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6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丰城县地名志》中的袁氏集居村及研读——袁如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25 10:1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平 于 2019-3-26 07:56 编辑

《丰城县地名志》中的袁氏集居村及研读
——鳌公三十世孙粟岗裔湖北襄阳姓氏学者袁如启


  丰城建县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沿革至今名称时有更改,依次为富城、丰城、广丰、丰城、吴皋、富州、丰城,以“丰城”命名时间最长,别名剑邑、剑城。 公元1985年9月编篡《丰城县地名志》时,丰城县辖一镇,三十二个人民公社。

  丰城市位于江西省中部,赣江中下游地区,鄱阳湖盆地南端,东临进贤、临川、南连崇仁、乐安、新干,西接樟树、高安,北毗新建、南昌。公元198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丰城市为江西较具实力的县市之一,2015年8月22日,第十五届

  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名单揭晓,丰城市排名全国第78位。

  综观《丰城县地名志》中各姓氏村源流,来自全国各地。有西汉时自南方迁来立村者,有三国时、有东晋时、有隋大业间、有唐朝时期迁来立村者;大多属两宋时期迁来立村者,元、明、清时期均有迁来立村者。

  一、《丰城县地名志》中各袁氏集居村标准地名
  (一)剑光镇标准地名(无袁氏)
  (二)河洲人民公社标准地名(8村有袁氏)
  【小桥大队】
  小桥袁,在河洲南1.3公里公路东侧。63户,362人。清乾隆间(1736~1795年),袁氏由境内南边袁家迁此,建村于排溃道小桥边。(属咀塘南边袁家系)
  【津头大队】
南边袁家,在河洲东3.8公里田畈间。37户,193人。明万历间(1573~1620年),袁氏由境内叫咀塘迁此。建村于三房袁家村南,故名。(属咀塘袁家系)
  六  房,在河渊东3.7公里田畈中。12户,68人。袁氏于明万历间(1573-1620年)由境内叫咀塘迁此。以在房族中  居第六房得名。(属咀塘袁家系)
  【淇湖大队】
  门楼村,在河洲东4.2公里淇湖南岸。35户,218人。明万历间(1573-1620年),袁氏由境内十甲叫咀塘迁此,以村口建有大门楼而名。(属咀塘袁家)
  大夫袁家,在河洲东4.4公里淇湖南岸。28户,153人。明万历间(1573-1620年),袁氏有名大夫者,由境内叫咀塘迁此,故名大夫袁家。(属咀塘袁家)
    三房袁家,在河洲东8.5公里淇湖南岸。36户,224人,明万历间( 1573-1620年),袁氏后裔第三房由境内十甲叫咀塘迁此。(属咀塘袁家)
  七甲村,位于河堋东4.5公里淇湖南岸。57户,326人。明万历间(1573~1620年),袁氏由境内十甲叫咀塘迁此,以当时建制属第七甲得名。(属咀塘袁家)
  十甲袁家,又名叫咀塘袁家,在河洲东5公里淇湖南岸。117户,570人。明初,袁氏由老袁坊(今属袁渡公社)迁此,以当时建制属第十甲得名。(属袁坊村系)
  【荷塘大队】
  位于公社南部。驻地路边村。有3个自然村,6个生产队,239户,1228人。耕地1410亩,种水稻为主。以原驻地荷塘黄家得名。建国前夕属石滩乡,建国初期属荷塘乡,1958年为荷塘大队,1961年分为牌楼、路边两个大队,1969年与金郭、桥李、罗坊大队合并为荷塘大队,1971年分出罗坊大队余为荷塘大队,1972年又分出金郭,桥李大队余为今荷塘大队。(注:早期袁氏分迁至后港袁家,上袁,下袁,天井袁家,石溪山等地)(荷塘罗家园村始)
(三)圳头人民公社标准地名(1村有袁氏)
  【剑泉大队】
  后港袁家,在隍城西偏北5.2公里马鞍岭下。23户,116人。袁氏于南宋开禧元年( 1205年)由荷塘袁家(今属河州公社)迁此,以村后有一小港得名。(属荷塘村系)
  (四)同田人民公杜标准地名(2村有袁氏)
  【钞塘大队】
  沙塘袁家,在长塘西5.5公里小丘上。27户,121人。袁氏于元至元时(1264~1294年)由九江迁此。(沙塘袁家始)
  袁  家,在长塘西偏南7公里药湖南岸。24户,130人。袁氏于宋淳祐时(1241-1252年>由豫章西山畲牟迁此。(袁家村始)
  (五)湖塘人民公杜标准地名(无袁氏)
  (六)梅林人民公社标准地名(无袁氏)
  (七)董家人民公社标准地名(无袁氏)
  (八)段潭人民公社标准地名(无袁氏)
  (九)尚庄人民公杜标准地名(无袁氏)
  (十)袁渡人民公社标准地名(22村有袁氏)
  袁家渡,自然镇,公社驻地,在县城东30公里赣抚平原西干渠两岸。339户,932人(其中城镇人口795人)。元朝中叶,袁氏由境内袁坊迁此。嗣后夏氏迁入,清初形成为集镇,每逢农历一、四、七日当圩。解放前南北两岸靠渡船沟通,故有袁家设之称。1949年于渡口架一木桥,现改建为长30米、宽8米的钢筋混凝土挢。街道南北走向,混凝土路面。沿街驻有公社管委会,供销社及其各部门,银行营业所、税务所,邮电所,公社卫生院等单位。近些年来兴建起了一批楼房,集镇面貌焕然一新。(属袁坊村系)
  【河垄大队】
  河垄村,大队驻地,在袁家渡南0.5公里田垄中。137户,662人。元朝中叶,袁柏相由境内袁坊村迁此。以立村子集旁田垄中得名。(属袁坊村系)
  沙皮塘,在袁家渡南l公里田畈中。47户,230人。宋末,袁氏由境内蓝家渡迁此,因村前有一沙塘而名。(属蓝家渡系)
  【青围大队】
