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8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勇:穿越时空求教袁世凯(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22:38: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明辉 于 2020-7-21 18:13 编辑

马勇:穿越时空求教袁世凯


    我们今天稍有不明白的是,你和你的新政府同僚既然如此恭维孙中山,那么为什么不在民国之后的政治架构中容纳孙中山和他的那些同志呢?从后世的眼光看,宋教仁被杀当然是一个悲剧,这件事情不管是谁干的,其实都将刚刚建构的民主共和架构打开了一个缺口。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北洋军阀首领,在辛亥革命后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建立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陆军,创立近代司法和教育制度。期初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袁氏记法》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等,后称帝,年号洪宪。1916年 (中华民国五年) 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马勇 1956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从事近代中国文化史等研究。著有《超越革命与改良》、《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8年中国故事》、《1900年尴尬记忆》、《1911年中国大革命》等。

项城袁公世凯先生:

  自你大行前后,中国思想界中的一些人为了反对你的帝制自为,创办了《新青年》,几年时间由此衍生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中国的文化面貌由此发生极大改观,我们现在应该怎样称呼你,是袁大总统,洪宪大帝;是称你,还是称您;是称袁项城,还是直呼其名径称袁世凯,这都成了问题。我们现在已经将原来的许多称谓放弃了,不用了,所以在很多时候,只有很不敬地直接称呼你袁世凯,否则我们的读者看不懂,也不知说的是谁。这一点还请你宽宏大量想开点。
  这几天,我就在你的安息地安阳参加“辛亥革命与袁世凯”学术研讨会,这个会既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当然主题也是研讨你在这场巨变中究竟具有怎样的作用。在这个群贤毕至的会议上,大家提出许多有意思的疑问,有的从研究者来说,好像能够定论;有的则觉得很难说清,或者很难揣摩出你的真实用意。这些事情对你来说,或许是当局者迷,也不一定清楚;或许你一语就能道破事情的真相、问题的本质。值此困惑之际,《文史参考》主编有一个令人神往的天才创意,希望穿越时空和你进行一次对话,就一些问题交换看法,所以我就将这次会议上一些问题稍作梳理,希望能够用这种特殊形式获得一些心灵上的启示。
  现在的研究者已经不像过去几十年那样不太讲道理地将你定性为“窃国大盗”,不再恶意猜测你在辛亥年的想法和作为,比较接近一致的看法认为你在武昌事变后的言论与行动是大致可取的,至少体现了一种君子风度,大难当头勇于担当,不计前嫌出山拯救即将崩溃的大清王朝。当然,现在还有很多研究者不能理解的是,你在这次出山之后,究竟是否利用南方革命党的力量去压朝廷,攫取更大权利;是否用朝廷的力量打压南方,并用逼退清帝作为与南方交往的筹码,直至将大清王朝变成自己的天下,由自己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我们当然知道,你平生最强调对朝廷的忠诚,强调世代报恩的观念,你在出山之初也确实说过只知君宪不知有他,只有重回君主立宪道路才是中国的正确选项。在你的指示和指挥下,湖北军政府和那个黎元洪、黄兴,也确实被你的诚意所折服,一度承认重回君宪,重建秩序,恢复和平。这确实为和平解决政治危机提供了一个难得契机。
  大约正如你当年就指出的那样,武昌危机以及此后的六省独立,直至十四省独立,表面上都是给朝廷为难,是向朝廷独立,但仔细分析其本质,他们这些行动都是因为那年5月出现的皇族内阁和铁路国有干线两个重大政策引发的不满和抗争。当然,事情的真相现在已经很难复原了,你和你的同僚或许真的认为铁路干线国有是一项基本正确的政策选择,对于中国铁路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在出山前,你也曾对这项政策给予认同和支持,出山后也没有在这件事情上大动干戈,只是从组织上处置了办事不力不懂政治的盛宣怀,并没有触及铁路干线国有政策的核心。你的政策重心在皇族内阁,你好像也不太认同由这批皇族成员组成一个清一色的亲贵内阁、权贵内阁,因为从你后来授命筹组的新内阁名单看,你还是比较倾向于责任政治、有限授权,倾向于专业的、精英的政治组合。只是现在大家比较困惑的是,为什么在真正意义的责任内阁出台后,在南方比如黎元洪、黄兴等造反者大致能够接受重回君宪之后,大清王朝还是没有起死回生,还是走上终结走进历史了呢?
  现在有一种解释是这样的,不知对否:责任内阁宣布后,政治转机确实出现,不过,责任内阁只是实行君宪的第一步,君宪的第二步或者说关键其实是由责任内阁组织全国大选,筹组正式国会,直至正式国会召集,由正式国会选举新的责任内阁,方才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君宪。因此现在相当一批研究者认为,原本有希望和平解决的政治危机,最后走向失败,可能就是因为皇族、满洲贵族在正式国会选举问题上不愿再让步。
