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袁州得名史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13:3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袁州得名史考

袁京雕像 (钱友光 摄)

袁山风光 (欧阳富萍 摄)

  一个地方的得名,彰显的是历史的记忆,也是文化的厚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袁州作为一个地名始于隋开皇年间,除了短期内更名为“宜春”外,大都称为“袁州”,沿袭至今已有1400多年,绽露出较强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地名不仅是一种卓殊的历史记忆,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自信。回望袁州得名的历史嬗变,让地名有“光”、有“魂”、有“根”,在此又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


  历史不语,它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却可以回答你想知道的问题。史料是历史再现的基础,让翔实的史料自己说话,才能支撑与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让人们在静谧中聆听悠远的历史记忆,碰撞出身临其境的穿越之感。

  打开浩如烟海的史籍,不乏袁州得名的记载。《隋书》云:“宜春郡平陈,置袁州。”《元和郡县图志》介绍了“袁州”怎么来的:“隋开皇十一年置袁州,因袁山为名。”《袁州城隍庙记》曰:“隋开皇十一年置宜春郡,大业三年改为袁州,因山名也。”《图经》记载:“宜春县置袁州,因袁山为名。”《太平寰宇记》曰:“十一年置袁州,因袁山为名。”又曰:“袁山,在县东北五里,昔隐士袁京居于此山,死葬其侧,名乃为袁山。”又记,“隐士袁京墓,在宜春县东五里,袁山之下。”《通志》记载:“袁京初拜郎中,稍迁侍中,出为蜀郡太守。后远徙于袁,隐居于县城北山之麓。是时,宜春尚为县,后因其姓以为山,曰大小袁山,郡曰袁州。其嫡五世重孙袁绍、袁术皆为三国名将。”还有《旧唐书》《元丰九域志》《太平御览》《记纂渊海》《舆地纪胜》《资治通鉴纲目》《雍正江西通志》《同治宜春县志》《辞源》等史料充分显示,宋代以后关于袁京与地方文化的故事逐渐增多,这些记载使袁州“因人命名”的说法愈加流行。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袁州得名历史悠久,从现存的资料来看,《隋书》是最早记录袁州名字由来的史书,距今1400多年。隋唐之前,袁州是因袁山而得名,到了宋元明清以后的史书,有关袁州得名的记载越来越详细,且都持同一观点,说法大同小异。一言以蔽之,袁州因袁山而名,袁山因东汉高士袁京而名。时人高其节义,以姓名为山,后即以姓名州,郡守为其立高士坊。


  史籍作为历史最原始、最客观、最权威的直接记录,是发现历史、解释历史和再现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只要摆出史实,史实就会自己发言,就会充当争辩的仲裁,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因山水、人名命名是古代地名命名的主要原则。袁京的故事始于汉代,如此则隋代以袁山名命名地名,也就能说得通了。因为隋文帝开皇年间,全国以山水、姓名命名地名的现象不乏少数。有《隋书》为证,当时就有茂名以晋道士潘茂为名、稷山因周始祖后稷而得名、太康因夏朝第三任君主姒太康而得名。事关地名渊源解释的附会现象,在《郡县释名》看来,用以命名的人物,须是有益于乡邦教化的名贤,如子陵擅严、袁京重袁才是当之无愧。

  史海钩沉隋朝何以因人名命名地名不难发现,开皇年间这种情况不乏先例。但为什么东汉时袁京会高隐宜春呢?这又是本文要追问的一个话题。目前流行的版本是袁京因弟弟袁敞自杀、家道变故才隐居宜春。这个主张从情理上说得过去,遗憾的是,迄今没有找到可以证实这一说法的有关史料,故本人对此观点不以为然,更不敢在此妄加揣测。仔细探究有关史料却察觉,袁京隐居宜春并非偶然。《后汉书》中的《隐逸传》是人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有关隐逸群体的正史列传。《隐逸传》的增列与单设,说明东汉的隐逸群体已经具备相当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史家才改变以往将隐逸人物散记于各传的做法。《后汉书》《资治通鉴》《归潜志》有记,东汉隐逸之风大兴,隐逸群体作为“第三势力”即远离政治的政治象征,以其独特的方式主动参与到社会当中,对于保持汉末历史的稳定过渡,拥有着潜在的、不容低估的力量,对汉末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汉书》记载,隐士徐孺子曾言:“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岂料一语成谶。由此观之,袁京作为一个《后汉书》有传、且青史留名的人,其安于置身隐逸之林,应该是百川归海,自然而然。

  在这里,拙者很想探讨或厘清几个事情,与同仁共勉。如隋朝置袁州一事,杨武通是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袁京隐居宜春,到底与杨震有更多的瓜葛,还是受陈重的影响?

