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03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袁氏红色家谱》系列之三:革命家、政治家、新四军老战士袁国平家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10:36: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弘毅 于 2016-11-27 20:51 编辑

《袁氏红色家谱》系列之三:
革命家、政治家、新四军老战士袁国平家谱

袁家荣  整理




    【谱名】邵东洪桥袁氏三修族谱
    【编修时间】 民国26(1937) 年
    【主编】   袁天珍主修 ; 袁天宾[等]编修
    【堂号】 卧雪堂
    【卷数】 共14册,空白一册
    【版本】 苏式排版
    【排行】 老班辈份字(15世起): 春一阳生 龙跃九天 振声万里 彩德盛宣
          新班辈份字(31世起): 北祖之南方 光荣嗣代昌 传家崇孝义 邦国重贤良
    【始迁祖】 (元) 袁子明
    【散居地】湖南省邵阳县等地
    【源流概述】  宝庆始迁祖(1世): (元明之际) 袁子明,妣何氏。原籍直隶勇平府滦州令公寨河弦上。明时奉太祖高皇帝诏编,调宝庆卫指挥,载诸明纪,因老致仕,率子福良、福振,诞落大东乡地名洪桥仁十二都杉山村,即今邵东县范家山袁家湾袁家台。子明公派下二支祖(6世): (明) 袁清(长房) ,袁湘(二房)。清公派下七房祖(16世): (清) 袁一学,字时习(长房) ;袁一相,字帝英(二房) ;袁一举,字文爵(三房) ;袁一能,字尊贤(四房) ;袁一秀,字青禄(五房) ;袁一殿,字尊重(六房) ;袁一上,字尊荣(七房)。湘公派下三房祖(15世): (清) 袁春魁,字殿成(长房) ;袁春榜,字伯兆(二房) ;袁春辉,字旭元(三房)。
    【修谱概况】清乾隆59年(1794)始修墨谱,道光19年(1839)一修,光绪19年(1893)二修,1937年三修,1993年四修,其时男丁1611人,女口1568人。
    【谱中名人】袁国平
    袁国平(1906-1941),22世,九苞公三子,派名天賚,字松风,名佩五。曾用名袁幻成,袁裕,笔名醉涵、最寒。         
    1922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被推举为湖南省学联执行委员。   
    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10月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政治科,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先后任工农革命军第4师参谋长、党委书记、党代表。   
    1928年冬任中共湘鄂赣特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代理书记。   
    1929年6月任工农红军第5军政治部主任。   
    1930年6月任红3军团政治部主任,后兼红8军政治委员。   
    1935年11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政治部主任。之后,他奉命参与创办红军学校,担任西北红军大学政治委员,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兼第3科政治委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校政治委员、校长兼政治委员等职,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干部。毛泽东赞誉他为“天才的政治工作者”。全国抗战爆发后,他担任中共陇东特委书记兼八路军驻陇办事处主任。









注:“对大家谈”一文为袁国平在三修族谱中所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14:18:44 | 只看该作者

长征女战士邱一涵和袁国平的如歌婚恋

本帖最后由 袁家荣 于 2016-11-22 14:30 编辑

长征女战士邱一涵和袁国平的如歌婚恋


1955年,邱一涵在丈夫袁国平墓前


1953年,邱一涵在中山陵音乐台



1946年(左图)和1954年(右图),邱一涵与儿子袁振威在上海的合影

    邱一涵(1907~1956):湖南省平江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34年,随红一方面军30位女战士组成的工作团参加长征,任班长、红军卫生学校教员、红三军团卫生部党总支书记;1936年任红军抗日军政大学教导师教员。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任中共陇东特委妇女部长;1938年任新四军教导总队宣传科长、组织科长;1941年任中共华中局后方政治部干部科长;1942年起,历任新四军抗大四分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华中雪枫大学政治部主任;1949年1月,任华东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7月,任中共南京市委学区党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兼组织部长,兼任中共南京市委纪委书记、妇委书记,任江苏省监察委员会主任,中共江苏省委纪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兼监察委员会书记,华东妇联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妇委书记等职。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11月2日,因积劳成疾在南京病逝,民政部为她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安葬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的望江矶。

