耀一下兵威,扩大齐国的政治影响,这样岂不有一举两得之利。申侯闻言点头称是,表示十分赞同。袁涛涂见此计可行,急忙跑到桓公跟前,力陈其策。齐桓公不知就里,以为袁涛涂忠心耿耿,处处替齐国着想,眼下伐楚不利,正愁没有撒火的地方,经袁涛涂这么一提醒,桓公就顺顺利利答应了下来。可不料节外生枝,申侯是个心术不正的小人,他表面上对袁涛涂假意敷衍,背地里却找到桓公,摆出另一副嘴脸,口口声声称,此番征蔡伐楚,联军上下已然师老兵疲,如果再耀武扬威,陈兵东夷,想法固然不错,但是这帮军队还打得了什么硬仗吗?万一遭遇强敌,让人家看出我方底细,乘虚而入,玩命猛攻,我军岂不要吃大亏。倒不如就近取道陈、郑之间,那样的话,有我们郑国提供后勤,军需供应还会成问题吗!郑申侯一转眼的功夫就将袁涛涂出卖了。齐桓公这才醒悟过味儿来,知道自己上了袁涛涂的当。为嘉奖申侯的献策之功,桓公把齐国以前吞占的虎牢之地归还了郑国。袁涛涂见得罪了齐桓公,肯定没好结果,可一考虑到陈国的利益,他并没有一走了事。盛怒之下的齐桓公当然不肯放过袁涛涂,他命人将涛涂抓了起来,押送回齐国,听候处置。回国后,桓公越想越生气,自己又带上军队跑到陈国边境来打了一仗。事后他还觉得没有消气,又强令鲁国的叔孙戴伯带领诸侯联军讨伐陈国,陈国得罪不起齐国的势力,被迫忍气吞声,订立了和约。齐桓公这才将在押的袁涛涂放回了陈国。
 
      袁涛涂故去后被赐谥号宣,所以人们又称之为袁宣仲。像袁涛涂这样以国家利益为重,面对霸权者的淫威,有勇有谋,据理力争,不辱使命的表现,当然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从此,他的后代世居阳夏(今河南商水西南),代代为官。后来,袁涛涂生子选,选生声子突,突生惠子雅,雅生颇。《左传》称之为辕颇。辕颇曾任陈国的司徒,专门负责田地和劳役一类的事情。有一次,他为哀公的女儿张罗出嫁的婚事,一下子收上来不少钱财,等办过喜事打包结算,还有可观的盈余。辕颇心眼儿一活,用这些剩下的钱给自己家里铸造了一批钟鼎宝器,这种假公济私的行为被发现后,招致了国人不满。人们愤怒地将辕司徒逐出了国门。辕颇带着族人灰溜溜地逃往郑国,途中实在饥渴难耐,一行人停下来歇息,跟从左右的族人的辕咺连忙摆上甜米酒、小米饭和腌肉干。辕颇一见这桌丰盛的酒宴,喜出望外,问辕咺说:“你为什么要弄得这么铺张气派呀?”辕咺回答说:“那是一定要的啦,您瞧瞧钟鼎大器都已经造好,接下来不就应该赶紧摆上这些好东西吗?”辕颇听出了辕咺的话外之音,惭愧地说:“唉,事已至此,说什么都晚了,可阁下当初为什么不早一点劝谏阻止我的不义之举呢?”辕咺回答得也不客气,说:“这也难怪。我之所以没有谏阻您,是怕一时得罪了您老人家,恐怕就等不到今日已先将我扫地出门了!”看来辕颇不但有些贪心,而且为人还相当专横,否则不会落到如此狼狈的下场。他为官的境界与祖辈涛涂相比,反差何其大也!
 
      秦朝末年,世道动荡,战火频仍,辕颇裔孙辕告出于避难的原因,举家辗转,带领族人们迁到河、洛一带,在那里重新扎根定居。辕告少子名政。《古今氏书辩证》称:“告少子名政,以袁为氏。”终于,在乱世中奔波劳顿的袁政有幸成为袁姓一门中又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袁政可能是出于对本姓六字之异的现象颇感不便,也可能是出于对本族的未来寄予了特殊厚望,总之,他以自己特有而敏锐的责任感,在本族人中规定了以袁为氏的取姓做法,此后又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同与继承。这样,自春秋以降,袁姓终于确立了以“袁”字单独立姓的开端。至此,一姓六字的奇特现象,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秦汉之际划上了一道休止符。甚为可惜的是,迄今为止有关袁政的史载付之阙如。年代既久,不暇考证,袁氏后人只能对这位先祖聊寄思念,缅怀其功了。
 
 
      注:本文摘自袁立泽宗亲所著《中华姓氏谱·袁》(现代出版社、华艺出版社出版)“源流篇”第一章。摘抄时,为独立成篇,略有删改。
 
      作者袁立泽宗亲简介:

      袁立泽, 1966年4月出生,北京人。 1987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后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负责图书采购工作。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室主任,副研究馆员。长期参与馆藏文献整理工作,先后参与编纂《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徽州文书类目》,主持完成《徽州文书数据库》建设工作。另外著有《中国书史》、《中国风俗通史·清代卷》(合著)、《中华姓氏谱·袁姓卷》、《饮酒史话》等。.

49

鲜花
11

握手

雷人
2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62 人)

下一篇:袁氏源流考

网友评论

分享到:

袁燕子 发表日期:2021-11-12 14:53
宗亲您们好!我是贵州茅台镇这边的袁氏小辈!我是做 {53度‘酱香型白酒}的厂家!您们有需要可以联系我!13885245087【微信同步】
引用
袁正婷 发表日期:2019-3-20 20:42
祖上是因为湖广填四川到成都来的,我记得班辈是:宗德朝廷万代兴,道明正荣福盛长。大振家声流芳远,登科及第富贵全。仁义礼智传章永,安邦定国裕光前。联系方式:18181968192,急切寻根
引用
袁景宏 发表日期:2019-1-27 15:45
鲁西东阿县袁氏如何联系?
引用

查看全部评论(3)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4-4-20 00:00 , Processed in 0.14556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