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袁明辉 于 2020-7-21 10:02 编辑
总之,报人们没有夸张,所谓的革命党、革命议员,放到现实中,也就一些追功逐利、吃喝嫖赌的玩意儿。再看黄远庸的描述:“此等一部分人,既挣得此作孽钱,其挥霍之豪,俨然有石崇邓通气象。亦有辛勤挣积密寄回家者。据记者所知,已有十数议员,到京未及两月,已汇寄数千元回家者,……然仍以挥霍家为最大多数。从前北京马车极稀,今之议员殆十有八九坐马车者,且多为自置之马车。从前北京请客,寻常酒席不过八金十金,且吃全席者甚少,大抵皆叫菜。今则一席之费未有不至二十余金以上者,奢侈程度之高,盖一日千里已。”[注19] 这一点让我想起了鲁迅讽刺浙江革命党王金发(王是革命女侠秋瑾最贴心的革命朋友,浙江洪门会党平阳党首领,经陶成章介绍加入光复会,辛亥革命后率领光复军打进了绍兴,建立了绍兴军政分府,自任都督)的那段话:“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注20] 除了穿皮袍、坐马车,吃吃喝喝,议员还繁荣了北京的妓女市场:“奢侈之大家,为嫖与赌。近日八大胡同游风之盛,殆庚子以后所未有。”“议员纳妾,殆成最近之熟语。最近名花若所谓姚蓉初、金小菊者,皆为某党之激烈分子纳去。往往有极小雏妓,从前仅有一毛丫头之价值者,今皆得议员之捧场,声价十倍。”[注21] 梁启超对议员们也不看好。1913年的文章对议员们描述曰:“乃自肇建以来,声光销歇,日甚一日,未及三月,而天下之望,殆已尽去,八百员颅,攒动如蚁,汹汹扰扰,莫知所事,两旬不能举一议长,百日不能定一院法,法定人数之缺,日有所闻,休会逃席之举,成为故实,幸而开会,则村妪骂邻,顽童闹学,框攘拉杂,销此半日之光阴,则相率鸟兽散而已。国家大计,百不一及。而惟岁费六千是闻。”[注22]“一年来政象最显著之反映,则个人思想是已。一年以来未尝见有国家机关之行动,未尝见有团体之行动。所见者惟个人行动耳。盖国家机关必为国家之目的而动,其他公私团体,皆必为其团体之目的而动,而今之尸国家机关及为各团体员者,皆借团体机关以为达私目的之手段者也。……既人人皆寓私于公,故国中无所谓政治。无所谓政党,但见无数之个人朋比以自营已耳。……故一年以来,只见有个人,不见有团体,不见有国家也。”[注23] 最后看看外国学者的评价:“主要由派系组成的政治体制可能披着立宪主义的外衣,但现实的政治斗争必然是派系之争。由于更多地以对个人的效忠而不是对体制的效忠为基础,派系的规模仅限于领导人亲自培养或通过最接近的助手培养的三二十人。接下来,可能再由这些追随者去指挥最底层的广大士兵或各部门的职员,但对这些人的利用仅限于派系成员有权指挥他们的期间。哪一派也不可能形成压倒的力量以压制敌对集团,并获得对政府的长期控制。即使某派领袖设法得到了总统或总理的职位,其对手仍将在各部、国会、银行或地方军队中保持他们的立足点。从这些据点里,他们将团结起来共同对付统治的派系或联盟,发表猛烈抨击的言论,制造谣言,扣压资金,阻挠军事联合,直到时机成熟,便用行贿或政变的手段强行改换政府。同时代的外国人常将民国初期的政治活动看作‘喜剧’。事实上,这些都是宗派主义的政治活动,按其自身逻辑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破坏了宪政的结构。”[注24] 当时的中国愣把共和想象成世界潮流,但它那总统权限略相当于英国都铎王朝的君主;欧洲就一个法国,却玩不转,从第一共和一直闹到第四共和,直到戴高乐出山成立第五共和,把它改成了半总统制才算站稳。用梁启超的话来讲:“国会诚欲自杀,谁能禁之,而假手于国会而以四万万人殉,兹可哀矣。”[注25] 革命党骑着扫帚把勇闯共和,陪葬的却是四万万人民。想做实事的“袁大头”,几乎沦为了“冤大头”。
1、胡汉民:《胡汉民自传》,《辛亥革命史料选辑·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8页。 2、张国淦:《中华民国国会篇》,《中国近代史资料文库·第2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页。 3、张国淦:《北洋述闻》,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 4、孙中山:《在神户国民党交通部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4页。 5、《熊希龄等提议国宪起草程序案》,《善后会议》,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388页。 6、谢本书:《袁世凯与北洋军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前言。 7、黄自进:《北一辉的革命情结:在中日两国从事革命的历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版,第15页。 8、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3页。 9、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5页。 10、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0页。 11、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0页。 12、转引自廖大伟:《辛亥革命与民初政治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页。 13、(加)诺曼·赫伯特:《日本维新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第74页。 14、章宗祥:《东京之三年》,《近代史资料·总38号》,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页。 15、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8页。 16、黄远庸:《苦海呻吟录其二》,《远生遗著·卷三》,商务印书馆1984年增补影印版,第154页。 17、梁漱溟:《有关民国初年政史的见闻纪实》,《梁漱溟全集·第七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 18、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梁漱溟全集·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86-687页。 19、黄远庸:《苦海呻吟录其二》,《远生遗著·卷三》,商务印书馆1984年增补影印版,第155-156页。 20、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5页。 21、黄远庸:《苦海呻吟录其二》,《远生遗著·卷三》,商务印书馆1984年增补影印版,第156页。 22、梁启超:《国会之自杀》,《梁启超全集·第九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585页。 23、梁启超:《一年来之政象与国民程度之映射》,《梁启超全集·第九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587页。 24、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05页。 25、梁启超:《国会之自杀》,《梁启超全集·第九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586页。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