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中的袁氏
袁继忠 (《宋史》列传第十八) 【原文】 袁继忠,其先振武人,后徙并州。父进,仕周为阶州防御使。继忠以父任补右班殿直。太祖平泽、潞,讨并、汾,悉预攻战。乾德中征蜀,隶大将刘廷让麾下。既克蜀,知云安军,历嘉、蜀二州监军。开宝中伐广南,为先锋壕砦。广南平,以功迁供奉官,护隰州白壁关屯兵。时河东拒命,继忠累入其境,破三砦,擒将校二人,得生口、马牛羊、铠仗逾万计。近戍主将惧无功受谴,以诚告继忠,继忠以所获分与之,遂与都巡检郭进略地忻、代州,改天平军巡检。 太宗即位,以为阁门祗候,令击梅山洞贼,破之。又巡遏边部于唐龙镇。太宗征太原,继忠预破鹰扬军,先登陷阵。契丹入代境,继忠率兵击走之。以功迁通事舍人,护高阳关屯兵。与崔彦进破契丹长城口,杀获数万众,玺书褒美。时有劝继忠自论其功者,继忠不答。会赵保忠来朝献其地,绥州刺史李克宪偃蹇不奉诏,遣继忠谕旨,竟率克宪入朝。迁西上阁门副使。诏与田仁朗率兵定河西诸州,大破西人于葭芦州,迁引进副使,护定州屯兵。 雍熙二年,迁西上阁门使。三年,大将田重进征契丹,命继忠为定州路行营马步军都监。领师取飞狐,下灵丘,平蔚州,擒其帅大鹏翼以献,事见重进传。师还,继忠为后殿,行列甚整。至定州,重进欲斩降卒后期至者,继忠谕以杀降不祥,皆救免之。迁判四方馆事、领播州刺史,护屯兵如故。大将李继隆以易州静塞骑兵尤骁果,取隶麾下,畜其妻子城中。继忠言于继隆曰:“此精卒,止可守城,万一敌至,城中谁与悍者?”继隆不从。既而契丹入寇,城陷,卒妻子皆为所俘。继隆疑此卒怨己,欲分隶诸军。继忠曰:“不可,但奏升其军额,优以廪给,使之尽节可也。”从之,众皆感悦。继忠因自请以隶麾下。 会契丹骑大至,驻唐河北,诸将欲坚壁待之。继忠曰:“今强敌在近,城中屯重兵不能剪灭,令长驱深入,侵略他郡,虽欲谋自安之计,岂折冲御侮之用乎?我将身先士卒,死于寇矣!”辞气慷慨,众壮之。静塞军摧锋先入,契丹兵大溃。太宗闻之,降玺书奖谕,赐予甚厚。淳化初,迁引进使,护镇定、高阳关两路屯兵。三年,被病,召赴阙,卒,年五十五。 继忠长厚忠谨,士大夫多与游,前后赐赉钜万计,悉以犒赏士卒。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搢绅称之。子用成,雍熙初登进士第,至太常博士。 【译文】 袁继忠,他的祖先是振武人,后来迁徙到并州。其父袁进,在后周任阶州防御使。继忠因父亲的官职补任右班殿直。
太祖平定泽、潞,讨伐并、汾诸地时,继忠都参加战斗。乾德年间宋军征讨蜀地,他隶属于大将刘廷让军中。攻克蜀地后,任知云安军,历任嘉、蜀二州监军。开宝年间宋军进攻广南时,他任先锋壕砦。广南被攻克后,因战功升任供奉官,统率隰州白壁关屯兵。当时河东抗拒朝廷命令,继忠多次攻入河东,攻破三个营寨,擒俘将校二人,俘得百姓、马牛羊、兵器以万计。近戍主将害怕没有战功遭受朝廷谴责,以实话告诉继忠,继忠把俘缴所获分给他们,于是与都巡检郭进进攻忻州、代州,改任天平军巡检。
太宗即帝位,任命他为门合门祗候,令他进攻梅山洞贼寇,大获全胜。又在唐龙镇巡视边疆。太宗率兵进攻太原,继忠参预打败鹰扬军之战,最先攻入敌阵。契丹兵进入代州,继忠率兵赶走了他们。因战功升任通事舍人,统率高阳关屯兵。与崔彦进一起在长城口大败契丹军队,杀死俘捉敌人数万人,太宗下诏褒奖表扬。当时有人劝继忠自己表述自己的功劳,继忠不同意。正好赵保忠来朝廷献地,绥州刺史李克宪迟迟不遵从朝廷命令,朝廷派继忠前去宣谕圣旨,最终带着克宪入朝,升任西上门合门副使。诏令他与田仁朗率兵平定河西诸州,在葭芦川大败西夏军队,升任引进副使,统率定州屯兵。