  蓝家渡,在袁家渡西北3.6公里总干渠南岸。34户,169人。袁氏于唐初由境内马路口(巳废)迁此,以村后渡口溪水常呈深蓝色得名。(马路口至蓝家渡村始)
  【新湖大队】
  东  垣,在袁家渡北3公里总干渠南岸。141户,740人。宋末,袁氏由境内马路口村(早废)迁此。以村处西垣东得名。(马路口至东垣村始)
  丁  垣,在袁家渡北2.5公里田畈中。45户,230人,清同治间(1862~1874年),袁氏由境内大垣村迁此,立村子丁家坟侧,故名。(属大垣村系)
  坪  上,在袁家渡北2.5公里田畈中。27户,149人。唐朝中叶,袁氏由境内蓝家渡迁此,以村处草坪上得名。(属蓝家渡系)
  大  垣,在袁家渡北2.3公里田畈中。141户,706人。宋朝中期,袁氏由坪上迁此,以人口发展快,很快成大村得名。(属蓝家渡系)
  【涂坊大队】
箭下村,在袁家渡西南2.7公里小溪北岸。33户,172人。清初,袁氏由境内泉田村迁此。以立村于琦楼下首得名。(属袁坊村泉田系)
  【新华大队】
  陈家垣,在袁家渡北l公里田畈中。1ZI户,576人。明崇祯间(1628~1644年),袁氏由境内四甲村迁此。因村前有陈旧垣墙而名。(属四甲村系)
  四甲村,在袁家渡北0.7公里田畈中。85户,432人。明万历间(1573~1620年),袁氏因避乱由河南省徙此。以在旧都图制下属四甲得名。(四甲村始)
  八甲村,在袁家渡东偏北0.5公里西干渠北岸。42户,203人。明万历己未年(1619年),袁氏由境内四甲村迁此。因在旧都图制下属八甲而名。(属四甲村系)
  【袁坊大队】,位于公社东南部半丘陵半平原地区。驻地袁坊,有17个自然村,25个生产队,535户,2883人,耕地3390亩,林地96亩,种水稻为主。建国前夕属袁渡乡,建国初期属建国乡,1958年为袁坊、张坪、河洲大队,1968年合并为今袁坊大队。
  袁  坊,大队驻地,在袁家渡南偏东1.6公里铁路北侧。173户,789人,北宋祥符间(1008-1016年),袁涣隐由贵州省迁此。(袁坊村始)
  旸岭下,在袁家渡南1.3公里旸岭东坡。39户,193人。袁氏于清初由境内袁坊迁此。(属袁坊村系)
横巷口,在袁家渡南1.6公里铁路北侧。28户,118人。明末,袁氏由境内袁坊迁此,因建村者由老居横巷巷口迁出,故名。(属袁坊村系)
  蔡家山,在袁家渡南2.3公里小丘上。11户,70人。袁氏于明初由今白土公社栗树下迁此,村处蔡家山旁。(蔡家山村始)
  【泉田大从】
  西源村,大队驻地.在袁家渡西南3.5公里乌鱼山南坡上。128户,696人。明末,袁先文由境内袁坊村迁此,以村西有一水泉得名。(属袁坊村系)
  下泉田,在袁家渡西南2.5公里山坡上。38户,171人。明末,袁氏由境内袁坊村迁此。以村南泉水可灌农田得名,后其上首又建一泉田村,故分称下泉田、上泉田。(属袁坊村系)
  上泉田,在袁家渡西南2.5公里山坡上。18户,98人。清初,袁氏由境内袁坊村迁此。(属袁坊村系)
  【河塘大队】
  河塘村,大队驻地,在袁家渡南偏东4.5公里贯龙庙山南坡。41户,214人。袁氏于唐代由浙江省迁此,以村前有一池塘得名。(河塘村始)
  新坊村,在袁家渡南偏东3.3公里虎山南坡。78户,384人。明初,袁氏由境内袁坊迁此,因系袁坊的新居,放名新坊。(属袁坊村系)
  【太平大队】
  太平村,大队驻地,在袁家渡南5.5公里小丘旁。63户,325人。袁氏于明代由境内大桥迁此。为祈后裔吉祥,故名。(太平村始)
  大桥村,在袁家渡南4.66公里田畈中。56户,306人,袁氏于元代由境内袁坊村迁此,立村于大石桥旁。(属袁坊村系)
  (十一)曲江人民公社标准地名(无袁氏)
  (十二)小港人民公社标准地名(3村有袁氏)
  【上袁大队】,位于公社西南部。驻地下袁。有3个自然村,7个生产队,239户,1350人。耕地2926亩,以种水稻为主。建国前夕和建国初期均属梅岗乡,1958年为上袁、下袁、张家三个大队,1963年合并为上袁大队,1968年与地埂大队合并为上袁大队,1973年分出地埂大队余为今上袁大队。以原驻地上袁得名。(属荷塘村系)
  下 袁,大队驻地。在小港口南偏西6.8公里排渍道旁。77户,641人。宋朝中期,袁氏由荷塘(今属袁渡公社)迁此。后村分为二,依地势分别称上袁、下袁。(属荷塘村系)
  上 袁,在小港口南偏西6.7公里赛头圩田畈问。37户,232人。(属荷塘村系)
  【地埂大队】
  地埂村,大队驻地。在小港口南偏西8公里淇湖圩北部地埂上。109户,863人。宋朝中期,袁氏由荷塘(今属袁渡公社)迁此。(属荷塘村系)
  (十三)筱塘人民公社标准地名(无袁氏)
  (十四)白土人民公社标准地名(7村有袁氏)
  【中山大队】
  钟家坑,大队驻地。在白土圩东北4公里处。145户,719人。明万历七年(1579年),袁丽利由今袁渡公社西垣迁此。居原钟氏旧宅,沿用原村名。(钟家坑村始)
  黄塘村,在白土圩东偏北4.2公里山脚下。22户,123人。明崇祯二年(1629年)。袁本玺由境内钟家坑迁此。以村前池水呈黄色而名。(属钟家坑村系)
  袁 家,在白土圩北1公里田垄中。57户,310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袁兆叩由湖茫村(今属段潭公社)迁此。(湖茫至袁家村始)
  【波垄大队】
  波垄袁家,在白土圩北1.2公里田垄中。82户,384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袁光辉由今袁渡公社肠岭村迁此。(波垄袁家村始)
  【雷家大队】
袁家桥,在白土圩西南2公里小港桥头。15户,80人。明天启六年(1626年),胡秀堂由境内郭里村迁此。立村于原袁氏旧宅,村名沿用。(袁家桥村始)
  【屯溪大队】
