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着草席下葬的袁世凯十四子,经历了什么,你知道吗?

2020-8-19 10:55| 发布者: 项城袁氏| 查看: 732| 评论: 0


袁世凯的六个儿子年幼时照片

袁世凯十四子袁克捷,又名巨勋,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续娶北京王氏为妻,生育二子:长子家振(小名小五)、次子家伟(小名小六)。与王氏离婚后,一直未再婚。

袁克捷的母亲是袁世凯六姨太叶氏。叶氏,江苏南京丹徒人,生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幼年,家境颇丰,属当地有钱的大户人家,其父在江宁、镇江、扬州等地置有产业。叶氏美貌聪慧,知书达礼,17岁嫁给袁世凯(袁世凯当年47岁),生二男三女:长子袁克捷、次子袁克有,长女玖祯、次女璇祯、三女玑祯。
幼年时的袁克捷
袁世凯故后,袁克捷分得一些银元和房产,叶氏随其一起生活。全家曾从北京搬到了天津(不久又返回北京)。叶氏曾在新乡、安阳购置房产,后被河南督军冯玉祥没收。加之家人花钱大手大脚,不善理财,很快便穷困潦倒,举步维艰。袁家振、袁家伟不得已在北京街头以卖冰糖葫芦为生。

此后,袁克捷便下落不明。坊间传言,一说去了香港、国外,一说随其母叶氏在青海、宁夏投资,发了财,是跨国公司大老板。

2011年4月,正在整理项城袁氏史料的项城市政协,偶然发现一篇《袁世凯六姨太及其子孙在贺兰》的文稿,决定派我和项城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邓先聪一起到宁夏,查找袁世凯十四子袁克捷及其母亲叶氏的下落。

四月的宁夏贺兰,晨风尚寒。在贺兰县政协,我们见到了该县文联主席高志达。高志达的父亲高钧,复员军人,移民到贺兰县,任京星乡领导多年,熟知袁世凯十四子情况,现已去逝。生前曾把所知详述给儿子高志达,由此,高志达整理成《袁世凯六姨太及其子孙在贺兰》一文。

高志达介绍,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移民政策。这是党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一项重大决策。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专署按照上级指示,在熊家滩至昌润桥一带南北长10华里、东西宽2华里的黄河滩地上建移民安置点,成立京星乡。从北京来的移民2000多人在这里落了户。其中包括袁世凯十四子袁克捷、克捷的母亲叶氏、克捷的儿子袁家振、袁家伟。

上世纪五十年代档案里的《北京移民花名册》
袁克捷分得房屋两间(3人以下分房1间,4~6人分房2间,7人以上分房3间),生活用品备全。每人每月供应粮35斤,香油2.5两(1斤为16两),菜金1.2元,生活水平高于当地群众。

袁克捷长相与袁世凯相似,贺兰人送其外号“袁大头”。他毕竟是南开大学毕业生(那时的南开大学毕业生是非常稀少的),加之性格内向,不善交往,整日沉默寡言,平时遇有人取笑,也只以沉默应对。只在谈及正事时,才简单回答几句。

袁克捷是个孝子,母亲的饮食起居,他都亲自料理,受到当地人好评。

袁克捷的儿子家振、家伟当时年龄尚小,对袁家旧事似乎一无所知。因此,初到贺兰县的两年内,生活是平静的,正常的。

但好景不长,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京星乡划归立岗公社,一些大队干部视移民为专政对象,对一部分人横加指责、讽刺、打击,甚至批判。尤其是1958年10月大武口“大炼钢铁”和1959年1月的西干渠会战,移民劳动强度大,生活极度艰苦,大批人员自行离去,部分人返回北京。

袁克捷与母亲叶氏曾经生活的贺兰县京星农场

袁克捷的母亲叶氏到贺兰以后,足不出户,极少与外界接触。经常在家做一些针线活。一次,叶氏晾晒旧时穿的服装,华贵的衣料引起了当地群众的好奇,从而知道了袁克捷一家人的真实身份。加上后来的政治运动,袁克捷一家再无宁日。

大跃进那年,袁克捷一家被列为内部掌握的监管对象,移民供应标准完全取消,生活越来越艰难。人民公社实行“大锅饭”,人人都要到公共食堂分组就餐,谁都不能例外。这对已经67岁的叶氏来说,尤为不便。平时连门都不愿出的她,这时必须扭动三寸金莲,每日三次去食堂。每当此时,当地的群众都会好奇地争睹“贵妃”芳容。叶氏无可奈何地承受着这一切。

袁克捷饭量大,食堂里少得可怜的饭填不饱肚子,因此他的身体一天比一天瘦弱,政治上的压力,劳动上的艰苦,生活上的饥饿,使这个年已半百的汉子一下子衰老了。一次,袁克捷不慎摔伤了腿,尚未痊愈,仍坚持同大家一起平田整地。临时休息时,他同往常一样,一人独处。过了一会儿,大家起身干活,唯独不见袁克捷。这时,有人说,一个堂堂的“皇子”落到这步田地,实在不易,就让他多睡一会儿,不要喊他了。中午收工,仍不见他,大家感到不妙,分头去找,只见他蜷着身子躺在沟渠里,一动不动,原来,他早已停止了呼吸。

根据当时的条件,按当地习俗,移民死了,多用草席一卷,或用两口缸一对把尸体装进去。袁克捷是用草席卷了,埋到京星公共坟地的。

袁克捷的死对叶氏来说,不啻晴天霹雳,不久,她就卧床不起了,三天没到食堂吃饭。高钧闻讯到她家去,只见窗玻璃全被小孩打碎了,炕也塌了一半。叶氏睡在未塌的半边,炕上铺着稻草,身上盖着露岀棉花的破被子,大小便就在那塌陷了的炕里,屋里寒气逼人,臭气难闻。高钧当即派人从田里找回袁家振和袁家伟,让他们轮流伺候奶奶并安排人修好炕,安上窗户玻璃,请卫生所医生给她看病。并到公社批了一些救济粮,让公共食堂为她做小锅饭,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1958年12月31日,叶氏去逝,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两口缸对在一起,把她的“金枝玉叶”之躯,埋在了她儿子袁克捷的坟旁。

2011年4月10日,我们与贺兰县政协的同志一起,驱车到埋葬十四子袁克捷和其母叶氏的公共坟地,只见野草深深,不见二人的坟墓。不由感慨:
黄河岸边野草深,
贺兰山下起风云。
当年总统十四子,
不知何处埋孤坟。

十四子袁克捷和母亲叶氏墓地照片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网友评论

分享到: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5-5-4 01:53 , Processed in 0.12998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