  按照预备立宪规划,正式国会召集前的过渡形态是资政院,资政院的两百个议员有一百个是各省咨议局民选,这一部分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另外一百个“钦定议员”。这些钦定议员有军功贵族,有纳税大户,有博学鸿儒,这一部分也没有问题。据说问题主要出在那为数并不太多的各部院大臣或皇室、或亲贵这部分名额,他们担心将这一部分指标也放到各省竞选,这不仅有碍于他们的尊严,最主要的是他们有个基本判断,他们很可能无人当选,选民们仅仅出于对贵族政治的天然敌视,就不会赞成这批贵族继续当政,就会用选票将他们拉下来。所以满洲贵族就此进行殊死抗争,不再妥协,终于使原本极有希望的君主立宪功亏一篑。这当然非常可惜,许多人认为这是后来民国政治长期困扰动荡的一个根源。
  研究者的困惑当然不在这里。研究者的困惑在于,你和你同僚那么聪明,既然能够软硬兼施让南方独立各省大致同意重回君宪,为什么没有为满洲贵族设置一个退出机制呢?在家天下的政治背景下,大清王朝毕竟只是人家爱新觉罗家族的天下,这些满洲贵族的祖先们毕竟是跟随爱新觉罗打天下坐江山几百年了,几百年已经习惯于政治的经济的特殊权利,你们想用君宪去换取他们的权利,为什么没有替他们设计一个替换程序,为什么没有想过一个政治上、经济上的赎买政策呢?
  满洲贵族没有接受正式国会召集方式,这就逼着中国政治转向,特别是在南北胶着大半年时间里,满洲贵族不知退让不知权力分享,这应该是段祺瑞等新军将领愤怒的根源,也是放弃君宪转向共和的关键。现在研究者大致能够认同这种转变的合理性,大家不太明白的只是,段祺瑞等人带有威胁性质的共和呼吁,特别是段祺瑞等新军将领带有“黄袍加身”性质地拥戴你为新政府大首领,这在多大程度上带有你的暗示?假如没有你的暗示,段祺瑞们敢这样猖狂向朝廷叫板吗?
  从现在已有文献推测,当然无法得出段祺瑞们是由你指使的结论,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你十几年前就对谭嗣同说过,你带兵的基本原则是训练这些官兵对朝廷的忠诚,政治上的训练大于或者说不小于军事上的训练。既然如此,为什么会在你一手调教的新军中出现这样的事情,这是否意味着你在三年赋闲后,已在事实上失去了对新军系统的绝对控制呢?还是你个人也认为继续指望满洲贵族退让已经不再可能,你们那一代中国人追求十几年奋斗十几年的君主立宪只有这样毁于一旦呢?
  当然,我也注意到段祺瑞在将中国政治带到另外一条轨道去的同时,也为清廷为小皇上为皇太后作了充分考虑,因此方才使孙中山等革命党人鼓吹十几年的“驱逐鞑虏”在这次政治转折中了无声息趋于消逝,“鞑虏们”没有像几百年前的“蒙古鞑子”被赶往东三省,这不仅历史主义地解决了一个王朝如何退出的重大难题,而且在不经意间达成“满汉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政治共识。这一点确实为后来的现代民族国家贡献巨大,为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假如不是你和新军将领们如此智慧地解决问题,假如真的将鞑虏们驱逐出去,那么后来固然不会有满洲国,只是东三省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恐怕真的很难说了。大政治家一念之间确实深刻影响历史进程,南北和谈中究竟怎样从驱逐鞑虏转向五族共和,现在的研究者确实不太容易弄清了。这也是辛亥革命研究和对你的研究中一个比较困惑也是比较吸引人的地方。
  南北和谈在各方妥协下终于比较完满地解决了纷争,除了大清帝国退守紫禁城略有损失外,辛亥参与各方其实大致上说各得其所,只是我们今天稍有不明白的是,你和你的新政府同僚既然如此恭维孙中山,那么为什么不在民国之后的政治架构中容纳孙中山和他的那些同志呢?从后世的眼光看,宋教仁被杀当然是一个悲剧,这件事情不管是谁干的,其实都将刚刚建构的民主共和架构打开了一个缺口。而孙中山之所以借着这件事起兵大闹,除了宋教仁血案这个直接理由外,难道没有因为你们太过于无视孙中山等人对民国的贡献?你们为什么不能将孙中山纳入体制,为什么不能劝说孙中山像宋教仁一样参与到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成为有意义的建设者呢?
  而且,还有一点很值得讨论,那就是当中华民国创建后,你和你的同僚们为什么在民国法统中没有为南京临时政府保留一点儿法统地位呢?孙中山十几年来自以为独创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和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论为什么根本不入你的法眼,从来不被提及呢?
  许多研究者在讨论1912-1916年的中国历史时,真的感慨万千,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为什么这样多灾多难,刚刚成立就走向解体,你对共和的誓言言犹在耳,为什么急不可耐选择帝制走向独裁呢?后来的历史证明,你可以实行事实上的独裁,但你不能戴上那顶哪怕只是名义的皇冠。聪明一世的袁大总统已经做到终身总统了,而且一再重申无意于帝制,为什么到了后来还是把持不住自己呢?
  历史无法遗憾无法后悔。我在阅读洪宪帝制史料时,深切感觉到自从你住进紫禁城之后,直觉开始变得很迟钝,你不太知道外部世界的真相,你开始用想象代替真实,再加上权力独大宵小恭维,使你逐渐错误地以为自己就是神就是救世主,你先前一再宣称要做中国的华盛顿,要为中国开新局,你要是真的做到这一点,不仅你个人在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要改写,中国的历史面貌也肯定不一样。为什么一个人可以聪明一世,到了关键时刻就糊涂一时了呢?看来,制度,只有制度才能保证一个人不出错或者少出错。一个人无论有多大能耐,个人智慧个人承诺都是靠不住的。这应该是洪宪帝制带给中国的最大教训,不知袁大总统以为然否?
  专此,敬颂在另一个世界安宁

