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1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40年前的一枚印章引出故事 袁保龄用花岗岩修建旅顺大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7 19:1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17-11-18 08:53 编辑

140年前的一枚印章引出故事
袁保龄用花岗岩修建旅顺大坞

袁保龄塑像

    1882年,袁保龄受朝廷指派,担任旅顺工程局总办,负责建设旅顺大坞。他力排众议,选择山东的花岗岩做建材,建起百年军港,直到累死在现场,他的侄子就是袁世凯。

  引出这个故事的是大连现代博物馆展出的一枚不起眼儿的印章,围绕着这枚印章,还有袁家后人寻根的故事。

    后人在寻根过程中发现曾祖的印章

  由大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播影视局主办,大连现代博物馆承办的大型原创展览“圆梦——从北洋铁甲到航母舰队”正在展出。

  在展厅的第一单元,有一个单独的玻璃展柜,里面展出一枚印章,印文是“要与人间治不平”,边款为“大清光绪三年袁子久刊石”,表明了印章的主人和刻制时间。从印章功能上划分,这是一枚刻有警言的闲章,反映了印章主人的胸襟抱负。子久是袁保龄的字,他在旅顺军港创建时期,担任清廷旅顺工程局总办,他的侄儿就是袁世凯。

  这枚印章是由袁保龄的曾孙,现居沈阳市辽中区的袁明军捐赠给大连辽南船厂的。它能够在大连现代博物馆展出,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袁明军生于1951年,在他的印象中,当年家里还留有一些书画之类的文物。在他十几岁的时候,看到祖父袁世显在一个僻静的地方流着眼泪将这些字画一点点烧毁。

  袁明军的祖父享有高寿,1976年以105岁高龄辞世。老人去世前把家人叫到身边,告诉他们:“我们的老家不是济南府,而是陈州府。”但是老人没有讲出他父亲的名字。

  2004年,袁明军的父亲去世前也对他讲:“你都是有孙子的人啦,这认祖归宗的事就交给你了。”

  寻根的事格外艰难,因为线索非常少,袁明军查过地图,根本没有什么“陈州”。

  转眼几年过去了,到了2006年,深入研究过袁姓由来的袁明军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了河南省周口市下辖的项城市(清朝时称为陈州)政协。当年9月他就得到回复,根据他提供的祖父名字、家谱及祖籍的情况,证实他们是项城袁氏的后人,然而具体是哪一支系还不清楚。项城市对他提供的情况非常重视,此后对项城袁氏支系逐个甄别。

  其间,袁明军多次到北京、天津等地走访亲属,继续寻根。2011年5月,终于得到确切证明,他的曾祖父是袁保龄,祖父袁世显是其次子。

  而早在袁明军开始寻根之前,项城袁氏在编修家谱时,发现少了袁世显这一支,已经到辽宁各地找寻过他们,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没有联系上。

  袁明军曾经在大连工作了一年时间,那时候,他没觉得自己同这座海滨城市有什么联系。当得知自己曾祖父就是修建旅顺大坞的袁保龄后,他才认识到,原来自己跟这座城市有如此深厚的渊源。

  也就在袁明军踏上寻根之旅前后,大连辽南船厂启动了厂史编修工作,该厂原宣传部副部长、《旅顺大坞史》副主编姜广祥通过多方查找史料,不仅理清了旅顺大坞建设的史事,还综合史料并运用数字技术制作完成了袁保龄的塑像。

  这座塑像的图片在互联网上发布后,引起袁明军的注意。他联络上了大连辽南船厂负责人,得以实地参观旅顺大坞,凭吊先祖。

  在研究曾祖有关情况时,袁明军在互联网上发现青岛有人出售袁保龄的印章。参观过旅顺大坞后,他特别想将这枚印章买下来,捐给曾祖父为之奋斗的地方。

  他告诉记者:“可能是不知道子久是袁保龄的字,那枚印章在互联网上挂了3年多时间无人问津。”