雍熙二年(985),升任西上门合门使。雍熙三年,大将田重进进攻契丹,任命继忠为定州路行营马步军都监。率领军队攻下飞狐、灵丘、蔚州,擒得敌人主将大鹏翼献给朝廷,此事记录在《田重进传》中。部队回师,继忠任殿后,行军阵法严整。走到定州时,重进想斩杀后到的降卒,继忠劝说他杀死降卒不吉祥,降卒得以免死。升任判四方馆事、兼任播州刺史,依旧统率屯兵。大将李继隆认为易州静塞骑兵非常骁勇,收编在自己军中,把军士们的妻子儿女留在城中。继忠劝继隆说“:这些精卒,只可守城,万一敌人攻来,城中由谁来保卫呢?”继隆不听。后来契丹攻入,易州城失陷,军士的妻子儿女都被敌人俘去。继隆怀疑这些士兵怨恨自己,打算把他们分编到各军。继忠说“:不行,只要上奏扩大他们的军额,从优付给粮食,使他们尽忠就可以了。”继隆采纳了这一建议,士兵们都很感激。继忠于是请求把自己的军队隶属继隆管辖。
遇到契丹骑兵攻来,驻扎在唐河北面,诸将想坚壁以待不主动出击。继忠说: “现在强敌临近,城中驻扎着重兵不去消灭敌人,让他们长驱直入,侵略别郡,虽然作自安的打算,哪里是朝廷养兵御侮的用意呢?我准备身先士卒,死在敌人手里。”言辞慷慨,诸将都感到他气势雄壮。静塞军摧锋先入,契丹骑兵大败。太宗听说后,下诏书褒奖他,赏赐丰厚。淳化初年(990),升引进使,统率镇定、高阳关两路屯兵。淳化三年,有病,太宗召他回京,去世,终年五十五岁。
继忠为人长厚忠谨,士大夫喜欢与他交游,前后受到的赏赐达到万万,都拿来犒赏士卒。身死后,家里没有余财,大臣们都称赞他的美德,他的儿子名用成,雍熙初年考中进士,官至太常博士。 袁彦 (《宋史》列传第二十) 【原文】 袁彦,河中河东人。少以趫勇应募从事,隶奉国营。汉乾佑中,周祖领军讨李守贞,以彦置麾下,及镇邺,以为部直小将。周广顺中,世宗在澶渊,迁为亲事都校。世宗尹京,改开封府步直指挥使。显德初,授内外步军都军头,领泉州刺史。未几,改岳州防御使。从征寿州,为城北造竹龙都部署。竹龙者,以竹数十万竿,围而相属,上设版屋,载甲士数百人,以攻其城。又命于涡口修桥,桥成,世宗幸焉,因立为镇淮军。李继勋以淮上失律,罢军职,命彦为武信军节度,权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又命为淮南道行营马步军副都指挥使,赐衣服、金带、鞍勒马、铠甲、器仗,遣赴军前。 太祖下滁阳,禽皇甫晖、姚凤,彦皆有劳绩,诏褒之。又令率师屯下蔡以逼寿春。及刘仁赡降,从世宗攻濠、泗,又禽南唐将许文绩、边镐等以献。师还,真授步军都指挥使,领彰信军节度。六年春,发近畿丁壮浚五丈河,命彦董其役。恭帝嗣位,移保义军节度。 宋初,加检校太尉。是秋来朝,改镇曹州。乾德六年,为静难军节度。开宝二年,移鄜州。五年,罢镇归阙,卒,年六十六。景德四年,特诏录其孙昭庆为借职。大中祥符八年,昭庆上彦周朝所受告敕有二圣名讳者,特迁殿直。
袁廓 (《宋史》列传第三十五) 【原文】 袁廓,剑州梓潼人。在蜀举进士及第。入宋,补双流县主簿。又为西平县主簿,勾稽漏籍,得民丁万余,州将荐其勤职,就迁上蔡令,又以课最,擢太子右赞善大夫,令于御史府分领推事,掌榷货务。廓性夸诞,敢大言,好诋讦,太祖以奇士待之。 太宗即位,迁殿中丞,出知楚州。归,掌京师市征,岁中增课数万缗,上嘉之,赐绯鱼,继钱百万。会钱俶尽籍土宇以献,命廓按籍浙中,诸州军仓库之物悉输京师,得以便宜从事。仍诏每公宴别席而坐,以宠异之。复命知郓州,会河决,溢入城,浸居人庐舍,至冬月结为冰。廓大发民凿取,以竹舆舁出城,散积之。使者至,谓其有略,致水不入城,乃以状闻,拜监察御史。至春冻解,州地下,流澌溢入为民患。 会秦王廷美迁置房州,以崇仪副使阎彦进知州事,廓通判州事,并赐白金三百两。廓俄转殿中侍御史,召为户部判官,命与陈恕、李惟清专计度刍粮事。改户部员外郎,又为度支判官。籍田,转本曹郎中,判户部勾院。 廓强项好争,数与判使等较曲直于上前,声气俱厉,上每优容之。然勾稽精密,由是部领拥积,为郡吏所诉,诏御史辨问,廓谒见宰相赵普自理。属郑州团练使侯莫陈利用得罪,廓尝与利用书札往还稔昵。普谓之曰:“职司常事,此不足云,与利用交结款密,于理可乎?”廓惊惭泣下,不能对。数日,出知温州。就迁鸿胪少卿。 同郡袁仁甫掌州之关征,素以宗盟之分,颇相亲善,一旦不协,互有论奏。上遣光禄寺丞牛韶往按验,韶至,并摄系狱置对。上疑廓被诬,驿召赴阙。廓性刚褊,被诘治峻急,诏书未至,以愤死。上闻,甚追悼之。复验仁甫所诉,多无实状,免韶官,贬仁甫商州长史,赠廓右谏议大夫。录其子丘贺为奉礼郎,始十岁。上犹念廓不已,又诏削仁甫名籍,配隶商州。
