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6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袁廷槐遗命其子 建造千圹义冢善行乡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09:0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弘毅 于 2019-4-18 08:49 编辑

袁廷槐遗命其子 建造千圹义冢善行乡里

林勇

袁廷槐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来临,今年又恰逢苍南籍慈善家袁廷槐逝世80周年,为此苍南县有关部门正在编印出版《金乡袁氏善行彰显录》,专辑将首次集中披露在我市极具特色的“袁氏千圹义冢”的图文史料。

  千圹义冢 慈善壮举

  袁氏千圹义冢,位于今苍南县金乡镇南郊的凉亭村与平阳县钱仓镇山麓向阳处两地,为民国时期金乡商人袁廷槐遗命其子所建,用以埋葬明代抗倭将士的骸骨、暴尸野外的难民以及无名枯骨,使其以入土为安。据记载,两处义冢总面积5亩多,合计整整1000圹。修建工程自1937年农历二月动工,同年秋完成。

  因为“泽及枯骨”的义举,当时地方名儒刘绍宽、陈锡琛(筱垞)、夏绍裘(克庵)等分别撰写了《袁廷槐先生墓志铭》及修筑义冢的碑志,书法家杨悌、陈翰、陈敬醒、池志澄等予以书丹。国民政府要员林森、于右任、何应钦、俞飞鹏等人也纷纷题字褒奖。

  位于金乡凉亭村的义冢现与金乡城区仅一路之隔,义冢筑有围墙,保存得十分完好,内有男圹243穴,29丈7尺见方;女圹222穴,26丈3尺见方。义冢右前方立有青石碑,碑文为夏绍裘所撰,瑞安著名书法家池志澄书写。在义冢的碑前,至今还可见历年清明时祭扫的痕迹。

  而在平阳县钱仓镇山麓的另一处义冢,名曰“漏泽园”,共535圹,直14丈、横15丈,如今则破败不堪,但在野草中,仍存留着陈锡琛撰、陈翰书的《金乡袁氏建筑钱仓义冢记》石碑。苍南县文物馆的有关负责人表示,袁氏义冢,反映了古人为善积德的理念,且有一定的文物价值,拟将其列入保护范围。

  日前,笔者在金乡镇上找到了袁廷槐的大儿媳欧阳夏莲女士。欧阳夏莲女士虽已年逾80高龄,但耳聪目明,思维清晰,她饶有兴致地讲起了公公当年经商致富及筑义冢的往事。

  白手起家 多次行善

  袁廷槐(1869—1931),名汝璋,字仲逢,一字廷槐,先祖袁邦宪明时任金乡卫副指挥使,到了其父亲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靠看风水养家糊口。袁廷槐小时候读过私塾,16岁时到永嘉(今温州市区)某商号当学徒,因“富智略,善心计”,深得老板赏识,视为经商能手。出师后又当了16年伙计,后回乡在金乡北门创办“袁义成”商行。


  当时的金乡是浙闽海上交通的重要埠头,福建商船来浙江必先停泊金乡城南海域的海口卸货,然后再将货分销到瑞安、温州、宁波等地。有一年九月,台风登陆金乡,有一艘福建兴化(今莆田市)装载桂圆干的商船,在金乡海口停泊,货物已经开始发霉,货主很焦急。袁廷槐获悉情况后,前去与货主交涉,表示愿意收购全部货物,货主大喜,就低价把货物卖给袁廷槐。

  就在这一年,市场上的桂圆干紧俏,袁廷槐对所购的桂圆干进行筛选销售,赚到了一大笔钱,淘到了他生意上的第一桶金。此后他生意越做越大,还将“袁义成”商铺的分号开到鳌江对岸的江南坊额下(今龙港镇方岩下),“南岸地本荒村,因君肆于此,居民遂聚成市”(刘绍宽语)。“袁义成商行”后来还购得近三亩地,建造洋房大楼七间、栈房一幢,广集茶叶及本地大宗山货土产出口,还联络其它商号,开通了闽、沪等地轮船,经营规模辐射杭州、上海、宁波、温州等沿海城市,成为当时平阳(含今苍南)和闽北一带最大规模的商行。

