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96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袁氏红色家谱》系列之七:开国中将袁子钦家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5:29: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弘毅 于 2016-12-7 00:30 编辑

《袁氏红色家谱》系列之七:开国中将袁子钦家谱

袁家荣  整理



这是同治癸酉五次重修白砂袁氏族谱第五册封面

这是道光已酉四次重修白砂袁氏族谱封面

    【谱名】福建上杭白砂袁氏族谱

    【编修时间】 (2002版 八修谱)

    【主编】 肇湘

    【堂号】 汝南郡


    【卷数】 不详


    【版本】 现代电脑排版

    【始迁祖】 满珊


    【修谱概况】福建上杭白砂袁氏族谱在1777年首次修谱 后每24年修谱一次 到1921年的七修谱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到2002年才完成八修谱


    【散居地】福建省上杭县 江西修水魁江 浙江衢县


    【源流概述】 开基白砂始祖
满珊  七十郎,号名昌贵。葬白砂墟,寅山。乾隆二十三年戊寅重修。娶郭氏,葬酒浆,壬山。乾隆三十四年己丑重修。子三:景鲜  景泉  景荣
     又父老相传,私乘所载:满珊公生五子:有三子景豫,娶林氏,无嗣,坟亦无考;五子景容,娶马氏,移外省。均无的据。今惟现在白砂者三房分派焉。




    袁子钦属:景泉公房——庆程——汝济公裔
    十六世
    陞三 字德惠,号儒崇,监贡生。清道光丁未十二月初八卯时生;光绪戊申正月廿日卯时卒。葬下峡上村水口,未山。娶傅氏,分继德绍长子:大徵
    十七世
    陞三公继子大徵 字京庆。国学生,邑庠生。娶林氏,葬俱注前。继傅氏,生子一: 从行
    十八世
    有臻 讳从行,号致卿,又号子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将。骨灰存北京八宝山公墓。娶黄氏,生长子。又娶鲁毅,中央公安部处副局长。子:宁康  冀晋  协陕  小钦

    袁子钦,学名从行,号致卿,抗战时改名子钦,清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初十日(1909年1月1日)生于上杭白砂里(今白砂乡下洋村)。幼年丧父,靠母亲养育成长。自少年起即勤奋好学,立志上进。

    民国18年(1929年)9月,县立中学毕业后,即投笔从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民国1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秘书、连政治委员、师政治部组织科长。24年5月,红五军团按上级命令,掩护红军大部队从绞车巧渡金沙江。子钦同军团首长深入部队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在阵地上坚守了九天九夜,保证了全军顺利渡过金沙江。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中共中央在两河口召开会议,决定红军继续北上。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反对中共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裹胁一方面军的五军团、九军团南下川康。袁在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同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随后袁随部队到达陕北。


    民国26年1月,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分配抗日军政大学工作,曾任政治部组织科长、五大队政治处主任。他对每期学员,都认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章程,吸收了一大批先进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9年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组织部副部长、部长。32年后,任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分校政委,大力培养太行抗日根据地军政干部。同年5月5日,分校开学。不久,日本侵略军出动3万兵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子钦率分校学员转移到敌后开展游击战争。26日,在六分区地方武装配合下,攻克安阳以西日军据点,俘敌200余人。8月18日,袁又率分校学员配合太行军区部队进行“林南战役”,歼敌8000余人,开辟了太行山南部抗日根据地。10月,分校学员分配到太行军区各部队工作。分校结束后,调太行军区任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长。34年8月日本投降后,任政治部主任。


    民国37年2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三纵队副政委,率部队参加了临汾和晋中战役,经常深入连队做政治工作,提高战士觉悟,使部队战斗力不断增强。8月,调到华北野战军第十五纵队任政委,率部参加历时半年的太原战役,因政治思想工作做得深入细致,部队中涌现大批英雄模范。太原解放后,被任命为六十军政委。