  平江籍老红军、巾帼英雄邱一涵,与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政治工作的卓越领导者、无产阶级革命家袁国平由相知到相爱,并肩战斗在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与二万五千里长征和皖南抗日前线,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他俩艰苦奋斗,生死相依,被评为“模范夫妻”。1941年1月15日,袁国平在皖南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邱一涵把悲痛化为力量,重返前线,直至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建立后,她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一心扑在工作上,一直孤身独处,终身沉浸在对袁国平烈士的思念之中。将她与袁国平的独生儿子袁振威抚育成人民海军教授、军事专家。 凌辉 文 图片由袁振威提供

  革命路上结连理

  邱一涵原名信贞,平江县思村乡芦洞丁家源人。父亲邱紫霞,是平江早期中共党员,曾任江西省铜鼓县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哥哥邱炳,曾任湘鄂赣苏维埃政府经济部长,是著名烈士。受革命思想的熏陶,邱一涵从小就追求光明和自由。

  1926年10月,邱一涵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负责学校团委的工作。1927年初,邱一涵放弃学业,担任儿童团指导员,发动和带领团员站岗放哨,协助农会捉土豪斗劣绅,把农村大革命搞得红红火火。

  “马日事变”发生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屠杀、大搜捕,她毫无惧色,挑起九区共青团区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少年先锋队队长的重担,与清乡队展开殊死的战斗。1928年3月,邱一涵参加了平江20万农军扑城之役。扑城失败后,她没有退缩,同父亲与哥哥一道重建革命武装,转战在平(江)修(水)铜(鼓)山区。

  1929年5月,中共湘鄂赣特委宣传部长袁国平来到平江横洞巡视工作,遇上了正在这里坚持斗争的邱一涵。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邱一涵得知袁国平是湖南邵东县袁家台村人,比她大一岁。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高才生,参加过北伐、南昌起义与广州起义,任过师参谋长、党代表,他积极参与领导湘鄂赣边区游击战争和根据地的创建工作,一心扑在革命上,却至今孑然一身。邱一涵打从心底里爱慕袁国平的才华睿智,袁国平喜欢邱一涵山里妹子的纯真与执着。他俩由相知到相爱,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把他们紧紧拴在一起。经过革命斗争血与火的锤炼,时任红五军政治部主任的袁国平与邱一涵结为伉俪。

  婚后,邱一涵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三军团政治部青年干事。于1930年由共青团转为中共党员。她夜以继日地协助丈夫袁国平起草宣言、文告,发动青年支前参战。7月27日,红三军团一举攻克长沙。在红三军团占领长沙8天的时间内,邱一涵受袁国平的委派接管了国民党的报社,协助丈夫出版深受群众喜欢的《红军日报》。同年9月,邱一涵随部队开赴江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她虽然身体纤弱,但一直跟随袁国平战斗在前线。在江西吉安一次反“围剿”战斗中,邱一涵上前线抢救受伤的战友时,右臂重伤致残。右手不能使枪了,她就练左手;右手不能为丈夫抄写文稿,就用左手一横一竖地使劲写。

  1931年7月,邱一涵任湘赣省委妇女部长,翌年调任红军大学共青团总支书记、指导员、教官。她视学员为兄弟姐妹,给他们送去大姐般的关心和温暖,被评为红大“模范教员”。

  万里长征只等闲

  1934年10月,邱一涵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红一方面军中参加长征的30个女战士之一。她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种种艰难险阻。为了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她创造了日行军80公里的纪录。有一次,她们进入广西,正在渡河,敌机对着她们扫射、投弹。有一枚炸弹就投在她身边呯的一声爆炸了,邱一涵被震伤。消息传到正在协助彭德怀军团长指挥三军团作战的政治部主任袁国平那里,他也只能默默地关心妻子,大任在肩,他哪顾得上去看妻子一眼。

