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袁弘毅 于 2017-7-29 07:13 编辑
中统?军统?特务?汉奸?中共党员! 情报奇人袁殊
文/记者:张映武
记者出身的他曾以多重身份先后在国民党中统、军统、日方特务机构和汪伪政权任职,是公众眼中的“反动派”、“汉奸”。但抗战胜利后他却突然出现在中共解放区,人们才知道原来他是一名中共党员,是由潘汉年直接领导的地下情报人员,十几年来为党提供了大量的秘密情报。他就是袁殊。 近日,记者采访了曾与袁殊有过接触的顾雪雍同志、南京理工大学传播新闻系的胡正强教授,一探袁殊的情报工作经历。 从北伐战士到“文艺青年” 袁殊原名袁学易,1911年出生于湖北蕲春县。因家境困难,跟随母亲到上海投靠亲戚,大革命期间,他参加了北伐战争,蒋介石叛变革命后,袁殊远赴日本留学。 袁殊1925年开始向报刊投稿,因不满国民党当局的报刊主张,他决心自己办一份报纸。1930年年底,他用妻子从娘家借来的500元创办了一份名为《文艺新闻》的小报。 胡正强教授告诉记者,袁殊“创办的这份小报虽然偏重文艺新闻,但主要以‘左翼’进步人士的文章为主,上面常可看到鲁迅、瞿秋白等的文章。” 1931年2月,柔石、胡也频等五位“左翼”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为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本质,袁殊让中共在沪的代表冯雪峰化名以“读者来信”的形式,透露五位作家蒙难的消息。接着又发表了大量纪念文章,既向公众传达了这一消息,又避免了遭到国民党的破坏。 袁殊创办报纸,接触到了许多进步文人,小报的发行量也由3000份迅速上升到10000份左右。“当时的我党领导的许多进步刊物屡遭破坏,而袁殊办的这份小报却坚持发行了一年多,这跟他广泛的人脉、机智勇敢的处事风格是分不开的。”胡正强说。 从报界进入中统、军统 1931年,袁殊加入中国共产党。潘汉年指示他设法打入国民党上层收集战略情报,自此,袁殊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情报生涯。袁殊停办了报纸,通过关系结识了国民党中统的特务头子吴醒亚,担任了情报股股长。 没多久,袁殊经人介绍进入当时最大的经济新闻通讯社“新声通讯社”。后来,他改名为“袁霄逸”,成为新闻界的名人,由此认识了许多国民党的上层人员,还结识了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副领事(日本外务省特务)岩井英一。 就在一切进展顺利时,1935年,袁殊却突然被捕。原来,国民党特务从共产国际成员罗伦斯的通讯簿中发现有“袁霄逸”的联系方式。袁殊入狱后经人营救,于次年出狱。 抗战爆发后,戴笠知道袁殊是“日本通”,邀请他加入军统,袁殊请示潘汉年后得到允许,从此改名为“袁殊”。 家在常州的顾雪雍是抗战时期的一名远征军随军记者,他的舅父恽逸群与袁殊是同一战线的战友。1938年,顾雪雍在一所夜校读书,白天空闲时他常到袁殊的办公室去看报聊天,“印象中的他身材矮胖结实,十分能干。他的交际面很广,经常见到有人来办公室拜访他。他办事很讲效率,桌上贴着一张写有‘每次谈话不超过五分钟’的字条。” 据顾雪雍介绍,袁殊除了收集日本方面的情报提供给军统外,还组织了两次特别的抗日行动,一次是派人炸毁上海虹口日本海军的军火仓库;另一次是组织工人挖地道到汪伪的特工总部“76号”,企图把特工总部炸毁,不料因叛徒出卖被捕。特工总部头目丁默村打算杀掉袁殊,但他却被岩井英一救了出来。 岩井英一为什么要救袁殊呢?这就不能不提到日方的特务机关——“岩井公馆”。 主持“岩井公馆” 营救许广平 1938年4月,日本在中国建立了一个情报机构,被称为“岩井公馆”,旨在搜集中方抗战的情报。岩井英一急需招揽中国人来充当自己的情报人员,“袁殊因懂日语,又在中国各界有广泛的人脉,加上岩井英一与袁殊以前的交情还不错,于是,就想拉拢他加入这个机关。”胡正强分析说。 袁殊深感此事重大,忙向上级汇报了此事。潘汉年权衡后决定让他加入。袁殊随后以公开的“汉奸”身份加入“岩井公馆”。岩井英一对袁殊委以重任。没多久,党组织又派遣了恽逸群、翁从六两人协助袁殊的工作,进行情报的搜集和输送。 但岩井英一对袁殊到底还是存有戒心:他暗中派人监视袁殊的一举一动。顾雪雍告诉记者,袁殊外出时总有日本特务跟着。为了安全,袁殊就和恽逸群常到福州路“红灯区”去,在酒桌上讨论工作。特务们见他们两人常往这种地方跑,觉得他们生活糜烂,不会有什么反日的想法。岩井英一听后终于打消了顾虑。 “岩井公馆”设有多个秘密电台。袁殊等人主持“岩井公馆”后,定时将跟延安、重庆有关的情报抄送给上级党组织。在上海沦陷期间,延安党中央和上海地下党的电波联系也因此从未中断过。通过这部电台,他们向延安发送了许多重要的战略情报。而这些情报为抗战和保护我党人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41年,日本宪兵突然逮捕了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并将她押送到了汪伪“76号”特务机关。他们急于想知道文化界进步人士的名单及住址,在狱中对许广平严刑逼供,但许广平坚贞不屈。袁殊利用自己的关系从中斡旋,在多方努力下,最后由内山书店顺利将其保释出狱。此外,袁殊还先后掩护过潘汉年、范长江、邹韬奋等人进入根据地。 闭口不谈情报经历 抗战胜利后,戴笠准备提拔袁殊,对他委以重任。但袁殊根据组织指示已经秘密撤离了。他遣散了“岩井公馆”的人员,将机构留下的大量财产集中起来,送到西藏路的一家银行。几天后,他们避过了国民党接收人员的侦查,将这些财物全部交给了党组织。 袁殊随后将敌伪留下的枪械、弹药装了几只木船,驶向苏北解放区。戴笠此时才意识到他是中共人员,但下令通缉时已经晚了。 袁殊抵达解放区后,中共华东局的重要领导曾山亲自找袁殊谈话,考虑到各方因素,让袁殊暂时改名为“曾达斋”,重新登记入党。袁殊后来成为李克农情报部门的人员,在山东、东北、大连等地从事策反和在遣返日本军人侨民中收集情报。 新中国成立后,袁殊一直对自己的过往经历很少提及。上世纪80年代,顾雪雍曾拜访袁殊,袁殊当时已年迈多病,顾雪雍询问他:“你能否把你的经历告诉我,让我为你写本传记?”袁殊忙摇手说:“不行啊!我的经历都是党的秘密,是不能外传的。”1987年11月,袁殊在北京逝世。 (资料来源:《广州日报》2013年7月6日B9版)
袁殊
1927年袁殊北伐途中摄于皖赣边境
袁殊早期翻译的新闻学术作品
1984年袁殊(右二)与儿子曾虎(左一)以及学生们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