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袁明辉 于 2020-7-20 21:04 编辑
袁世凯一生与日本为敌 作者:张华腾
项城袁氏家族联谊会的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参加今天会议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是“洹上大讲堂”第二讲。 第一讲我讲了一个评价袁世凯的核心问题,就是关于袁世凯称帝的问题。这个问题,我是站在国际大视野的背景下讲的。因为他称帝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不仅仅是我们中国政治发展的结果,实际上还是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结果。称帝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际政治的影响,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就是列强的影响。当然,我还从人类学这个角度,还从当时政治的角度,把这个复杂的问题给出一个最新的解释。 今天我要讲的,是评价袁世凯的又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袁世凯与日本的关系问题。 在国人的心目中,袁世凯因为签订了《二十一条》,所以被称为卖国贼。这是我们评价袁世凯的又一个核心的问题。但这个问题也是非常复杂、又非常简单的一个问题。 说它复杂,因为经过这么多年,在中学的教材里边,在我们国人受教育的过程中,一般我们都是把袁世凯作为卖国贼的。过去受教育的这一代人、两代人,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概念,去问一下学生、一般的老百姓,都知道,因为签订了《二十一条》,不是卖国贼是什么? 说它简单,它确实很简单。稍微能学一点数学,甚至没有读过书只要能能识几个数的,他也会算出来,这21个数字他能够算得出来,到底袁世凯在那种情况下答应的是几条,是不是21条?我们说,日本确实向中国提出过《二十一条》,也确实有《二十一条》的中日谈判,以袁世凯为首的中国政府,经过艰苦的谈判,先后拿出了几个修正案,最后在日本武力、外交几项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同意日本提出的修正案。这个修正案就不是我们说的《二十一条》,而且就没有《二十一条》这个条约。你说,我们在这么长时间的历史里,没有这个条约,你怎么说袁世凯、袁世凯政府签订了《二十一条》?所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我今天讲的,不仅是“二十一条”这一个问题,而是袁世凯走上政治舞台之后和日本的关系问题。可以这样说,袁世凯这个人,一生都与日本为敌。他在反日的过程中,行动是非常明显的。除了二十一条之外,我还要综合谈一下之前他抵制日本侵略具体的行动。 近代,侵略中国最大的敌人,一个是日本,一个是沙俄。任何一个中国人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的态度是什么,他的行动是什么,是我们判断这个历史人物是爱国的或卖国的一个基本标准。 在近代中国的统治者中----我说的统治者,指的是国家元首,包括皇帝,包括总统----袁世凯对日本的侵略不仅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而且有着较为显著的抵制行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袁世凯抵制日本侵略的手段和方法也不相同。在抵制日本侵略的过程中,他既有坚决的斗争,也有无奈的妥协。今天反思袁世凯对日本侵略的抵制与妥协,客观地评价他的行为,是很有意义的。 近代以来的许多学者、历史学家,曾对袁世凯抵制日本侵略的行为有过客观的评价。但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却陷入阶级斗争那种模式,一直把袁世凯作为卖国贼。我认为,这是极不负责任的,是有悖于历史的真实的。 我今天这个讲座,不是专讲给袁氏家人的,而是从2006年以来,我在各个大学就做这样的演讲,这个稿子的雏形,始于2006年。 