  过草地时,没有粮食吃,就吃点野草充饥。七天七夜,邱一涵咬紧牙关,硬撑着走出了沼泽地。爬雪山时,她拄着根棍子,试图自己爬上去,但跌倒在雪地上后怎么也起不来,幸好碰上袁国平路过。将她拉起来后要她坐到马背上,她却让人将一个受了伤的战士抬上马,自己拉着马尾巴爬过雪山。后来有人说她“搞特殊化”,邱一涵没有感到委屈,她说:“还有不少同志连马尾巴也没得拉,永远倒在雪山里。想起他们,我个人的荣辱又算得了什么呢?”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之际,毛泽东挥笔写下了《七律·长征》的雄伟诗篇。袁国平很快用原韵写了一首和诗:“万里长征有何难?中原百战也等闲。驰骋潇湘翻浊浪,纵横云贵等弹丸。金沙大渡征云暖,草地雪山杀气寒。最喜腊子口外月,夜辞茫荒笑开颜。”邱一涵一口气读完,连声叫道:“好诗!好诗!”她连夜用左手抄正,抄得那么工整,那么清秀。袁国平看了也呵呵连声:“好字,好字!”夫妻俩兴奋得一夜无眠。袁国平去红军大学二校任政委时,邱一涵随同调任教员。他俩齐心协力,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大批军政骨干。

  1937年10月,新四军成立。袁国平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邱一涵任新四军教导总队组织科长。袁国平受命主持创作《新四军军歌》时,夫妻俩改了又改,删了又添,抄了又抄。在全体创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首署名“集体作词,何士德作曲”威武雄壮、英气磅礡的《新四军军歌》于1939年7月终于诞生了。

  1940年袁国平和邱一涵被新四军军部直属队评选为三对“模范夫妻”之首。

  孤身独处伴忠魂

  皖南事变中,袁国平英勇捐躯

  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反动的“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政策。会后,国民党反动派到处制造摩擦,破坏抗日统一战线,掀起反共高潮。

  3月,正在皖南视察的周恩来点名,派袁国平去三战区司令部,参加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召开的国民党的师以上的军官会,回答一些人对新四军的种种猜疑和诬陷。

  袁国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邱一涵为他捏把汗,腆着大肚子给他送行,让丈夫给即将出生的孩子取个名字。袁国平爱音乐,长征前曾给他俩的第一个孩子取名雅音,雅音是个女孩,生下来没多久就被送往平江思村芦洞外婆家,因外公和舅舅都为革命牺牲,靠外婆拉扯大,后来外婆去世,生活无着,13岁就做了童养媳。送回邵东农村奶奶家的二女儿,因病无钱医治,早已夭亡。此刻,袁国平对妻子说:“不要为我担心,你要好好保重自己,照顾好孩子。生下来的无论是男孩或女孩都叫浣郎,如果是女孩,长大了就学音乐;如果是男孩,长大了就去当兵。”

  袁国平成竹在胸,舌战群儒,获胜而归。5月,儿子出生了,小名就叫浣郎(湖南话“皖南”的谐音),学名叫振威。8个月后,被送回湖南老家邵东袁家台村。

  1941年,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重兵围剿,袁国平身先士卒,浴血奋战,英勇捐躯。“从容黄埔军校,首义南昌,发展红军丰功在。纵横湘鄂赣边,抗敌江南,坚持革命壮志存。”这副王首道为战友袁国平所作的挽联,高度概括了袁国平一生的不朽功勋。

