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袁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习水袁氏历史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3 22: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弘毅 于 2017-10-6 11:20 编辑

习水袁氏历史研究

禹明先


  习水袁氏是明代播州地区七大姓土司之一,是今天赤、习两县境内的世袭土官,自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在西南战场抗元战争中以军功升迁武职奉命镇守土城,到清朝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撤威远卫建置,袁氏以地方最高军事长官的身份统治土城历史长达452年之久。而明朝初年朱元璋对土城袁氏的划境封疆,出任唐朝坝长官司长官,从而确立了今天贵州西北部的赤、习两县与四川、重庆两省市的疆域版图。因此说袁氏历史是中国西南地区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已超越了今天袁氏自身的认知程度和研究范畴,只有采取对国家历史研究负责任的态度,用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才能把袁氏历史研究清楚。

  关于习水袁氏的来历,据明朝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吏部尚书蹇义为袁氏所写的《袁氏族谱光裕录序》称:袁氏祖籍江西吉安府,“始祖袁世明在宋宁宗嘉定间以宏武功,封沿边处巡检使职,累立勋绩。宋理宗端平元年,袁世明与江淮使孟珙取蔡灭金。二年,播州之唐朝坝、古磁、仁怀等处蛮夷出没为边民患,播之贞顺夫人上疏乞师。时金寇初平,元虜方炽,朝议难其人。是时,世明督视江淮军马,魏了翁知世明忠勇有为,荐之诏下统戎平蛮,奉命入蜀,自夒、渝达泸州白锦堡、磨子头,开(合江九支)苦竹溪大路进兵捣蛮巢境域。以宁,命留其地…遂居赤水不复江西矣!”这就是关于“袁世明端平二年平蛮入播”一事的由来。其后,万历十一年给事中邹元标为袁氏族谱作的《江西清水塘源流谱序》和万历十八年永宁宣抚司儒溪里唐朝镇长官袁初所镌的《建金子囤碑记》以及崇祯元年袁铭新增《汝南袁氏谱序》等均沿袭“袁世明端平二年平蛮入播”之说。清代中叶郑珍编撰《遵义府志》时,发现蹇义袁氏族谱“光裕录序”把元代的“贞顺夫人”同宋代的“理宗皇帝”扯在一起的严重错误,因此郑珍在《遵义府志》中为袁氏立传时把“播之贞顺夫人上疏乞师”一句删除掉了!郑珍为何要为袁氏修饰家史,并且还在《遵义府志》中收入杨氏等二十来姓人的“平蛮入播将军”呢?原来郑珍在这件事上是存有私心的,因为他也在借机造假,利用编撰《遵义府志》之便,把自己的祖先郑益显也杜撰成为一名“平蛮入播的将军”,把他塞进《遵义府志》之中,因此郑珍不可能,也没理由去否定其他人的所谓“平蛮入播将军”(此事详见本人“从郑珍的祖籍考谈郑珍的史学观”一文,载: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遵义沙滩文化论集》一书)。郑珍此举,显然有负于后人对他的益美之说。

  “袁世明端平二年平蛮入播”之说,还见载于明末天启六年遵义庠生张周衡为袁蕙芳所题的《壮义勒小言》:“…袁氏族係豫章吉州,入播则在大宋端平…”

  关于习水袁氏的来历,在明代还有另外一种传说。据明代崇祯时袁蕙芳辑著的《祀袭壮义勒·优卹议叙》记载:“始祖袁世盟,原係豫章人氏,……唐乾符年间,世盟征南有功,诰授总制,留守播土,子孙相沿,继袭长官司,各守各土。传至万历年间,宣慰杨应龙不轨,奉命征讨。如袁鍪献上赤水,即今授左所正千户,袁正芳世守;如袁见龙献土城,即食指挥佥事,奉授右所副千户,袁神武世守;如袁启(起)龙献儒溪,即今食指挥佥事,奉守左所副千户,袁勋世守;如袁年献下赤水,即今授所镇抚,袁纯世守。一枝分中赤水,即生员袁萃、袁铭、袁扬芳;一枝分江津,即廪生袁继圣、袁继美。其军籍、民籍、文武、衣冠、丁男派演者,不尽万许。惟嫡系《族谱》有梓,不敢再赘焉……”

