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返乡路——落叶寻根

2017-6-29 00:07| 发布者: 项城袁氏| 查看: 1677| 评论: 0


    

--作者.jpg (194.5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半小时前 上传

本文作者:袁家淦(纽约大学教授)

转自美国《世界日报》(生活版)6月17、18日刊载文章

    我来自一个古老而顯赫的世家。数位先祖曾是清廷的重臣,而祖父更是清末民初叱咤風雲的軍政領袖。根据家譜,祖父共有九位妻妾,我有十七位叔叔,十五位姑姑,以及数十位堂兄姊。 然而慚愧的是,我在六十歲以前,对我的家族,一無所知,对故鄉河南項城的种种一切,也只是從書本上读到的印象。

    我兩㱑喪父,母親一个年轻寡妇,又是父亲的継室,带着我和哥哥两个年幼孤兒,頗受族人冷落歧視。母亲除了与父親一支的親人来往之外,很少和别支的人來往,也很少提到他们。一九四七年内战開始,母親帶我们兄妹遷往台湾,後又移居香港。我在香港長大,然後赴美求学,就此住在美国。除了寥寥兀位住在海外的亲人我们与在国内的家人完全没有联络,也不知道亲戚分散在何處,境遇如何。

       步入暮年之後,年轻時不珍惜的人和事反而鮮活起来。落葉歸根的鄉思在我心中迅速萌芽生長。我希望能深切認識自己的家族,了解家族历史,祖先生平,最重要的是我想要尋訪在国内失散的家人。历史論壇上的書籍刊物, 多為評論祖父生平和政績,除了几位有名氣的叔叔,很少提起其他人。家鄉的种种,也不詳細。

    我的一位研究家譜学的朋友,見我花了很多時间查書而徒勞無功,建议我回国親自实地查訪,一定会更有收获。她願意与我合作編篡一部家族史。我很讚同她的構想,但这計刯談何容易。首先我对留在国内親人的行踪,一無所知,如何尋訪?,我们到处打聽,甚至登尋人廣告並且專函致家鄉政府詢問可否回去探訪。忙了数月,无甚结果。我们正深感失望,忽然有了轉杌。我哥哥輾轉傳来一位我小時在天津認得的表哥的信息,表哥說他还記得我,知道我想尋訪親人,他願意幫忙。我大喜过望,立刻去信联络。很快的就收到他的回覆。他不但熱誠的欢迎我们回去,还附上他所知道的親戚名單,並答应陪我们去拜访留在天津的家人。這喜讯使我们非常兴奋,立刻準備回鄉。在此同时,家郷政府文化局也来了信邀请我们回去。我们任職的大学,鼓励發展研究工作,讚助我们想編篡家族史的計㓰,並頒發一筆学術獎金,助我们成行。

       2005年四月,我请了一个多月假 并徵得先生慨然同意照顾家中,我与朋友終於起程回国。

         到北京後,表哥親自從天津來接。童年玩伴,現在都已白髮蒼蒼。我们先去香山,祭掃先父和儿位伯父的墓地。他们的墳早已被文革大軍摧毁,墓中存物,洗劫一空,只剩下孤樹下的一塊小石碑,記載墓地原址。我幼年丧父,对他並没有印象,但是見到他的墳地落得如此悽涼,也很难过.一位堂兄弟在文革後曾想申請重建,但很久都没有结果。我们来去匆匆,也愛莫能助。

    在北京休息一天,我们即坐火車到天津。表哥替我们訂了舒服的賓館,他全家又熱烈的招待我们,但是我们急於探親,不能盡領盛情,就催他带我们上路。

     族人在天津的故居很多,但早已面目全非。不論是華貴巍峨、或是雅典精緻,都被拆成了馬路,或是改成了大飯店和政府杌关。童年記憶中的大屋,大半变成了大学的校园,另一小半刞成了修車工廠。

    所幸庭园院虽改,但親人猶存

       表哥一共陪我们拜訪了十几位嫡親的堂兄姊和他们的子女。他们都是父親兄弟的後裔。近鄉情怯,我心裏不禁有点不安,不知道他们会怎样看待我這个流落在海外数十年的陌生女兒。但是我驚喜的發現,他们不但不排斥我,反而非常熱情的欢迎我和朋友,就像久别重逢的至親。他们每家都熱誠的和我们娓娓家常,親切的詢問我们在海外生活唸書的情况。每家都搶看做家常菜請我们品嚐家鄉口味。和他们在一起,我这異鄉遊子,真正嚐到了家与親情的溫暖。我的兩位堂姊,知道我剛巧生日,立刻包餃子,下麺,蒸疍糕為我庆生,讓我过了一个非常快乐,畢生難忘的生日

       为了收集家族史資料,我们个訪問了他们每个人並且錄音。他们很坦誠的回答问题,講述自己的經历。

       由於政治背景,雖然家人大多数都出生在祖父去世以後,与祖父毫無関連,而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但在上世紀各運动中他们都受到很殘酷的迫害,尤其在文革之中。他们被停学,停職,殴打,抄家,掃地出门,有的入獄,有的流離失所,被下放到偏遠農村甚至边疆,一去十几年。但他们並没有抱怨訴冤,只是庆幸終能渡过刼难,浴火重生。文革过去後,在政府落实政策下,他们每家分配到一座小公寓房子,恢復原職, 皃女也都成家立业。 現在他们多己退休,平靜的安渡餘年。我为他们的过去而难过,但也为他们的苦尽甘来而高兴。   

    探訪了天津各處親人後,我们又到河南老家,当地政府熱情招待,派專人專車陪我们瞻仰拜祭祖父陵园(傳言是周恩来下令保護. 才没有遭到文革破坏)我们又参覌了破落的家族故居袁寨(現已修复)和倖存的祖先墳墓,並在祠堂和博物館裏找到很多宝贵多家族史資料。最后我也会見了一位身世坎坷还留在老家的堂妹。她在十二㱑時就因逃难而独自一人流浪了五年,走遍了半个中国才終於回到老家,但又為了怕文革迫害而不敢進家门,在農村躲了大半生。她在我回美国不久後就去世了,我们很幸运的能見她一面,記下她的一生。

    我们這次在国内逗留了一个多月,以後趁学校会議之便,又再回国兩次,探訪在上海等地的家人。家族史的資料,我们自然收集了很多,但我覚得几度回鄉最大的收獲,是自童年起就失散了的親人,我居然能在暮年再找到, 与他们重温親情,书中遥远的故螂,我也能親自探访。雖然我不能久留,但我終於找到了我家的根源,踏上了抚育我家族的土地。
河南项城袁寨群众自发聚集欢迎袁家淦(前右3)及其亲属

项城市领导陪同袁家淦(左3)及其亲属参观河南古迹

项城袁氏宗祠负责人袁兵(右2)在吴健雄博士侄儿吴肃工程师(右1)陪同下到纽约看望袁家淦(左2)

袁家淦(中)在美国新泽西州与袁氏亲属袁家璟(左2)、黄荣南(右1)夫妇、芝梵小姐(右2)留影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网友评论

分享到: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5-5-7 02:43 , Processed in 0.14066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