  当时,他也担心其中有假,与图章的卖家联系几次,一方要货到付款,一方要见钱发货,总是没谈拢。

  2016年5月,袁明军再次到旅顺,在向曾祖袁保龄塑像献花时,遇到了青岛港史研究专家袁宾久。在交谈中,袁明军说起了自己的心事。“这位青岛港史研究专家非常热心,正要赶第二天飞机回青岛,他答应去把印章买下来。”袁明军说,他在大连辽南船厂第三天就收到快递邮件,打开精心包裹的里外整整9层的包装,100多年前袁保龄刻制的印章呈现在了众人面前。

1899年,被沙俄租借的旅顺港。

    力排众议,用花岗岩建成坚固军港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刘俊勇告诉记者:“正是近代海军的建立将中国海军与旅顺密切联系起来,而在旅顺军港的早期建设当中,袁保龄是个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众所周知的史实是,19世纪中叶,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王朝面对来自海上的侵略,开始重视海防,并指派北洋大臣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

  光绪十年(1884年),北洋水师已有舰船14艘。船只日益增加,无论避风停泊或战舰修理,都倍感船坞不足。当时仅有福州马尾、上海江南、广州黄埔、天津大沽四处船坞,不是泥坞就是木坞,根本不能修理新购的舰船,曾被外国人讥笑为“有鸟无笼”,也就是有船无坞,很多战舰维修甚至需到日本。

  李鸿章此前上奏朝廷:“至铁舰收泊之区,必有大石坞预备……故修坞为至急至要之事。”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对于这个大坞的选址,1882年在《致张公和大令》中,袁保龄称旅顺为“北洋第一险碍”:比照其他北洋港口,大沽是天生奇险,亦非必巨舰驻守;大连湾口门开阔,是水战操场,未易言守;庙岛两面受敌;登州船不能进口;烟台一片平坦,形势最劣;芝罘岛、威海卫各足自守,而无藏铁舰驻大枝水军之地。由此他得出结论:环观无以易旅顺者。就是说在旅顺建军港是不二之选。

  在《清实录》中,关于袁保龄的纪事仅有几处,《清史稿》 中甚至只字未提。关于他的更多史事,是学者们在《阁学公集》等史料中查找到的。清光绪三年(1877年),36岁的袁保龄因编纂《清穆宗实录》受赏花翎,四品顶戴。此前,袁保龄在31岁时,因编定有关剿匪方略有功,升任为内阁侍读,正六品。其间看护族中子弟读书,15岁的袁世凯正是在袁宝龄的监护下成长。后来受叔叔的关照,驻兵朝鲜。

  清王朝晚期的腐败在旅顺军港的建设上也反映出来,在旅顺港坞营建的主持人选上,前后有数次变更。第一次是光绪六年,即1880年冬,李鸿章命县令陆尔发和汉纳根负责。陆尔发对于工程非常外行,主要是协助汉纳根修筑黄金山炮台。第二次是光绪七年,李鸿章命北洋营务道员黄瑞兰为旅顺工程局总办,主持炮台及拦水坝的工作。不料黄瑞兰贪婪无能,花了大笔白银,建成的拦海大坝漏洞百出,遗患无穷。李鸿章对此很是恼火,于是,在光绪八年,指派营务处道员袁保龄接替黄瑞兰的旅顺工程局总办职务,旅顺工程自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据介绍,至今仍在使用的旅顺大坞采用的建材是花岗岩石,船坞的每一块花岗岩的尺寸都非常标准,铺在坞底的花岗岩长短宽窄都十分对称。但最初,在船坞建材的选择上,当时的旅顺工程局总办袁保龄和李鸿章聘请的德国帮办善威意见完全不一致。

  善威坚持主张用烧制的泥砖来作为船坞的建筑材料。袁保龄认为烧制泥砖没有花岗岩石的质地坚硬、耐用。在清朝末年,崇洋媚外之风盛行,中方官员的决定往往不如外国专家的意见更能得到上司的肯定,但是袁保龄为了船坞的百年大计,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

  于是两人互不相让,争执了4个多月,最后因为袁保龄的决定得到了其他西方国家专家的支持,才最终确定了使用优质的山东石岛红花岗岩作为砌筑坞身的建筑材料。如今,旅顺大船坞经过了120多年的风蚀海浸,仍然质量完好、坚固如初,现在这里已经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十五年,即公元1889年,袁保龄因操劳过度,病卒于旅顺口防地,年仅48岁。清廷比照军营积劳病故例,加以优抚,授资政大夫,晋封光禄大夫,赠内阁学士,列入国史列传。