  按上面引录袁氏家史的两个《族谱》版本中,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袁氏祖先籍贯均称“江西吉安”,其始祖职官为“总制” 。不同之处是:一说始祖为“袁世明”,是“南宋端平二年平仁怀、古磁、唐朝坝诸蛮夷,而命守其地…遂居赤水(今土城)”;一说始祖为“袁世盟”,是“唐僖宗乾符年间因征南而留守播土(今习水河中游地区)”。从目前已知的文字材料,蹇义《袁氏族谱光裕录序》是记载袁氏祖先历史的最早文献资料,并且袁氏祖先迁居的具体时间、地点、地名都叙述清楚。而袁蕙芳的《祀袭壮义勒》对其祖先历史的论述不仅形成时间晩(崇祯十五年),而且叙述其祖先“征南”的地点和讨伐对象也是模糊不清。按袁蕙芳的本意,其祖先的“唐乾符年间征南”应该指“征南诏”,明显是套袭“杨端乾符三年平南诏入播” 之说。由此可见:习水袁氏自身对其祖先来历在其家族中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他们对自己祖先来历显然存在某种隐讳。由于这个原故,这就使得研究袁氏家史者,莫衷一是。按照研究历史应首先采用形成时间早的文献资料这一原则,蹇义所作的《袁氏族谱光裕录序》形成时间最早,算是第一手资料。因此研究袁氏历史,应先从蹇义所作的《袁氏族谱光裕录序》进行研究和考证,以便理清袁氏历史的来龙去脉。

  蹇义《袁氏族谱光裕录序》说:……一日,京卫(京城锦衣卫)广洋(人)上户侯曾君,字懋德,执汝播南(播州)袁氏家谱求首简(要求写族谱序)以贻于后。盖谱诚重事也!予与懋德讬交有素,敢不以文受(授)……” 由此可见:蹇义的《袁氏族谱光裕录序》是明朝初年袁氏通过人际关系请蹇义写的,按蹇义所说,他是看在他与曾懋德的关系上才为袁氏写这篇《光裕录序》的。那么,袁氏为何要在明朝初年进京通过曾懋德找到蹇义为其写这篇族谱序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只能从明朝初年的政治背景上去寻找答案。

  本文开头讲过,袁氏是明朝初年播州地区七大姓土司之一,因此袁氏的这次进京行动必然与土司们的政治前途——土司承袭制度有关。原来,明朝初年朱元璋曾为少数民族地区土司承袭制度下达了一道政令,规定:“湖广、四川、云南、广西土官承袭,务要验封司委官体勘,别无争袭之人,明白取具宗支图本(族谱)并官吏人等结状,呈部具奏,(才能)照例承袭,(并)移付选部。”此外,还得“附选司贴黄、考功,附写行止类行,到任见到者,开给札付,颁给诰敕”。这样才能完成整个土司承袭手续。朱元璋还规定少数民族土司只许在本地世袭爵禄,不许作为流官放任。根据朱元璋的这个规定,宗支图(族谱)是少数民族土司世代承袭的重要依据,各土司都十分重视自己的《族谱》,为了能给子孙后代谋条好的政治出路,土官们便找名人为其写《族谱》或新增《族谱序》,以此来更改祖先历史和民族成份,目的是借助“名人效应”来镇服世人。因此明代初年播州地区出现了袁氏找蹇义写《袁氏族谱光裕录序》,杨氏找宋濂写《杨氏家传》的历史现象。

  关于“袁世明端平二年平蛮入播”一事。据《宋学士文集·杨氏家传》记载:“端平中(即:端平二年),北兵犯蜀,围青野原(今陕西略阳西),(杨)价曰:‘此主忧臣辱时也,其可后乎!’乃移檄蜀阃,请自效。制置使赵彦呐以闻,诏许之。驰马渡剑(出剑门关),帅家世自赡之(蕃)兵五千戍蜀口。围解,价功居多,诏授雄威军都统制。”从这条记载获知,南宋端平二年并无土城地区少数民族叛乱的事,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在播州杨氏的号召下,黔北地区的多支土豪武装(夷义军)面对外敌入侵时同仇敌忾,保家为国,全部都到四川北部抗击蒙古军去了。而杨氏率领出川的“五千家兵”中,就有习水袁氏义军在内,杨氏自身并没有那么多军队。再者,若土城一带真有叛乱,宋王朝必定从泸州和播州两地派兵征剿,根本用不着从江西调兵。如《宋会要》记载,北宋元丰四年,世居今古蔺一带的少数民族头人罗乞弟叛乱时,北宋王朝就从泸州发兵四千余人分三路向南进剿,西路从江安入,中路从纳溪入,东路从合江沿赤水河南进后,从今土城过河由儒维向古蔺进剿,并责成播州杨氏土兵协同从今仁怀北部进剿。