    解放后,任川西军区政委。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他所在的部队,在抗美援朝中立下了不少战功。1953年从朝鲜回国后,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先后担任干部部部长、秘书长、副主任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在工作中,办事公道,任人唯贤,使用干部注重德才兼备,并经常挑选优秀干部到各类军事、政治院校培养深造,还从全国各大专院校中选拔优秀毕业生到解放军中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的袁子钦,大义凛然,坚持原则,带病主持总政治部工作。次年10月,林彪反革命集团主犯吴法宪迫其“揭发”军委和总政治部领导人的“问题”,他斩钉截铁地说:“我没有什么可揭发的。”不久,便遭“审查”和批斗,受到残酷迫害。1968年2月23日,在北京含冤去世,终年60岁。1978年,中共中央为袁子钦同志平反昭雪,并举行追悼会和安放骨灰隆重仪式。


   【族中名人】
    袁希文 白砂乡 归化县知事

    袁道丰 白砂乡 驻古巴哈瓦那总领事
    袁国钦 白砂乡 福建省民政厅长
    袁继业 白砂乡 闽清县长、台湾彰化市长
    袁子钦 1909~1968 白砂乡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将
    袁亚东 1909~ 白砂乡 交通部船舶检验局局长
    袁国钦 1908~1958 白砂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副秘书长
    袁德俊 1949~ 临江镇 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党总支副书记
    袁锦贵 1950~ 白砂乡 福建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袁授铭 1943~ 临江镇 中共株州市委副书记
    袁子清 1910~ 白砂乡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步兵学校副政委
    袁建武 1906~1931 白砂乡 杭武游击支队政委
    袁廷炳 1914~ 白砂乡 四川涪陵地区医药公司经理
    袁宝增 1906~1931 白砂乡 闽粤赣边江独立师游击第四大队大队长
    袁留忠 1913~1986 白砂乡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政治部顾问
    袁文英 1936.7 白砂乡 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袁友文 1935.11 白砂乡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袁文奎 1904 临江镇 原广州中山大学化学系教授
    袁大康 1939.9 白砂乡 上杭县白砂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袁磐石 白砂乡 江西九江市卫生防疫站副主任医师
    袁玉英(女)1924.2 白砂乡 广东石油学校高级讲师
    袁锡文 1938.3 蛟洋乡 福州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袁迪宝 1928.10 白砂乡 厦门市卫生防疫站副主任医师
    袁主林(女)1936.11 白砂乡 沙县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
    袁砺石 1942.12 白砂乡 广东石化专科学校副教授

袁子钦塑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7:07:31 | 只看该作者

袁子钦率六十军抗美援朝

本帖最后由 袁家荣 于 2016-11-30 17:09 编辑

袁子钦率六十军抗美援朝


    共和国开国将领中,中将袁子钦堪称儒将。在风云壮阔的军旅生涯中,他从事政工,明是非,识大局,做起工作得心应手,卓有成效;指挥作战也有板有眼,屡建勋功。在生命的最后岁月,林彪一伙强迫袁子钦揭发军委和总政领导的“问题”,袁子钦斩钉截铁:“我没有什么可揭发的!”这充分体现了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高贵气节。林彪一伙把无私无畏的袁子钦列为“重点批斗对象”,惨无人道地加以残酷迫害,1968年2月,袁子钦含冤离开了人间,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

    袁子钦入党前,全家都是基督教教徒。他虽出身举人之家,但并未成为阔少爷,在他年幼的时候,祖父、父亲相继过世,家境日渐窘迫。在黑暗的旧中国,军阀混战连年不断,局势动荡,民无宁日,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土豪劣绅猖獗一时。当时教会势力很大,连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惧之三分。袁子钦的祖母、母亲为抵御土豪劣绅的凌压和敲诈勒索,就举家加入了教会。1927年,在祖母和母亲的包办下,袁子钦与连城籍基督教传教士黄其生的女儿黄永秀结婚。

