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袁明辉 于 2020-7-21 10:59 编辑
揽通晓西学的教师,聘请美国人丁家立为天津大学堂总教习,任用曾游历外洋的马廷亮、陈恩涛为保定高等学堂总办,还多次派学生赴日本学习师范,归国后充实师资队伍,与此同时,在直隶设立了各类师范堂90多所,不仅推动了直隶地区教育的发展,而且为鲁、豫、晋、奉天诸省培养了大批师资;在教育发展中,认为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人才,固然“法至良而意至厚”[12](上册P482),但在“治乱安危,间不容发”,“需才孔殷”之际,采用速成之法培养人才,让他们学习“各种切要学术”[12](中册P543),却可以解决人才消乏的燃眉之急,因此主张在教育发展中,速成之法和循序渐进之法并重。这一人才培养方式的提出和实践,不仅为新政提供了急需的人才,而且也是中国近代人才培养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袁世凯还积极进行教育行政改革,在直隶地区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育行政体制,尤其在学部成立后,“学部新章多采用北洋办法”[21](卷十一P37),对全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变革起到了间接的推动作用。值得指出的是,袁世凯还基于学部成立后,地方学务日益繁杂,学政作为中央派驻地方的教育行政差官,已远远不能适应学务改革需要的形势,奏请“裁撤学政,各省改设提学使司提学使一员”,统辖全省学务,归督抚节制[14](第二辑上册P143),奉旨准行。从而直接推动了全国教育行政机构的改革,为近代教育普及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此同时,他还推行了一些具体的教育普及措施,如对有钱子弟入学收取部分学费及推广拼音字母等,推动了直隶地区教育的发展,同时对全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此外,袁世凯还突破封建教育的藩篱,把女子教育视为“家庭教育之根源,培植人才之基础”[25](卷十一P24),积极推进女子教育的发展,是难能可贵的。 可以说,正是由于袁世凯在直隶总督任内,“以实力热心提倡北洋学务”[21](卷十一P31),才使得直隶地区教育的发展,在1901年至1907年间远远超过了其它省份。到1907年,直隶地区每年在教育费用支出、学务总资产、专门学生人数、师范学生人数、学堂及教育处所、教员数、实业学堂学生数等方面,均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在学校体制、课程设置、组织管理、行政体制等方面,直隶地区初步建立了配套的新教育体系,基本上奠定了直隶近代教育的基本格局。而且由于直隶的教育改革成效卓著,各省督抚都纷纷“派员北上考察,皆采用其章程”[26](P16),适应了全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当然,袁世凯的教育思想是从封建社会脱胎而来,是从维护和挽救封建统治出发的,因而难免留有旧社会的印迹。他认为:“课士之道,礼法为先,而宗圣尊王,尤为要义”,把宗圣尊王放在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第一位。在他所制定的许多学堂章程中,都规定:在学堂内供奉“至圣先师孔子暨本省先贤先儒”,每年开学和每月朔望,都必须由教习率领学生行礼;每逢皇太后、皇上和皇后的生日,也必须由总办率同“教习暨堂内学生齐班行礼”[12](上册P327)等等,以此激发学生对先圣先儒和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忠义。在课程设置上,袁世凯认为,学生“不知尊经,则虽诸生备谙各种科学,亦仅造成一汜滥无本之人才,何济于用”。主张各学堂“其教法以四书五经为本,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用”[13](卷三十一P58),使讲经、读经、学礼、修身之类课程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限制了学生思想的自由发展。因此我们在看到袁世凯促进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因素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其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侯宜杰、任恒俊.袁世凯“新政”评议[J].河北师院学报刊.1987.(1). [2]朱英.袁世凯晚清经济思想及其政策措施[J].天津社会科学.1991.(2). [3]张学继.袁世凯政府振兴实业的措施[J].历史档案.1990.(4). [4]林阔.袁世凯全传[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 [5]沈祖宪、吴闿生.容庵弟子记[M].1912. [6]金云植.云养集[M].转自李宗一.袁世凯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五册)[M]. [8]来新夏.北洋军阀(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6. [9]陈夔龙.梦蕉亭笔记[M]. [10]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二册)[M]. [11]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十四辑) [Z].台北:国立故宫博物,1973-1975. [12]袁世凯奏议[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13]沉桐生辑.光绪政要[M]. [14]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15]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M]. [16]张一麟.心太平室集(卷八)[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7]罗敦曧.记废科举[J].庸言.1913,(2) [18]丁致聘编.中国七十年来教育记事[M].民国丛书(二编第45册)[Z]. [19]梁启超.论教育当定宗旨[N].饮冰室文集[C].广州:广益书局石印本. [20]直隶教育杂志[J].1905年.(12). [21]甘厚慈辑.北洋公牍类纂[M].北京:益森印刷有限公司,1907. [22]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3]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 [24]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5]奏定北洋学堂章程[A].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十辑)[Z].台北:文海出版社. [26]章伯锋、庄建平编.晚清民初政坛百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