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305|回复: 4

袁锦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2 09: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弘毅 于 2015-4-24 11:10 编辑

袁锦道

    袁锦道(1739-1816年)贵州习水人。从小苦读诗书,不热衷功名,一心兴办实业,繁荣乡梓。共办厂48家,包括铜厂、锅厂、纸厂、碗厂、和钱币厂。基本包括了当地百姓生产生活所需日用品,本地消化不了的再运销外埠。他又修建宜于运输的石板道,联通各作坊,开筑通往矿山、林场及江津水陆码头的道路。计修道路300公里。这些石板路,200年来,仍是当地百姓往来的通衢。袁锦道办厂筑路,方便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促进了当地的开发与发展。习水县望乡台石窟,至今留有袁锦道祠,于198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碑上雕刻的袁锦道像


    办实业 兴经济
    在200多年前,英国的资产阶级还比较稚嫩,法国的大革命正在进行,中国已经进入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此时,中国的民族工商业经济开始萌芽且艰难发展,但帝国主义入侵,新生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遭到扼杀,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极弱、人民极贫。富有远见卓识的袁锦道正是出生在这个年代。他在青少年时期,也和古代的青年男子一样,苦读诗书,做着“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梦。列强入侵、国弱民穷的社会现实,使他美梦破灭,思绪万千。一人“金榜题名”又有何用!不如另寻出路,弃文从商,兴办实业,振兴一方经济。
    袁锦道选择兴办实业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乡三岔河。一则,这里位于习水县东北面、习水河上游,北接川、渝,南连温水、良村,川盐等生活必须品易运进且销售习水、仁怀两县大部,而自己的产品又可销售到重庆、成都、江津、遵义等地,区位优势明显;二则,这里森林莽莽,竹木繁茂,中药材、岩蜂糖等特产甚多,资源丰富,在附近的江津境内又有矿产可供利用,资源优势明显;三则,这里地势偏僻,山高谷深,十分隐蔽,朝廷不易发现,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更是鞭长莫及,有明显的安全优势;再则这里与良村、温水毗邻,劳力不乏且廉价,有明显的人力资源优势。
    兴业的地方选定后,袁锦道就在这片川黔接壤、有九沟十八岔、面积数十平方公里的绿色宝地上,放开手足干起来。起初是从生产扁担、香扦、筷子、土碗、木瓢、扇子、算盘、沙锅、沙罐等普遍百姓常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作坊开始,逐步办起铜厂、铁厂、铧厂、银具厂、锅厂、铸币厂等46间工厂。为了取其“事事发”的吉利数字,又办了一间纸厂和一间香菌厂,共48间。这些厂规模不算大,有的仍是生产作坊,都分布在沟岔里,如何家沟里修建有袁锦道的养马场和马帮栈道;银匠沟里办有银具厂、蓝靛厂(染布厂)、铁厂;砂罐沟里办有砂罐厂、沙锅厂;棕千沟里(野生水果多,人称水果沟)办有棕千厂;天堂沟里办有铸币厂;锅厂坝是当年办工厂作坊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地方,分别办有锅厂、铁厂、铧厂、纸厂。碾纸浆的水碾、磨盘子至今尚存,被定为县级保护文物。这些沟,不少还用厂的名称命名,如砂罐沟、瓢儿沟、银匠沟、棕千沟等。
    由于袁锦道经营有方、管理得法,生意越来越红火,产业越来越兴旺,在三岔河至江津、重庆的路上,商客来往,马帮上下,真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过去僻静冷落的三岔河沟岔里,也真是万商云集,热闹非凡。据有关资料记载,为了方便客商、贩运人员途中餐饮和休憩,当时袁锦道在川黔交界处的“三角店”开了一家饭馆,单是每天早上一餐稀饭,就要一斗二升米,相当于现在86斤,可见当时商旅之多,贸易之繁荣。袁锦道为使自己的产品打入重庆市场,扩大影响,促进销售,在重庆沙坪坝设了两处商号,当时称为“调铺子”。
