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531|回复: 18

[原创]《汝南袁氏联宗谱》析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7 11: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平 于 2015-2-7 13:16 编辑

《汝南袁氏联宗谱》析疑

    《汝南袁氏联宗谱》收录有:《各省协办联宗修谱后裔铭录》、《四川全省各府厅州县袁氏联宗人名》、《大清一统纪》、《圣谕》、《汝南源流序》、《河南项陈宗派》、《河南项陈县始祖》、《湖广潭州始祖》、《湖广源流序》、《汝南谱序》、《广东源流序》、《汝南袁氏受姓总世系》、《寻订全谱凡例》、《家法》、《家规》,以及其他各地部分袁氏世系等资料。谱中记载河南项陈县始祖是广四郎,大总统袁世凯系广四郎三十二世后裔

    认真阅读《汝南袁氏联宗谱》,就会发现不少低级的、常识性的错误,甚至是超出常理的、不可理解的错误。存疑之处颇多,剖析如下:

    谱中有关广四郎的记载:“广四郎,葛亮公四子。由江西太和县宋时翰林院任河南布政。终葬项陈县为茔,未回原籍。夫人柳氏,生一子,曰:英。

谱中有关广四郎记载的图片
   
    谱中有关广五郎的记载:“广五郎,葛亮公五子,字道求,后梁开平元年丁卯二月十五日子时生。同光二年率男由江西袁州出籍湖广潭州。妣赵氏,生九子:伯清、伯寿、伯明、伯华、伯政、伯万、伯成、伯广、伯高,弟兄九人各执文约出籍。新化、邵阳、新宁、绥宁、武冈、陵凌、麻城、武昌各县乃公之裔也。终送葬江西太和圳祖山为茔。”

谱中有关广五郎记载的图片(一)

谱中有关广五郎记载的图片(二)

    疑点一:广四郎,葛亮公四子。由江西太和县宋时翰林院任河南布政。终葬项陈县为茔。”何时在河南任“布政”?何时终老?葬在项陈县何地?语焉不详。查阅相关资料,宋朝根本就没有设立过“布政”的官职。那么,广四郎如何在“宋时翰林院任河南布政。”呢?有杜撰之嫌。

    疑点二:广五郎,葛亮公五子,字道求,后梁开平元年丁卯二月十五日子时生。同光二年率男由江西袁州出籍湖广潭州。”“后梁开平元年”为公元907年,“同光二年”为公元924年,年仅十七岁的广五郎“率男由江西袁州出籍湖广潭州。”可能吗?这个记载正确吗?

    疑点三:广五郎的出生时间、娶妻生子、迁徙、殁葬等资料记载得非常详细。做过“布政”官的广四郎却没有生、殁、葬的具体记载,其他记载也不如弟弟广五郎详细。为何一个朝廷大员的记载,反而不及一介布衣呢?有悖常理!

    疑点四:《汝南袁氏联宗谱》,录有《各省协办联宗修谱后裔铭录》,但是没有主编人员和编修时间记载,这是两个非常令人困惑的问题。试问,这么多名人大家参与编纂校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低级的、常识性的错误呢?是有人故意为之吗?不可思议!

    疑点五:谱中《汝南袁氏受姓总世系》奉辕固为一世祖,广四郎为辕固三十五代后裔,世系记载非常清楚。问题是时隔两千年,这些世系是如何考证出来的?资料出自哪里?是谁考证的呢?

    后语:
    读完《汝南袁氏联宗谱》,上述疑问一直郁结于胸,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因此整理出个人观点,借以抛砖引玉,诚请宗亲们提供资料、各抒己见,希望给这些疑问找到合理的答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8 10: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袁平 于 2015-2-8 12:27 编辑

   《汝南袁氏联宗谱》等旧谱资料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编修的,大四川袁氏众多,但绝大多数袁氏分支与迁四川之前的祖居地失联,家族的世系源流不甚清楚,人们迫切希望能够查清并确定自己这支袁氏的出处。此谱虽然存在诸多缺憾,但今天的我们也不应对它进行一味的否定。我们既要对谱中存在的错漏进行仔细的分析、严谨的考证并最终予以纠正。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它的编修在当时提振和凝聚了我们广大袁氏族人的尊祖爱族之心。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7 12: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出的疑问,列举的依据都非常恰当,给此文点个赞!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7 12: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袁平兄以史实为依据、大胆质疑,这种求实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研究族谱理当实事求是,对待老谱的记载应批判继承,老谱记载并不一定完全属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7 13: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袁弘毅 于 2015-2-7 14:20 编辑

    对于联宗谱,那是大总统搞大一统,时间急促,好多东西都没有论证原因,我看过一部分,漏洞太多,也没有认真看下去,阅了不少家谱,乱接世系,乱编官名,功名这种情况并不少,跟古人标榜家声有关,中国人修谱,就不会写祖先得过羊颠疯的事实,一个道理。如某某谱,个个祖先不是进士就是举人,好像功名不值钱,很好考。很多人称汝南袁氏,好像陈留袁氏,就不存在一样,其实陈留袁氏并不弱,至少兴旺时间并不比汝南短,陈留袁氏相当低调,直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历代统治者都相当认可,一直是世家大族。出三公太少,只出了一个袁滂,没那么显赫。所以标榜不起来。有些人物不一定就不存在。一般人最多只见过曾祖父,上五代不得了了,没见过,但是并不代表不存在。这联宗谱,项城那边也不太认可。古代没有现代这么发达的通讯,不一定个个都是读书人,年代久远,笔误,口误在所有难免。我个人观点,能理清的理清楚,太久远的考证不清楚的不要去纠结,有必要时出序说明即可,不要说一般人的家谱,就连孔老二的家谱,都有乱整的时候,这个我亲眼所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7 14: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袁弘毅 于 2015-2-7 15:10 编辑

查阅《宋史》中的全部职官志,宋代并没有设立“布政”一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7 15: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袁弘毅 于 2015-2-7 15:11 编辑

    布政:即布政使的简称。
    《明史·职官志四》:“承宣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掌一省之政,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以下于有司。”又“洪武九年改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诸行省俱为承宣布政使司,罢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官,改参知政事为布政使,秩正二品,左、右参政,从二品,改左、右司为经历司。十三年改布政使,正三品,参政,从三品......宣德三年罢交阯布政司,除两京外,定为十三布政司。”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教材《历史(必修1)》第16页载:1367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8页载: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所附“三司”的注释为: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使司,掌民政(包括财政);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掌军政。
    综上可知,承宣布政使司为明太祖洪武初设立。布政使为当时省级最高行政长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7 15: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和袁主席都看到所发原件!此谱记述离奇!  佩服袁平宗亲,以史实为依据、大胆质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7 20:22: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比这谱更清楚的谱清举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7 20:30: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疑点五切中要害,这正是我要间袁氏通谱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7 20:34: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袁氏族谱中有比这更清楚的请举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5-4-30 01:35 , Processed in 0.18937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