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沙袁氏简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5-8 10:0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弘毅 于 2019-5-9 08:33 编辑

高沙袁氏简介

高沙袁氏宗祠外景

  高沙袁氏属于湖南光五郎公支,乃光五郎公九子之中的第七子——细七郎(均让公)之长子——进现公之嫡派后裔。

  南宋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宝庆府辖区内,梅山(现在称雪峰山)侗族和五溪(现在称怀化)苗族,趁蒙古人攻克四川地区并沿长江南下进攻湖北荆襄一带,兵锋直指潭州府(今长沙)之际,起兵造反。史称——侗蛮之乱,朝廷任命——袁均让(细七郎公)为“平蛮指挥使”其两个两个儿子:进现,进琦,“为平蛮副指挥使”,率五万兵马赶赴莳竹(今绥宁县)平定叛乱。宋度宗将皇室之女下嫁袁均让之长子——袁进现为妻,以示恩宠。

  袁均让父子三人身经数十战,辗转征讨于今靖县,洪江,安江,武冈,洞口,隆回各地,纵横捭阖于雪峰山腹地,历时四年之久,基本平定梅山,五溪之地的侗族和苗族叛乱。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了蒙古大军攻克都城临安的消息,袁均让有感于南宋朝廷的厚恩,带领亲兵数万奔赴江西吉州响应丞相文天祥勤王的号召,但是,大兵还没有到达江西,就传来了文天祥兵败逃亡广东的消息,袁均让只得带兵回到莳竹(今绥宁县),据地自守,又过了三年,南宋少帝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没,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宋朝彻底终结。元朝至元二十年(公元1282年),蒙古军正式进驻梅山地区,袁均让自知无法抵挡,遂遣散大军,携进现,进琦两个儿子以及家眷,隐居于今雪峰山深处的绥宁县和洞口县交界之地的金塘,古楼一带。

  高沙袁氏为袁均让公之长子——进现公嫡派后裔,进现公娶宋皇室女赵氏为妻,生十三子,通岩,通(上山下柄),通崧,通嶽,通崙,通崟,通岑,通嶐,通嵩,通(上山下应),通崇,通(上山下尚),通巍。

  长子通岩分居绥宁县瓦屋塘上马石,先娶尹氏,生两子:仁吉,仁玉,尹氏早亡。续娶张氏,生四子:仁庆,仁忠,仁成,仁龙。

  明朝洪武十年(公元1378年),通岩公三子,仁庆公携家眷奉生母张氏与三个同母弟弟,仁忠,仁成,仁龙,迁居高沙市,后来,仁忠公分居木井(现属于洞口县花园镇),为木井袁氏一世祖,仁成公分居石磁,为石磁袁氏一世祖,仁龙公分居撑架冲,为撑架冲袁氏一世祖。仁庆公居高沙市廖水河边塘前湾,为高沙袁氏一世祖。

  仁庆公字:文敷,娶妻李氏,生四子:再亨,再衡,再斌,再逊。称四大房,人文蔚起,子孙繁茂。现有人口逾万,明清以来,为高沙本地之望族。六百多年间外迁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台湾等省市的族人后裔已达三四万之众。

