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18-8-23 16:34 编辑
三代人见证赤水河航运发展
——袁祥伟一家三辈的“船缘”
“我们一家人,对赤水河,有难以割舍的感情。”站在河边,等候转运砂石的车辆把自家的货船装满,家住习酒镇桃竹村的袁祥伟说。
历史上的赤水河,是将盐从四川运往贵州、云南时代的黄金水道。时代更迭,千帆过尽,袁祥伟的成长史,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赤水河航运的历史变迁。
袁祥伟清晰地记得,他的姐夫在赤水河上跑船的时候一个月能赚四五百块钱。那时正上初中的袁祥伟,眼见赤水河航运的辉煌,为姐夫的高收入而眼馋,甚至向父亲提出不上学去跑船的想法。被父亲劝阻后,他继续完成学业,在赤水河跑船的想法被他深藏心底。
1997年,袁祥伟南下到广州的工厂务工,谁知当年行情不景气,工厂倒闭,袁祥伟便成了失业人员。在赤水河情结的驱使下,袁祥伟回来接手了父亲的船,主要送煤炭到合江、江津等地。
“2002年以后,赤水河里到处都是船。”68岁的吴素珍是袁祥伟的母亲,她笑称“结婚后就一直在船上待着”。
赤水河上各种船只的变化她都清楚。从人力泊船、竹木伐、机动船舶,再到现在的货运船,吴素珍一家倒腾过8条船,现在家里还有1条。
吴素珍说,袁伟祥的爷爷开的是人力泊船,只能装些散货,行驶完全靠风力、人力,一旦遇上逆风,根本就不能行驶。”靠着一点点积攒的积蓄,自己家也慢慢拥有了能装百吨的货船。
“每过一段时间就换船。”吴素珍说,从2000年开始,县里陆续开始淘汰人力泊船,后来又淘汰快到年限的老旧船舶。除了船型,吴素珍感觉变化最大的就是航道变深,以前只能行驶几十吨的船型,现在300吨的船畅通无阻。
“2011年的水运是最繁华的。”袁祥伟颇有感触,当时赤水河的河道里到处都是一片繁荣的景象,在码头装货都需要排队。袁祥伟回忆说,当年和朋友合伙买了第二艘船,每天运送一批货到码头调头,随即又要送货到另一个地方,忙不过来的时候经常还要请人帮忙。
袁祥伟的船从装煤炭转向了装砂石,他对赤水河的航运发展充满期待。他说,听闻赤水市已经在规划开发旅游观光航运,观光客轮或许是将来新的发展方向。
(来源:中共习水县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