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9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南资兴辰冈岭袁氏古村群落传说之一「金鸡之地」木瓜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7 22:45: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16-7-10 21:58 编辑

湖南资兴辰冈岭袁氏古村群落传说之一「金鸡之地」木瓜塘

    在资兴三都镇与蓼江镇交界处,有一座绵延起伏的山脉——辰冈岭,山不高,海拔约两三百米,因岭上有一座古书院——辰岗书院而闻名古今。据《辰冈书堂之记》的碑文记载,辰冈书院始建于南宋咸淳十年(1274),为袁氏先祖袁文敷“率子弟等择辰冈胜地以馆”。袁氏是资兴的大姓,袁氏先祖自北宋初迁徙至辰冈岭山脚下,逐渐在辰冈岭周边发展壮大,至今围绕着辰冈岭,有10来个袁氏家族的古自然村。那么,关于这些古村落的传说你知道多少呢?

    木瓜塘自然村是袁氏家族较早定居之地,被当地人称为“金鸡之地”


木瓜塘全貌

    择地:水塘边木瓜树洞有“金鸡”

    据《袁氏族谱》中《学渊公墓志》一文记载,袁氏始祖为五代后唐进士、毅勇大将军袁学渊,他本是江南和州乌江县汝南人(今属安徽和县),后唐庄宗三年进士,授长沙府长史,后唐明宗元年升郴阳太守,因年代动乱,后辞官迁徙至兴宁(今资兴)之程江里,其长子袁琼(曾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学士)告老敕居辰冈岭脚下,即今三都辰南村石背组一带。

    辰南村木瓜塘自然村80岁的退休老师袁树人介绍,大约在宋末元初之时,在辰冈岭脚下老塘头,有袁氏两兄弟打桩分家,老大廷松因武力不及老二廷槐,而只好离开老塘头回到另一居处——楼下。袁廷松有三个儿子,小儿子袁显章经常外出放牧。烈日炎炎的一天,他来到一个水塘边的一棵大木瓜树下乘凉,只见树很大,树兜上有个洞,洞里隐隐传来小鸡的叫声,他走近一看,一窝小鸡仔金黄金黄的,好像一窝金鸡。他想,这周边并无住户,何来一窝小鸡呢?他觉得这是家业显旺之兆,于是回家和父母妻子商量,决定举家搬迁到木瓜树的水塘边定居。这果然是个发家的宝地,显章连生四男一女,代代人丁兴旺,村庄越来越大,逐渐开枝蔓延到周边。而这个村子也因此被叫做木瓜塘。


古大门之一

    发家:做煤生意发财建华堂

    到了清朝中晚期,木瓜塘经历代扩建,已发展成了一定规模的大村庄,袁氏先人不仅靠着传统的农业维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也有人开始加入从商的队伍中。其中一位名叫袁君华的先辈走南闯北,到了湖北汉口做煤炭生意。由于初来乍到,他没有占到好码头,只好在下游的一个码头租地囤货。意想不到的是,有一次涨大水,暴雨把上游码头上的煤炭都冲积到了下游,正好积淀在他的码头上,和他的煤炭交混在一起。袁君华头脑灵活,他见机行事,请上游码头的几位煤炭老板吃饭,好酒好菜款待,待老板们酒足饭饱,喝得醉醺醺之时,故作很为难地提出如何分煤之事,那些煤老板正在兴头上,都说不要了,冲下去的煤都送给他算了。结果袁君华凭着这意外得到的大量煤炭发了财,金银光洋一船船运回木瓜塘,在家乡建起了一栋栋相连一体的大豪宅。这就是我们至今看到的木瓜塘古民居的部分模样。

    今人已无从得知当年的袁氏先辈到底花了多少财力、物力及人力,历经多少时间才建造起了如此豪华大气的古民居,只看到现存的古建筑整体布局为四纵三横,占地约100亩,尽管历尽沧桑,依然不减当年的雄姿。据村民介绍,以前木瓜塘村庄的四周都是两米来高的老青砖围墙,只有东、南方向4扇主门出入,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村子兴旺鼎盛时期有宗厅一个,主大厅三个,副厅30余个,房屋400余间,160余户,500多人囗,现在大多厅屋与房屋保存依然完好。其中厅屋的砖块都磨过一回,规格绝对统一,灰浆是用生桐籽油和就,灰缝平看、竖看、斜看都成标准直线,窗版浮雕人物山水。正厅有上、中、下三厅两个天井,正厅两旁各有通巷,计四扇大巷门,巷内另有私厅,均是两层楼设计,巷道全部用麻石片铺成,巷旁私厅各有天井,以便相关子屋采光。村口和厅屋的大门上都写有“汝南第”三个大字,表明整个家族的来历。有的厅屋前有大禾坪,禾坪上立着旗杆石、鞍马墩,村中有多口池塘、水井,不仅用水方便,也是古代的防火消防设施。