  隋朝袁州因袁山得名,于今有一种看法,这件事情的主导者应该是隋朝名将杨武通。对此本人不敢苟同,因为就这一观点,如今还没有看到相关证据或具有说服力的史料,仅有《太平寰宇记》云:“开皇十年,洪州都督杨武通平之。十一年置袁州,因袁山为名。”接着就是人们的推断而已。相反,其他的一些史料却可以较好地解释隋朝时袁州因袁京得名的来历。《隋书》《周书》《北史》关于杨坚的出身都一直指向弘农杨氏,乃汉朝太尉杨震的后代。《新唐书》也有记,“隋开皇中,与其友韦福嗣谋曰:‘上好用隐民,苏威以隐者召,得美官。’”因此,无论是为天下士人树立道德典范,还是朝廷从隐士中选才的政治需要,以及皇帝“好用隐民”,与杨家有历史渊源的袁京自然会进入隋文帝杨坚的视野。

  在溯源汝南袁京与宜春陈重的交往时,有的文章认为由于弟弟袁敞的案子,袁京和宜春陈重有了直接接触,于是他追随陈重来到宜春隐居于此。本人认为这一见解,现有史料不足以佐证,有点牵强附会之嫌,仅《后汉书》只有短短几个字记载了陈重与袁京家族的交往,“因郎陈重、雷义往请俊,俊不听”,而其他史料只字未提陈重与袁京的关系,所以这一观点让人难以信服,也显得苍白无力。

  然而,有些文章提及袁京辞官其好友杨震一路相送,杨震说:“宜春县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仲誉可前往。豫章太守刘祗与我私交甚密,可找他求助。”本人以为这一说法倒有可信之处。《后汉书》云:“自震(杨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还有《资治通鉴》《归潜志》及司马光诗曰:“袁安空陨涕,杨震卒蒙辜”等,都明确指出袁安与杨震乃同朝为官,一代名臣。无独有偶,杨震卒于公元124年,与袁京开始隐居宜春的时间也重叠。而《后汉书》记载的杨震“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四知拒金”的典故,不但没有淹没在历史长河的波浪里,还为不同时代所推崇和敬仰。《后汉书》称,“元初七年,郡界有芝草生,太守刘祗欲上言之,以问檀。”说明豫章太守刘祗也是确有其人,且历史时间吻合,杨震作为重臣,与刘祗相识也不会有很大的历史误差。

  至于有些文章写道:“一日,袁京徒步返京,走到自己家门前,家人却不让进去,幸好他的乳娘出门时认出了他。袁安见儿子如此穷困,执意劝他不必再去隐居。看到父亲安好,袁京重新回到袁州。”这更是毫无历史根据,因为袁京到宜春是公元117年之后的事情,而袁安早在公元92年就已仙逝,何来回家看望父亲这一说法?


  浩如烟海的史籍存在,让人类有了一面反观历史的镜子。只有去深究史料及其背后隐藏的史实,才能有正确的史识,才能明了再现历史的真相,才能让历史回忆更具说服力与吸引力。

  老百姓纪念哪个人,不会只去纪念一个与他们不相往来、无任何功业的山中隐士,而一定是因为一个人对当地有过突出的贡献、深远的影响,人们才会去为他立寺建庙、歌功颂德。翻阅大量的有关诗文,对袁京、袁山的赞誉之词俯拾皆是。明初方孝孺《高士袁京赞》曰:“紧袁之山,富春并峻,紧袁之水,严滩比清。严袁两公,东汉齐名。”赞誉袁京与严子陵、袁山和富春山、袁水和子陵滩,天下齐名。明代叶涵云认为袁京比严子陵声名更高,“汉室两伟人,千古更无比,子陵义诚高,毕竟有所倚,天子为故人,调节卧不起,客星犯帝座,光武成其美。匹夫百世师,劈空楼台起,矫矫留孤踪,先生犹贤矣。”明严嵩《晓登春台用韵》有诗曰:“双峰寂寂应相对,怅忆高人独往时。”明代钱公式知袁州府时,建袁高士祠,他在《袁州袁先生祠记》中说:“予因叹古之王侯将相,或有功地方,及生长兹土,既没而人思之,为之立祠以识不忘,又未足而即其生平所居所经之山水而艳名之,止矣。至以之名郡,似止吾浙西之严,与江右之袁,则以子陵与先生。故两人皆布衣,而两郡之名若增而重,馀鲜闻者。”明江西巡抚张铨在《宜春台眺望》咏:“昔贤栖隐处,览古倍含情。”明末清初的施闰章《袁州临发登宜春台短歌》有诗云:“千山寂寞皆培嵝,大小袁山在人口。处士翻成古郡名,古来富贵亦何有。袁生兮袁生,楼头酹尔一杯酒。”清舒位写下了《自龙游渡江辄为小诗书于船窗》曰:“袁州隐袁京,严州隐严光。逃名不逃姓,故人非故乡。”清朝诗人陈羲有诗《袁州杂题》,其中“至今山水属袁京”的意思就是,袁山、袁水、袁州都以袁京得名。

  袁京由汝南迁隐宜春城北,是时,郡末以袁州名后之人,思其节、慕其贤,因名其郡曰袁州,并名其山曰袁山。袁京凭借其掌握的知识,让中原文明、精英文化辐射到江右,并与土著文化相融合,为袁州开创了文明之春。《中国大百科全书》有记:“袁京,中国东汉经学家……后隐居于袁州郡(今江西宜春),成为仅次于严子陵的东汉颇具影响力的隐士。袁京隐逸事迹,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以其姓作为山名,曰大小袁山,郡曰袁州。”“千秋青史胜封侯。”如此厚重的历史记忆,这样的无上荣光,放在哪个地方都会让人引以为豪。

  古城记忆、文化自信。历史记忆给了袁州底气。留住根脉,绵延文明,永续古城的“根”与“魂”,是时代之声,是千年守护,更是永恒的魅力。



(来源:宜春日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4-5-14 11:10 , Processed in 0.18684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