一、驻朝期间对日本的抵制(1882—1894) 1、军事上的抵制 袁世凯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没有考取举人,他就把书烧了,立志从军,很有个性。1881年,参加淮军吴长庆部。 ①壬午兵变(1882年) 恰好在袁世凯加入吴长庆部的第二年,这支部队被派往朝鲜。 这一年,朝鲜发生了军内暴动,朝鲜当局控制不了局面,向中国政府求援。朝鲜当时是中国的藩属国,每年须向中国进贡,他的国王也由中国皇帝册封。但当他国内要是发生了大的事变,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就要求救于中国政府,如后来的甲午战争----甲午战争不是打我们的,是我们帮助朝鲜的。 1882年,是我们农历壬午年,所以我们把这次朝鲜兵变叫做“壬午兵变”。 朝鲜政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向中国政府求救。清朝政府恰好就派出袁世凯所在的这一军,也就是“吴军”, 6个营,3000人,开到朝鲜。 袁世凯在这个期间表现非常好,机智勇敢。兵变平叛后,吴长庆向朝廷、向李鸿章请功,袁世凯被记了一大功,被任命为同知,五品官。以后他就作为军事人员驻在朝鲜。 ②甲申政变 1884年,法国侵略中国的另一个藩属国越南,中国政府全力应付。小日本借这个机会策动朝鲜的亲日派暴动,发动政变,杀死亲清官员,建立了一个亲日政权,挟持国王,要脱离中国。 这时驻扎在朝鲜的中国军队只有1500人了,另外3个营因为中法战争被调走。袁世凯此时是三个营之中的一个营的营长,而且是驻朝部队的第二号人物,帮办朝鲜事务,具体负责粮草后勤。 朝鲜发生政变,中国政府此时还不知道。驻朝军队形成两派意见:一派,总头领吴兆有认为,没有朝廷命令,不能私自行动;另一派,以袁世凯为首,袁世凯说,我们的责任是什么?等到命令下来,朝鲜已经成为日本的了,我们应该积极行动,镇压政变。 最后,袁世凯说服了吴兆有,自领一营打进被亲日派占领的王宫。这一仗打得非常漂亮。这些,在中国政府官方的文书档案中,记载得非常清楚。前几年,在河南巩义发现了一个墓碑,就是袁世凯驻朝鲜的一个部下去世,袁世凯亲自写了碑文,碑文记载的就是当时的情况,与官方档案记载是一致的。 如果不是袁世凯当机立断,坚决镇压政变,恐怕甲午战争要提前十几年。 这次战争,是中国军队在朝鲜与日本军队相交,非常漂亮的一次战争。袁世凯当时作为中下级军官,表现非常好,这在过去是很少讲的,因为朝鲜和韩国是独立国家了,讲多了,影响国际关系。但我们是讲历史的,应该讲。 2、经济上的抵制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有一个大陆政策,就是吞并台湾、朝鲜和中国。 袁世凯在甲申政变后本来立了一大功,但由于国际上的问题,中日进行谈判,日本提出了“惩凶问题”。而在内部,因为袁世凯的表现比较突出,作为一把手的吴兆有,心里面有了疙瘩,他在事后从其他方面找袁世凯的错误。找了一个什么样的错误呢?政变时,亲日的官员杀了很多亲清的官员,袁世凯挪用了一些军费去抚恤那些被杀的亲清的官员的家属。要按现在观点来看,袁世凯的做法是很对的,但在当时,军费不应该用在这个上面,私自挪用军费,而且被一把手抓住了,弄得袁世凯灰溜溜的。他一看形势不好,就回国了。 当时驻朝商业人员,能力一般,李鸿章必须得任命能干的人来担任,所以就推荐袁世凯再去朝鲜任职,这次不是军事人员,而是外交官员,“钦命驻扎朝鲜通商交涉事宜”这样一个官职。袁世凯还不想去,但权衡利弊之后,还是于1885年上任,一直到甲午战争前一周。这个职务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驻朝大使,但职权比大使高得多,实际上是朝鲜国王的大上皇。 日本对朝的渗透不仅是军事上的,还有经济上的。袁世凯对此进行了抵制。 《光绪十一年到光绪十九年中国在朝商人商家数目》一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袁世凯极力发展中朝贸易来抵制日朝贸易,1885年,驻朝中国商人359人,到1893年已经发展为2182人,增加6倍。 中国人在朝鲜做生意的多了,日本人做生意的就自然少了,引起了日本的不满。日本外务省档案记载:“我国商人与中国商人在朝鲜竞争的优势已失,朝鲜大量的商业利益从我国商人的手中转向了中国商人的手中。” 我们再看看执政者和历史学家对袁世凯的评价: 翁同龢,时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他在日记里边这样评价袁世凯:“奉使高丽,颇得人望。”