袁逢吉 (《宋史》列传第三十六) 【原文】 袁逢吉,字延之,开封鄢陵人。曾祖仪,仕唐,以军功至黄州刺史。祖光甫,尉氏令。父蟾,大理评事。逢吉四岁,能诵《尔雅》、《孝经》,七岁兼通《论语》、《尚书》。周太祖召见,发篇试之,赐束帛以赏其精习。开宝八年,擢《三传》第,释褐清江尉。知州王明荐其能,就除丰城令。明年,又与转运使张去华条上治状,以《春秋》博士召。端拱初,迁国子博士、度支推官。又判户部勾院、度支、凭由理欠司。淳化中,改户部判官。历水部、司门员外郎。出为西京转运使,转水部郎中。宰相吕蒙正称其有经术,宜任学官。会蜀叛,方籍其吏资授西川转运使。至道初,徙荆湖北路。时贼方平,夔、峡犹聚官军,供馈出于荆楚,逢吉惮涉远,不赴军前计度,坐乏粮饷,罢职知夔州。会遣使川、陕采访,因条上知州、通判有治迹者七人,逢吉与朱协、李虚己、薛颜、邵晔、查道、刘检预焉,皆赐诏褒谕。历司门、库部二郎中。 咸平中,复为京东转运使,连知福、江、陈、襄四州。大中祥符中,权西京留司御史台,徙知汝州,以逮事太祖,拜鸿胪少卿。七年,卒,年六十九。 逢吉性修谨,练达时务。初,郓州牧马草地侵民田数百顷,牒诉连上,凡五遣使按视,不决。逢吉受命往,则悉还所侵田,民咸德之。兄及甫,历京东、峡路转运副使,至驾部郎中。逢吉子成务,至比部员外郎、京东转运副使。从子楚材,至虞部员外郎。
袁抗 (《宋史》列传第六十) 【原文】 袁抗,字立之,洪州南昌人。举进士,得同学究出身,调阳朔县主簿,荐补桂州司法参军。抚水蛮寇融州,转运使俞献可檄抗权融州推官,督兵粮与谋军事。蛮治舟且至,抗即杨梅、石门两隘建水栅二,据其冲,贼不得入,后因置戍不废。事平,特迁衡州推官,改大理寺丞,累迁国子博士、知南安军,擢提点广南东路刑狱。浙东叛卒鄂邻钞闽、越,转南海,与广州兵逆战海中。值大风,有告邻溺死者,抗独曰:“是日风势趣占城,邻未必死。”后果得邻于占城。 还为度支三司判官,以尚书金部员外郎为梓州路转运使,徙益州路。时三司岁市上供绫锦、鹿胎万二千匹,抗言:“蜀民困惫,愿少纾其力,以备秦中他日之用。”是年郊祀,蠲其数之半。黎州岁售蛮马,诏择不任战者却之。抗奏:“朝廷与蛮夷互市,非所以取利也。今山前后五部落仰此为衣食,一旦失利侵侮,不知费直几马也。臣念蜀久安,不敢奉诏。”寻如旧制。除江、淮发运使,召为三司盐铁副使。时抗老矣,为御史所劾,罢知宣州。累迁光禄少卿,分司南京。明堂覃恩,改少府监,卒。 抗喜藏书,至万卷,江西士大夫家鲜及也。抗子陟,少刻厉好学,善为诗,终殿中丞。
袁枢 (《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原文】 袁枢,字机仲,建之建安人。幼力学,尝以《修身为弓赋》试国子监,周必大、刘珙皆期以远器。试礼部,词赋第一人,调温州判官,教授兴化军。 乾道七年,为礼部试官,就除太学录,轮对三疏,一论开言路以养忠孝之气,二论规恢复当图万全,三论士大夫多虚诞、侥荣利。张说自阁门以节钺签枢密,枢方与学省同僚共论之,上虽容纳而色不怡。枢退诣宰相,示以奏疏,且曰:“公不耻与哙等伍邪?”虞允文愧甚。枢即求外补,出为严州教授。 枢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曰:“治道尽在是矣。” 他日,上问袁枢今何官,茂良以实对,上曰:“可与寺监簿。”于是以大宗正簿召登对,即因史书以言曰:“臣窃闻陛下尝读《通鉴》,屡有训词,见诸葛亮论两汉所以兴衰,有‘小人不可不去’之戒,大哉王言,垂法万世。”