  桥头袁家,在白土圩南偏西3公里小溪北岸。14户,73人。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袁瑞继由境内泉塘村迁此。立村于屯溪桥头,故名。(桥头袁家村始)
  【岗霞大队】
  枧 上,片村,在邓家大队境内。系袁家、嵇家两个自然村的总称。因境内小溪上架有一水枧而名。(袁氏?)
  (十五)泉港人民公社标准地名(无袁氏)
  (十六)拖船人民公社标准地名(1村有袁氏)
  【宋坊大队】
  袁 家,在拖船埠西南2.5公里铁路旁。22户,146人。元至元间(1335~1340年),袁先相由新建县徙居荷塘(今河洲公社境内)再迁此。(先相袁家村始)
  (十七)张巷人民公社标准地名(无袁氏)
  (十八)孙渡人民公社标准地名(无袁氏)
  (十九)石滩人民公社标准地名(无袁氏)
  (二十)荣塘人民公社标准地名(3村有袁氏)
  【荣木大队】
  周袁吴,在荣塘北偏东3.5公里田畈间。50户,302人。明朝中叶,吴氏由崇仁县迁此。以周氏,袁氏、吴氏共居一村得名。
  【天井大队】
  袁 家,在荣塘西南5公里田畈间。50户,225人。袁氏于明代由荷塘(今河洲公社境内)徒此。(属荷塘村系)
  【芳田大队】
  天井片村,在公社西南部。系天井大队的社梅村、店下、圳上、山头杨家、袁家、新杨家和张坊大队的张坊、巷口、太阳山、南边、杨乐贤及江下大队的江下、花树下、墙背、塘边共15个自然村的总称。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因其中心庙上处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见不到四周景物,如坐井观天,故名。(袁氏属荷塘村系)
  (二十一)桥东人民公社标准地名(无袁氏)
  (二十二)杜市人民公社标准地名(无袁氏)
  (二十三)淘沙人民公社标准地名(1村有袁氏)
  【黄并大队】
  袁家洲,在淘沙北偏东1.5公里田畈中。55户,295人。明中期,袁氏由老袁坊(今属袁渡公社)迁此。因建村于形如渊地的土坪得名。(属袁坊村系)
  (二十四)秀市人民公社标准地名(无袁氏)
  (二十五)洛市人民公社标准地名(无袁氏)
  (二十六)老圩人民公社标准地名(1村有袁氏)
  【石溪山大队】
  石溪山,在漆家圩北3.9公里石头溪畔小山上。33户,138人。明中期,袁茂宽由荷塘袁家(今属河洲公社)迁此。(属荷塘村系)
  (二十七)荷湖人民公社标准地名(1村有袁氏)
  【南江大队】
  袁 家,在荷湖东偏北3公里田畈上。39户,176人。元泰定间(1324~1328年),袁善宝由南昌县三江口徒此。(三江口至袁家村始)
  (二十八)罗山人民公社标准地名(无袁氏)
  (二十九)希望人民公社标准地名(1村有袁氏)
  【新丰大队】
  下炉田 ,在坪坑南偏西7.2公里山腰上。25户,122人。明正统七年(1442年),袁玉澜由桥头村(今属石江公社)徒此。地处上炉田下首。(属桥头村系)
  (三十)铁路人民公社标准地名(5村有袁氏)
  【铁市大队】
  上 合,在铁路头南0.8公里丰水西岸田畈中。47户,270人。明天顺间(1457~1464年),甘氏由社里村(今属荷湖公社)徙此。邵氏,杨氏,袁氏相继迁入。因多姓合居于丰水上游地域而名。(上合袁氏始)
  新 居,在铁路头南l公里丰水西岸田畈中。13户,63人。1935年,袁氏由上合徙此立新居。(属上合袁氏)
  【杨家坊大队】
  斋家墓,在铁路头北偏东4.7公里小山坡上。连袁氏共22户,116人。明永乐间(1403~1424年),陈氏由后贯陈家(今属荷湖公社)徙此。村前有一吃斋道人墓地,故名。(斋家墓袁氏始)
  【浩元大队】
  袁 家,在铁路头东北3.3公里田畈中。8户,40人。清同治间(1862~1874年),熊氏由境内熊家坊迁此。居原袁氏旧宅,沿用旧村名。
  【向阳大队】
  下后山,大队驻地。在铁路头东南6公里公路东侧。25户,128人。北宋景德间(1004~1007年),袁惟颜由崇仁县枫林迁此。村居后山下首。(下后山村始)
  (三十一)石江人民公社标准地名(5村有袁氏)
  桥 头,自然镇,公社驻地,在石头港西岸山脚下,北距县城43公里。连兰家园,堆上两个自然村共47户,247人。南宋末,袁氏由七甲里(今属河州公社)迁此。以定居于桥头得名。1978年开街。街道南北走向,每逢农历三、六、九日为圩集日。沿街驻有公社管委会,供销社,粮管所,食品组、竹木检查组,公社卫生院,中学、农机厂,农机站等单位。共有非农业人口246人。(桥头村袁氏始)
  【培庄大队】
  高 湖,在桥头东1.5公里高山上。11户,56人。清嘉庆间(1796~1820年),袁氏由炉田(今属希望公社)迁此。村前农田四面环山,春夏之交常积水成湖,故名。(高湖村始)
  双龙坑,在桥头东偏南1.5公里田垄中。5户,20人。袁氏于清乾隆间(1736~ 1795年)由境内桥头迁此。以村处两座龙形小山间得名。(属桥头村系)
  言 毛,在桥头东偏南2.2公里中华山山腰上。5户,27入。清道光间(182l~1850年),袁氏由境内桥头迁此。(属桥头村系)
  合 秋,在桥头东偏南2公里竹林中。9户,49人。清道光十年(1830年),袁氏由境内桥头迁此。因有灰鸽飞栖屋梁,得名鸽秋,后演化为合秋。(属桥头村系)
  (三十二)蕉坑人民公社标准地名(2村有袁氏)
  【曲源大队】
桥 上,在蕉坑西偏南2.3公里小溪边。70户,330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袁德胜由乐安县谷港徙此。因定居于石拱桥上首而名。(桥上村始)
  【石桥大队】
河 上,在蕉坑北偏西3.7公里田畈旁。15户,114人。元末,潘氏由乐安县茅栗山徙此。后有袁、范、罗氏迁入。村旁湖水四季清澈,宛如天上银河,原名银河村,后简称河上。(河上袁氏始)
  (三十三)上塘人民公社标准地名(无袁氏)
  合计袁氏村:63个村

