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莞中堂镇袁家涌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13 22:01: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家荣 于 2016-8-19 22:05 编辑

东莞中堂镇袁家涌村

    袁家涌村位于中堂镇中部,东、西、南分别与湛翠、吴家涌和鹤田村相邻,北临东江与增城大墩村隔江斜相对望,江岸线长2千米 ,东西走向的北王公路和南潢公路分别在村的南北面贯穿而过,西距107国道2千米,全村面积为3.98平方公里。袁家涌村辖南汴、西隅、北汴、西亭、一甲、新村、新湾、大墩屯8个村民小组,至2014年底,户籍人口1576户,共5673人 ( 其中袁姓4800多人,其余吕、莫、毛、林、黎、李、丁、叶等姓约800多人 ) ,外来人口2000多人。
一、村名及立村沿革
    袁家涌立村初叫沙亭乡。据《袁家涌袁氏大司马族谱》记叙,袁家涌袁氏始祖叫袁臻,号泽庵,江西籍,宋光禄大夫大司马,配何氏生二子弘道和弘德,于1127年弃官携眷迁居南雄。相传南宋一胡姓王妃因得罪皇帝而化名逃走至南雄,被一盐商收纳为妾,后被一仆人上告,受理的官府怕犯“知情不报罪”便借口有人作乱而派兵大肆捕杀,胡妃走投无路投井自尽(南雄古道边元代所建“胡妃井”尚存)。为避官兵捉杀,南雄珠玑巷百姓因此而出逃的有33姓共97户人家,袁臻亦因此南下至东莞阮涌。袁臻的次子弘德,字懿文,官至宋贵州团练副使,配安氏,生有6子,长子袁玧生于1190年左右。袁玧,字廷玉,宋奉政大夫,配夏氏,生一子后,约于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 年~1224年)迁到沙亭乡定居。
    在袁玧迁来之前数十年,沙亭乡已有蔡、马等姓,村民散居于蔡屋基、榕树基、上墩一带,以此推算,袁家涌应于南宋光宗绍熙年间(约1190年)已立村。袁玧定居后子孙繁衍迅速,村中袁姓人口比例逐渐大增,沙亭乡便改名为袁家涌。
二、经济状况
    袁家涌村在20世纪60年代建有土砖厂2间,碾米机1条、服务站(打铁、斗木)和卫生站各一个,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所需。70年代办起玻璃厂、农科站、麻线厂、油厂、糖厂、塑料厂等。1976年建成村第一座轮窑,淘汰了土窑,1978年建成第二间轮窑,村收益年纯利近30万元,集体经济日益壮大。 1979年建成全镇第一间自来水厂,改善了村民的饮水卫生条件。 1979年兴建全镇第一间水泥厂,后又建有纸袋、饮料厂等,全年总收入约40~50万元。
    1983年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村的砖厂、水泥厂及其他企业全面实行承包制。1987年袁家涌村玩具厂建成投产。随着民营企业迅速发展,1994年水泥二厂、水泥三厂、再丰纸厂、祥兴纸厂相继建成,村委会均占有股份,经济效益逐年增加,1994 年村总收入达400多万元。
    2001年投资建成夹板厂,2002年,袁家涌有造纸业、纸箱加工业、制衣业、五金加工业等企业88间,工业总产值为7560万元,村本级资产总额为4394万元,农村人口年均每人收入从 1980年的400元/人增至2006年8000多元/人。
    2003年淘汰水泥厂,营造北海仔造纸产业园,并建有建航纸厂、摩托车厂、顺盈钢贸公司、管桩厂、硅油厂等民营企业。 2004年村委会引进建成金源钢材市场,总面积为266600平方米,成为袁家涌村的龙头企业,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300多万元收入。袁家涌村为了使金源钢材市场提升档次,不断做大做强,于2010年由广州华记和广州宝能两家钢材龙头企业共同承包管理经营,每年为村集体带来集体收入400多万元。转营后,金源钢材交易市场的经营模式从低档次的钢材加工工序向钢材销售贸易转变,完全符合中堂镇委镇政府“以产业升级促发展”的发展思路。同时,2013年东莞市宝能钢贸公司建成运营,年产值超10亿元。
    随着袁鹤大道、规划一路和湛凤路的建成,袁家涌村周边道路畅通,我村的工业发展将有着极大的潜力,集体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4年村集体资产8679万元,经营收入1204万元,经营纯收入578万元。
三、教育、文体
    袁家涌第一所小学“崇德学校”(私立)于民国 18 年( 1929 年)创办,抗战开始后停办。1950年“新宁乡小学”(完小)开办,鹤田、凤冲和吴家涌的小学高年级学生亦到此就读,这种状况延续了十多年,1958年改名为“袁家涌小学”。1968年袁家涌联办中学开办,与小学同一校园、同一校长、同一个领导班子管理。因校园过于窄小,活动空间不多,于 2002 年村投资并发动村民捐资共243万元(其中袁运南1人捐资50万)建成了新校区。“袁家涌学校”、“运南教学楼”由时任东莞市市长黎桂康题写。 2006 年由于全镇实行联合办学,袁家涌学校命名为“中堂镇第四小学”,由袁家涌、吴家涌、鹤田三个村联办,外村学生实行校车接送;另外,中堂镇实验中学又坐落于我村新湾,两所学校师资雄厚,设备齐全,环境优美,将为教育培养下一代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新中国成立后,袁家涌村有文娱组,改革开放后,村民对粤剧更为热情,自行组织粤曲演唱队。目前已成立西亭、西隅、新湾等3个曲艺队,平时队员相聚一起自弹自唱,自娱其乐,或邀请或客串,乐韵悠扬,经年不歇,在春节等大型节假日自发组织编排粤曲节目进行表演,为村民营造更浓厚的节日气氛。另外,我村有篮球场 10 个,其中灯光球场 8 个,每年春节都组织村内大型篮球赛,活跃群众的篮球热情;村内又有龙舟 5 条,在农历五月为村民划龙舟“趁景”提供方便,同时组织村民参加每届中堂镇龙舟比赛,在2012年中堂镇男子甲组龙舟赛中我村获得了第二名的优秀成绩。
四、文物古迹
    袁家涌有座福庆桥,建于1800年(嘉庆五年),位于村西南河面上,由乡绅袁泰来(南汴坊颤轩祖后第十九世祖)倡议,村民捐款集资营造(见陈伯陶主编东莞志卷二十第八面)。福庆桥为三孔石桥,长21米,宽2.8米,孔径中间5米,两侧4米,整座桥是用麻石镶砌,桥面铺砌长条麻石,中央部位每条麻石宽70厘米,厚65厘米,长5.5米。涨潮期间桥底离水面2.2米。“福庆桥”三字雕刻在桥栏外面正中,一边用楷书,另一边用篆书。内面两边各雕刻着腾龙、麒麟、祥云等吉祥物,结构合理、造型优美。当时曾有乡民称赞说“纵有茶山东岳庙,不如袁家福庆桥”。
    当时,福庆桥是连接吴家涌、东泊、新旧鹤田各村的交通纽带。适逢过年过节,村中大戏登场、戏船、小艇,戏迷、亲友簇拥而至;桥下河水清澈,岸上绿树成荫,“千株翠竹迎归鸟,几家农舍冒炊烟”,和谐水乡的大自然景观与乡民的热闹气氛相映成趣,如入丹青。200多年过去了,虽然福庆桥四周的环境不断在改变,但福庆桥依然屹立在袁家涌村内,是中堂镇现存最古老的石桥。


(资料来源:东莞.中堂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4-5-16 05:51 , Processed in 0.18905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