  邱一涵身上一直珍藏着丈夫生前的照片

  皖南事变前,邱一涵1940年12月根据组织安排经上海转移到苏北盐城。丈夫袁国平牺牲的噩耗传到她耳中后,撕心裂肺的悲痛把这个从长征中走过来的钢铁女战士煎熬得有如万箭穿心。然而,当夜深人静,她凝视着丈夫的遗像,读着丈夫的遗诗,忆起与丈夫同生死共患难的一幕又一幕,她坚信丈夫是忠心耿耿、无私无畏的革命战士,他为中华民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邱一涵擦干眼泪,振作精神,把悲痛化为力量,重展昔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与战友们一道浴血奋战,迎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新中国建立后,邱一涵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她铁面无私,惩治腐败,实事求是,纠正冤假错案。她严格要求儿女,常给浣郎讲长征的故事,却很少讲及自己。有一次浣郎傻呼呼地问母亲:“同学们说爸爸当大官,妈妈长征肯定骑马,是吗?”她淡淡一笑:“爸爸的马驮的是伤员。”这个伤病员是谁呢?妈妈没有说,直至1956年11月2日,邱一涵因病逝世,唐亮上将闻讯前来为她扶灵时谈及此事,袁振威才知道那个伤病员正是唐亮上将。

  袁国平牺牲时,邱一涵年仅34岁,但她一直孤身独处,不管到哪里,身上都珍藏着丈夫生前的照片。在她的卧室上方始终挂着丈夫戴着眼镜、身着戎装英俊潇洒的半身照片。就这样生生死死陪伴英灵,终其一生。因为积劳成疾,邱一涵的人生定格在了49岁。

  邱一涵逝世后,宋时轮、唐亮、钟期光三位上将和省委书记江渭清亲自为她执绋和她的独生儿子袁振威一起将灵柩送上灵车,与丈夫袁国平合葬于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望江矶。


(资料来源:现代快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15:01:06 | 只看该作者

怀念到永远 ——敬爱的粟裕叔叔百年诞辰献辞

本帖最后由 袁家荣 于 2016-11-22 15:04 编辑

怀念到永远
     ——敬爱的粟裕叔叔百年诞辰献辞

袁振威

    正值敬爱的粟裕叔叔百年诞辰即将到来之际,今天我们在这里深情地集会,追忆敬爱的粟裕叔叔,一是为了深切缅怀和牢记粟裕叔叔的丰功伟绩,铭记他老人家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建立的不朽功勋;二是为了学习和弘扬粟裕叔叔的高贵品质、坚定信念和革命精神,矗立我们心中的丰碑并将它代代相传,以便为祖国的统一与社会的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第三,我还想借此机会表达对粟裕叔叔一家和以粟裕叔叔、楚青阿姨为代表的父母亲的老战友们、叔叔阿姨们的感激之情。
   
    我离开父亲袁国平的时候只有八个月,被送回老家由祖母抚养,一度牵着双目失明的奶奶讨饭度日。七岁回到母亲邱一涵的身边。但仅仅过了十年,也就是我十七岁的时候母亲也因积劳成疾离我而去。楚青阿姨给我写了信,要我到他们家生活。1961年我由南京工学院转哈军工学习,成了戎生的同学。楚青阿姨亲自为我安排了房间,亲自带我到医院检查身体。粟裕叔叔则教我怎样做人。他告诉我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必须要有三条件;第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这是革命的本钱,是物质基础;第二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就好像过河要桥,没有本领为人民服务就是一句空话;第三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方向错了,身体再好、本领再大也不能对社会有用,可能还会有害。我就这样成了粟家一个不姓粟的儿子。我从粟裕叔叔那里得到的是父亲般的教诲,从楚青阿姨那里得到的是母亲般的关爱,从戎生、小宝、小惠那里得到的是手足般的情谊。
   