  二、丰城县袁氏迁移之研究

  据《中华袁氏通用世系》曰:载止公元2008年丰城巿袁氏总人口24550人;汉
族24548人,其中男13436人,女11112人;少民族2人。绝大部分集中居住在《丰城县地名志》所载六十三个袁氏村中,还有部分散居住在城镇和其他村。细究其溯源,和其他姓氏一样,也是多地区迁徙而来。如丰城学者言,在丰城姓氏人口中,唐朝及以前入籍者属原居民,两宋时期大量迁来者及以后迁居者属新居民。


  (一)最早迁入丰城的袁氏


  1.唐朝时期迁入者


  (1)袁渡人民公社青围大队 蓝家渡,在袁家渡西北3.6公里总干渠南岸,34户,169人。袁氏于唐初由境内马路口(巳废)迁此,以村后渡口溪水常呈深蓝色得名。


  (2)袁渡人民公社新湖大队 坪  上,在袁家渡北2.5公里田畈中。27户,149人。唐朝中叶,袁氏由境内蓝家渡迁此,以村处草坪上得名。


  (3)袁渡人民公社河塘大队 河塘村,大队驻地,在袁家渡南偏东4.5公里贯龙庙山南坡,41户,214人。袁氏于唐代由浙江省迁此,以村前有一池塘得名。


  2.宋朝时期迁入者


  (1)铁路人民公社向阳大队 下后山,大队驻地。在铁路头东南6公里公路东侧。25户,128人。北宋景德间(1004~1007年),袁惟颜由崇仁县枫林迁此。村居后山下首。


  (2)袁渡人民公社袁坊大队 袁  坊,大队驻地,在袁家渡南偏东1.6公里铁路北侧。173户,789人,北宋祥符间(1008-1016年),袁涣隐由贵州省迁此。


  (3)袁渡人民公社新湖大队 大  垣,在袁家渡北2.3公里田畈中.141户.706人.宋朝中期,袁氏由坪上迁此,以人口发展快,很快成大村得名。


  (4)小港人民公社上袁大队 下 袁,大队驻地。在小港口南偏西6.8公里排渍道旁。77户,641人。宋朝中期,袁氏由荷塘(今属袁渡公社)迁此。后村分为二,依地势分别称上袁、下袁。上 袁,在小港口南偏西6.7公里赛头圩田畈问。37户,232人。


  (5)小港人民公社地埂大队 地埂村,大队驻地。在小港口南偏西8公里淇湖圩北部地埂上。109户,863人。宋朝中期,袁氏由荷塘(今属袁渡公社)迁此。


  (6)圳头人民公社剑泉大队 后港袁家,在隍城西偏北5.2公里马鞍岭下,23户,116人。袁氏于南宋开禧元年( 1205年)由荷塘袁家(今属河州公社)迁此,以村后有一小港得名。


  (7)同田人民公杜钞塘大队 袁  家,在长塘西偏南7公里药湖南岸,24户,130人。袁氏于南宋淳祐时(1241~1252年>由豫章西山畲牟迁此。


  (8)袁渡人民公社河垄大队 沙皮塘,在袁家渡南l公里田畈中,47户,230人。宋末,袁氏由境内蓝家渡迁此.因村前有一沙塘而名。


  (9)袁渡人民公社新湖大队 东  垣,在袁家渡北3公里总干渠南岸。141户,740人。宋末,袁氏由境内马路口村(早废)迁此。以村处西垣东得名。


  (10)石江人民公社 桥 头,自然镇,公社驻地。在石头港西岸山脚下,北距县城43公里。连兰家园,堆上两个自然村共47户,247人。南宋末,袁氏由七甲里(今属河州公社)迁此。以定居于桥头得名。


  (二)袁氏迁入丰城前源流地


  1.源流地在外省


  (1)唐代由浙江省(无具体地址),迁至河塘村(袁家渡南偏东4.5公里贯龙庙山南坡);

  (2)北宋祥符间(1008-1016年)袁涣隐由贵州省,迁至袁坊(袁家渡南偏东1.6公里铁路北侧);
  (3)明万历间(1573~1620年),因避乱由河南省,迁至四甲村(袁家渡北0.7公里田畈中)