                                                                                         马勇
                                                             
一个专职研究你生平业绩的人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博导马勇简介


       马勇,1956年1月生,安徽濉溪人。1973年初入伍至杭州警备区当兵,开了眼界,知道除了家乡外还有城市,还有世界;1977年回故乡继续当农民,稍后至淮北矿务局朱仙庄煤矿掘进队当农民工,知道还有比农民还苦的事情,于是发愤,1978年考入淮北煤炭技术学校。入学后依然不甘心,继续复习,第二年考入安徽大学历史系。四年后再接再厉,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86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从事研究工作。二十余年始终在历史学领域中游走,经历过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等一切阶段,按部就班,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河南大学等校教授。为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所著《汉代春秋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199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青年优秀成果专著类二等奖;《梁漱溟评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1992年获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读物一等奖,199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青年优秀成果专家提名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副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该书获近代史所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等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郭沫若历史学奖等;《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中国近代通史》第四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获新闻出版总署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工程奖、中国社会科学院成果奖及国家图书奖等;所著《1911年中国大革命》获广东省委宣传部等主办的南方阅读盛典2011年“最受关注历史类图书”奖。

一、著作(独自署名部分):
1、汉代春秋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2、梁漱溟文化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4、梁漱溟评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
5、梁漱溟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
6、儒学兴衰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7、中国儒学(第一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8、蒋梦麟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9、秦汉学术: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探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10、梁漱溟传,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
11、蒋梦麟传,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
12、旷世大儒董仲舒,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3、伦理道德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4、1894-1915:梦想与困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5、严复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
16、超越革命与改良,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
17、董仲舒,香港中华书局2001年;
18、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中国近代通史第四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19、蒋梦麟图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20、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增订本),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
21、1898年中国故事,中华书局2008年;
22、思想奇人梁漱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3、蒋梦麟传,红旗出版社2009年;
24、董仲舒评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2月;
25、中国圣雄:梁漱溟传,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
26、中国文明通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
27、1900年中国尴尬,中华书局2010年8月;
28、1911年中国大革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年5月;
29、1898年那场未遂政变,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