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且曰:“固有诈伪而似诚实,憸佞而似忠鲠者,苟陛下日与图事于帷幄中,进退天下士,臣恐必为朝廷累。”上顾谓曰:“朕不至与此曹图事帷幄中。”枢谢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 迁太府丞。时士大夫颇有为党与者。枢奏曰:“人主有偏党之心,则臣下有朋党之患。比年或谓陛下宠任武士,有厌薄儒生之心,猜疑大臣,亲信左右,内庭行庙堂之事,近侍参军国之谋。今虽总权纲,专听览,而或壅蔽聪明,潜移威福。愿可否惟听于国人,毁誉不私于左右。”上方锐意北伐,示天下以所向。枢奏:“古之谋人国者,必示之以弱,苟陛下志复金仇,臣愿蓄威养锐,勿示其形。”复陈用宰执、台谏之术。 时议者欲制宗室应举锁试之额,限添差岳祠,减臣僚荐举,定文武任子,严特奏之等,展郊禋之岁,缓科举之期,枢谓:“此皆近来从窄之论,人君惟天是则,不可行也。”遂抗疏劝上推广大以存国体。 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章惇家以其同里,宛转请文饰其传,枢曰:“子厚为相,负国欺君。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时相赵雄总史事,见之叹曰:“无愧古良史。” 权工部郎官,累迁兼吏部郎官。两淮旱,命廉视真、杨、庐、和四郡。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今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瓜洲新城,专为退保,金使过而指议,淮人闻而叹嗟。谁为陛下建此策也?” 迁军器少监,除提举江东常平茶盐,改知处州,赴阙奏事。枢之使淮入对也,尝言:“朋党相附则大臣之权重,言路壅塞则人主之势孤。”时宰不悦。至是又言:“威权在下则主势弱,故大臣逐台谏以蔽人主之聪明;威权在上则主势强,故大臣结台谏以遏天下之公议。今朋党之旧尚在,台谏之官未正纪纲,言路将复荆榛矣。” 除吏部员外郎,迁大理少卿。通州民高氏以产业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纳厚赂曲庇之,枢直其事以闻,人为危之。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手诏权工部侍郎,仍兼国子祭酒。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光宗受禅,叙复元官,提举太平兴国宫、知常德府。 宁宗登位,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江陵濒大江,岁坏为巨浸,民无所托。楚故城楚观在焉,为室庐,徙民居之,以备不虞。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寻为台臣劾罢,提举太平兴国宫。自是三奉祠,力上请制,比之疏傅、陶令。开禧元年,卒,年七十五。 自是闲居十载,作《易传解义》及《辩异》、《童子问》等书藏于家。 【译文】 袁枢字机仲,建州建安人。幼年时努力学习,曾以《修身为弓赋》考国子监,周必大、刘珙都对他的将来抱有很大的希望。袁枢参加礼部的考试,词赋为第一名,被调任温州判官、兴化军教授。 乾道七年(1171年),袁枢任礼部试官,又任太学录,轮对时上了三疏,一论广开言路以培养忠孝之风气,二论谋划恢复国土的万全之策,三论士大夫多以虚语欺骗上面、以侥幸获得荣利。张说从阁门以节钺升为签书枢密事,袁枢正与学省同僚一起指责他,皇上虽然容纳了他们的意见,但脸色不悦。袁枢退朝后报告宰相,给他看奏疏,并说“:你不以与平庸之辈为伍为耻吗?”虞允文很惭愧。