  2.源流地在省内外县


  (1)北宋景德间(1004~1007年),袁惟颜由崇仁县枫林,迁至下后山(向阳大队驻地。在铁路头东南6公里,公路东侧)

  (2)南宋淳祐时(1241~1252年>由豫章西山畲牟,迁至袁家(长塘西偏南7公里药湖南岸);
  (3)元至元时(1264~1294年)由九江,迁至沙塘袁家(长塘西5.5公里小丘上);(九岗系?)
  (4)元泰定间(1324~1328年),袁善宝由南昌县三江口,迁至袁家(荷湖东偏北3公里田畈上)
  (5)元后至元间(1335~1340年),袁先相由新建县徙居荷塘,再徙居袁家(拖船埠西南2.5公里铁路旁)
  (6)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袁德胜由乐安县谷港,迁至桥上(在蕉坑西偏南2.3公里小溪边)
袁氏由省外县外迁入丰城合计:共三省六县。


  (三)袁氏集居村向外迁移之新村


  1.袁坊村始,外展村有:袁家渡,河垄村,大桥村,十甲袁家,新坊村,袁家洲,西源村,下泉田,横巷口,箭下村,旸岭下,上泉田等12村。

  (1)袁  坊,大队驻地,在袁家渡南偏东1.6公里铁路北侧。173户,789人,北宋祥符间(1008-1016年),袁涣隐由贵州省迁此。
  (2)袁家渡,自然镇,公社驻地,在县城东30公里赣抚平原西干渠两岸。339户,932人(其中城镇人口795人)。元朝中叶,袁氏由境内袁坊迁此。
  (3)河垄村,大队驻地,在袁家渡南0.5公里田垄中。137户,662人。元朝中叶,袁柏相由境内袁坊村迁此。以立村子集旁田垄中得名。
  (4)大桥村,在袁家渡南4.66公里田畈中。56户,306人,袁氏于元代由境内袁坊村迁此,立村于大石桥旁。
  (5)十甲袁家,又名叫咀塘袁家,在河洲东5公里淇湖南岸。117户,570人。明初,袁氏由老袁坊(今属袁渡公社)迁此,以当时建制属第十甲得名。
  (6)新坊村,在袁家渡南偏东3.3公里虎山南坡。78户,384人。明初,袁氏由境内袁坊迁此,因系袁坊的新居,放名新坊。
  (7)袁家洲,在淘沙北偏东1.5公里田畈中。55户,295人。明中期,袁氏由老袁坊(今属袁渡公社)迁此。因建村于形如渊地的土坪得名。
  (8)西源村,大队驻地.在袁家渡西南3.5公里乌鱼山南坡上。128户,696人。明末,袁先文由境内袁坊村迁此,以村西有一水泉得名。
  (9)下泉田,在袁家渡西南2.5公里山坡上。38户,171人。明末,袁氏由境内袁坊村迁此。以村南泉水可灌农田得名,后其上首又建一泉田村,故分称下泉田、上泉田。
  (10)横巷口,在袁家渡南1.6公里铁路北侧。28户,118人。明末,袁氏由境内袁坊迁此,因建村者由老居横巷巷口迁出,故名。
  (11)箭下村,在袁家渡西南2.7公里小溪北岸。33户,172人。清初,袁氏由境内泉田村迁此。以立村于琦楼下首得名。
  (12)旸岭下,在袁家渡南1.3公里旸岭东坡。39户,193人。袁氏于清初由境内袁坊迁此。
  (13)上泉田,在袁家渡西南2.5公里山坡上。18户,98人。清初,袁氏由境内袁坊村迁此。
2.荷塘村始,外展村有:后港袁家,上袁,下袁,地埂村,袁 家,石溪山,天井西山系袁家等七村。
  (1)荷塘大队,位于公社南部。驻地路边村。有3个自然村,6个生产队,239户,1228人。耕地1410亩,种水稻为主。以原驻地荷塘黄家得名。建国前夕属石滩乡,建国初期属荷塘乡,1958年为荷塘大队,1961年分为牌楼、路边两个大队,1969年与金郭、桥李、罗坊大队合并为荷塘大队,1971年分出罗坊大队余为荷塘大队,1972年又分出金郭,桥李大队余为今荷塘大队。(荷塘罗家园村始)
  (2)后港袁家,在隍城西偏北5.2公里马鞍岭下。23户,116人。袁氏于南宋开禧元年( 1205年)由荷塘袁家(今属河州公社)迁此,以村后有一小港得名。
  (3)下 袁,大队驻地。在小港口南偏西6.8公里排渍道旁。77户,641人。宋朝中期,袁氏由荷塘(今属袁渡公社)迁此。后村分为二,依地势分别称上袁、下袁。
  (4)上 袁,在小港口南偏西6.7公里赛头圩田畈问。37户,232人。
  (5)地埂村,大队驻地。在小港口南偏西8公里淇湖圩北部地埂上。109户,863人。宋朝中期,袁氏由荷塘(今属袁渡公社)迁此。
  (6)袁 家,在荣塘西南5公里田畈间。50户,225人。袁氏于明代由荷塘(今河洲公社境内)徒此。
  (7)石溪山,在漆家圩北3.9公里石头溪畔小山上。33户,138人。明中期,袁茂宽由荷塘袁家(今属河洲公社)迁此。
  (8)天井片村,在公社西南部。系天井大队的社梅村、店下、圳上、山头杨家、袁家、新杨家和张坊大队的张坊、巷口、太阳山、南边、杨乐贤及江下大队的江下、花树下、墙背、塘边共15个自然村的总称。(西山系袁家)