在日记里这么评价,应该是比较公正的。 李鸿章的评价更多,而且评价很高。 民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的评价更直观:“一个袁世凯,二十多岁,随着军队到朝鲜,几年之内就独当一面,而俄国人、日本人、朝鲜人、德国人、美国人,凡在朝鲜密谋侵害中国人权益的,袁世凯一个一个把他们打败。” 一个日本记者评价:“袁世凯在朝鲜,善谋勇断,不失机宜。日本历任驻韩公使,与袁世凯较量,都是不行的。” 因为袁世凯这些抵制日本的行为,所以日本人恨袁世凯,甲午战争,日本人准备先干掉袁世凯,但袁世凯从英国人那里得到消息,提前安全回国。 袁世凯驻朝的使命就是维护大清的利益,维护大清的利益,就是维护中国的利益,维护中国的利益,就是抗击日本对朝鲜的侵略。 二、对日本侵略东北的抵制 1、日俄战争后积极筹划收复失地,恢复行使中国主权; 2、在与日关于南满的谈判中据理力争,极力维护中国权益; 3、他是倡导东北改行行省制度第一人(东北以前是军府制); 4、制定联美制日的外交方针。 三、对《二十一条》的斗争和妥协 1、《二十一条》的提出 辛亥革命以来,日本对华的政策,因受到欧美的牵制和袁世凯北京政府的抗拒,陷于停止状态,日本非常恼火。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国民举国狂欢,认为是天佑日本。日本民间团体、政治团体、国会、军方纷纷上书日本政府,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二十一条》文本的东西。 一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1914年9月2日,在山东龙口登陆,向青岛发动进攻,青岛成为一战亚洲唯一的战场。 德国与中国秘密谈判,准备把青岛交还中国,被日本人发现,极力阻挠。袁世凯退而提出,中、英、日联合行动,攻占青岛,欲伺机收回青岛,日本不同意,中国很无奈宣布中立。11月7日,青岛被日本攻占。战争结束后,袁世凯要求日本从山东撤出,日本拒绝,而且,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 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当面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一个驻华大使直接向他国国家元首提交文本,有悖国际外交原则,袁世凯的脸一直板着,很严肃。 《二十一条》的内容: 第一号“关于山东问题”,日本要求德国的在华势力范围承袭转到日本手里,一共4条; 第二号“关于南满和东部蒙古问题”,7条; 第三号,关于要求中国当时最大的钢铁公司汉冶萍公司“中日共管”,2条; 第四号,日本“关于要求中国沿海港口、海关一律不得对他国开放”; 第五号,7条,要求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顾问,包括政治的,经济的,中日两国合办金厂,中日两国的武器一个口径,允许日本在南方修建铁路等等。 加在一起,是21条。 晚上,袁世凯在《二十一条》上做了批示: 第一号关于山东问题。 第一款,要求中国政府答应日本政府接收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袁批:“青岛声明交还中国,应在此内,声明一切办法应按德人一律。”意思是说,你首先得声明青岛归还我们,然后才按德国的办法给你享受; 第三款,要求中国政府同意日本修造烟台或龙口连接胶济铁路这样一条铁路。袁批:“由我自造”,如果需要借款,第一条实行之后(即答应归还青岛),再和日本商议。 第二号,南满和东部蒙古问题。尤其是南满铁路要求99年租期,我们答应沙俄的是25年。袁世凯说,除去沙俄占领的那几年,剩下的那是你日本该享受的。袁世凯批示:“与俄原订期无九十九年之久,展期至多照原订之期,不能超越。” 关于第五号,还有其他方面的。第五号是对中国主权威胁最大的,如聘用日本人为政治顾问,合办警察……袁世凯批示:“此条内多有干涉内政,侵犯主权之处,实难同意。” 从这些批示可以明显的看出袁世凯对《二十一条》的看法。 袁世凯怎么看《二十一条》?第二天,袁世凯召见他的军事顾问,日本人丹西谈话,说,日本国本应该把中国当成平等国看待,为什么动辄把中国当狗、豕、奴隶?昨天,日置益公使所提出的要求和条件,我国固愿尽可能予以让步,然而,不可能之事就是不可能。 