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苏丰县元代翰林学士致仕袁遵道、中书左丞袁涣父子述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3 21:2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16-8-14 16:00 编辑

江苏丰县元代翰林学士致仕袁遵道、中书左丞袁涣父子述略

    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于元代中书左丞(宰相副职)袁涣的事迹,在明代编篆的《元史》以及近代的《新元史》对其事迹都没有涉及,而各版《丰县志》中,记载也是寥寥几句。在元朝不到百年的统治中,丰县知识分子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中书省,成为内阁辅臣,袁涣是唯一。所以笔者将多年搜集到的有关袁遵道与袁涣父子的文献资料梳理整理成文,既可以补国史县志之不足,又可以勘清光绪版县志关于袁涣名字记载之误。

    华岚氤氲怀二袁

    一、高曾流徙,乃祖来丰

    从忽必烈自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大军攻克元大都北京,在蒙古人主政华夏近百年的岁月里,被统治阶级列为第四等人的南人(原南宋境内各族(淮河以南不含四川、云南地区的人民)。)知识分子,由于长期的政治隔离,很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往往选择学而隐,诸如学者许谦、吴澄等,而被列为第三等人的北方汉人士子,由于与北方少数民族的长期融合,在金元两代往往注重学而仕,诸如学者许衡、姚枢、郭守敬等。

    丰县袁氏父子就是当时北方汉人学者中的一个缩影,袁遵道从学者到地方长官,告归时还能得到一个翰林学士的封衔,难能可贵,袁涣从侍御史到中书省参知政事,再到中书左丞,虽然仅仅是同朝诸多蒙古族宰相中的配角,更谈不上什么主朝纲,但是作为汉人已经沦为下人的时代,袁氏父子能做到如此,已经很不容易。

    丰县袁氏系出汝南袁氏,为东汉名臣袁安之后,堂号“卧雪”。袁安的后裔有个叫袁谋的,北宋末期,中原战乱,从汝南迁居海州赣榆(今连云港赣榆县),以耕读为业,家业渐兴。金定鼎中原,他举家又徙居沂州费县县城(今山东费县)。袁谋有一子袁通,虽然幼从家学,但成年后“魁岸力绝,任侠不羁。”其游侠徐州时,州牧的一个家仆,暴悖为民害,袁通一怒之下,把这个家仆给杀了,结果被捕入狱。当时金朝统治如夕阳渐下,法禁已驰,这位徐州的最高长官了解到实情后,不仅没有按律处死袁通,反而对他的这种任侠义气行为给以了厚报:撤了他的官司,放他出狱还家,不久还把袁通从家招到徐州,在州衙内为吏。袁通“起家为吏,有能名。”但最后他却弃官从耕于远离费县县城的乡村,娶宋氏,生一子袁清。

    袁清壮年后,曾游徙于泰安州奉符县(今为山东泰安市老市区),时元朝刚刚入主中原,山东地区治安混乱,连年 灾荒,以致饿殍载道。袁清“有振恤志,限以无位,卒不克施。遂攻医,为活人计。”袁清娶刘氏,生一子钧。袁钧在父亲的教导下,医道更加精通,元初,袁钧就把家搬到济州丰县县城(即今江苏丰县,有元一代,丰县隶属济宁路或济州府。),以行医济世救人,名重济徐。袁钧,也就是袁氏迁居丰县之始祖。

    袁钧在丰县定居后,娶王氏,生四子,长子璧,次子珪,三子莹,四子瑄。全家都以行医为业。袁璧娶吕氏,生三子,好敬、好义、好古,好敬行医于豫东一带,遂形成豫东袁氏。袁莹娶侯氏,生四子,熙敬、熙仁、熙义、熙载。熙敬六世孙袁淮,举家南迁萧县,并繁衍到沛县、铜山、淮北等处,亦成彭城望族。袁瑄娶张氏、许氏,生子二,长必大,次必升。必大后定居山东鱼台,行医于鲁西南一带,其后裔也在鲁西南一带繁衍发展,人才辈出。