  3.咀塘袁家迁至:七甲村,大夫袁家,三房袁家,南边袁家,门楼村,六  房,小桥袁属南边袁家迁等七村。
  (1)七甲村,位于河堋东4.5公里淇湖南岸。57户,326人。明万历间(1573~1620年),袁氏由境内十甲叫咀塘迁此,以当时建制属第七甲得名。
  (2)大夫袁家,在河洲东4.4公里淇湖南岸。28户,153人。明万历间(1573-1620年),袁氏有名大夫者,由境内叫咀塘迁此,故名大夫袁家。
  (3)三房袁家,在河洲东8.5公里淇湖南岸。36户,224人,明万历间( 1573-1620年),袁氏后裔第三房由境内十甲叫咀塘迁此。
  (4)南边袁家,在河洲东3.8公里田畈间。37户,193人。明万历间(1573~1620年),袁氏由境内叫咀塘迁此。建村于三房袁家村南,故名。
  (5)门楼村,在河洲东4.2公里淇湖南岸。35户,218人。明万历间(1573-1620年),袁氏由境内十甲叫咀塘迁此,以村口建有大门楼而名。
  (6)六  房,在河渊东3.7公里田畈中。12户,68人。袁氏于明万历间(1573-1620年)由境内叫咀塘迁此。以在房族中居第六房得名。
  (7)小桥袁,在河洲南1.3公里公路东侧。63户,362人。清乾隆间(1736~1795年),袁氏由境内南边袁家迁此,建村于排溃道小桥边。
  4.桥头村始,外展村有:双龙坑,言 毛,合 秋等四村。
  (1)桥 头,自然镇,公社驻地,在石头港西岸山脚下,北距县城43公里。连兰家园,堆上两个自然村共47户,247人。南宋末,袁氏由七甲里(今属河州公社)迁此。以定居于桥头得名。1978年开街。街道南北走向,每逢农历三、     六、九日为圩集日。沿街驻有公社管委会,供销社,粮管所,食品组、竹木检查组,公社卫生院,中学、农机厂,农机站等单位。共有非农业人口246人。
  (2)双龙坑,在桥头东偏南1.5公里田垄中。5户,20人。袁氏于清乾隆间(1736~ 1795年)由境内桥头迁此。以村处两座龙形小山间得名。
  (3)言 毛,在桥头东偏南2.2公里中华山山腰上。5户,27入。清道光间(182l~1850年),袁氏由境内桥头迁此。
  (4)合 秋,在桥头东偏南2公里竹林中。9户,49人。清道光十年(1830年),袁氏由境内桥头迁此。因有灰鸽飞栖屋梁,得名鸽秋,后演化为合秋。
  (5)下炉田 ,在坪坑南偏西7.2公里山腰上。25户,122人。明正统七年(1442年),袁玉澜由桥头村(今属石江公社)徒此。地处上炉田下首。
  5.蓝家渡始,外展村有:坪  上,沙皮塘,大  垣等三村。
  (1)蓝家渡,在袁家渡西北3.6公里总干渠南岸。34户,169人。袁氏于唐初由境内马路口(巳废)迁此,以村后渡口溪水常呈深蓝色得名。(马路口至蓝家渡村始)
  (2)坪  上,在袁家渡北2.5公里田畈中。27户,149人。唐朝中叶,袁氏由境内蓝家渡迁此,以村处草坪上得名。
  (3)沙皮塘,在袁家渡南l公里田畈中。47户,230人。宋末,袁氏由境内蓝家渡迁此,因村前有一沙塘而名。
  (4)大  垣,在袁家渡北2.3公里田畈中。141户,706人。宋朝中期,袁氏由坪上迁此,以人口发展快,很快成大村得名。
  6.四甲村始,外展村有:八甲村,陈家垣等二村。
  (1)四甲村,在袁家渡北0.7公里田畈中。85户,432人。明万历间(1573~1620年),袁氏因避乱由河南省徙此。以在旧都图制下属四甲得名。
  (2)八甲村,在袁家渡东偏北0.5公里西干渠北岸。42户,203人。明万历己未年(1619年),袁氏由境内四甲村迁此。因在旧都图制下属八甲而名。
  (3)陈家垣,在袁家渡北l公里田畈中。1ZI户,576人。明崇祯间(1628~1644年),袁氏由境内四甲村迁此。因村前有陈旧垣墙而名。
  7.钟家坑村始,外展村有:等一村。
  (1)钟家坑,大队驻地。在白土圩东北4公里处。145户,719人。明万历七年(1579年),袁丽利由今袁渡公社西垣迁此。居原钟氏旧宅,沿用原村名。(钟家坑村始)
  (2)黄塘村,在白土圩东偏北4.2公里山脚下。22户,123人。明崇祯二年(1629年)。袁本玺由境内钟家坑迁此。以村前池水呈黄色而名。(属钟家坑村系)
  8.上合村始,外展村有:新 居等一村。
  (1)上 合,在铁路头南0.8公里丰水西岸田畈中。47户,270人。明天顺间(1457~1464年),甘氏由社里村(今属荷湖公社)徙此。邵氏,杨氏,袁氏相继迁入。因多姓合居于丰水上游地域而名。
  (2)新 居,在铁路头南l公里丰水西岸田畈中。13户,63人。1935年,袁氏由上合徙此立新居。
  (四)无向外迁移的袁氏集居村
下后山村,袁家村,东垣村,沙塘袁家村,枧上村,(先相)袁家村,(三江口)袁家村,河上村,蔡家山村,斋家墓村,桥上村,袁家桥村,太平村,桥头袁家村,(湖茫)袁家村,波垄袁家村,高湖村,大垣村等18个村。