有一个最新材料,袁世凯的政治顾问,英国人莫理循的文件里边发现了这么一个材料。莫理循是英籍澳大利亚人,我们从悉尼博物馆里发现了莫理循的一个备忘录,备忘录记载:“总统向我保证,决不同意那些条款,即使日军打到新华门,也不同意。” 那么,袁世凯是怎样来安排谈判的呢? 日本人提出了《二十一条》,怎么办?袁世凯组织他的高层班子讨论,像梁启超、蔡锷都参加了。当时大家都板着脸,谁也没有发言。因为此前日本攻打青岛时,段祺瑞提出意见,主张打。袁世凯问,打?你能打几天?他说两天,48小时。袁世凯问,48小时之后怎么办?段祺瑞说,听大总统的。就是军事上啊,中日悬殊太大。所以在这次高层班子会议上,大家都没有发言。最后,袁世凯说,我们和日本进行谈判。 这样,中日开始了《二十一条》的谈判。 在谈判的过程中,日本要求从速从快,而且是中日两国间的事不要向外国泄露,秘密谈判,尽快解决。我们从顾维钧的《回忆录》里面可以看到,袁世凯怎么在谈判上搞一些手段:日本要从速从快,袁世凯指示尽量拖延时间,谈得越长越好,尽量争取时间,争取欧美国家的支持。顾维钧,很职业的外交家,他参加了中日《二十一条》谈判的过程,“日本要求谈判尽快得出结果,每天会谈,一次得加速进行,在最短时间内签订条约,而袁世凯却坚持拖延,希望得到外国的支持,特别是美国的支援。头几次会谈,时间很长,除了通讯问题之外,没有什么进展。实际上,袁世凯总统曾指示陆征祥先生,让他尽量拖延,这和日本公使要尽快解决谈判的急切心情完全矛盾。为了执行总统的指示,陆先生想过许多巧妙的计策来拖延谈判,日本要求天天谈,每周五次,陆征祥提出,我很忙,一周一次,最后妥协,一周三次,每次两个小时,但是,这两个小时也不能完全是谈判,尽量磨蹭时间,时间是下午四点至六点,陆的妙计是每次说完开场白之后,即命献茶,尽管日本公使不愿,但他还是决意使喝茶的时间喝茶。” 再一个就是日本要求秘密谈判,不能让外国知道。但袁世凯通过各种手段把消息全部告诉外国。我们看外交总长是如何告诉俄国的外交公使的。这之中,还有一个,当时的外交总长是孙宝琦,这时,袁世凯突然更换了外交总长,换成陆征祥,什么意思,实际上也是在拖延,新的外交总长上任,先得熟悉部务,然后才和你谈判。沙俄驻华公使这样回忆外交总长来访问他:“今日新任外交总长来谈,他(指陆征祥)即称,《二十一条》非常苛刻,日本人特别坚持不许将《二十一条》告诉其他大国,并以将产生最严重后果相威胁。陆征祥向我证实,总统仍希望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外交总长请我对我们的谈话严守秘密。”但他走了之后,俄国公使马上通报给了俄国政府。 袁世凯原本派顾维钧参加谈判,但日本人反对。为什么呢?因为顾维钧是留学美国的,有美国背景,不让顾维钧参加。后来,袁世凯通过他的英文秘书蔡廷干和顾维钧把消息透露给英美各国。 我们现在看到一个最新的材料,袁世凯亲自把消息透露给莫理循。2月5号,袁世凯英文秘书蔡廷干对莫理循说,总统要在今天下午四点接见,今天我们三点半见面,这是蔡廷干对莫理循说的。袁世凯接见莫理循一个小时,告诉莫理循,不要记录。但莫理循在接见之后马上整理出一份备忘录,把袁世凯对他谈话的要点记录下来,并通过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瑞纳发出去。2月12日,《泰晤士报》就出现了关于《二十一条》的东西。但莫理循这个文本跟正常的文本不一样,袁世凯说了你不准记录,但莫理循回到他的办公室之后,赶紧凭记忆把袁世凯的谈话记下来。他记得最重要的就是第五号的内容,在莫理循的文本里边,第五号是放在前面的。也就是说,是袁世凯亲自把这个情况告诉他的政治顾问莫理循,而莫理循本身就是《泰晤士报》一个著名记者。 袁世凯把消息透露给西方,起了什么作用呢?顾维钧在他的《回忆录》里面是这样说的:“关于《二十一条》的消息,少量而不断的出现在外国的报纸上,引起了各国,特别是华盛顿和伦敦的关注。中国已赢得华盛顿的同情和国外新闻界的支持,已经起到了效果。” 俄国驻京公使库鲁斯奇,他也谈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所有远东英国的报刊和所有有实力的英国在华商界,无不根据这认为,日本的要求对自己的利益有很大的损害,对日本的要求俱表示最强烈的反对,而对中国人则公开表示同情。” 袁世凯的另一个点子,则是派日本的政治顾问有贺长雄回国去运动日本的元老。 日本的统治阶级也好,民间也好,在对侵华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疑问,但在对侵华的快慢上,是激进,还是温和,有不同的意见。