人民公园旧址

      传世:袁氏孝顺诀及处事诀

    在木瓜塘的厅屋里,有墙壁上写着袁氏孝顺诀和袁氏处事诀:“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立业,文化不可不学……”可见因为经商发了财的袁氏族人并未忘记先辈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及孝道文化,他们继承了祖先创办辰冈书院的办学遗风,在建造华堂的同时在村旁的龙凤江边建起了一个私塾馆——柳溪阁私塾馆,供本族及周边子弟读书求学。据介绍,此私塾馆在解放后被改建成了一个土榨油坊,近20年来,土榨油坊也渐渐被淘汰,不见了踪迹。私塾馆经风雨侵蚀已部分损毁,11月24日,记者看到有工匠正在维修私塾馆,准备改建成一个茶楼。

    在木瓜塘村南面紧邻辰南村委会之处还可看到一个小型的牌坊类建筑及一口古井,这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本村族人袁漫游(曾任资兴县副县长)倡议集资兴建的“人民公园”。当年曾将200余平方米的井坪四周用围墙围了起来,里面栽种了各种花草,进口处还建了一个外似牌坊又可躲雨遮阳的门栏,门栏上有袁漫游亲手书写的“人民公园”四字,公园里人来人往,是三都首个名副其实的公园。如今,这里也正在改建,准备建一个休闲广场,原有的门栏及古井被保留了下来,木瓜塘又将会有新的面貌迎接各路游客。

(2016-07-02 资兴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7-10 21:59:09 | 只看该作者

湖南资兴辰冈岭袁氏古村群落传说之二「九个半岭下」

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16-7-10 22:23 编辑

湖南资兴辰冈岭袁氏古村群落传说之二「九个半岭下」

    “九个半岭下”说的是资兴辰冈岭下的九个半自然村,它们分别是黄昌岭、三元、石头坵、龙形嘴、流辉堂、中沙洲、下包家冲、恒春堂、西山岭下、隔背,其中隔背最小,只有半个,因此一共就是九个半。这九个半自然村尽管各有名称,但因为同属于一个袁氏祖先,而且相隔很近,都依傍在辰岗岭脚下,因此当地人统称为“九个半岭下”


黄昌岭、三元、石头坵三个自然村外貌

    “九个半岭下”的发源地黄昌岭

    “九个半岭下”隶属于三都镇辰南村,辰南村村民大部分是袁氏族人,袁氏家族在辰南建村始于宋代,而黄昌岭是从对面的木瓜塘自然村开枝过来的,具体年代家谱上没有记载。村里参与修家谱的老人袁斗生介绍,黄昌岭在建村之前及建村初有个老名字——寺山冲,至于后来为什么改名叫黄昌岭,应该是取吉祥之意吧!至于石头坵这个村名,村民则口口相传,是因为当初建厅屋时,神龛下突然冒出一块大石头而得名的。尽管这些村的具体建村年代不详,但有一点村民都非常肯定,那就是“九个半岭下”的其他八个半自然村都是从黄昌岭这个村开发出去的,因此,黄昌岭是“九个半岭下”的发源地。

    据统计,黄昌岭现有一座祖厅屋,6间横厅屋,105间古民居,八纵两横,连成一排,青砖黛瓦、浑然一体。走进祖厅屋,只见三进两天井的古厅屋高大气派,因为刚刚修缮过,里面干净整洁,两边的木窗上雕刻着八仙图案,以及龙凤蝙蝠等瑞兽,大厅的木柱、门窗、横梁等都重新刷了油漆,破损的地方按照原有的模样修补好,因此让人少了一份亟需保护的担忧。最令村民引以自豪的是天井里那块厚大的青石板,上面雕着三个圆形的图案,正中间稍大的图案里雕着鱼和龙,两边各雕着龙,寓意鲤鱼跳龙门和双龙抢珠,寄托了先人期盼村里多出人才的愿望。

    随着人口的增加,如今的三元、隔背及黄昌岭三个自然村已经连在了一起,曾经相隔的池塘、田土上建上了房子,因此几乎看不出这几个自然村的分界了。而且,西山岭下这个自然村早在解放前就逐渐败落,现在已经消失了,因此九个半其实是八个半了。


黄昌岭祖厅屋天井

    人才辈出的岭下

    也许是先人的护佑,也许是汲取了辰冈岭的文脉之气,岭下代代有人才,尤其是黄昌岭,一直是人才辈出。在黄昌岭古民居前的禾坪上,原有3对旗杆石(拴马桩),现还有一对半,其中一根旗杆石上还刻着“贡生袁大楷”的字样,清晰可辨。这些旗杆石就是本村出过人才的证明。

