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西“瓦屑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7 08:1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明辉 于 2020-7-27 10:52 编辑

江西“瓦屑坝”

    瓦屑坝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是明初移民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将被安排移民的对象聚集到瓦屑坝,然后上船遣送到安庆府等目的地。因年代久远,移民后代随着传说的递减,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将记忆的思路定格于“瓦屑坝”,似乎“瓦屑坝”成了原居地,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就像华东等省区只记得“大槐树”一样。实际上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江西饶州(鄱阳)、九江两府各县。

    瓦屑坝,在很多姓氏的族谱中有“江西瓦屑坝”、“鄱阳瓦屑坝”、“鄱阳桃花渡瓦屑坝”、“瓦屑坝叶家村金鸡岭”等不同的写法。还由于行政区划的因素,有“江南路豫章瓦屑坝”、“饶郡瓦西坝”、“江西饶州瓦西坝”、“饶州府瓦西坝”、“江右瓦西坝”等多种提法。“江右”就是“江西”。据魏僖所著的《日录杂说》上记载:“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历史上有“江右王门学派”、“江右诗派”、“江右商帮”等流派。
   
报纸介绍
    由于口耳相传,“瓦屑坝”的“屑”字在写法上千差万别:如瓦西坝、瓦砌坝、瓦基坝、瓦家坝、瓦集坝、瓦渣坝等。瓦砾在今鄱阳方言中仍读作“瓦屑”、“瓦叽仂”。在百度搜索了一下“瓦西坝”,可以找到了相关网页864篇,而同一时刻,在百度搜索了一下“瓦屑坝”,可以找到了相关网页5740篇。
    其实,“西”、“屑”读音接近。瓦集坝、瓦砌坝、瓦基坝、瓦渣坝等,都是“瓦屑坝”的错读错写。有意思的是,还有写成“挖心坝”的,说当年官方逼着大家移民,如果不走就要被“挖心”。
    “瓦屑坝”的“坝”也有其它两种不同用字:“瓦屑坽”和“瓦屑墩”。瓦屑坽、瓦屑墩都见于史珥(史珥,字师戬,号汇东,鄱阳镇人,生卒年不详。史珥博览群书,精通经史,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举人,《续瓦屑坝考》:“鄱地以瓦屑坝得名者,莫着于瓦屑坽。”“瓦屑坽”的“屑”目前在鄱阳写成“燮”,应该是源于莲湖一带文化人的附庸风雅。他们认为郑板桥的那个“燮”很有文气,于是舍简求繁。鄱阳人读白字用白字也是司空见惯,如将“宣化桥”改成“鲜花桥”,“馆驿前”写成“管驿前”,有的是弄巧成拙,有的则贻笑大方。
   
    关于“坽”字,《现代汉语词典》、《辞源》、《辞海》均查不到,但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一种工具,叫《汉典》,其中对“坽”字的释义是:“《集韵》郎丁切,音灵,峻岸也。”在1985年3月出版的《波阳地名志》中,专门列举了一个“方言用字表”:其中有“坽”、“垱”、“仂”等。“坽”在鄱阳方言中,声母读D,意思是指小河、小溪。鄱阳以“坽”为地名的还有不少,如麻埠坽、鸳鸯坽、张家坽、南湖坽、兰溪坽、坽口等。
    瓦燮坽今属莲湖乡,1995版《波阳地名志》“瓦燮坽”词条的内容是:“在慕礼东偏南瓦燮坽大队境内,5个自然村(高家、胡家、朱家、何家、黄家),396户,2033人,耕地1625亩。《朱氏族谱》和《何氏族谱》载,此处原有砖瓦窑,砖瓦堆积成坝,村民在坝上挖坽引水,故名瓦屑坽。后屑错写为燮,成现名。"据莲湖派出所最新人口统计,瓦燮坽村委会现有3000余人。在同治版《鄱阳县志》卷二《古迹》一栏内,是这样介绍的:“瓦屑坝在立德乡,去城西二十余里。楚中诸大姓多于元明之际自此徙。”
    在我国历史上,几乎每次改朝换代都发生战争。由于战火蹂躏以及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社会剧烈动荡,引发了人口的不断迁徙。历史上为避乱、逃荒,中原百姓曾多次被迫向外大规模流徙,主要是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更偏远的南方移居。其它因做官、经商、求学、避害等原因而零星迁徙者更是不计其数。这种不断迁移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华夏姓氏的广泛播迁。后来,由于年深日久,历次移民后裔难以确知其祖籍所在,往往把先祖迁徙最初的集散地作为先人的祖籍,手传口授,记入家谱,传给子孙后代。
    2000年3月1日《安庆日报·下午版》有一篇《瓦屑坝--安庆人的根》的文章,是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葛剑雄教授所撰,文章指出,元代江西饶州路约相当于今日之波阳、余干、万年、乐平、德兴、景德镇、浮梁等市县,属江浙行省。鄱阳县就是现在的波阳县,那里有一个叫瓦燮坽的地方,那就是瓦屑坝。葛先生认为,自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彭莹玉、邹普胜、徐寿辉在湖北蕲(qí)州、黄州一带起义,徐寿辉及其部将赵普胜与陈友谅多次率兵沿江而下攻安庆及周围各县。朱元璋与陈友谅、赵普胜又多次大战于鄱阳湖、安庆、池州一带,直到至正二十四年朱灭陈后安庆才恢复安宁,战乱长达13年之久,其毁灭性的破坏可想而知,人口必然锐减,土地大片荒芜,江西饶州一带受战乱较少,人多地少,明初朝廷鼓励向江淮及其他人口稀少地区移民。
    明朝建国后,为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朱元璋决定对江淮地区进行移民。而同时的饶州地区,虽有陈友谅军骚扰,当地人吴宏、于光组织民众保土安民,所以人口没有大的损失。于是朝廷命令迁饶州民众填实安徽、湖北等地。

(来源:百度百科,略有改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4-7-27 11:23 , Processed in 0.17182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