    袁钧的次子袁珪却把视线投向了丰县形胜之最的华山。他在华山南麓买地置舍,并携妻子儿女把家从县城搬到此地。今天的丰沛袁氏,多是他的后裔。

    二、以医活人,以文荐京

    袁珪定居到华山的原因,一是华山的风水。他把家安置在山南麓,背靠大山,南临大河,这是堪舆者颇为称道的藏风聚水的宝地。二是当时华山镇的人口密集,作为丰徐之间的重镇以及交通要冲的位置,袁珪选择把华山脚下作为他行医和繁衍后代的大本营,是很有眼光的。

    袁珪就是袁遵道的父亲。袁珪娶朱氏,继娶宋氏,生三子,长子即袁遵道,次子遵义,三子尊礼。从袁钧的十二个孙子的名称中,我们不难看出,袁氏对于传统儒学中“仁、义、礼、智、信”理念的注重和继承。

    袁珪“舍南有桑,外密中虚,色薿薿,望之如燕鹊巢,见者嗟异。目曰,巢见桑,桃二。”意思是说,袁家的南面有棵大桑树,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巨大的燕鹊巢一样。有个人有天看到这个景象,叹而称奇,并看着桑树说:“桑树上出现大的鸟巢,这家人会产生俩个富贵之人。”后来还应验了此人的说法,果然,有对鸟筑巢在那棵大桑树上,巢为茧形,这对鸟早晚飞鸣上下,好像在与人周旋着玩,袁家人就是拿着棍棒之类的东西驱吓,鸟也不走。而这时,袁家庭院的一个角落里,长出了灵芝。而且灵芝“五色,扶疏,类人指掌,爪甲具。”

    桑树如巢,祥鸟来栖,庭生灵芝,时称三瑞。就连当时大名鼎鼎的国子监祭酒刘敏中都听说了,而且还书匾“三瑞堂”赠之,“标其堂,以为活人之徵。”

    袁氏几代人行医,而且医术精湛,活人无数。名气远播大河南北,甚至当时的京师大都(今北京)。以上的记载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当时袁氏医道的精湛与影响。

    袁遵道字淑(一曰叔)正,号玉溪,又号东华山樵。自幼聪敏,少年时期在父亲的教导下读书。不为良相,必为良医,这样的儒学古训思想在袁珪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十六岁时,袁珪就送他到山东东平路郓城县,从游于名儒王旭。王旭,字景初,与王构、王盘具以文章有名,世称“三王”。其游迹几半天下,著有《兰轩集》十六卷(见《四库总目》),随意抒写,气体超迈。在跟随王旭学习的数年间,袁遵道打下了扎实的儒学基础,“久之,辞去。”

    大德元年(1297年),袁遵道远赴京师观光。国子监祭酒刘敏中见之若“子姓”,举荐他“补四门馆生”(可以在国子监读书,但是不是正式的监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并亲自教授他文法。大德六年,以为他的品学兼优,升为太子伴读,从此,袁遵道开始接触了皇室。同年,告归省亲。当时王旭刚好在河边青县和沧县的儒学主教,袁遵道顺路拜访了恩师。王旭想检验他的学业情况,就当场命题让他做歌,诗成,王旭惊喜。从丰县返回路过青沧时,王旭就让自己的儿子王麟跟着袁遵道受业。

    大德七年,袁遵道游学于滦京(元上都,今河北张北县境内)。八年,再往保定省师。著名学者,后来的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监祭酒尚野先生,大德六年创建国子监滦京分学。七年,尚野由国子监助教升国子监博士,袁遵道随学左右,尚野器重之。十次向礼部上书举荐袁遵道,被批准为六部籍补。至大二年(1309年),秩官选编,袁遵道入选,并按例三年后发国史院任职。

    袁遵道认为,做官,应该通过正式的考试,而没有经过考试,就任命他做官,情理上说不过去,所以就“力辞”。当时任吏部尚书的王毅(后官居宰相),派人去勉励他,才答应就职。