  以上是从史书记载否定了“袁世明端平二年平蛮入播”之说。另外从《袁氏族谱》自身的记载来分析,也是错误严重,不能成立的。因为蹇义写的《袁氏族谱光裕录序》中,叙及“袁世明平蛮入播”时的职官、历史地名和人名的历史朝代严重错乱。宋代武官为“统制”无“总制”。土城在宋代称“武都城”,“古磁”是元代才出现的名称。“赤水”也是明代名称,不是宋代。而“白锦堡”属播州,不属泸州。另外,也是“袁世明平蛮入播”一事成立与否最为关键的两个问题:一、“贞顺夫人”是元朝初年播州安抚使杨邦宪妻,不是南宋人。据《元史》记载:至元二十三年杨邦宪卒,由贞顺夫人田氏执掌播州事务。贞顺夫人主持播州政务时不仅朝代不同,而且时间相距“端平二年”已越51年,宋朝皇帝已换了五任后进入了元代,怎么能说是“播之贞顺夫人上疏要求宋理宗派袁世明来平蛮”呢?真是“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了!二、蹇义《袁氏族谱光裕录序》说宋理宗端平二年时“袁世明督视江淮军马” ,说明袁世明已取代孟珙成为江淮军马使,是一方重镇的军事要员。但这样一位重臣为何《宋史》和《宋会要》等书没有记载?可见所谓“袁世明端平二年平蛮入播”之说,纯属是蹇义为了应付袁氏之托请,草率地为袁氏编造家史,根本没有去考虑袁氏所提供家族历史材料的真伪。因此说蹇义给袁氏族谱所写的“袁世明端平二年平蛮入播”一事是不能成立的,应予以否定!

  既然以上从史料记载和《袁氏族谱》记载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和考证都证明“袁世明端平二年平蛮入播”一事不能成立,那么习水袁氏又为何要编造出这个“历史故事”呢?对此,我们只要对历史深入研究,问题就不难发现:宋、元两代,袁氏只是作为武官镇守土城,无行政权。明朝洪武五年明王朝命袁崇简(袁隆)“改古磁城千户所,设唐朝坝长官司” ,从此袁氏才有了管理地方民事的权利。唐朝坝长官司领辖的九个里中,赤水河以西的儒溪、河西两个里原为永宁奢氏领地,洪武五年创设唐朝坝长官司时才划给袁氏管辖。而儒溪里是赤水河流域最为富饶的地方,又是唐朝坝长官司治所驻地,袁氏为了子孙后代的世袭统治,把儒溪里长期占为己有,于是就找理由使其合法化,编造了“袁世明端平二年平唐朝坝、古磁、仁怀诸蛮而获得此地” 的虚假故事,并将它作为袁氏世袭历史的《宗支图本》上报给明王朝,因此事关系重大,于是就托人借蹇义之手来下这个定论。

  至此,经过本文上述引经据典地深入分析研究,所谓袁氏祖先由江西迁来之说是无历史依据的,袁氏之先应为本地土著大姓望族。从史料记载来看,袁氏最初应该是由巴县境内迁来的。据史料记载,袁氏在巴县(南川)境内定居由来已久。《华阳国志》就曾记载说:东汉末年,“曹操以巴夷王杜护、林胡、袁约为(巴东、巴中和巴西)三巴太守”(按人名顺序,袁约为巴西太守)。《晋书·谢昆传》也记载说晋代巴郡大姓有“袁山松”。而郑珍《遵义府志·金石》引綦江县金兰坝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所镌《赵牟(木)氏墓志铭》记载有“妾袁氏”的事。以上史书记载袁氏在川黔毗邻地区存在的历史比“袁世明端平二年平蛮入播”要早得多。因此,笔者多年来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袁世明墓不葬在土城地区,而是葬在离土城很远的习水河中上游的罗汉寺呢?”而习水河流域则是袁氏聚居区,这里紧靠四川江津(古代巴县),足证习水境内的袁氏并非从江西迁来,而是世居川黔边邻地区的土著大姓,至迟在唐代已由巴县境内迁入今习水河中游的程寨和狮子口一带。从《宋会要》记载的黔北地区蕃兵情况来看,袁氏在南宋嘉定时都还只是今习水河中上游程寨一带名不见经传的守隘蕃兵把截将(即蹇义“谱序”说的:“沿边处巡检使”),但是到了南宋端平时期这支袁氏蕃兵已经强胜起来,在入川抗元中有较好的武功表现,被整编扩建为“播州雄威忠勇军”五军编制中的“中军”,由袁世明第四子袁猛出任该军统制官,后来留守军事重地武都城,由此取代了罗氏在土城地区长达十数代人的统制地位。