    开办铸币厂、私铸钱币在历代都是犯罪行为,按当时清朝法律,这是要杀头的。为了壮大经济实力,加快发展,袁锦道敢于冒这个险,在三岔河四周悬岩峭壁、古树参天、十分隐蔽的天堂沟磨槽滩办了一间铸币厂,但不久还是被朝廷发觉了。加之,为了买一块田的矛盾,当地贡生袁贤达以“私铸钱币、有造反意图”之罪名,将他告到朝廷。嘉庆帝一听,这还了得!便立即派一位姓薛的钦差来三岔河捉拿袁锦道。中间有这样一个插曲,举人、南昌府官任之楷乃良村半坎人,是袁锦道的表侄。在锦道炼铜铸钱案发后,薛钦差捉拿锦道之前,任之楷对薛钦差讲了“铸钱乃用嘉庆帝年号,决无图谋不轨,无罪而有功”的看法,并请他将此看法传去京城,禀报朝廷。薛钦差想印证任之楷话的真假,他来三岔河后,首先四处走访民情,也会晤锦道。通过走访,从老百姓口中了解到袁锦道确无造反意图。办厂铺路是为了振兴当地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私铸钱币是为了壮大资本,增强实力,并且所铸的钱币上还刻有大清皇帝的年号,这能说明什么?但碍于清朝法律,薛还是把袁锦道押回京城,并在以后的审问中,竭力为他开脱。最后朝廷不但没有治袁锦道的罪,而且反赐封他为“八品征仕郎”。袁锦道因祸得福,荣归故里,为表达对薛钦差的感激之情,便亲手在薛钦差下马会晤自己的地方的岩壁上刻上“薛公岩”三个大字,而今成为一景。
    袁锦道的第二个妾杨氏,是当地杨家沟人,聪明伶俐,精明能干,是他最宠爱的。据当地人说,在袁锦道因“私铸钱币”案被押进京城问罪期间,有一天,家里的公鸡都没有叫,而一只老母鸡却站在门栏上像公鸡一样仰天大叫。这一奇怪现象,家里人都十分惊慌,认为这是不祥之兆,恐怕老爷在京城凶多吉少。正在大家惊恐之中,妾杨氏独有领悟。她说:“公鸡不叫母鸡叫,朝中放出袁锦道。老爷就要到家了,还不快摆酒菜为老爷接风,愣着干什么”?不多一会,袁锦道真的满面春风地回来了。这一传说,至今在三岔河一带仍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袁锦道不在家时,整个家庭包括48家工厂,全由杨氏管理。他回家后看到家庭和工厂都管理得井井有条,甚至比自己还管理得好时,他对杨氏感激万分,并从内心佩服杨氏的持家本领和管理实业的能力,“谁说女子不如男”?
    修大道 通四方   
    随着产业的发展,物资运量增大,来往客商增多,原来的山间羊肠小道很不适应。于是,袁锦道又开始了大规模的筑路工程。他先后修筑道路百余公里,其中石板大道30余公里,使厂与厂间相通,各厂与其住宅间相连,并通往周边地区,通往川渝。据《习水县志》载:“……袁锦道在建厂时就修通各厂之间的道路;还修通了三岔河至良村、温水的大路,望乡台山下至三合龙洞约50公里的路;磨槽滩至三岔约10公里的石板路;磨槽滩至四面山约20公里的人行道;由纸厂通往大平山森林区约7公里的道路”。特别是修建“通川大道”,更令人折服,从大溪沟开始,经过两岔河、园潭子、慈竹溪,翻越渝黔交界、海拔1480米的洗鱼口山岭,直出红洞,接通“四川大界”,“途约数十里”,“穿岩缘壁,剪碍除险”,可见工程之艰巨。修这条路,袁锦道自己解决用地,自投资金,“未募毫厘,自蠲锱铢,且自奔驰,心力俱到此”,可见他真是全力以赴,不辞辛劳。
    清嘉庆十一年(1806),袁锦道的修路工程全面完成,老百姓十分满意,鸣炮为其庆功。他为了功垂后人,在三岔河通往重庆大道上的大溪沟和两岔河各立一座2米多高款式一样的“善功志庆”碑,碑成六棱形,正面上部刻有袁锦道坐像,像上方刻有“功垂千古”四字。其姻家眷弟何以说题写碑文,碑文共188字,阴刻、直书、楷体,记述了通川大道的起止和途经主要地点,道路的险阻,袁锦道修路的艰辛。此两座碑至今尚存,为县级保护文物。
    正当袁锦道踌躇满志欲将大道修至重庆时,当地嫉贤妒能的少数人却编造出“袁锦道将路铺到什么地方,就要将土地买到什么地方”的谎言,并出面百般阻挠,使其宏图不能实现。正因为这个原因,才有前面“当地贡生袁贤达以‘私铸钱币,有造反意图’的罪名,将袁锦道告到朝廷”的记述。
    建望乡台 显功扬名   
    到嘉庆十一年(1806),袁锦道已是67岁的老人,他开办的产业红红火火,修路工程也告结束,自己觉得已家丰业就,心想事成。为了显功扬名,让自己办实业、修大道的事业千古不朽,他开始修建望乡台石窟寺,既可垂暮之年在此拜佛诵经、颐养天年,又可德昭子孙、以遗不朽之名。
    望乡台石窟寺建于三岔河上纸厂南岸约20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离岩顶20余米,坐南向北,前临深渊,后倚绝壁,周围苍天古树挺拔,远望林海莽莽无边,“云飞雾卷,鹤绕龙呤,仿佛蓬莱”。这里原本叫“望乡台”,有《望乡台遗赞并序》一文作证。但不知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改名“望仙台”,并在石壁上刻有“望仙台石窟”五个大字。