    黄昌岭村民袁会安指着祖厅屋旁的一间房屋说,我国近代著名的画家袁醉庵就是生长于此。袁醉庵(1892-1976),一个传奇的画家,早年师从画家潘天寿,毕业于上海美专。南昌起义时和黄克诚一起并肩作战,当时已是营级干部,湘南起义的领导者之一。起义失败后,遭国民党追杀,逃亡于安徽合肥、巢湖、桐城一带,与当地文人雅士有唱和之作,可惜现存世的作品极少。他后来脱党,任教于华中美专,解放后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美专,和黄克诚不时有书信往来,1976年仙逝于长沙。

    现代,这里还出了两位厅级干部,已退休还健在,而且村里年年有考取大学的,“反正我们村的子弟只要不辍学,一直读下去,就能考上大学。”村民说。


石头坵村民在龙凤江里撒网捕鱼

    自发保护维修古民居

    在黄昌岭禾坪前,一台挖机正在作业,这是三都镇为了发展乡村旅游,正在进行恢复龙凤江老河道的工程。龙凤江发源于三都帽岭上的龙王冲,蜿蜒流过三都大地,最后注入程江,而岭下很多自然村都沿龙凤江而建,以前村民不仅种田,还经常在江里捕鱼,所谓靠水吃水,因此这一带曾经是渔耕之乡。

    改革开放之后,很多村民都依托附近大山里的煤矿发家致富,但近些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村里乃至镇里面临着经济转型,发展乡村旅游被镇村提到了议事程上。随着农家游的发展,村民意识到了保护古民居,改善村庄环境的重要性,因此有些村庄已经在自发修缮古民居。其中黄昌岭村民在袁会安、袁久四等人的组织倡议下,村民共集资捐款17万多元,用来修缮祖厅屋,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响应。如今,祖厅屋已经修缮完毕,至于村民自家的古宅,则各自包干维修,不少村民都在古民居里忙着清理整修。

    在三元村,这里的主厅屋及一些古民居也已经修缮完毕,与黄昌岭不同的是,这些维修资金主要是村民袁作久与姐姐袁作英自筹的,修缮好后开办了一家农庄,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观古民居,吃传统美食。

(2016-07-03 资兴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7-10 22:08:40 | 只看该作者

湖南资兴辰冈岭袁氏古村群落传说之三「龙头石·乌牛凼·古书院」

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16-7-10 22:20 编辑

湖南资兴辰冈岭袁氏古村群落传说之三「龙头石·乌牛凼·古书院」

    辰冈岭不仅山脚下村庄环绕,而且山上也有不少人文遗迹、自然景观,如著名的辰冈书院、程水书院,抗日战争战壕,以及一块很神奇的巨石——龙头石,还有一个大水坑——乌牛凼。围绕着这些人文遗迹、自然景观的历史故事及民间传说,令人听起来煞是有趣。



龙头石

    龙头石:传说与古村落密切相关

    从资兴市三都镇辰南村“九个半岭下”的三元村后往上走,横过一条新柏油马路——资永公路,就正式开始登辰冈岭了。

    山坡上有很多荒废的菜园,不时可见一道道用砖石泥土垒砌而成的菜园围墙。再往上是一片片的果树,梨子、板栗、橘子等。在辰冈岭东北边有一块小平地,平地上盘踞着一块大石头,在黄土结构的辰冈岭上,这块巨石从何而来呢?村民说,这块巨石是天然长成的,历史悠久,不知有多少年了。因从一面看很像一个龙头,所以叫做龙头石。

    龙头石上有一个水槽,奇怪的是,不管天气有多干旱,这个水槽里的水从来都没有干涸过。爬上龙头石,果然看到了一个水槽,水槽旁有羊粪,看来这里成了放养在山上的羊群的天然饮水处。

    关于龙头石的传说,村民袁会安说,听老辈人说,龙头石下面有一窝金鸡,一只母鸡在孵小鸡,叫做金鸡抱蛋,因此我们袁氏族村属于“金鸡之地”。还有一个传说,是说东海龙王出海上天巡游,见辰冈岭上龙脉气旺,于是降临下来查看。这一看,不由得赞叹不已,人间竟有如此宝地,岂能让他空置?于是口吐十颗龙珠,因为有一颗被撞成了半颗,而一共成了九颗半,这九颗半龙珠就变成了后来的“九个半岭下”的九个半自然村,这块巨石自然也是东海龙王变出来的了。

    村民都说这块龙头石很神,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曾经有一个村民建房,想凿碎这块石头的一部分去打基脚,不料他刚一动手,眼前就一片漆黑,只好停下来,等他回家后眼睛就复明了,后来村民都不敢再打龙头石的主意了。


辰岗岭下的村落

    乌牛凼:一块遭破坏的风水宝地

    乌牛凼其实是一个大水坑,据说里面住着九头乌牛(金牛),可是后来九头乌牛都走了,乌牛凼也就干涸了。乌牛为什么会走呢?这里面也有一个故事!