  1916年,袁廷槐母亲80大寿,其母提出把做寿的钱用来修路,造福百姓,袁廷槐遵从母命,买来青石板铺路,独资兴建金乡玄坛庙至南门的街道,长二百五十丈,就是现在的金乡卫前大街,使全城百姓摆脱了下雨天泥泞崎岖的行路难,刘绍宽为此撰写了《卫前筑路记》,盛赞袁氏善举厚德。

  而在平时,袁廷槐对人常怀一颗善心。1926年,袁廷槐为迎接母亲九十大寿,在卫前大街兴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护萱楼”。盖护萱楼的过程中,有一个偷木头的故事至今仍在金乡广为流传。由于盖楼需要,袁家买了很多上等的木材堆在院子里。夜间,有人过来偷木头,被袁廷槐发现了。当时他只要一喊“抓贼”,众人跑出来,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小偷抓住。但他考虑到天很黑,如果小偷被惊动,慌忙逃走,稍不留神,木头就会滚下来而将他压伤。于是袁廷槐轻轻地走过去对小偷说:“如果你需要木头,明天白天尽管来背就是,夜里天太黑了。”小偷听了,羞惭地离开。

  遗命修冢 惊动朝野

  1930年,62岁的袁廷槐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把三个儿子袁秉根、袁秉均、袁秉伦叫过来,吩咐他们在他死后一定要办好两件事情:

  一件是修“义冢”。金乡是明时抗倭的主战场之一,境内有着初建于明初洪武年间的金乡卫城,由信国公汤和亲临监建,是中国东南沿海的抗倭名城,袁廷槐先祖袁邦宪就任过明代金乡卫副指挥使。当年无数爱国将士拼死杀敌,为国捐躯,葬于当地。但掩埋先烈遗体的坟墓,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冲蚀后,大多已经破败不堪。修义冢就是要把金乡城郊明代抗倭将士暴露在外的遗骨重新集中安葬。

  另一件是修“布施坟”,将当时社会上孤苦人家无力安葬的遗体以及路边无人认领的尸骨等进行集中安葬。为了保障这修义冢的费用,袁廷槐出巨资在鳌江镇上设立“义生”分号,提取利息所得,作为修坟专项资金。他还特别嘱咐三个儿子,他死后先停尸不葬,要等儿子将义冢修好后,再将他下葬。

  1931年,袁廷槐去世后,袁家又遭变故,家道败落,全家过起了清贫生活。但袁秉根、袁秉均、袁秉伦没有忘记父命,1937年春,他们首先在金乡凉亭村修义冢465圹,将散落在荒郊野外的抗倭将士尸骨重新安葬;同年秋,他们又到钱仓山麓购置土地3亩有余,修筑了“漏泽园”布施坟,用以埋葬暴尸野外的穷人,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规模达到上千圹的义冢,感动了地方名流,惊动了政府。刘绍宽在其撰写的袁廷槐墓志铭里,把袁廷槐的才识比作善经商、有德行的“陶朱公”范蠡,并称“最服其才识,谓其不致儒业,侧身士林,固为识时俊杰。即习商而使生长都会,亦可修计然之术,名显一世。乃僻处下邑,挟其积居之才,特知名瓯闽间,以赀雄乡里,岂非其才之未竟所用?”并铭之曰:“海通以来重商战,役物规时征贵贱。智取术驭心计工,日出不穷惟机变。术虽应变道则常,入侍庭闱心眷恋。门内孝友称怡怡,惠及枯骨四乡遍。从来仁智难兼擅,为荡为愚皆错偭。君才肆应德不暇,薄敦懦立世可劝。……”