袁枢就要求出朝补外官,被任命为严州教授。 袁枢常喜欢朗诵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苦于其浩博,于是按类区分又使之贯通,号称《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到此书,上奏皇上,孝宗读后很是赞叹,把它赐给东宫,又分别赐给长江流域的各位将帅,并令他们熟读,说“:治国之道全在这里了。” 第二天,皇上问袁枢现在任何官,茂良告诉实情,皇上说:“可以给寺监簿之职。”于是袁枢以大宗正簿之职被召进宫对话,就根据史书奏言说:“我私下听说陛下曾读《通鉴》,屡有训词,看到诸葛亮论述两汉所以兴衰时,有‘小人不可以不去除’的警告,皇上的话伟大啊,永垂万世。”于是袁枢历陈往事,从汉武帝以降至唐文宗偏听奸佞,以致祸乱。并说:“本来内怀诈伪而表面上好像很诚实,阴险、邪恶而表面上好像很忠诚的人,如果陛下每天与他们在帷幄中策划大事,讨论选拔、辞退天下的士人,我担心必定成为朝廷的祸患。”皇上回头看看说“:我不至于与这些人图谋大事于帷幄中。”袁枢拜谢说“:陛下话说到这样,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呀。” 袁枢被升任太府丞。当时士大夫中颇有结为私党的。袁枢奏道“:人主有偏爱派别的心,那么就会有大臣结为朋党之患。近年有人说陛下宠爱任用武士,有厌恶、轻视儒生之心,对大臣们猜疑,亲近、信任左右侍从,宫禁内的人代行国家大事,近侍参与军国大事的策划。今天即使总揽了大权,专听偏看,还是可能堵塞明智之言,滋生作威作福的思想。希望皇上对国事的处理只能听取国人的反映,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不对左右近臣有偏心。”皇上正锐意北伐,让天下人看看他的志向。袁枢上奏说“:古代谋图敌人国土的,一定让对方看到自己弱的方面,如果陛下立志报金仇,我希望蓄威养锐,不要轻易暴露实力。”袁枢又陈述了用宰执、台谏的方法。 这时有议事者想限制宗室应举锁试的数额,限制添差岳祠官,减少大臣们的荐举,定下文武大臣任子数目,严格特奏等级,推迟郊礼的年份,延缓科举的期限,袁枢说:“这都是近来不关大局的议论,人君要以天命为准则,不可实行这些措施。”于是上疏抗议劝皇上以大局为重,以保存国体。 袁枢兼任国史院编修官,被分配修国史传。章..家因与他是同乡,婉转地请袁枢文饰其传,袁枢说:“子厚这宰相,辜负国家欺骗国君,我为史官,记史不能隐瞒事实,宁愿辜负同乡人,不可以对不起天下后世大家的议论。”当时宰相赵雄总管史事,见到袁枢说:“无愧于古代良史。” 袁枢任工部郎官,历升吏部郎官。两淮干旱,皇上令袁枢巡视真、扬、庐、和四郡。回朝后陈述两淮的形势,说:“两淮坚固那么长江可守得住,今天只知道防备长江,不知道保住淮河,置重兵于江南,把空城放弃在淮河流域,这不是警惕不测事件的做法。瓜洲是新城,专门为退保之地,金使路过对其指点、议论,淮人听说感叹不已。谁为陛下定的这个策略?” 袁枢被升为军器少监,任命为提举江东常平茶盐,改知处州,到朝廷奏事。袁枢出使两淮回到朝廷回答问题,曾说:“朋党互相依附,那么大臣的权力就大,言路被堵塞,那么人主的势力就孤单。”当时宰相不高兴。到这时又说:“威严、权力在下面,那么君主势力就被削弱,所以大臣逐除台谏以蒙蔽君主的聪明;威严、权力在上面,那么君主势力张大,所以大臣勾结台谏来阻挡天下的公正意见。今天朋党的故交还在,台谏之官没正明纲纪,言路将又充满棘荆了。” 袁枢被任命为吏部员外郎,升为大理少卿。通州民高氏因为产业之事下大理寺狱,殿中侍御史冷世光收取重贿包庇他,袁枢把此事弄清楚上报皇上,人们认为很危险。皇上听后大怒,立即罢免冷世光,以朝臣之职弹劾御史,实是从袁枢开始的。皇上亲自写诏书任命袁枢为代理工部侍郎,仍兼国子祭酒。袁枢因为论述了大理狱案请求外官,于是有让他赴郡任职的命令,不久贬了二级,前面的旨令停止未发。