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袁弘毅 于 2017-8-1 22:55 编辑
袁文才创造了红军的游击战术
袁文才
袁文才是客籍人,1898年生于宁冈茅坪附近的马源村,早年在永新求学。因受地方豪绅的压迫,和活跃在茅坪一带的一支绿林组织“马刀队”建立了关系。后来其母遭豪绅杀害,便公开投奔了马刀队。由于他有文化,会计谋,逐渐成为马刀队的首领,在宁冈周围有较大影响。 王佐,井冈山下庄村人,也是1898年生。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从小学做裁缝。在一次给绿林好汉朱孔阳(外号朱笼子)缝衣的时候,朱孔阳见他有胆识,便邀请他充当“水客”(即搞侦探)。后来他自己买了一支枪,脱离了原队伍,另外拉起了一支几十人的武装自立为王,主要在茨坪一带活动。 由于袁、王两人有着共同的社会地位,又是同年所生,遂结为“金兰之好”,彼此感情很深。这两支队伍互相配合,各霸一方,控制了井冈山一带。袁文才部所奉的宗旨是“劫富济贫”,不坑害平民百姓,专门向土豪富绅打主意;而王佐则打出“兔子不吃窝边草”的旗号,不在驻地的十几里范围之内“吊羊”。因此,二人当时就有“井冈双雄”之称。
“毛委员刚上山的时候,得知我爷爷手上还有60支枪,他很惊奇,问怎么保存下来的。”王生茂说,“我爷爷告诉他,其实山里人不会打仗,我们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和他兜圈子,这个是朱聋子教他的。”后来,毛泽东在革命军官兵讲课时,多次提到了袁文才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打法,要求部队“既会打仗,又会转圈”,提出“打仗就像做生意,赚钱就来,折本不干”,创造了红军的游击战术。
袁文才遗墨
资料来源:凤凰军事网(重新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