  关于巴县地区袁氏的由来,其历史可追溯到秦、汉之际西北地区的羌人部落和民族迁徙。晋人干宝在《搜神记》中说:“袁釼者,羌豪也。秦时,拘执为奴隶,后得亡(逃)去,秦人追之急迫,藏于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来为蔽,故得不死。诸羌神之,推以为君。其后种落炽盛。”范晔《后汉书》也记载说:战国时有“羌人爰剑初藏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为其蔽火,得以不死……至爰剑曾孙(爰)忍(釼)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谓首,灭狄(氐)原戎。忍(釼)季父(爰)印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歧)之(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別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氂牛种,越西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羌人兴盛,从此起矣……”从史书记載来看,西汉时爰剑后裔已改姓为“袁”。另从“巴蜀文化”的分布范围和文化成因来看,广汉羌后来有一部分朝着东南方向迁徙进入巴地。司马迁《史记》据此说“西南夷皆氐羌类民族”。明朝初年吏部尚书蹇义作土城《袁氏族谱光裕录序》引宋代郑樵《通志》卷六《氏族略》说:“予因是考之袁出为姓,舜之孙至陈胡公之裔,伯爰孙辕涛涂以王,父子为姓。后或作爰,或作袁,实一本也! 按蹇义所引郑樵《通志》袁氏姓氏的由来,其历史向上追溯太远,不免牵强附会之说,不足为凭。而其后面部分说的:“袁字或作爰,或作袁,实一本也”一事,则正好是干宝《搜神记》和范晔《后汉书》关于“袁釰”和“爰釰”的记述,因此古人说“袁”、“爰”二字是一家。

  考习水袁氏的发家历史。据《宋会要》、《杨氏家传》及蹇义《袁氏族谱光裕录序》等书记载,南宋端平时袁世明四子袁猛以播州雄威忠勇军中军统制官驻防武都城(今土城)。保祐六年十二月袁猛率军解简州围时战死,由袁世明长子袁贵之子袁忠袭职,诰授“御前节义将军” ,驻防武都城(今土城)。元初袁忠随播州杨邦宪附元,袭任古磁城(今土城)千户所千户,封武节将军。元惠宗至正时,由袁忠次子袁隆(讳崇简)袭任古磁城千户所千户职。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袁隆袭升为唐朝坝长官司长官,迁治所于今土城儒维堡子头,于此袁氏有了军、民两治的统治权。唐朝坝长官司下辖九个里,分别为仁怀、河西、土城、儒溪、上赤水、下赤水、丁山、小溪和瓮坪(二郎),其疆域含盖今赤、习两县,其中土城、儒溪、河西、上赤水、下赤水等五个里均为袁氏族人担任头目、提调和坐寨人,官职并不高。据李化龙《播地善后事宜疏·顺夷情》记载,上赤水里头目袁鍪和下赤水里头目袁子升两族,“原非长官,本无冠带,但赏格曾坐名开谕”。按李化龙此处所称的“赏格”,是明王朝的一种军功赏赐制度。据《大明会典·邦政条例》中成化十四年规定:“官军阵前,当先殿后,斩将搴旗,擒斩贼首,立有奇功,后又阵亡者,子孙袭三级,仍立祠,加祭荫子。” 另又规定:“四川、贵州苗贼,一人擒斩三名颗,升一级;至九名颗,升三级;俘获贼魁升二级。” 另据袁蕙芳《世袭壮义勒·优卹议叙》记载:上赤水里头目袁鍪之“祖父袁沄,系播州上赤水里长官” 。袁沄之子袁尚义生有五子:袁鍪、袁鐤、袁鍜、袁镖和袁镐。袁尚义和长子袁鍪均先后承袭袁沄职,任上赤水里头目。