二、论文与文章:
1、辛亥后帝制复辟思潮平析,《二十一世纪》(香港)1991年第7期;
2、辛亥后尊孔思潮评议,《安徽史学》1992年第2期;
3、黄老学与汉初社会,《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4期;
4、严复晚年思想演变之重估,《哲学研究》1992年第4期;
5、辛亥革命后复辟思潮的文化审视,《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6、李斯的思想品格与秦文化政策的得失,《齐鲁学刊》1992年第5期;
7、公孙弘与儒学中兴,《大陆杂志》(台北)第85卷第3期,1992年9月;
8、梁漱溟,特立独行的思想家,《语文学习》1992年第10期;
9、清政府对百日维新的检讨与反省,《人文杂志》1993年第1期;
10、公孙弘:儒学中兴的健将,《孔子研究》1993年第1期;
11、建立开放的文化心态,《中国文化报》1993年3月28日;
12、民族主义与戊戌维新,《江汉论坛》1993年第6期;
13、儒学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有限作用,《东亚经济社会思想与现代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9月;
14、乾嘉汉学与西学的内在关联,《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道路与选择》,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15、甲午战败与中国精英阶层的激进与困厄,《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6期;又收入《知识分子立场》论文集,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
16、孙黄理念之差异,《黄兴研究文集》(《近代史研究》增刊),1994年;
17、严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严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
18、甲午战败与中国精英阶层的分化,《甲午百年祭:多元视野下的中日战争》,知识出版社1995年1月;
19、辛亥革命:现代化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1期;又收入《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1990-1999年辛亥革命论文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20、儒学能带领中国步入现代社会吗,《开放时代》1995年第1-2期;
21、谈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中国青年报》1995年8月29日;
22、非儒学说的现代意义,《百科知识》1995年第10期;
23、Defeat in 1894 War and Radicalism and Predicament of Chinese Elite ,Strategy and Management,Issue 2 ,1995;
24、梁启超辛亥前后思想变化的实质与表象,《东岳论丛》1996年第3期;
25、盛衰兴废话科举,《21世纪》(北京)1996年第3期;
26、胡适对儒家精神的阐释,《胡适研究》第一辑,东方出版社1996年8月;
27、抗战时期的中国学术思想理论,载《中国复兴枢纽》(刘大年主编),北京出版社1997年6月;
28、辛亥革命,《重新认识百年中国》,改革出版社1998年1月;
29、严复与安庆高等学堂,《严复与中国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年;
30、书评不仅仅批评,《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1期;
31、五十年来的抗战时期思想文化研究,《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3期;
32、50年来的中国近代人物研究,《近代史研究》1999年5期;又收入《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4月;
33、除了民主,我们还需要什么?——五四启蒙运动的再检讨,《民主与科学》1999年第2期;
34、辛亥后复辟运动的社会心理基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
35、20世纪20年代“联省自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0月;
36、严复与京师大学堂,《科学与爱国——严复思想新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37、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文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38、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革命与制度创新,民主与科学2002年第2期;
39、善待先人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40、文化的根本在政治——新文化运动方向选择的反省,《社会科学报》2002年5月16日;
41、“善待先人”:《走向共和》的启示,《文汇报》2003年4月25日;报刊文摘2003年4月30日;
42、影视与史学的良性互动,《文汇报》2003年5月15日;
43、文化保守主义的滥觞:郑观应对儒家精神的认同,《纪念郑观应诞辰一百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历史文化关注协会、澳门历史学会2003年9月;
44、严复晚年心目中的梁启超,《严复与中国近代文化》,海风出版社2003年9月;
45、思想史研究的范围与素养,《新哲学》第1辑,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46、中国现代化的转型:孙中山的思考,《第六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国立国父纪念馆2003年11月;
47、袁世凯帝制自为的心路历程,学术界2004年第2期; 又收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近代史》复印资料2004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4有及《光明日报》2004年6月1日摘要发表;《袁世凯与北洋军阀》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48、辛亥后尊孔读经思潮平议—以严复为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又收入《中国近代史》复印2004年第6期; 又收入《严复与中国近代社会》论文集,海风出版社2006年3月;