    石窟东西长约25米,进深宽1~9米不等,分东西两窟。东窟为主窟,高约8米,面积200余平方米,供奉佛像。其上方有三尊高约2.2米的大佛,释迦牟尼佛居中,阿弥陀佛在右,药师佛在左,皆坐在0.4米高的莲花宝座上,背负轮宝,身披袈裟,面容慈祥,目光睿智,仿佛正在普度众生。大佛下12米长的神台上,供奉园雕像48尊,除2尊木雕外均为石雕,其数与袁锦道开办的工厂数同,意在事业同佛像一样不朽。诸尊佛像,有的手执利剑钢鞭,有的脚踏毒蛇猛兽,情态各异,栩栩如生。神台两侧有楹联曰:“站佛台一方清洁;执降魔百邪扫除”。神台右后壁有摩崖“三官”,并刻有“祁三官佑百福;求神恩纳千祥”,横批为“天地水秀”的对联。前有一块1.5米高的石碑,铭刻望乡台石窟建造始末,培修状况,庙产由来和施主姓名等。
    西窟为袁锦道祠,宽5米、高4米、进深1.5米,成石龛状,龛内摩崖有袁锦道及其妻妾坐像。袁锦道像高1.16米,居中正坐,神态肃然,目光炯炯,很有功成业就、壮心不已、昭然后人之态,其右是妻穆氏坐像,其左是妾傅氏和杨氏坐像,她们的坐像略矮。外观呈牌坊状,是在一块完整的巨石上雕刻而成,额刻一匾,文为“奉旨覃恩宠赐征仕郎题明建坊”。坊有四根圆柱,内外各二,柱上均刻楹联,其一联为“令德迈高风乾端坤凝方朔麻姑留胜迹;雄才贻后裔兰秀桂馥仲谋子亚起宏猷”。坊上还有“二龙戏珠”、“八仙过海”等图案。左下方刻有“八品寿民袁锦道立,嘉庆十五年仲冬月吉旦”。载明了望乡台石窟建造人和竣工时间。
    袁锦道祠右岩壁上刻有高1.2米、宽1.05米、面积1.26平方米的《望乡台遗赞并序》一文,这是袁锦道的表侄、“辛酉科举人”任之楷撰文,堂侄袁书浩手书,匠师候永理镌刻的。文包括题、序、赞、署名落款四个部分,共731字,竖刻、楷体,每字2厘米见方。刀法遒劲利落,镌刻秀丽端庄。虽年久风化,但仍历历可读。碑文对望乡台的奇异风光给予了高度赞美,对袁锦道的生平人品、操守德行给予充分肯定,对他兴办实业,显于斯土,“卜宅林泉,栽花种竹;习茶千株,树木万条。辟田土以盈仓廪,修崎岖以利往来。” 之功业,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的赫赫功德可以和当世英雄媲美。该文文字的精美和整个石窟雕刻艺术的精湛交相晖映,互添光彩,使之更具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198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列“袁锦道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袁锦道功成业就、家丰名扬后,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安然辞世,终年77岁。死后葬于三岔河的杨家沟,其后代为他修建了雕刻精细的石墓,族人尊称他为宗圣公、锦道祖。
    在200多年前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在与世隔绝、自我封闭的黔北山村,古代青年袁锦道毅然摒弃“金傍题名、光耀门楣”的道路,在家乡三岔河的九沟十八岔兴办实业、开山修路、建望乡台石窟,这都是常人办不到的。特别是千辛万苦,穿崖凿壁,修筑通川大道,加强与外地沟通,开辟市场,发展商贸,把自己的产品远销重庆、成都、遵义和周边地区,这虽不敢牵强地将其事迹和“发愤图强,振兴国家经济”联系起来,但袁锦道敢为人先的开拓勇气,把毕生精力都献给黔北家乡开发、开放和发展的奉献精神,办实业、兴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不朽功绩,在全贵州乃至全国也是不多的,是值得肯定、值得学习、值得颂扬的。说袁锦道是黔北知名实业家、贵州民族工业先驱,一点也不为过,是当之无愧的。

(来源:百度百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3 09: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6 09: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富商巨贾,袁氏骄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4 10: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这个态度

嗷嗷支持,要的就是这个态度,赞赞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4 21: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民族工业的先驱,当之无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4-9-11 17:58 , Processed in 0.20733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