  当时平阳县长徐用闻知袁氏的义举,为之题辞“潜德众光”,将袁廷槐事迹上报省里,时任浙江省长的祝绍周相继题联“公墓表前徽,泽及枯骨;孝心承先志,望重名山”,并将袁氏兄弟的事迹呈报中央,加上袁廷槐弟子陈子玉在上海经商时大力宣扬,导致了当时国民政府要员纷纷题词赞誉,如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词“好善可嘉”,监察院长于右任题词“仗义轻财”,此外,当时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何应钦、交通部长俞飞鹏等分别有“作善降祥”、“望重乡闾”题词。

  如今每当清明时节,袁家后代子孙总是不忘祖训,由长辈牵头,每家凑份子,修理金乡的“义冢”和钱仓的“布施坟”。在采访时,袁廷槐之孙袁法加还特别提到,钱仓的“布施坟”由于离家远,目前已经年久失修,当地有人在墓区里种上了杨梅等果树。袁家有意修墓,却因此遇到阻力,希望有关方面给予支持。

(来源:百度知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09:52: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弘毅 于 2019-4-18 08:49 编辑

袁氏义冢
    两天前,在《金乡志》办公室,好友林勇先生手里有一件"宝贝"------民国时期的许多名人政要为袁廷槐先生题字手迹合订本, 王德科老师叫我拿照相机把它拍落来。翻阅手中的资料,上面有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字"好善可嘉",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题字为"为善最乐",行政院长汪精卫题字为"康宁全德",监察院长于右任题字为"仗义轻财",还有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何应钦,交通部长俞飞鹏,浙江省政府主席祝绍周以及平阳县长徐用等都分别题字。本博不由心生疑惑,袁廷槐不过是民国时期金乡一普通商人,林森,蒋介石,汪精卫,于右任,何应钦,俞飞鹏等一干民国政府要员为何给他像赞题字?这背后隐藏着一段什么样的历史呢?( 以下文章是网摘转载 )



    一、首创"袁义成"商号
   
    故事要从袁廷槐的家族开始。袁的祖父是明朝抗倭将士的后裔,先祖曾担任卫城首任副指挥使。到了父亲这一代,已是家道中落了,父亲只能靠给别人看风水赚一些钱糊口。据记载,袁廷槐(字济吉)于1869年出生,是长子,还有一个弟弟。小时候的袁廷槐接受私塾教育,熟读诗书,16岁时,家里无力再供他读书。袁很懂事地选择弃学,经人介绍到温州某商号当学徒,一晃八年过去,他又回到金乡,此时的袁廷槐已非任人驱使的学徒,而是一位见识不凡的商业才俊了。袁廷槐在金乡北门大街开了一间店铺,经营货物,并给店铺取名为"袁义成"。

    金乡地处沿海,是浙闽咽喉之处,许多福建商船来浙江必于此停泊卸货,然后从金乡将货物销售到瑞安、温州等地。有一年九月,台风登陆金乡,一艘从福建兴化运往北方的商船,满载着龙眼、荔枝等时令水果货物,为避免台风,就在停泊金乡海口避风,可是,几天过去了,台风缓缓不走,商船的老板慌起来,因为没有保鲜设备,如果时间停留太久,水果会烂掉,那时就血本无归了。袁廷槐获悉情况,商人的精明就体现出来,他去与商船老板见面,表示愿意收购全部货物,老板大喜,就以半卖半送把整船的水果卖给他。袁廷槐通过自己的销售渠道,将水果转销到温州、瑞安等内地,结果他赚了一大笔。

    袁的经营货物生意越做越大,为了扩大业务,他将"袁义成"商铺的分号开到鳌江对岸的方岩下(就是现在的龙港镇),原来这里是一片荒村,"袁义成"分号开下来后,这里就形成一条闹市。如今龙港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可谁知道,民国时期的金乡商人袁廷槐早就在此开拓经营。

    经过几年辛苦积累,袁廷槐经营得法,"袁义成"商号名气越来越大,袁氏成为金乡的大户人家,商号极盛之时,拥有三十多位学徒。
   
    二、青石街、义冢和"布施坟"