日本政府是激进的。但日本的政治方面,它的元老还在起着作用。 日本政府在对华提出《二十一条》的时候,没有把第五号内容通报给日本的元老。袁世凯就抓住日本政府和元老的这一矛盾,派有贺长雄回国去运动元老,在日本的统治阶级内部找他们的矛盾。 有贺长雄见日本最主要的元老之一松方侯,陈说:“此次中国政府已尽力商接日本提出的各条,日置公使又要商议条件的第五项,未免逼人太甚,难怪中国畏难不肯答应。”松方侯听到第五项,面现诧异之色,随即召见加藤外相,质问他条件中有第五项何以没有报告?加藤知是有贺进言,监视有贺,不许行动。 运动元老,这一点,也起到了作用。 还有,袁世凯将日本的要求告诉各省,通报给各省的将军、督军,然后让各省造舆论,进行反对,增加中国政府在谈判桌上的砝码。实际上也是借助人民的力量。我们说,国内反对《二十一条》,政府不通报给你,你根本就不知道。这是袁世凯有意告诉全国人民的,让各省掌权的人物来反对《二十一条》。 在整个《二十一条》谈判的过程中,袁世凯和以袁世凯为首的中国政府,可以说是绞尽脑汁,动用了多种手段,有正常的手段,也有非正常的手段,为了减少中华民族的损失,用尽了智慧。 这时,日本不耐烦了,逼袁世凯答应他们的条件。 首先,利用在日本的革命党威胁袁世凯政府。“敌党(指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于政府之外与日本人有密切联系,除非中国政府给予又一证明,否则,日本政府实不能阻止此辈之捣乱中国。” 另外,以日本人反对袁世凯为威胁。“日本人类皆反对袁总统,皆相信袁总统为有力的排日者,其政府也采取远交近攻之政策。总统如接受此种条件,日本人将感觉友好,日本对袁总统亦可遇事相助。” 中日之间的谈判,从2月初到5月初,历时3个月计25次。在谈判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提出了两次修正案,迫使日本政府也两次提出修正案,由此可见,谈判之激烈,谈判之艰难。中国政府,中国政府的代表,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谈到5月7号,日本再也按捺不住了,向中国政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接受日本的条件,否则,再采取其他的措施。要中国政府接受的是他们4月26号提出的修正案,这已经不是原来提出的二十一条了。这时候,在海路方面做好了战争的准备,在东北、青岛的军队,本不该换防的,现在却频繁调动,也就是说,不答应,那就是战争。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列强虽然对中国表示同情,但我们再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打,他们根本顾不上中国,反而劝说中国接受日本的要求。 在日本外交、武力的逼迫之下,袁世凯被迫答应了日本提出的修正案。在确定答应日本的要求的时候,袁世凯召开了一个最高层的国务会议,像梁启超、蔡锷这些人都参加了。袁世凯发表了讲话,把谈判的情况向大家做了一些交代。 最后他说:“此次日人乘欧战方殷,欺我国积弱之时,提出苛刻条款,经外部与日使交涉,历时三月有余,会议至二十一次,而始终委曲求全,即冀达和平解决之目的。,而日本不谅,强词夺理,终以最后通牒,迫我承认。我国虽弱,苟侵及我主权,束缚我内政,如第五号所列者,我必誓死力拒。今日本最后通牒将第五号撤回不议,凡侵犯我主权及自居优越地位各条,亦经力争修改,并正式声明将胶州湾交还中国,其在南满内地虽有居住权,但须服从我警察法令及课税,与中国一律。以上各节,比初案挽回已多,于我之主权、内政及列国成约虽尚能保全,然旅大、南满、安奉之展期,南满方面之权利损失已巨。中国国力未充,目前尚难以兵戎相见。为权衡利弊,而至不得已接受日本通牒之要求,是何等痛心,何等耻辱!经此大难以后,大家务必认此次接受日本要求为奇耻大辱,本卧薪尝胆之精神,做奋发有为之事业,凡军事、政治、外交、财政,力求刷新,预定计划,定年限,下决心,群策群力,期达目的,则朱使所谓埋头十年,再与日本抬头相见,或可尚有希望。若事过境迁,因循忘耻,不事振作,则不特今日之委屈、奇耻无报复之时,恐十年后,中国之危险更甚于今日,亡国之痛,即在目前。我负国民托付之重,决不为亡国之民。” 