光宗即位,袁枢被收叙任用为原来的官职,提举太平兴国宫、知常德府。 宁宗登基,提拔袁枢为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江陵濒临大江,每年田地遭到大水冲击,百姓无所依托。楚国故城楚观在这里,袁枢把它作为房舍,移民居住,以备难以预料之患。袁枢率民种树数万棵,以捍卫堤坝,百姓获得实惠。不久袁枢被台臣弹劾罢官,提举太平兴国宫。到这时袁枢三次主管祠观,极力上书请求退休,自比为疏传、陶令。开禧元年(1205),逝世,终年七十五岁。 从此闲居十年,著《易传解义》及《辩异》、《童子问》等书藏于家中。 袁燮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九) 【原文】 袁燮,字和叔,庆元府鄞县人。生而端粹专静,乳媪置盘水其前,玩视终日,夜卧常醒然。少长,读东都《党锢传》,慨然以名节自期。入太学,登进士第,调江阴尉。 浙西大饥,常平使罗点属任振恤。燮命每保画一图,田畴、山水、道路悉载之,而以居民分布其间,凡名数、治业悉书之。合保为都,合都为乡,合乡为县,征发、争讼、追胥,披图可立决,以此为荒政首。除沿海制属。连丁家艰,宁宗即位,以太学正召。时朱熹诸儒相次去国,丞相赵汝愚罢,燮亦以论去,自是党禁兴矣。久之,为浙东帅幕、福建常平属、沿海参议。 嘉定初,召主宗正簿、枢密院编修官,权考功郎官、太常丞、知江州,改提举江西常平、权知隆兴。召为都官郎官,迁司封。因对,言:“陛下即位之初,委任贤相,正士鳞集,而窃威权者从旁睨之。彭龟年逆知其必乱天下,显言其奸,龟年以罪去,而权臣遂根据,几危社稷。陛下追思龟年,盖尝临朝太息曰:‘斯人犹在,必大用之。’固已深知龟年之忠矣。今正人端士不乏,愿陛下常存此心,急闻剀切,崇奖朴直,一龟年虽没,众龟年继进,天下何忧不治。”“臣昨劝陛下勤于好问,而圣训有曰:‘问则明’。臣退与朝士言之,莫不称善。而侧听十旬,陛下之端拱渊默犹昔也,臣窃惑焉。夫既知如是而明,则当知反是而暗。明则辉光旁烛,无所不通;暗则是非得失,懵然不辨矣。” 迁国子司业、秘书少监,进祭酒、秘书监。延见诸生,必迪以反躬切己,忠信笃实,是为道本。闻者悚然有得,士气益振。兼崇政殿说书,除礼部侍郎兼侍读。 时史弥远主和,燮争益力,台论劾燮,罢之,以宝文阁待制提举鸿庆宫。起知温州,进直学士,奉祠以卒。 燮初入太学,陆九龄为学录,同里沈焕、杨简、舒璘亦皆在学,以道义相切磨。 后见,九龄之弟九渊发明本心之指,乃师事焉。每言人心与天地一本,精思以得之,兢业以守之则与天地相似。学者称之曰絜斋先生。后谥正献。子甫自有传。 袁甫 (《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四) 【原文】 袁甫,字广微,宝文阁直学士燮之子。嘉定七年进士第一。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授秘书省正字。入对,论“君天下不可一日无惧心。今之可惧者,大端有五:端良者斥,谄谀者用,杜忠臣敢谏之门,可惧也;兵戈既兴,馈饷不继,根本一虚,则有萧墙之忧,可惧也;陛下深居高拱,群臣奉行簿书,独运密谋之意胜,而虚心咨访之意微,天下迫切之情无由上闻,可惧也;外患未弭,内患方深,而熙熙然无异平时,自谓雅量足以镇浮,不知宴安实为鸩毒,可惧也;陛下恭俭有余,刚断不足,庸夫憸人,苟求富贵,而未闻大明黜陟,军帅交结,州郡贿赂,皆自贵近化之,可惧也。其它祸几乱萌,不可悉数,将何以答天谴、召和气哉?”次乞严守帅之选,并大军之权,兴屯田之利。 迁校书郎,转对,言“边事之病,不在外而在内。偷安之根不去,规摹终不立;壅蔽之根不去,血脉终不通;忌嫉之根不去,将帅终不可择;欺诞之根不去,兵财终不可治。祖宗之御天下,政事虽委中书,然必择风采著闻者为台谏,敢于论驳者为给、舍,所以戢官邪、肃朝纲也。