    袁遵道初任国子监四门馆正字(官名,属秘书省,同校书郎一起校刊书籍),皇庆六年(1312年),选补徵政院椽吏(文字秘书一类),延佑元年(1314年),除中书省椽,延佑二年(1315年)(一说六年),授翰林国史院都事,不久改文林郎,是年六月初二日以文林郎进入秘书监,官著作郎。丁外艰,服阕,授奉直大夫,典端院都事。复丁内艰,至顺元年(1330年)授奉议大夫、福州路福清州(今福建福清市)知州。至正元年(1341年),改奉政大夫、大同路朔州(今山西朔州市)知州;至正五年,升朝散大夫、河间路总管府(今河北河间市)治中,任上,与总管蔡受益捐俸增修府学。至正八年,授翰林直学士之职,因为年迈,请告老。朝廷允许以三品翰林学士身份致仕,赐金织、文币二疋。此时袁涣已经官居吏部侍郎,所以袁遵道与夫人时氏得以养尊京师。每逢生日,皇帝赐金币酒肉,在京的公卿大夫车马盈门,“与夫人福禄寿考,从容燕尔。阅听歌舞,即席赋诗,见者莫不羡其晚节之荣也。”著有《玉溪东华山樵文集》稿若干卷。明版《丰县志》存其诗《厌气台》曰:“西出咸阳驾上东,苍生辛苦恨遭逢;古来有德惟天帝,厌气台空夕照中。”可见其诗文一斑。

    至正十三年(1353年)八月二十四日,薨于丰县华山家中,年七十四岁。葬于华山西麓祖茔之侧。后因子涣贵,赠中奉大夫、中书参知政事、护军。后追封汝南郡公,谥文靖。

    袁遵道做官时做了几件让人称道的事情。一是申请给孟母封爵,第二件就是奏请把大儒许衡供祀朝廷并配享孔庙,这两件都得到了朝廷的批准。在河间府期间,他增修学宫,教育士子,受到百姓的爱戴。另外,他在福清地方官任上,“以礼义为政,讼简狱清。”离任时,“父老攀辕涕泣,不忍别。”他的孝道也是可说的。父亲袁珪去世时,他“哀毁逾制,天大寒,跣行雪中,凡三日不食。”以至于慈鸟翔集其家。地方官把事情报告给朝廷后,就把华山的乡名更为应感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元贞丙申年(1296年)冬十月开始,他先后用了十五年的时间,找到山东费县高祖父和曾祖父的墓,并把埋在丰县城边的父母的坟墓都迁到了华山西麓。至大庚戌(1310年),请当时的大家撰写了袁氏世德碑铭。但在林前树立世德碑是在至正年间的事情了。

    袁遵道有四子,袁涣为长,字亨伯;次渐,文林郎;三润,署丞;四渊,总管府经历;少泽,国子监奏为曲阜林庙管勾。

    三、主明报效,世暗藏弓

    袁涣,青少年时期问学于著名学者邵庵先生虞集,以文学知名。至正元年,由国子监生参加会试,进士及第。历官中书省参议、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至正十二年,辞官陪父归东华山,修治先祖林墓,在祖坟前立碑。碑铭由当时的文学大家姚燧撰文,并请书画大家赵孟頫书丹,篆书大家郭贯篆额。这在当时,就被学者誉为“三绝碑”,后淤地下。“明万历年间知县常思温舁碑出土,字书如新,其拓本,海内争宝焉”。此后又迭遭水患,复被淤没。清末民初,又有人“掘地近丈,南北长及三里,宽亦里余,终未寻获”。袁氏父子还在华山买田以供祭祀,别置义田给族人之贫者。

    同年,建淮南行省,起袁涣为行省左侍郎,升右侍郎。后诏回京,任治书侍御史,至正十九年,诏改任吏部尚书,为父亲袁遵道修墓碑。翰林承旨文学家欧阳玄撰神道碑文,集贤殿大学士姚庸篆额,宰相乌古孙良桢书丹,亦被后人称为“三绝碑”。

    至正二十一年,升中书省参知政事,阶为副相。二十三年,升中书左丞。二十五年八月,除河南行省右丞。加封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师、右丞。时河南已乱,以年迈乞休。退居丰县华山之阳,自号“友山居士”,著有《友山集》(今佚)。尝自赞曰:“官高而不知其贵,道违而恒自退,不时乎?时而心乎?忧世虚灵,众同,中正,独异,惟孜孜于圣学,不知老之将至。”

    袁涣有五子,曰仁、义、礼、智、信。

    至正末,涣薨,葬于父墓旁,赠鲁国公。未几,改元,《元史稿》漏载其生平,府、县志亦简,今按其墓志手抄残卷整理,袁涣有《重修丰县城隍庙记》传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4-5-14 20:43 , Processed in 0.18670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