这个讲话,各方面的分析非常到位,即答应日本的条件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一个耻辱,我们不能不接受,但是我们要记住,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耻辱,然后埋头十年,再与日本兵戎相见。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亡国就更危险。遗憾的是,袁世凯这个话,十年之后,被言中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危险越来越严重。也就是说,袁世凯政府认识是很清楚的,已尽力了。而且以后怎么办,也说得很清楚。这些都是白纸黑字,过去我们不看,你这是胡说,现在我们一看,这是真情实意的表露。 在种情况下,中日两国签订了《中日关于山东问题的条约》、《中日关于南满和东部蒙古问题的条约》,“二十一条”谈判结束了。但是没有签订《二十一条》条约,中国政府答应的和日本原先提出的是不一样的,是经过修改的,是经过政府谈判,努力迫使日本修正的一个方案。如果说袁世凯签订了与日本的《二十一条》,那么,与历史的真相相距太远。 早在四十多年前,参与谈判的曹汝霖说过这样的话: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包罗万象,如果都答应的话,那确确实实等于亡国了,“但幸我府院一心,内外协力,得此结果,是国家之福。世人不察,混称《二十一条》辱国条件,一若会议时已全部承认者,不知《二十一条》中之第五项各条,不但辱国,且有亡国可能,已坚拒撤回不议,而所议着,不满十条。世人对此交涉不究内容,以讹传讹,尽失真相。” 这两个条约我们可以概括为《民四条约》,因为签订的时间是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不是《二十一条》,是《中日关于山东问题的条约》、《中日关于南满和东部蒙古问题的条约》。 《中日关于山东问题的条约》,4条,也就是基本答应了《二十一条》内容的第一号,没有全部答应。 《中日关于南满和东部蒙古问题的条约》,7条,说是8条,但第8条不是条约内容,基本上是第二号的内容。 4条加上7条,等于11条,不是21条,简单的数字问题。 第三号,日本要求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袁世凯说,汉冶萍公司是我们民族的企业,我们政府是不能做这个主的,这个2条撤回来;第四号,外国港口的问题,说我们自己发表声明,不受你的约束;最后是第五号,日本撤回不议。 即使是前11条,也不是全部答应。 最后,谈一下历史学家对袁世凯《二十一条》的评价。我们不评,让我们的先人来评。 胡适,当时他正在美国留学。他听说了《二十一条》的谈判之后,在日记里记下了这段话:“我国此次对日交涉,可谓知己知彼,既知持重,又能有所不饶,能柔也能刚,此则历来外交史所未见。” 蒋廷黻,他更把袁世凯等参与谈判的人称之为爱国者,“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的外交已做到了尽头。” 顾维钧,他也是一个参与者,虽然没有在第一线谈判,但他在袁世凯身边工作,是袁世凯的英文秘书,他评价说:“袁世凯是一个爱国者,他在处理对外关系中,特别是对日关系中,唯恐丧失中国的主权。” 陈恭禄,民国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就国际形势而言,中日强弱悬殊,和战均不利中国,衡其轻重利弊,决定大计,终乃迫而屈辱签订条约,何可厚非?” 王芸生,民国时名记者,“综观《二十一条》交涉始末经过,今以事后之明论之,中国方面可谓错误甚少。袁世凯之果决,陆征祥之磋磨,曹汝霖、陆宗舆之机变,蔡廷干、顾维钧之活动,皆前此历次对外交涉所少见者。” 最后,我引用新中国著名史学家邓拓的一句话,他说,“不读尽天下书,对古人不可轻议;真能读尽天下书,亦知古人不可轻议。”我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对袁世凯的评价也是这样。
本文作者:张华腾教授,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 这个讲座是编者根据录音整理的,原题为《袁世凯与日本关系新论----以二十一条谈判为中心》,现标题是编者所加。讲座基本原话照录,个别口语化的文字稍有修改。 本文未经张华腾教授审阅。 题图照片摄影:三笑
(来源:袁氏研究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