  考袁子升和袁鍪两人之先的“赏格坐名开谕”。据四川凉山明万历十六年“播州营”石刻和《越嶲厅全志》记载,万历十六年三月,习水袁氏曾作为总兵李应祥指挥的播州军参与平叛凉山少数民族起义。紧接着万历十八年,袁氏又作为播州军的一员参与平叛松潘少数民族起义。袁子升和袁鍪两人之先的“赏格坐名开谕”,应该是袁鍪之祖父袁沄等人在这两次平叛事件中获得的。因袁沄等人仅是“一人擒斩三名颗” ,故只能各升一级分别担任上、下赤水里头目(里长)。迨至万历二十八年袁子升和袁鍪二人献地投诚并征播立功,袁子升之子袁年升任威远卫右所镇抚,袁鍪升任冠带总旗,鍪弟袁鐤升任威远卫指挥佥事。

  据袁蕙芳编纂的《祀袭壮义勒·优卹议叙》,习水袁氏本为一个祖先,只是后来子孙们“各守其土” 而已。既然如此,那袁蕙芳的《祀袭壮义勒·优卹议叙》为何不以土城这支袁氏族谱为据,祖先为“袁世明,南宋端平二年平蛮入播” ,而要改旗易帜,与土城这支袁氏断决关系,称其祖先为“袁世盟,唐禧宗乾符三年平南诏入播” 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习水河中游地区以袁鍪、袁鐤为代表的这一支袁氏原属土城(唐朝坝长官司)这支袁氏统辖的下级官员,按照明王朝的土司承袭制度,袁鍪、袁鐤等人及其子孙永远都只能当土城这支袁氏统辖下的里长一级长官。但自嘉靖中期唐朝坝长官司被永宁奢氏土司侵占后,其疆域一分为二,长官袁初屈居奢氏手下任唐朝镇长官,其辖地仅控制到儒溪、河西、土城三个里。而仁怀、小溪、吼滩和上、下赤水里则投归播州杨应龙,由此造成袁初对仁怀里头目王继先和下赤水里头目袁年等人的不满,想寻机除掉他们。从袁蕙芳《祀袭壮义勒·优卹议叙》中极力淡化土城这支袁氏,只提土城地区的袁起龙和袁见龙兄弟二人,而不及明初开疆辟土的唐朝坝长官司长官袁隆以及威远卫正三品指挥官袁初一事上,已见袁氏门中为了世袭统治权而产生感情分裂。据袁蕙芳《祀袭壮义勒》一书记载,在明末天启年间平奢、安之役中,习水河中游这支袁氏功名显赫,超过了土城这支袁氏,其中袁鍪升授副总兵,儒溪威远卫左所正千户。袁鍪第三子袁桂芳升任修文所正千户,开垦六目地方,屯田八千余顷,并修建修文、息烽、乌江三城,叙功升指挥佥事,驻防修文、乌江等处遊击;袁鍪弟袁鐤,在平奢、安之役中因收复重庆、合江、仁怀等地战功显著,擢升遊击。袁鐤之子袁蕙芳,在援黔援滇之战中先升守备,后升都司,执掌威远卫印务(指挥佥事),坐镇遵义府城。习水河中游这支袁氏在明末天启时的兴起,接着而来的是子孙们的世袭统治权问题,为此袁蕙芳不得不改旗易帜另立山头,编造了一个新的袁氏家史版本,以便与土城这支袁氏拉开距离,作为其向明王朝上报子孙承袭的宗支图本。

  按袁蕙芳《祀袭壮义勒·优卹议叙》:其祖先“唐朝乾符年间征南(诏)入播”之说,在黔北地区最先是元朝时播州杨氏称其祖先“杨端于乾符三年平南诏入播” ,到了明朝末年,吼滩、土城一带的赵氏亦称其祖先是“乾符三年随杨端平播州仡佬而留居播土”。由此可见:所谓“乾符年间平南诏和播州仡佬” 之说,是赵、袁两姓套改“杨端乾符三年平南诏入播”之说而已,并非历史事实。由于上赤水里这支袁氏在明代中前期仅为里首,身份和职位低下,不是传统的法定世袭继承人,因此他们不能象土城这支袁氏,能请蹇义和邹元标等名人为其作族谱序。