  袁保龄自光绪八年农历十月初三,即公元1882年11月13日到达旅顺,4年时间里主持港坞建设工程有:引水工程、海门工程、机器厂工程、仓库房工程、碎石码头工程、碎石马路与小铁路工程、拦水坝工程、旅顺电报局工程、旅顺水雷营工程、旅顺鱼雷营工程、水陆医院工程、船澳及泊岸工程以及旅顺炮台工程等,合计共有13项。

  1886年,袁公保龄积劳成疾。他与当地官员一起说服李鸿章,将剩余工程以招标方式聘请外国公司承建。据介绍,这也首开清王朝重大工程招标先河。

  《清德宗实录》最后一次关于袁保龄有这样的记载,“直隶总督李鸿章奏:已故候补道袁保龄,办理海防,以死勤事,恳请优恤……得旨:袁保龄著照军营立功后积劳病故例,从优议恤”。

  旅顺港坞建设工程由1880年获得批准,到1890年9月11日竣工,历时10年。

   文物档案

袁保龄印章

  老寿山石材质,高5厘米,印面为边长2.5厘米的正方形,印文为7个篆字“要与人间治不平”,在印章的侧面有边款“大清光绪三年袁子久刊石”字样。此印章为袁保龄36岁时刻制。

  第一件文物是121年前的法国报纸

  上周,在大连采访时,大连现代博物馆社教部负责人谷佳霓告诉记者,从9月28日展览正式开幕到现在,1个多月时间,参观展览的人数已经突破了10万人。

  收集资料的过程很顺利。让人意外的是,征集到的第一件文物竟来自海外。

  这是一份用头版整版篇幅刊登了李鸿章大幅彩色肖像的法国《小日报》,刊发时间是1896年7月20日。遗憾的是,记者没能拍摄到实物照片。

  据介绍,《小日报》 是当年发行量超过百万的欧洲第一家日报,也是当时法国第一大报。报纸报道李鸿章的时间,恰在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李鸿章代表清朝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遭到了举国上下的抗议和朝臣弹劾,清廷先后革去了他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官职。只保留了文华殿大学士虚衔的李鸿章,在那一年受命参加俄沙皇加冕典礼,并趁此机会出访欧美。

  这次出访的所见所闻对李鸿章触动很大,他在演讲中再三大声疾呼:“五洲列国,变法者兴,因循者殆!”

  这份报纸也是偶然所得。在法国学习、工作的大连女孩阎纹绮,从事中外艺术品交流工作,她在一次当地的文物交流活动中收藏了这份报纸。当她得知大连现代博物馆正在征集有关文物的消息后,特意委托家人,将这份121年前的老报纸送到了大连现代博物馆。

  此后,越来越多的大连市民和文物爱好者参与了大连现代博物馆的文物征集活动,拿出他们珍藏的老照片、战争遗物或者各种海军题材的纪念证章等。

  得知消息后,张学思将军的长子张光毅从北京专程来到了大连现代博物馆,并带来了家中珍藏多年、张学思将军当年在绘制海图时使用过的平行尺和量角器。

  张学思是张学良同父异母的弟弟,是新中国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张学思将军当年使用的木质平行尺和金属量角器装在一个精致的木盒里。年过七旬的张光毅向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个航海平行尺又名海图平行尺,在进行海图作业时,用于绘画方位线或航向线、量取方位线度数或航向线度数。操作时,两只手各持一把尺的柄,交替平行移动。他还亲手演示这两件工具的使用方法。

  移交过文物,张光毅说:“父亲对大连有着很深的感情,对中国海军更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这次展览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希望我带来的展品能够为展览做些贡献,也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展览办得更好。”

  到展览开幕时,大连现代博物馆从个人手中借展的展品已经超过300件组,这当中,关于旅顺军港记忆最久远的文物便是袁保龄的印章。

  (来源:2017-11-17《辽宁日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11-17 19:36:13 | 只看该作者
袁家豪杰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4-5-15 05:35 , Processed in 0.19323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