    袁子钦在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初步接触、认识了马列主义,思想觉悟提高很快。 1929年3月,红四军首次入闽,解放了长汀县城,袁子钦的妻弟黄励勇敢地加入红军队伍。同年9月,红四军攻占“铁上杭”,袁子钦在妻弟的影响下,毅然投笔从戎,参加红军,开始了其壮丽多彩的军旅生涯。随后不久,他的妻子也参加了革命,在红军医院工作,直至牺牲。

    知识分子在红军中属凤毛麟角,书生出身的袁子钦一参加红军,就受到组织的器重。1930年7月,认准了革命道路的袁子钦在庄严的党旗下宣誓入党。

    入党后的袁子钦经一番番磨砺,一场场血战,淬火成钢,历任红五军团政治部党务科长、“抗大”第六分校政委、纵队政委、军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在长征殿后、林南战役、上党战役、平汉战役、临汾战役、太原战役、抗美援朝等硝烟烽火中,立下赫赫功勋。1955年,袁子钦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被“将军之乡”上杭引以为荣。

    袁子钦长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其中,从1949年6月到1952年12月的3年半中,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军任政治委员。六十军是一支英雄的部队,解放战争中先后转战华北、西北、西南,先后参加了运城、临汾、晋中、太原、扶眉、秦岭、成都等重大战役,以伤亡23600余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16万余人的光辉战绩,曾涌现出“临汾旅”、“皮旅”等著名战斗集体和英雄模范。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央军委根据朝鲜战场的需要,决定抽调二野三兵团第十二军、四兵团第十五军、十八兵团第六十军,组成新的第三兵团,开赴国防机动位置,准备入朝参战。调整后的六十军辖一七九、一八○、一八一师3个师,韦杰任军长,袁子钦任政委。

    1951年1月底,“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展开全线反扑,志愿军进行了第四次战役。中央军委决定,第二十兵团率5个军紧急入朝参战,六十军奉命编入第二十兵团。2月21日,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在天津召开所属各军领导干部会议,六十军军长韦杰、政委袁子钦、参谋长邓仕俊等参加了会议。会后,袁子钦回部队认真组织传达了天津会议精神。他强调部队入朝作战,要打好第一仗,为毛主席争光,为党中央争光,为祖国人民争光。同时要求大家要十分谨慎,不能轻敌,要把“纸老虎”当真老虎、铁老虎来打。

    3月上旬,中央军委根据朝鲜战场形势的变化,又调整了战略部署,仍由六十军和十二军、十五军组成第三兵团,任命陈赓为司令员兼政委。第三兵团在北京组建了兵团机关,并在天津召开了兵团团以上干部会议。会后,袁子钦根据上级指示,积极做好入朝作战准备。

    3月中旬,六十军在袁子钦等人率领下抵达辽宁省安东(今丹东)集结完毕。3月17日,六十军由安东入朝,第一八一师率先跨过鸭绿江。18日,袁子钦与邓仕俊、李哲夫率军部和直属队进入朝鲜。随后,第一七九、一八○师也陆续过江,开赴战场。此次行军,历时半月有余,行程千余里。4月4日,六十军克服种种困难,按时到达朝鲜伊川附近集结地域。

    入朝后不久,袁子钦和韦杰等指挥六十军参加了志愿军发动的第五次战役。在战役第一阶段,六十军所在的第三兵团为中央突击集团,实施正面突击。袁子钦和韦杰从第三兵团受领任务回来后,根据兵团整个意图和六十军的任务,召开了入朝后第一次专门研究作战问题的党委会议。决定以一八一师并指挥一七九师五三六团为军第一梯队,担任突破任务,割裂美军与土耳其旅的联系,然后巩固化人峰等要点,阻止美第二十五师西援。第一七九师(欠五三六团)、一八○师相继投入战斗,向纵深穿插迂回,协同友邻伺机歼敌。为做好战前动员,袁子钦等军领导以军党委的名义,向全军指战员发出号召书,指出:“抗美援朝战争连续四次战役的辉煌胜利,不仅粉碎了敌人的侵略阴谋,而且也推动了祖国的抗美援朝运动,鼓舞了东南亚和全世界人民反对侵略、保卫世界和平的决心和信心,奠定了继续取得胜利的良好条件……在这次决定性的攻势中,我们要坚决打好第一仗,创造更加彻底歼灭美国侵略军的胜利条件。”