    二十世纪初,中国大地上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袁廷槐虽为一介商人,却没有忘记民生忧患,一边经商,一边不断地做善事。

    当时的"卫前大街"年久失修,虽说称"街",实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路,一到下雨天,便泥泞难行,给金乡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1916年,袁母八十岁寿辰,袁廷槐为表孝心打算给母亲风光"做寿"。可这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劝儿子将准备"做寿"的费用拿出修卫前街的泥路,造福全城百姓。袁廷槐遵从母命,将750米长的卫前街全部翻修,并买来最好的青石板铺在路面,全城的居民从此免遭雨天路途泥泞之苦,袁的义举一时轰动金镇,成为街巷美谈。

    在袁六十二岁之时,可能知道寿命不长了,他将三个儿子叫到床前,交代他们务必要完成两件遗愿:一是修"义冢",即把金乡城郊埋葬明代抗倭将士的义冢重新修理;一是修"布施坟",即把社会上孤苦人家、无力安葬的遗体,以及路边无人认领的尸骨等收集起来安放在"布施坟"内。

摄于1940年的苍南县金乡镇南郊凉亭村的袁氏义冢

摄于1940年的平阳县钱仓镇山麓向阳处袁氏义冢全景图

    为了使这浩大的工程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他吩咐徒弟和儿子将家里资产所得的利息作为修坟专项资金。他还嘱咐后人,在他去世后先停尸不要安葬,等儿子们将交代的事情办好了,再下葬。

    1931年,袁廷槐去世,他的大儿子袁秉根(字植民),二儿子袁秉均,小儿子袁秉伦(字植伦)不敢丝毫懈怠。他们遵嘱父命在金乡凉亭村修冢465圹,将散落在荒郊野外抗倭将士尸骨收拾进坟内;他们又到钱仓山麓购置土地,修冢535圹,两地合计达到1000圹,几月奔波,袁氏三兄弟终于完成父亲的遗愿,让将士安息,孤骨入冢。袁氏三兄弟择日下土安葬父亲,当日,震动了整个金乡城。现今在金乡古城文物办公室编写镇志的70多岁的老先生对笔者说,还清晰记得当时袁家安葬父亲的情景。

    三,蒋委员长亲自题字

    金乡袁氏三兄弟的义举惊动了时任平阳县长徐用,特别是袁廷槐济世众生的善举让徐用感动,他亲笔为袁廷槐老先生题字"潜德众光";后来徐用又将袁廷槐的事迹上报浙江省,时任浙江省省长祝绍周也称道不已,欣然题字"公墓表前征泽及枯骨;孝心承先志望重名山",并将袁廷槐以袁氏兄弟的事迹呈报国民党中央。

   恰好袁廷槐先生的弟子陈子玉也在上海经商,他与一些国民党要员关系很好,也将老师袁廷槐的事迹在他们中间广为宣扬。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以及汪精卫,何应钦等国民党高层政要获悉了金乡袁家的义举,也都给予袁老先生题字纪念。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字

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和汪精卫题字

于右任和何应钦题字

交通部长俞飞鹏和浙江省政府主席祝绍周题字


平阳县长徐用题字

    袁氏兄弟将蒋介石等名人题字的真迹汇集,连同温州府中学监督刘绍宽撰稿,以及在国家民政部任职的同乡人杨悌书写的墓志铭等一并装订成册,并印刷十几本副本发送到厦门,上海,福州等袁廷槐亲朋好友手里保存。
   
    四、寻找真迹后面的故事
   
    2004年4月8日,笔者来到金乡卫前大街第八巷的袁植伦家里,袁家后门有六间极具西洋风格的房子,双层结构,青砖砌墙,墙面镂刻着"诗礼家风旧,护荫长春园"等对联。房子里面雕梁画栋,古香古色,虽是门庭冷落车马稀,却仍可窥见昔日的奢华。