  三、《丰城县地名志》袁氏迁源有遗漏


  (一)菏塘村袁氏迁源有遗漏


  1.袁锡光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辑成的《袁氏世考》第46页载录《蒐湖里雩韶袁家渡谱》曰:谱载始祖钰居余牟(即南昌西山佘牟)唐天宝时人,二子澍、葆。澍三子:柚字於贤、枝字於茂、朴字於宝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徙袁家渡。柚五子:燷、灴俱居西山;煌子坦、烓长子墐俱徙蓼州、次列迁吉州;煜三子堉、埁、埥。枝三子,灯子墡迁蓼州;焊迁进贤界岗;焲子二,玺迁蓼州、塎。朴一子烯,烯子二坤、逵。墡三子,衘、街、小阳。街二子宪佐、宪统。宪佐二子道谋、道迅。道迅二子(昆鸟)、鰲。鰲九子分居九岗,瓘迁崇仁谷岗,子郜汶赘于临川张氏析居槎溪头,曾孙光居谷岗横斗;珮居麂岗;珏(班)居巨岗;玮(珊)居横岗;琯居桐岗;珰居鹿岗;瑞居城岗,子宏三子旻襄居下西源;琰居粟岗;琛居枥岗。


  逵元孙性一子鲸,鲸三子,处仁、处化、处文。处仁三子,抗、托、撤。抗三子,享、陟、亨迁西山坑头。托子纯迁端州西门。撤四子,聪、明、睿、智。聪子惟忠、惟和俱迁蓼州。明迁南昌。智子九皋迁蓼州。享子九渊,渊三子,大宾、大兴迁居丁坊、大合。惟和一子作迁宁波府南门,丕栓子如岳迁南昌新塘,栓幼子如镜孙正迁新城塘里;丕调子如碧孙彩迁南昌舍人;丕谏二子,如锦孙应锺迁南昌、幼子如龙居进贤杰岗,生二子谦、逊。逊迁居丰城旧址。陟裔丕贵三子,如夏二子元生、光生迁绍兴;次子如辰迁吴县;丕承子如玉二子,德迁金溪艾举桥畲下、贤迁邑南三十二都荷塘罗家园。贤三子,和、枢、鼐。鼐子志高生三子,进仲、进亨、进明。进仲迁余干官枥袁家垅,子友明字惟昭复迁康郎山、幼子德山子大安由康山迁都昌渐山。庆芳由溪头迁范坊。万庚子有才迁本邑坪阴。仲玉三子,元一、元二、元三由荷塘徙襄阳牛首。明三子,德芳迁乌岗、勉学迁湖北、庚禄子单迁临川新坪,曾孙继官荆州龙王垱(今袁家垱)巡检籍其地子孙仕宦者多。


  2.丰城天井袁氏五修族谱记载,本支袁氏因唐“天宝之乱”,先祖袁钰远徙豫章西山之余牟。历三世,静轩公又徙剑邑东蒐湖之荷塘。历数世,因人繁地窄,由荷塘枢房徙居邑西天井山头保。


  简明世系:钰(子二,澍、葆)―澍(子三:柚、枝、朴)―朴(迁袁家渡)―烯(子二:坤、逵)―逵―衍―宪―道―豹―性―鲸(三子:处仁、处化、处文)―处仁(三子:抗、托、撒)―抗(三子:享、陟、亨)―陟―九?―大?(二子:丕贵、丕丞)―丕丞―如玉(二子:德、贤)―贤(字以能,号静轩、荷溪逸士,迁邑南三十二都荷塘罗家园,贤子三:和、枢、鼐)―枢(子三:志敬、志恭、志诚)―志敬―勉义―高峰―。


  综上谱录,菏塘大队中的袁氏人渊源《丰城县地名志》没说明,但从菏塘迁出的有八个集居新村,迁前他们都是菏塘老居民。谱载唐朝会昌三年(公元843年),钰公孙朴字於宝,从南昌西山佘牟迁至丰城袁家渡。朴公十七世裔孙贤迁至荷塘罗家园。此谱说可填补菏塘袁氏无迁进,只有迁出之误。是因菏塘袁氏大都外迁,或是地名志分管菏塘村负责人因人少没细查造成之遗漏。


  (二)丰城袁坊村袁氏迁源有遗漏


  1.袁锡光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辑成的《袁氏世考》第46页载录《蒐湖里雩韶袁家渡谱》曰:谱载始祖钰居余牟(即南昌西山佘牟)唐天宝时人,二子澍、葆。澍三子:柚字於贤、枝字於茂、朴字於宝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徙袁家渡。


  2.清道光十年修《九岗增田袁氏大成谱》载:善公子,袁渔隐,名德,字有才。居老袁坊,生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丙辰(公元1016年)八月十五日,宋仁宗庆历五年乙酉(公元1045年)赘居丰城正信乡蒐湖里雩韶万家,万氏生殁未详,葬陈三车荆兜湖北岸半里许。生子四:荣、明、贵、聪。


  3. 《雩韶袁氏菏塘族谱》载:袁德,字有才,号渔隐,貮善公之子。生于宋大中元年戊申(公元1008年),殁葬未详。由西山徙富州丰城县。娶万氏,生殁葬未详。生子四:荣、明、贵、聪。


  4.《雩韶袁氏袁坊族谱》载:袁坊袁氏开基祖为韶江渔隐,为鳌公之曾孙。 鳌公字巨卿,宋进士,官大司马兵部尚书,娶陈氏,生九子。八子琰公,字惟渊,行太八郎,居粟冈,娶孙氏,生子二:长子贰善,娶陈氏,生子一:德。第一世,韶江渔隐,贰善之子,名德,字有才,号渔隐。生于北宋祥符丙辰八月十五日。娶万氏,生子四:荣、明、贵、聪。


  简明世系:


  钰(子二,澍、葆)―澍(子三,柚、枝、朴)―枝(三子:灯、焊、焲)―灯―墡(迁蓼州,三子:衔、街、阳)―街―宪佐(二子:道谋、道迅)―道迅(二子:鵾、鳌)―鳌(子九:瓘、珮、班、珊、琯、珰、瑞、琰、琛;)―琰―善―德(字有才,号韶江漁隐,子四:荣、明、贵、聪)。