  近年来袁氏族人为了查证江西有无袁氏和宋代关于袁世明从江西西征的记载,在江西袁氏族谱的末尾发现附带刊有袁世明的事,但其行文措词是照套郑珍《遵义府志》的文词,不是江西袁氏原有的档案材料,可见江西袁氏族谱中附录有袁世明一事,是《遵义府志》面世后,江西袁氏从《遵义府志》中转录过去的,其转录的时间应在清末民国时期。如果江西袁氏早年知道有袁世明从江西西迁的事,那他们必定将袁世明归入他们族谱的支系中加以记录,而不是作为存疑的另策附在族谱之后了。此外,邹元标是江西吉水人,他从土城人、国子监教授袁琨提供的蹇义《袁氏族谱光裕录序》中获知习水袁氏来自江西,于是为袁氏补写了一篇袁氏《江西清水塘源流谱序》,但这篇谱序江西袁氏族谱中并未收入,证明他们并不知道有袁世明来自江西和邹元标曾为其写族谱序一事。

  由此可见:江西袁氏族谱的末尾附录袁世明一事,是作为新发现的存疑材料提供人们研究的,不能作为史实依据加以肯定和引用。

2016年2月18日于遵义

(资料来源:真学问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56048413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5: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17-6-14 15:45 编辑

南宋袁世明“入蜀平南”初探

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南大学教授、博士导师、留美物理学博士  袁绥华

    【摘要

    南宋末年,宋蒙联军“取蔡灭金”后,宋理宗赵昀背盟北伐,企图恢复河洛[1];蒙古军趁机南侵,兵临两淮、荆襄并经陕西直捣四川,试图效西晋之灭东吴,取重庆而沿长江东下兜击杭州[2]。川南泸州至川东南重庆沿边羁糜州之彝人趁机叛变, 与蒙军对四川形成夾击之势。四川制置使赵彦呐无力剿灭[3]。唐末自山西入播之杨姓领主时兵出陝西青野原解蒙军之围,且已苗彝化[4],不协剿夷乱。袁世明于端平元年(1234)奉旨来剿,于端平二年(1235)正月兵进留元坝(今赤水市区),克今赤水、习水、仁怀三县市及邻近地区,五月凯奏,奉旨留镇守土,封“平南王” [5]。不仅阻绝了蒙古军从南方攫取重庆的途径,並从此在乌蒙、水西彝和川南永、蔺彝间打入了一个楔子,对历朝历代捍卫四川起到了如明湘西南方长城隔断生苗的作用。这一史实,经各种家谱和遵义地方志等流传至今,却未能载入朝廷史籍。我们考证了袁世明籍贯、和行军过程[6、7],发掘了元、明、清以来官方和民间史料,讨论未见诸南宋朝廷及重臣史藉的原因。

    关键词:端平入洛,蒙军侵川,播、蔺夷乱,袁世明平南,南方长城。

    一、南宋端平元年(1234)三边总制袁世明奉旨入蜀平南

    今黔北与川南和重庆市接圵的遵义地区,古称播州,属四川管辖,在清雍正五年(1727)划归贵州,是中原汉文化和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分界和杂处之地。南宋末年,四川兵少,全川仅九万八千丁[3],四川制置使赵彦呐无力剿平与从北方进攻四川的蒙古军策应,川南今贵州习水、赤水、仁怀、和四川古蔺、合江一带地区夷人(今彝族)的叛乱。起源于唐大历三年(770)太原人杨端应募平播(今遵义地区)留镇的杨氏早已蛮夷化,而且其主杨阶正领蛮兵在剑门关外青野原解蒙軍之围[8]。 彦呐上书朝廷派兵进剿,魏了翁荐方随孟珙取蔡灭金的袁世明为帅,统帅儿孙三代将领及王、赵等偏裨、兵丁,自江西经湖北溯长江进击,乱平留镇,后世历朝、历代“忠于中央”,“随调、随征”,拱卫川省,巩固云、贵,发展经济文化,开发地方,建祠堂三十余间,庙宇十余座,学校十余间,商路四条,手工作坊近百所,息烽、修文城垣二座,古滋正千户所一座,唐朝坝、儒溪长官司城两座,“九龙”、“金子”、“天赐”、“七宝”等军事囤堡四座,养马司一座,又让路支持红军北上抗日,及剿灭土匪等,迄今782年,而未见诸经传。
   