    4月22日黄昏,第五次战役打响了。进攻发起20分钟后,第一八一师一举突破敌人防御阵地。第二天凌晨,六十军第一梯队夺取敌人地藏峰、加齿项、釜谷里等阵地,楔入敌纵深十余公里,并将土耳其旅割裂成数段,消灭敌人千余人。至4月底,战役第一阶段结束,袁子钦等领导的六十军,执行上级命令坚决,很好地完成了兵团赋予的任务,首战告捷,取得了与美军作战的初步经验。

    随即,志愿军司令部决定“集中力量,向东线攻击伪(韩)军”,准备发起战役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打响之前,三兵团集中各军领导开会,会上总结了战役第一阶段的经验,研究部署了第二阶段的作战任务,决定第十二军、十五军参战,六十军作为预备队。韦杰和袁子钦在会上表态,同意兵团首长的决定。

    5月16日,战役第二阶段打响。第一八○师渡过北汉江,从正面牵制美陆军第一师、第七师。随后,兵团首长命令第一八一师配属第十二军作战,第一七九师配属第十五军作战。袁子钦和韦杰等六十军领导顾全大局,为了整个战役的胜利,要求这两个师归属到新的单位后,要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主动完成作战任务,为祖国争光,为人民立功。在第五次战役中,六十军共歼敌7758人,击落击伤敌机7架,较好地完成了战斗任务。

    由于志愿军部队战线过长,后勤补给紧张,部队持续作战能力受限,部队通常只能保持7天的作战能力,因此被敌军嘲笑为“礼拜攻势”。当时参加第五次战役的六十军等部队携带的干粮和弹药已差不多用尽,无法继续进攻。为了防止“联合国军”的反攻,志愿军司令部决定,结束第五次战役,参战部队撤到适当地点休整。然而,就在第五次战役即将结束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一八○师掩护第三兵团主力后撤时,因种种原因而陷于敌军包围,造成严重损失。事情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

    5月22日,根据兵团的指示,袁子钦等领导指挥六十军担任阻击敌人,掩护第三兵团撤退任务。六十军的3个师展开在一线几十公里的正面上,来不及调整部署部队,而全军要到达担任掩护任务的阵地,还需两天的行程,任务十分紧迫。袁子钦和韦杰没有讲任何客观条件,坚决执行兵团命令,立即组织部队迅速开进指定地域。但就在当天,“联合国军”以13个师组成的特遣队,实施快速突击,企图割裂志愿军和人民军。在六十军各师正面上,均遭到敌人进攻。根据上级的命令,六十军决定一八○师于5月23日黄昏后渡过北汉江,在新的阵地阻击敌人。23日下午,正当一八○师击退敌人进攻,集结部队,准备撤过北汉江继续防御时,又接军转兵团电令,为了掩护十二军5000名、十五军2000名、本军1000名伤员的后运,要求一八○师暂不撤收,并于前沿构筑工事,阻击敌人,待伤员运走后再撤收。此时,敌人以摩托化步兵和坦克等快速部队为先导,配合航空兵向我凶猛反扑。24日,美二十四师一部进占加平、济宁里、城隍堂,伪六师进占加村里,控制了渡口,美七师一部进至春川,使一八○师处于三面受敌、背水作战的不利形势。24日晚,军部命令一七九师由大龙山转移,一八○师撤至北汉江以北地区。但一七九师某部防御阵地被美七师突破,将一七九师和一八○师分割开来,并深入到一八○师侧后,切断该师退路,使其陷入敌人合围。26日晚,韦杰和袁子钦接到一八○师被围的电报,心情十分焦急,立即复电命令一八○师坚决向西北突围,同时电令一八一师火速由华川以东出发接援一八○师,并于第二天电令一七九师取捷径向史吕里以南的敌人出击,接援一八○师。但由于当时通信联络不畅,一八○师师部与各团电话中断,只能徒步传令,加之山路崎岖,部队分散,行动迟缓,错过了突围的最佳时机。至29日晨,军部与一八○师的联系彻底中断,增援解围的计划未能成功。