  字辈排行遵从进现公祖训,为九字循环辈:光 子 公 均 进 通 仁 再 仕

  清嘉庆初年,修建祠堂于高沙市,俗称:老袁家祠堂,民国初年,在宗祠内开办新式学校,免费教授本族子弟,名为“文敷学校”。抗日战争期间,黄埔军校先迁长沙,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日军进攻长沙,黄埔军校再迁武冈县城,在高沙地区征用,马安曾八支祠,曲塘杨氏宗祠,月英萧氏宗祠,高沙市袁氏宗祠等四大宗祠作为分校,培训抗日高级军事指挥人员。宗祠被征用之后,族人集资银元一万二千余块,在高沙市快活岭的凌云阁故址修建新宗祠,名为“袁平公祠”,俗称:新袁家祠堂。并同时作为“文敷学校”新校舍。于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修建完成。民国三十四年四月,日寇侵占邵阳,兵犯武冈,意图占领芷江机场,威胁陪都:重庆。国民政府发起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战役)组织重兵在雪峰山东边的今:武冈,武阳,绥宁,高沙,江口,山门,石江,竹市一带阻击日寇,日寇在各地惨败之后,退居高沙,沿廖水河撤往邵阳,败退之前,将高沙市所有商铺洗劫一空,并放火烧街,高沙自唐宋开阜以来,到明清时期成湖南四大米市之一,清乾隆四十年,在高沙设武冈分州衙门,高沙正式成为武冈州政治,经济,商贸中心。沿廖水河修建有五里多长,一里多宽的街市,其中正街四条,偏街四条,弄巷二十余条,市民集中居住区(俗称:院子)十三个,祠堂五座,各地商人在高沙兴建的会馆,公所十一座,学校五所,庙宇,道观,桥亭二十三处,历代以来,世家大族居住的宅第,花园,庐舍二十余座,素有小南京之称,被鬼子一把大火烧成废墟。

  高沙袁氏从明朝初年迁居高沙,几百年间凭借高沙的地理优势以及族人的精明强干垄断了整个湘西南地区的桐油,生漆,猪鬃,楠竹贸易,沿廖水河一带有三个码头,一百三十多间店铺,全部在这次大火中统统化为灰烬,高沙袁氏也从民国三十四年之后,元气大伤,直到四年之后,1949年10月,高沙解放,老祠堂被政府征用改为:农机修理厂。新祠堂也被征用,改为:高沙区粮站,存放整个高沙区五个乡六七十个村所缴纳的公粮,足见新祠堂规模之大。

  2016年,经族人多方奔走,踊跃捐献,筹资两百余万,历时一年有余,在转龙庵附近再次修建新的:袁氏宗祠,落成。三进两天井,占地三千余平方,气势雄伟,庄严肃穆。宣示着,高沙袁氏的伟大复兴。

  附高沙袁氏十三世孙袁敏公简介

  袁敏,(1776---1856)又名光敏,字逊卿,号修吾。为高沙袁氏第十三世孙,嘉庆四年应武冈州童子试,中秀才,后弃学经商,秉承乃父:仕高公之遗命,兴建义学,私捐良田一百六十一亩,于廖水河边的云峰山下建造: 观澜书院。书院肇工于嘉庆十五年夏(公元1810年),落成于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历经三十四年,终于修成占地十余亩,房舍六进,建筑面积四千多平方的湘西南第一私家书院,建成之后直到民国三十四年前,所有武冈,绥宁,新宁,城步,隆回,邵阳,永州等地的读书人几乎都曾经就读过观澜书院或者在观澜书院听过课,清末以来湘西南地区的名士,魏源,郭嵩涛,曾国藩,刘铭鼎,潘锡圭,张德昌,都曾经讲学于兹。

  修吾公曾于道光十年,与同里君子,讨论在云峰山上建宝塔,以培养本地风水,孕育人才。后因资费庞大,与观澜书院兴建有冲突,于是暂时停建宝塔,一直到四十年后,光绪二年,修吾公已过世近二十年,才在其孙---袁公熙(号银河公)的主持下,修建完成。

  道光三十年,朝廷表彰袁敏办学功绩,授:例贡生。

  咸丰六年,修吾公逝世,享年八十一岁(虚岁),朝廷赠谥号:正恪。葬大水乡梓木塘村大塘曾家院子后山彭姓老坟上首虎形地。神主牌入祀武冈州乡贤祠。
高沙袁氏第二十世、修吾公七世孙:袁剑飞(谱名:再飞)敬撰

高沙袁氏宗祠先祖寝堂

高沙袁氏宗祠部分牌匾、对联

高沙袁氏宗祠戏台

高沙袁氏宗祠

高沙袁氏宗祠志

高沙袁氏历届族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4-5-14 12:26 , Processed in 0.19269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