今日诚体是意以行之,岂复有偷安壅蔽者哉?”出通判湖州,考常平敝原以增积贮,核隐产,增附婴儿局。 迁秘书郎,寻迁著作佐郎、知徽州。治先教化,崇学校,访便民事上之:请蠲减婺源绸绢万七千余匹,茶租折帛钱万五千余贯,月桩钱六千余贯;请照咸平、绍兴、乾道宽恤指挥,受纳徽绢定每匹十两;请下转运、常平两司,豫蓄常平义仓备荒,兴修陂塘,创筑百梁。丁父忧,服除,知衢州。立旬讲,务以理义淑士心,岁拨助养士千缗。西安、龙游、常山三邑积窘预借,为代输三万五千缗,蠲放四万七千缗。郡有义庄,买良田二百亩益之。 移提举江东常平。适岁旱,亟发库庾之积,凡州县窠名隶仓司者,无新旧皆住催,为钱六万一千缗,米十有三万七千、麦五千八百石,遣官分行振济,饥者予粟,病者予药,尺籍之单弱者,市民之失业者,皆曲轸之。又告于朝曰:“江东或水而旱,或旱而水,重以雨雪连月,道殣相望,至有举家枕藉而死者。此去麦熟尚赊,事势益急。”诏给度牒百道助费。时江、闽寇迫饶、信,虑民情易动,分榜谕安之。檄诸郡,关制司,闻于朝,为保境捍患之图,寇迄不犯。遂提点本路刑狱兼提举,移司番阳。霜杀桑,春夏雨久湖溢,诸郡被水,连请于朝,给度牒二百道赈恤之。盗起常山,调他州兵千人屯广信以为备。 都城大火,上封事言:“上下不交,以言为讳,天意人心,实同一机,灾变之作,端由于此。愿下哀痛之诏,以回天意。”诏求直言,复上疏言:“灾起都邑,天意盖欲陛下因其所可见,察其所不可见,行至公无私之心,全保护大臣之体,率属群工,大明黜陟,与天下更始。”行部问民疾苦,荐循良,劾奸贪,决滞狱。所至诣学宫讲说,创书院贵溪之南,祠先儒陆九渊。岁大旱,请于朝,得度牒、缗钱、绫纸以助赈恤。疫疠大作,创药院疗之。前后持节江东五年,所活殆不可数计。转将作监,领事如故。继力辞常平事。彗星见,诏求直言,上疏言:“皇天所以震怒者,由愁苦之民众;人民所以愁苦者,由贪冒之风炽。愿一变上下交征之习,为大公至正之归。” 帝亲政,以直微猷阁知建宁府,明年,兼福建转运判官。闽盐隶漕司,例运两纲供费,后增至十有二,吏卒并缘为奸,且抑州县变卖,公私苦之,甫奏复旧例。丁米钱久为泉、漳、兴化民患,会知漳州赵以夫请以废寺租为民代输,甫并捐三郡岁解本司钱二万七千贯助之。郡屯左翼军,本备峒寇,招捕司移之江西,甫檄使还营。俄寇作唐石,即调之以行,而贼悉平。迁秘书少监。入见,帝曰:“卿久劳于外,笃意爱民,每览所陈,备见恳恻。”甫奏《无逸》之义,言知农夫稼穑艰难,自然逸欲之念不起。乞力守更化以来求贤如不及之初意。 迁起居舍人兼崇政殿说书。于经筵奏:“刚之一字,最切于陛下。陛下徒有慕汉宜厉精为治之名,而乃堕元帝、文宗柔弱不振之失。元帝、文宗果断,不用于斥邪佞,反用于逐贤人,此二君不识刚德之真。所谓真刚者,当为之事必行,不当为者则断在勿行。”又乞“专意经训,养育精神,务令充实,上与天一,下合人心。”帝意欲全功臣之世,诏自今中外臣僚奏事,毋得捃摭,以奏:“是消天下谠言之气,其谓陛下何?”兼中书舍人,缴奏不擿苛小,谓:“监司、郡守非其人,则一道一州之蠹也。” 时相郑清之以国用不足,履亩使输券。甫奏:“避是虐贱,有力者顽未应令,而追呼迫促,破家荡产,悲痛无聊者,大抵皆中下之户。”尝讲罢,帝问近事,甫奏:“惟履亩事,人心最不悦。”又尝读《资治通鉴》,至汉高祖入关辞秦民牛酒,因奏:“今日无以予人,反横科之,其心喜乎,怒乎?本朝立国以仁,陛下以为此举仁乎,否乎?”帝为恻然。 时朝廷以边事为忧,史嵩之帅江西,力主和议。甫奏曰:“臣与嵩之居同里,未尝相知,而嵩之父弥忠,则与臣有故。嵩之易于主和,弥忠每戒其轻易。今朝廷甘心用父子异心之人,臣谓不特嵩之之易于主和,抑朝廷亦未免易于用人也。”疏入,不报。遂乞归,不允。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未几,擢嵩之刑部尚书,复奏疏云:“臣于嵩之本无仇怨,但国事所系,谊难缄默。”嵩之诰命,终不与书行,乃出甫知江州。