49、从废八股到改科举:以1898年的争论为中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又收入《中国近代史》复印资料2005年第7期;
50、中英开平煤矿权利纠纷的再认识:以严复为中心,《近代中国与世界——第二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
51、傅增湘与《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中国学术了望》2005年第3期;
52、章太炎1920年长沙之行考实,《一九二○年代的中国》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
53、孙中山思想的儒学因素,近代中国研究网2005年8月20日;
54、 “自我颠覆”的晚年梁漱溟,《中华读书报》2006年1月18日;文摘报2006年1月22日转载,改题为《晚年梁漱溟的“自我颠覆”》。
55、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试论《时务报》内讧,安徽史学2006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3期转载;光明日报2006年7月10日摘要发表,题《〈时务报〉内讧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
56、无政府主义与现代中国人的困惑,《中国文化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57、重建抗战时期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华读书报》2006年2月22日;
58、像日本人那样做学问,《中华读书报》2006年3月1日;《文摘报》2006年3月5日转载。
59、何时不再念斯人?《中华读书报》2006年3月8日;
60、先人的学术资源—兼谈《中国绅士》译文中的问题,中华读书报2006年4月12日。
61、中国现代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总结,中国现代史学会通讯第10期,2006年1月14日。
62、历史学的艺术性,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5月18日;近代中国研究网站发表时仍用原题:作为艺术的历史学。
63、蒋梦麟: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部长,社会科学报(上海)2006年5月18日。
64、蒋梦麟与北京大学,传记文学2006年第7期。
65、怎样化解我们的文化民族主义情结,史学月刊2006年第7期。
66、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3期。
67、儒学与现代化的紧张与契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9月19日。
68、绕不开的“时代精神”,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69、孙中山的民主政治构想,《百年千年——香山文化溯源与解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70、战时文化、思想与学术,《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71、“六州悲铸错,末路困筹安”——严复与筹安会关系考实,《严复与中国近代社会》论文集,海风出版社2006年3月。
72、黄遵宪与《时务报》内讧,《黄遵宪研究新论—纪念黄遵宪逝世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
73、近代中国启蒙者的悲剧——以湖南时务学堂为中心的探讨,《晚清史论丛》第一辑《晚清国家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8月。
74、中国思想的自觉——观察科学与人生观讨论的一个视角,传记文学2007年第11期。
75、丁文江和他的科学主义,传记文学2007年第11期。
76、梁启超对科学的期望与失望,传记文学2007年第11期。
77、宗藩体制解体与东北亚乱局,安徽史学2008年第1期。
78、恭亲王之死,《百科知识》2008年第8期。
79、《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别解,《文史知识》2008年第9期。
80、也谈梁漱溟的婚姻问题,《中华读书报》2008年10月8日。
81、民初政党政治失败原因说,《团结》杂志增刊,2008年11月。
82、翁同龢罢官记,《传记文学》2008年12期。
83、义和团是怎样“运动”起来的,《百科知识》2008年21期。
84、梁漱溟对1953年与毛泽东顶撞事件的反省,《理论视野》2009年第2期。
85、科举制利弊得失再检讨,《湖北招生考试》2009年2月号。
86、康有为离京出走的经过,书摘2009年第4期。
87、国学大师的故事——梁漱溟,中国网2009年6月17日。
88、最后一个情种蒋梦麟,《传记文学》2009年第6期。
89、北大的困境:五四前的传言与危机,《理论视野》2009年第6期。
90、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以“挽留蔡元培为中心”,韩国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第42辑。
91、清末官绅对明治维新的认知,(韩国)建国日本文化言语学会《日本文化言语研究》第4辑。
92、现代化不应牺牲农民,中国报道2009年第11期。
93、梁漱溟在反右运动中,理论视野2009年第10期。
94、孙中山三民主义在抗战时期的回响,《“孙中山研究与中山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团结》2009年增刊,2009年10月。
95、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以“挽留蔡元培”为中心,《史林》2009年第6期。
96、抗战时期有关三民主义的论争,团结报2010年1月21日。
97、东南互保时期的郑观应,晋阳学刊2010年第2期。
98、文明是这样冲突的,《中国报道》2010年第5期。
99、我理想中辛亥大片,团结报2010年5月13日。
100、替慈禧太后说句话,百科知识2010年。
101、维新运动中的“生意人”——《时务报》控制权争夺史,《传记文学》2010年6-7期。
102、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林纾,团结报2010年6月17日。