    辰南村厦廊自然村的建村始祖李氏道兴公是一位地理先生,人称“李半仙”。据《李氏三俊堂族谱》记载:“道兴公(1382-1435年),精于堪舆之术,性飘逸,明太祖朱元璋召见并赐予官职而不受……一生放浪于山水间,遍览地脉。著有《乾地秘书》传于世,现失传。”一天,他的孙子问他:“爷爷,你那么会看地,怎么不给我们自己选一块好地呢?”李半仙说:“我看是看中了一块风水宝地,只是时候未到。”“在哪里?”孙子急切地问。“就在辰冈岭上,你如果看到一大片冬茅草中,有九根冬茅管长得格外大而嫩,就是了。”孙子听了急忙上山去找,果然在一个大水坑旁找到了九根大而嫩的冬茅管,高兴得连忙把这九根冬茅管都拔了出来,拿给爷爷去邀功。李半仙一看,叹气道:“坏了,坏了,乌牛都走了,风水宝地废掉了。”原来这九根冬茅草管分别拴着那九头乌牛,冬茅管被拔掉了,乌牛都走了,乌牛凼也就失去灵气了。

    那么乌牛凼到底在哪儿呢?三都镇政府干部、辰南村人袁春山特意去寻找乌牛凼。“我小时候去程水书院读书要经过乌牛凼,这个凼就在去程水书院的小路旁边。”快60岁的袁春山说。一行人艰难地找到那条被茅草荆棘掩盖的小路,再沿着小路走了10多分钟时,终于看到路旁有一块低地,但里面长满了杂木、竹子等,乌牛凼早已面目全非了。

    随后,继续往上爬,想要寻找抗日战争战壕。待满头大汗爬到山顶上时,发现那些战壕也是荆棘灌木丛生,看不出当年的情景了。


辰冈书院碑

    古书院:为辰冈岭抹上厚重的文化色彩

    站在山顶遥望四方,山脚下的古村群落都变成了脚底下的一幅幅水墨画。西南面有一个水库,那是辰冈水库,是古时建造程水书院时挖土打砖挖出来的。从西南方向下山,走到离辰冈水库不远时,程水书院到了。可是,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山,哪里还有什么书院。但在100多年前,这里曾经学舍济济、书声琅琅,确实是一个非常兴旺的读书胜地。

    《资兴市志》记载,辰冈岭,昔办辰冈书院、程水书院,颇负盛名。相传昔时每逢科试年,冈忽传鼓声,辄不失举,旧景称“辰冈征应”。从《程水书院记》之碑文可知,程水书院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位于辰冈岭的西南面,是合并了以前的观澜书院、辰冈书院以及文峰书院而建成的一座规模很大的书院。当初的规模及布局为:“乃以戊午十月经始,后为大成殿,中为文昌宫,前为魁星阁,殿及宫及阁之左右为齐八舍什有四,殿宫间为亭,亭左右引冈,左右泉为双井……宫前为池,池中央为桥,左右亦各井,其隅引亭左右井水注池左右井。越明年己未而成。谓之‘程水书院’。”

    至于为何命名为程水书院而不是沿袭辰冈书院这个名字,碑文中所解释甚详:“或曰:既书院于辰冈,胡不辰冈之而程水之?也曰:辰冈,吾族所独也,程水,吾乡所同也;独则私而不大,同则公而可久。前此程水诸书院,不免于废坠者,惟局于一家也。且是冈也,左萦程水之支流,右绕程水之经流,系以程水,取其公而溥,亦取其左右逢原也。虽卜其地于辰冈,何渠不可大其名于程水抑?”

    比起始建于南宋时期的辰冈书院来,程水书院要年轻500多岁,程水书院既传承了辰冈书院,又扩大发展了辰冈书院,这两大古书院为辰冈岭涂抹上了厚重的文化色彩。《资兴市志》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程水等书院改名为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全县所有小学堂改称为小学校。 “我在六十年代也在这里读了两年高小,”袁春山说,“可惜到了七十年代,程水书院被拆掉了,至今已是踪迹难觅呢!”

    完结


(2016-07-04 资兴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4-5-14 08:15 , Processed in 0.17918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