     几十年来,粟家的关爱一直温暖着我的心,粟叔叔和周恩来、陈毅、刘伯承、康克清、钟期光、江渭清、唐亮、张震、刘先胜、乔信明、陈同生、张藩等伯伯阿姨们一起,教我做人的道理,指点我生活的方向,为我铺设成长的道路。我就这样在以粟裕叔叔为代表的许许多多老前辈、父亲母亲老战友的关怀、帮助下长大成人、成就事业。正如康(克清)妈妈所说:“你虽然失去了母亲,但你不会失去母爱,会有更多的妈妈爱你;你虽然失去了家庭,但你不会成为孤儿,我们的家就是你的家。”在此我除深切缅怀敬爱的粟裕叔叔,表达对他一家的感激之情以外,也借此机会向所有给过我关心、帮助的叔叔阿姨们、兄弟姐妹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粟叔叔离开我们已经23年了,他是带着很多遗憾走的。台湾未解放就是其中之一。他曾对我说:“台湾一天不解放,解放军就一天不能改名。”我们一定要牢记粟裕叔叔的教诲,学习粟裕叔叔的高贵品质,弘扬他的革命精神,并代代相传,以继承父辈的未竟的事业,为祖国的统一和社会的和谐做出新的贡献!
   
    粟裕叔叔是永远矗立在我心中的丰碑,我将怀念到永远!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14:49: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家荣 于 2016-11-22 14:51 编辑

袁国平烈士之子袁振威





    袁振威,湖南邵东人,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之子。解放军文职少将,海军指挥学院专家组成员、海军作战指挥学博士生导师,主持过10多项总部和海军作战指挥领域的重大课题研究。

    痛忆父亲

    皖南事变”,是新四军的痛,更是所有共产党人的痛。68年前,国民党反动派向新四军下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就在这场战役中,袁振威失去了他亲爱的父亲——袁国平。

    昨天,站在父亲生前参与创建的红三军团的诞生地,袁振威又想起了他的父亲。他说,一想到父亲,他就心痛。这种痛,永远难以抹去。

   父亲参与红三军团创建

    记忆之门打开,袁振威深情回忆父亲袁国平。

    袁国平,1906年出生于湖南宝庆(今属邵东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袁国平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完全依靠奖学金读完小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袁国平在毛泽东及田汉等进步教师的影响下,很快就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之后,他考入黄埔军校。1925年,袁国平在黄埔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

    袁国平积极参与了红三军团的创建。在1930年参与指挥打下了长沙后,袁国平抓了四件大事。一是扩军,红三军团的人数几天就增加了一倍多;二而积极筹饷,光筹得的银元就有40万两;三是积极从部队、地方,甚至从国民党监狱“政治犯”中选拔干部,满足了红三军团迅速发展的需要;四是积极宣传发动群众,并创建了我军的第一份铅印报纸——《红军日报》,史称红军第一报。袁国平为红三军团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滕代远的称赞。

    1938年3月,毛泽东致电项英,党中央决定袁国平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特别称赞袁国平“政治开展,经验亦多”。

    为不拖累战友,受重伤后自尽

    1941年1月,国民党突然向共产党下毒手,“皖南事变”暴发。新四军被敌人层层包围,袁国平作战前动员:“皖南的新四军就像池塘里的龙,无用武之地。出去就活了,龙入大海,威震四方,将使敌人闻风丧胆。现在国民党顽固派对我们进行袭击,给我们造成了困难,我们一定要冲出去,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因为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铁的新四军!如果我们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1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

    袁国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突围中身负重伤,为了不连累战友,他趁大家不注意,掏出手枪英勇自尽,实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誓言。

    袁国平的牺牲,令许多共产党人非常伤心。毛泽东把他誉为“我军著名的宣传鼓动家”,周恩来说他“牺牲很英勇,是政治工作的专家,对我们军队建设贡献很大”,刘伯承说他是“我军有名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红军的理论家,既有远见卓识又能身体力行”,陈毅说他是“才子,才华横溢”,徐向前、黄克诚、王平称他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震称他为“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我们都是革命的殉道者”

    袁振威说,父亲在他心中是情重如山充满爱的人。“他是我奶奶的孝子,是我母亲患难与共的战友和情深意切的伴侣,是侄儿们以及同志们、朋友们的益友良师,他留在人间的都是爱。他还是我们姐弟心中称职的父亲。”在父亲的一封封遗书里,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亲人的关爱。

    袁振威说,母亲邱一涵和父亲一起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并肩作战十几年。父亲的牺牲使母亲受到沉重的打击。加之战斗负伤和工作劳累,积劳成疾,不幸于1956年病逝,年仅49岁。