    后来,据一八○师上报的《一八○师突围战斗减员统计表》中记载,一八○师负伤、阵亡和情况不明的总数为7644人,其中师级干部1人,团级干部9人,营级干部49人,连级干部201人,排级干部394人,班以下6990人。一八○师师长郑其贵、副师长段龙章、参谋长王振邦及五二九团团长和五二八团参谋长等团以上干部和该师陆续归队的零散人员,加上成建制突围的五四○团二营,全师突围归队近3000人。有些指战员是在敌后打游击,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几个月才陆续归队的。全师损失7000余人。其中一八○师代政委、政治部主任吴成德等4000余人被俘,占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被俘人数的四分之一。这是自金门之战失利后我军最大的一次损失。

    一八○师受挫后,一度部队思想比较混乱,有的互相埋怨、指责,有的产生了悲观情绪。给一八○师、乃至六十军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袁子钦积极同军党委成员谈话,统一思想,总结经验教训。他与韦杰等六十军首长联名致电一八○师,文称:

    郑、段、王并归建诸同志:你们勇敢地战胜了困难,完成了箝制敌人、阻击敌人的任务,胜利地突出了敌人重围,光荣地归队了,这是党的光荣,你们的胜利。谨向诸同志致以亲切的慰问,并望注意营养,保重健康,迅速恢复疲劳,从政治上、战术上,各种工作上做好准备,为迎接新的任务,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而继续奋斗。同志们,一八○师是经过艰苦缔造而具有光荣历史的部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在自卫战争时期,在解放全国的战争中,曾建树了丰功伟绩,在我军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在抗美援朝五次战役中,你们和兄弟部队一样,不怕困难,不惜代价,英勇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战役刚结束,敌人乘我粮弹缺乏、部队疲劳,部署尚未调整就绪之际,全线向我发动进攻,企图挽救其在朝鲜战场的败局。虽然我们一八○师在此种情况下,由于我们主观上的缺点,客观上存在的困难,种种原因,一时陷入敌人重重包围,但同志们以高度的阶级觉悟,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战胜了弹尽粮绝、风雨侵袭、忍饥耐寒、爬山越岭与敌人重重包围封锁的严重困难,积极地箝制敌人、打击敌人并大量歼灭了敌人,在阻击敌人冒进、配合全线阻击、争取时间完成歼敌准备上起了很大作用。你们的英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牢牢地树在全军所有同志的心坎中,遇难牺牲的同志永垂不朽!

    ……同志们,你们是一八○师的骨干,你们是党久经锻炼考验的优秀儿女,具有光荣历史的一八○师的前途,寄托在你们身上,愿我们共同努力,再接再厉,兢兢业业地整理好部队,争取在朝鲜战场上创造光辉史页,以恢复我们的荣誉。

    这份电报对一八○师慰勉有加,使该师突围归来的同志深受鼓舞。

    此后,一八○师又迅速进行了补充,补入7000名生力军,全师恢复到1万人。整个六十军共补充新兵两万名,武器装备也得到了改善,增加了60火箭筒、无后坐力炮、762野炮、莫洛托夫手雷和爆破筒等弹药和给养的充足供应,战士们吃得饱,工事里弹药堆得老高,部队士气高涨。在袁子钦等军师干部的领导下,一八○师和六十军迅速走出了失利的阴影,战士们跃跃欲试,决心打一个翻身仗,挽回部队的荣誉。这一思想上的变化,为后来六十军在朝鲜战场连续打胜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一八○师经过对第五次战役回撤失利的总结、整顿,又重新恢复了元气,在1952年冬季防御作战、1953年东线反击战及金城战役中,打了几个漂亮的翻身仗,打出了威风,打出了老部队的传统。

(资料来源:苏红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5-5-2 03:56 , Processed in 0.20735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