  综上谱录,几个来自不同地区的家谱,虽说互有出入,但有一项是基本一致的,即袁德于北宋庆历乙酉赘居丰城正信乡蒐湖里雩韶万家,万氏生子四:荣、明、贵、聪,成为袁坊袁氏始迁祖。是因地名志分管袁坊村负责人因人少没细查,或因听说袁涣隐于北宋祥符间由贵州省迁至袁坊,就以此打住造成之遗漏。


  四、袁坊袁氏现状分析


  道光《丰城县志》载录袁氏141人,其中袁坊袁氏84人。袁坊时有173户,789人。入志者84人,载录袁氏进士13人、诸贡24人。说明袁坊好风水,出人才。


  (一)荷塘、袁坊袁氏族谱合修参与村


  就丰城袁氏整体来说,目前以袁坊、荷塘袁氏人势大,特别是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雩韶袁氏菏塘、袁坊两地族人合修族谱后,以袁德为袁坊袁氏始迁祖人数更多,占绝对优势。


  1.合修参与村有


  丰城县袁渡乡:老袁坊村、上泉田村、下泉田村、西源(仁恒支)村、西源村、新坊村、大桥村、大袁斜村、箬坑村、河塘村、箭下村、河垄村、横巷口村、许源村、杨柳下村、蔡家山村(明房16支),大垣(治支)村、大垣(齐支)村、丁家垣村、西垣村、西垣(当背)村、东垣村、坪上村、兰溪渡村、沙陂塘村、汉头村(聪房10支)

丰城县白土乡:钟家坑村、黄秋塘村、见上村、渡垄村(明房四支),卦塘朱家村(聪房),虎旌泉塘屯溪上郭(聪房);


  丰城县铁路乡:上合村(聪房);

  丰城县张岗乡:樊榨袁家村(聪房);
  丰城县段潭乡:石郭村(聪房);
  丰城县黄马乡:朱坊朱家村(聪房)、西田厂村(聪房);
  丰城县菏湖乡(明房);
  丰城县陶沙乡(明房);
  丰城县小港镇:地埂村(聪房);
  丰城县河洲乡:三甲村、十甲村、南边村、小桥村、门桥村、六房村、三房村、伯安村、门楼村、大夫村、七甲村(聪房11支);
  丰城县桥东乡:姚家门村(聪房)、七星村(聪房);
  丰城县城关镇:乌溪支在城(聪房)、勉礼支在城(聪房);
  丰城县商庄镇:侯塘岗村(聪房);
  丰城县小港镇:诸浒村、上袁村、下袁村(聪房三支);
  丰城县老圩乡:石溪村(聪房);
  丰城县河滩乡:大夫村(聪房);
  丰城县圳头乡:后塘村(?房);
  丰城县??乡:游坊村(?房);
  南昌县三江镇:东庄(荣房)、涂北村(荣房)、虾垄(明房)、大洲袁家(聪房)、山下袁家(聪房);
  南昌县向塘镇:丁坊村(聪房);
  南昌县小兰乡:定岗村(聪房);
  南昌市青云谱:朱古桥(明房);
  分宜县洋江乡:笋田(明房)、纽西前袁村(聪房);
  进贤县钟凌乡(聪房);
  高安县老潭乡:引仙村(?房);
  高安县华林乡:淹水村(?房);
  2.合修后取号:三乐堂,统一字辈
  克文绍先正,经任新启本,行方自定之,以上十五字系袁坊原字辈,已出到方字辈;本允盛世新,昌运其裘振,系菏塘原字辈,已出到振字辈。
  合族统一字辈
  本允盛世新,昌运其裘振,继追始谋远,尊祖统绪兴。
  目怀高厚泽,万载长留存,尚友宜先恭,期遇能广成。
  嘉式美亦章,昭穆会光明,祥发逢升仲,德惠泰楷平。
  以上六十个字辈两片统一,袁坊接原字辈依顺使用;菏塘从继字开始使用。
  注:可这样解读,袁坊原字辈‘本’与合谱字辈‘本’对等,原‘方’字辈后代用合谱字辈‘世’字;菏塘原字辈‘振’与合谱字辈‘振’对等,原‘振’字辈后代用合谱字辈‘继’字。


  (二)袁坊袁氏始迁祖不止一人


  袁坊是当地袁氏大村,时有173户,789人。他是由一位袁氏始迁祖衍生而来的吗?据查史料,显然不是,已知袁坊始迁祖有二:   

  1.袁德,宋仁宗庆历五年乙酉(公元1045年)赘居万家,为袁坊其一祖,事如上述。
  2.袁涣隐,北宋祥符间(1008-1016年),由贵州省迁袁坊,为袁坊其一祖。以此看,袁涣隐公比袁德公还早到袁坊三十余年。


  在袁坊,甚至袁家渡袁氏范围,说及当地袁氏始迁祖,只知道袁德,字有才,号渔隐,娶万氏生子四:荣、明、贵、聪。基本没人提及袁涣隐,是何原因呢?其一,可能涣隐公衍代少后裔外迁。其二,可能涣隐公后裔人少,只在家谱中表述,不宣传。其三,可能因蓄势自保,随当地大流说,久而久之人们忘记真正始迁祖。其四,可能因为说不清本支的来龙去脉,有意避违什么。


  袁涣隐于北宋祥符间,由贵州省迁袁坊,无具体迁出地址让人无法溯源,这可能是丰城有袁氏不易接触,说到家族史不深谈,让人摸不着头脑,大有想避违什么的重要原因。其实大没必要,在同一个地方居住,同姓袁,不等于就是同属一位始迁祖!


  此文告束,希望阅者了解一下其丰城其他袁氏村有没有遗漏情况,若有请补充,以便集中呈递丰城县地名办。先谢谢了。


公元2018年9月30日9点(初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4-5-14 09:52 , Processed in 0.20514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