    在这近800年中,历六朝六代,袁氏始终坚持“忠、孝两全”和“耕、读、战、睦(邻)传家”的汉文化核心,每役必与,其中著名者如明万历年间平播(平杨应龙)、明天启年间应援辽东、平奢、安、清道光年间拒石达开、及近代辛亥革命,牺牲将领十七人。其中特别惨烈者,如被乱箭射死、被肢解死和烧死! 而平时广大袁氏族人方正、诚实、简朴、睦邻。这是埋藏川南、黔北深山里的一块中华文化瑰宝,亟待发掘。

    二、袁世明籍贯和西征平南考

    2013年袁世明二十五世孙袁绥华和袁世明二十六世孙袁仲斌到江西省峡江县马埠镇凰洲村袁吉生处查得清代《乌石岗袁氏族谱》关于袁世明衔名和西征平南史迹,及袁世明父、母亲和兄、弟名讳的记载,与袁世明系家谱记载一致。

    三、袁世明名讳、职衔和兵力考

    在多至数十本的由不同支系在不同年代编撰的袁世明系家谱中,对世明祖名讳记载产生了混乱,明以前的谱中都记载“袁世明讳福,字世明”,而少数几本清以后的谱中记载“袁世盟讳福,字世盟”,明时宗祠神主牌镌刻“宋授三边总制…讳福字世明袁公…”,一块民国碑上镌刻“宋故大统领袁世盟”。川、黔方言“盟”读作“明”。今考江西老谱记载“袁世明,名福,号焘三”。确定袁世明讳福,字世明无疑。一切新增文字,均应以此订定。
北宋元丰四年(1081),世居今古蔺一带之夷人叛乱,朝庭调兵四千进剿[9]。一百五十多年后,南宋端平年间夷乱遍及今合江、古蔺、叙永、赤水、习水、仁怀、桐梓等广大地区[10]。袁世明所帅进剿兵力应在万数以上。
袁氏数百年流传的家谱中记载袁世明职衔为“三边总制,平南王袁千岁”等。但是,南宋“正史”和家谱记载的同时代人物如魏了翁、徐文亮、余玠等的有关史料中均未见记载。但明、清以来无论正史、野史,对赤水和习水两河流域及相邻地区袁氏的军事、经济和政治活动均详尽记载[11、12、13]。这一情况,与早袁氏四百六十五年入播的杨氏家族的情况完全相同。杨氏始祖杨端于唐大历五年(770)入播击退南诏叛军,留镇守土,但新、旧唐书对此情况均无记载。杨氏历五代十国、宋、元,至明万历十四年(1586)经过816年之久芨芨无名,而二十九代土司杨应龙在万历十四年叛乱,才名声大振。2015年中央电视台放映了反映杨氏历史的纪录片《铁血春秋》。袁氏自1235年入播平乱留镇守土,历朝历代始终忠于中央王朝,维护国家统一,却始终芨芨无名。

    四、小结

    由“端平入洛”招致的蒙古兵入川,使川南兵力空虚,播州夷人趁机反叛,对四川呈夹击之势。袁世明率中央军平叛、留镇,不仅解了当时危局,而且从此形成西南锁钥和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民族融合的一个源泉,对中国西南历史演进有重大正面作用。袁氏的忠、孝、耕、读、战、睦传承,是一股中华正气!

    参考文献:


    1.范文澜《中国通史.端平入洛》
    2.《续资治通鉴.理宗端平二年》
    3.《魏了翁督川》
    4. 中央电视台《铁血春秋》
    5.《西南袁氏族谱.袁世明系》
    6.江西袁滋系表谱
    7.《魏了翁督川》
    8. 宋濂《杨氏家传》
    9.《宋会要》
    10.《遵义府志》
    11.《仁怀直隶厅志》
    12.李化龙《平播全书》
    13.朱燮元《少师朱襄毅公督蜀疏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4-5-16 07:58 , Processed in 0.18959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