    一抹泪光闪过,袁振威说,虽然亲人们一个个离去,然而父母亲的爱却始终伴随着我,温暖着我的心。父亲说过:“我已经置身于革命事业,是以牺牲一切为代价的。”“此刻我自己身无分文,无法帮助家里,因为我们是以殉道者的精神为革命、为国家、为民族服务的。”

    “向所有关心过我的朋友表示谢意”

     袁振威离开父母亲时只有8个月,被送回湖南由祖母抚养,7岁回到母亲身边,仅仅10年后母亲又离他而去。他说,母亲留给他最珍贵的遗产,就是“忘记社会上的一切优越条件,靠自己去生活”。

    遵照母亲的教诲,袁振威从未向组织伸过手。说到这里,袁振威眼里流露出许多的感激之情。“有许多老前辈、父母亲的老战友都无微不至地关怀我,让我一直感受到父母亲的爱。他们将我视为己出,用父母亲的事迹教育我。如朱德、周恩来、陈毅、刘伯承、粟裕、江渭清、王平、钟期光、张震、刘先胜、乔信明等。”正如康妈妈(康克清)所说:“你虽然失去了母亲,但你不会失去母爱,会有更多的妈妈爱你;你虽然失去了家庭,但你不会成为孤儿,我们的家就是你的家。”朱德伯伯曾对康妈妈说:“他也是我们的孩子,叫他来北京我们管。”

    袁振威说,我的父母亲把一切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而党和人民给了我一切。在我的生活中、事业上还得到了许许多多同志们、朋友们的帮助、支持和关爱。请允许我借此机会向所有关心过我、帮助过我的兄弟姐妹、同志们、朋友们表达最诚挚的谢意!

    袁振威:没有获过奖的功臣

    他的成果掷地有声,他的荣誉却接近空白———由于他主持的科研课题有较强的保密性,无法公开评奖,被人们称为没有获过奖的功臣。

    15年前,46岁才改行任教的袁振威,许多工作必须从头学起。那段日子,他用加倍的勤奋弥补着自己的不足———学习、积累、研究、调查、论证、实践,很快成长为教研室领导、学科带头人和海军作战指挥学专家。他带领本室教研人员置身于作战指挥研究领域前沿,不计名利,不甘落后,潜心攻关,开创了崭新的中国海军作战指挥理论体系;他主持的全军重点课题“某型舰艇编队作战指挥应用软件”获得突破并成功地用于实践,大大提高了联合机动编队海上作战指挥效能;他主持完成的全军某重点预研课题和科研成果被总部采纳,为我海上作战部队“打得赢”提供了最前沿的军事理论支撑……

   “不能擂鼓上前线,潜心躬身育英才。”这是袁振威的一句名言。多年来,他情系海上作战指挥领域的建设,为培养优秀的海上作战指挥人才倾注着心血和汗水。

    1993年,他患上了严重的胆囊炎,可从没当回事。第二年,他担任海军一项重大科研任务的总设计师,根本无暇考虑手术。第三年,他的胆囊炎发作频率越来越高,就连讲课都要用手撑着,有一次竟晕倒在讲台上。医生告诉他手术不能再拖了。可他放不下课题,挂了2瓶水又出差了。回来后,疲惫不堪的他终于被抬上手术台。腹腔切开了,那快要穿孔的胆囊像只溃烂的茄子,手术进行得非常艰难。

    袁振威还甘为“人梯”,不断将年轻教员推上去。经过他的潜心培育,“海军青年精武成才标兵”侯向阳、海军电子对抗青年专家赵布飞等一批全军知名的教学骨干脱颖而出,7人提前晋升高职,10多人次受到海军以上奖励。而他,却一次次把奖励的机会让给了别人。有人问他:你这一生拼命工作,到底图个啥?他回答:我无个人所图,只图振国威扬军威!


(资料来源:360百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4-5-20 04:12 , Processed in 0.20524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