王遂抗疏力争,帝曰:“本以授其兄袁肃,报行误耳。”令遂勉甫无它志。翼日,乃与肃江州。而殿中侍御史徐清叟复论甫守富沙日赃六十万,汤巾等又争之,清叟亦悔。未几,改知婺州,不拜。 喜熙元年,迁中书舍人。入见,陈心源之说,帝问边事,甫奏:“当以上流为急,议和恐误事。”时清叟与甫并召,而清叟未至。甫奏:“台谏风闻言事,初亦何心。今人物眇然,有如清叟宜在朝廷,辞避实惟臣故,乞趣其赴阙。”又奏备边四事,曰:固江陵,堰瓦梁,与流民复业。嵩之移京湖沿江制置使、知鄂州,甫奏曰:“嵩之轻脱难信。去年嵩之在淮西,楫由淮西而来,北军踵之。今又并湖南付之,臣恐其复以误淮西者误湖南。”疏留中不行。翼日,权吏部侍郎。引疾至八疏,赐告一月,遂归。从臣复合奏留之,寻命兼修玉牒官兼国子祭酒,皆辞不拜。改知嘉兴府,知婺州,皆辞不拜。 迁兵部侍郎,入见,奏:“江潮暴涌,旱魃为虐,楮币蚀其心腹,大敌剥其四支,危亡之祸,近在旦夕,乞秉一德,塞邪径。”兼给事中。岳珂以知兵财召,甫奏珂总饷二十年,焚林竭泽,珂竟从外补。迁吏部侍郎兼国子祭酒,日召诸生叩其问学理义讲习之益。时边遽日至,甫条十事,至为详明。权兵部尚书,暂兼吏部尚书,卒,赠通奉大夫,谥正肃。有《孝说》、《孟子解》、《后省封驳》、《信安志》、《江东荒政录》、《防拓录》、《乐事录》及文集行世。 甫少服父驯,谓学者当师圣人,以自得为贵。又从杨简问学,自谓“吾观草木之发生,听禽鸟之和鸣,与我心契,其乐无涯”云。
袁韶 (《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四) 【原文】 袁韶字彦淳,庆元府人。淳熙十四年进士。嘉泰中,为吴江丞。苏师旦恃韩侂胄威福,挠役法,提举常平黄荣檄韶核田以定役。师旦密谕意言:“吴江多姻党,傥相容,当荐为京朝官。”韶不听。是岁更定户籍,承徭赋,皆师旦党,师旦讽言者将论去。荣亟以是事白于朝,且荐之。未几,师旦败。改知桐庐县。桐庐多宗室,持县事无有善去者。韶始至,绝私谒,莫敢挠。钱塘岸岁为潮啮,率取石桐庐,韶言:“庙子山有石,不必旁取邻郡。”遂得求免。嘉定四年,召为太常寺主簿,父老旗鼓蔽江以饯,至于富阳,泣谢曰:“吾曹不复输石矣。” 后为右司郎官、接伴金使。使者索岁币,语慢甚,韶曰:“昔两国誓约,止令输燕,不闻在汴。”使者语塞。十三年,为临安府尹,几十年,理讼精简,道不拾遗,里巷争呼为“佛子”,平反冤狱甚多。 绍定元年,拜参知政事。胡梦昱论济王事,当远窜,韶独以梦昱无罪,不肯署文书。李全叛,扬州告急,飞檄载道,都城争有逃避者。乃拜韶浙西制置使,仍治临安镇遏之。丞相史弥远惩韩侂胄用兵事,不欲声讨。韶与范楷言于弥远曰:“扬失守则京口不可保,淮将如卞整、崔福皆可用。”适福至,韶夜与同见弥远,言福实可用。弥远从之,遂讨全。韶卒以言罢。端平初,奉祠,卒年七十有七,赠少傅。后以郊恩,累赠太师、越国公。 韶之父为郡小吏,给事通判厅,勤谨无失,岁满当代,不听去。后通判至,复留用之,因致丰饶。夫妻俱近五十,无子,其妻资遣之往临安置妾。既得妾,察之有忧色,且以麻束发,外以彩饰之。问之,泣曰:“妾故赵知府女也,家四川,父殁家贫,故鬻妾以为归葬计耳。”即送还之。其母泣曰:“计女聘财犹未足以给归费,且用破矣,将何以酬汝?”徐曰:“贱吏不敢辱娘子,聘财尽以相奉。”且闻其家尚不给,尽以囊中赀与之,遂独归。妻迎问之曰:“妾安在?”告以其故,且曰:“吾思之,无子命也。我与汝周旋久,若有子,汝岂不育,必待他妇人乃育哉?”妻亦喜曰:“君设心如此,行当有子矣。”明年生韶。 |
|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
GMT+8, 2025-5-1 21:58 , Processed in 0.139920 second(s), 21 queries .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