103、重构晚清记忆,团结报2010年8月12日。
104、澳门与现代中国的起源,《珠海、澳门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首届珠澳文化论坛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7月。
105、梁启超与时务学堂再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近代史》复印资料2010年12月全文转载。
106、东南互保时期的郑观应,《被误读的群体:香山买办与近代中国》,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
107、辛亥和局再审视,团结报2010年9月9日。
108、明定国是:背景与意义,文史知识2011年第1期;
109、辛亥革命与袁氏政治,中国报道2011年第1期;
110、重构五四记忆:从林纾方面进行探讨,安徽史学2011年第1期;
111、赵凤昌与辛亥革命,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1期;
112、应重新建构我们的问题意识,中华读书报2011年3月16日;
113、常州英杰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常州政协2011年增刊;
114、湖南时务学堂内外冲突再研究,近代文化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11年4月;
115、严复与筹安会关系考实,《百年严复—严复研究资料精选》,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
116、辛亥革命最大启示就是妥协,南都周刊第17期,2011年5月13日;文汇读书周报5月20日提要转载;
117、刘师培那拨回归社会主流的人,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5期;
118、近代史研究仍有很大开拓空间,中华读书报2011年5月18日;
119、被理想化的前世代,校园·志2011年第5期;
120、一个王朝的隐退,南风窗2011年5月20日;
121、重写晚清史,安徽史学2011年第3期;
122、辛亥革命是对法国大革命的超越,南方都市报2011年6月2日;
123、辛亥革命中的三种力量,网易访谈2011年6月10日;
124、为什么是新军,新世纪2011年6月7日;
125、辛亥的缔造者,南都周刊2011年6月10日;
126、大清皇族今安在,南都周刊2011年6月14日;
127、皇族内阁错在哪儿,新世纪2011年第26期;
128、清末官民冲突,中国周刊2011年第7期;
129、辛亥百年回望:一个王朝的隐退,人民网2011年7月13日。
130、袁世凯罢官归隐说,史学集刊2011年第4期。
131、一个王朝的隐退,文史参考2011年第4期。
132、晚清改革符合国际趋势,中国人要容忍不完美(长篇访谈),凤凰网历史频道2011年7月26日。
133、铁路国有的正当与失当,新世纪2011年第30期。
134、清朝崩溃新启示:轻易改变预备立宪日程,财经2011年8月4日。
135、推荐几本近代史,南都周刊2011年8月。
136、“军机处不议”之智慧,财经2011年19期,2011年8月15日。
137、新知识背后:以京师大学堂创建为中心的探讨,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138、辛亥百年回眸(上、下),百科知识2011年第8期A,第8期B。
139、也谈辛亥记忆,理论视野2011年第8期。
140、袁世凯罢官记,传记文学2011年第8期。
141、在《1911年中国大革命》读书会上的发言,团结报2011年8月18日。
142、谁是君主立宪的受害者,新世纪2011年第34期,2011年8月29日。
143、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在袁世凯去世95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共识网2011年8月30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22:40: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明辉 于 2020-7-21 18:15 编辑

欢迎大家研究、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11-10 07:56: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明辉 于 2020-7-21 18:15 编辑

    历史没有假设,历史无法后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11-10 12:16: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明辉 于 2020-7-21 18:16 编辑

也只呵呵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1-10 20:27: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明辉 于 2020-7-21 18:16 编辑

    我还是赞成袁平版主的观点:“历史没有假设,历史无法后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1-11 11:51: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明辉 于 2020-7-21 18:16 编辑

    文中所说“这几天,我就在你的安息地安阳参加‘辛亥革命与袁世凯’学术研讨会,这个会既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当然主题也是研讨你在这场巨变中究竟具有怎样的作用。”这场研究会是于2011年6月6日在袁林举行的项城袁氏家族联谊会第三次会议期间举行的,图中左三即为马勇研究员在研讨会上发言,他话筒旁边的录音笔是我放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1:27: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明辉 于 2020-7-21 18:19 编辑

文中所说“这几天,我就在你的安息地安阳参加‘辛亥革命与袁世凯’学术研讨会,这个会既是为了纪念辛 ...
明辉站长说的对,这就是在安阳时马勇先生发言照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4-5-22 08:45 , Processed in 0.20605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