    袁廷槐先生第四代子孙袁敏接待我们,他才三十出头,现在金乡经商,知道我们的来意后,他说手迹现在温州保存,他本人对曾祖袁廷槐的事迹自己了解不多,只知道两件大事,一是原来整条卫前大街的青石板路是他曾祖出资修建,金乡老一辈人无不知;还有就是他留下遗嘱,吩咐爷爷三兄弟出资修理金乡抗倭将士的"义冢"和钱仓(现属平阳管辖)的"布施坟"。至于民国名人给曾祖题字一事,他也不清楚,不过他奶奶和大姑妈还在,她们应该见过曾祖,知道曾祖的一些事情。

    为了看到真迹,4月10日,我与金乡网站站长陈振旭同志驱车来到温州,找到袁廷槐第四代孙女袁湘芸,眼前的她气质高雅,隐然有大家闺秀风范。据她介绍,大学毕业后就在温州某医院工作。袁湘芸热情地接待我们,并小心地向我们出示了真迹。可能是年代的久远缘故,真迹原件有些发黄,但是看起来还很问好。

    谈起曾祖袁廷槐先生,袁湘芸说没有什么印象,有关曾祖的事迹以及怎么会引起当时民国名人的注意,她也不是很清楚,父亲也没有详细对她讲过,因她在浙江大学历史系学的是档案管理专业,爷爷和父亲才郑重将唯一幸存手迹交给她保管。

    为了了解真迹背后的故事,4月11日,笔者在金乡找到了袁廷槐的大儿媳妇欧阳夏莲女士以及刚从杭州回家祭祖的女儿袁兰仙两人,欧阳夏莲女士已经80多岁了,但是,看起来精神很好。他是袁秉根(植民)的妻子,袁氏三兄弟,现在仅存袁廷槐的小儿子袁植伦,其它的人大多作古了。

    讲起名人的真迹,她们还记得很清楚,文革时期,社会上大兴"破四旧",保存在袁家的真迹也红卫兵抄家过程中已经遗失了。欧阳夏莲女士还记得,"文革"时期发生的一件事情,平阳县红卫兵从昆阳一户人家里抄出来一本真迹手册的副本,原来这户人家主人是袁廷槐先生的学生,曾经在"袁义成"商号当过学徒,也保存了一本真迹的副本,据说他很怀念老师,一直以来将副本放在枕头下,睡觉才安心。现在副本被红卫兵抄出来,引起轩然大波,在那个年月,胆敢保存蒋介石等国民党人的手迹,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这本副本就被红卫兵当作"成果"在县城展览,后来这副本不见了。红卫兵曾到过金乡向袁氏后人调查此事,但是没有什么结果,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文革"结束后,金乡袁家向分布在上海、杭州、厦门、福州、温州等地的袁廷槐老先生的门生故旧询问真迹之事,可是他们大多已经去世,后辈也不了解上辈发生的事情了。

    还好袁廷槐老先生的表兄家里还保存一本真迹副本,表兄名叫张朋,袁秉伦先生就从张朋的后人手里索回,这副本就是现在保存在他孙女袁湘芸手里。
   
    五、爱心的"接力长跑"

    如今,袁廷槐老先生子孙满堂,他的后人有的从政,有的经商,他们事业大多成功,记者了解到,袁廷槐先生的后人一直继承先人的遗志,还在社会上不断做善事。

    袁敏说,每年,由老一辈发起,儿子、孙子每家摊派,不足部分由老人自己拿出积攒的钱来凑,他们把筹集到的钱全部用于修理金乡的"义冢"和钱仓的"布施坟",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几十年下来也不知道花了多少钱了。

    袁敏说,他们兄弟也都乐意出这样钱,因为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后人应该对得起先祖,何况这也是做好事,人做了好事,心里就会平安。

    就在我们采访欧阳夏莲老人后,她还说,这几天又要向子孙凑钱去修坟,因为有人告诉她,金乡"义冢"旁边草长的很高了,有些坟墓出现破裂,急需要修理。

(来源:夏正华的博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4-5-14 19:20 , Processed in 0.20548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