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袁弘毅 于 2014-7-5 08:32 编辑
一代学风兴水阳
章晓玲
水阳镇坊桥村位于金宝圩中心,与双丰、新庆、吴村、裘公社区四周相邻,全村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5公里,呈“一”形横亘于圩中心,与水阳、裘公两集镇相距各6公里,“水(阳)—裘(公)”公路穿村而过,历史上以“三坊”、“三桥”而得名。传说过去这里商业兴旺,手工业发达,油坊、面坊、砻坊加工出的食油、面条和大米,通过水阳江远销芜湖、南京、上海各地。如今这里农产品资源丰富,风景优美,水陆交通便利,是皖南水乡的“鱼米之乡”。全村现有20个村民组,26个自然村,538户,2016人口,2739亩耕地,1128亩水面。 一、古代丹书皇亲府,建制沿革故事多。 早在三国时期,东吴大将丁奉带领军民将金钱湖圈圩垦田后,这里就有人烟地名了。据说在总管庙西南侧2公里以外,有一块隆起的平畈,土质肥沃,宜于耕种,被一姓方的庄户人看中了,报请丁总管获准。他迁来全家,开荒耕种,繁衍人丁。丁奉将新筑的金宝圩划分为二十四团半,这里始称“方庄团”。后迁来袁氏、杨氏、苏氏、蔡氏等52姓人家。人口、姓氏逐渐增多,农牧渔业、手工业和商业开始兴隆起来,又改称“三湾团”。1901曾先后改称“张湾团”、“张湾保”。解放初称作“张湾村”,1952年划入总管乡。1956年11月划入裘公乡。1958年10月随裘公乡划入红旗公社。1961年6月红旗公社更名水阳公社。此期间因群众要求恢复坊桥地名,经批准改称“坊桥高级社”、“坊桥大队”、“坊桥村”至今。但据1986年12月宣城县志办编印的《宣城古今》一书中“宣城县建置沿革”查对,“坊桥大队”之名,与“银光大队”、“新坝大队”、“裘东大队”之名一样,均于1982年下半年公社改乡时初成。在此之前的史料中,并关无“坊桥”、“新坝”、“裘东”等建制与称谓,可见乃由此时正式定名。 坊桥村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袁氏宗谱》记述:元朝大德五年,袁姓书生袁圣斋赴京应试,考取了当朝新科状元,从此成为名门望族,被族人引为自豪。袁圣斋死后,留下三子一女。长子袁相叔因得罪皇上被斩首。在抄斩满门时,机灵的三弟袁相皇得知消息,更名袁继圣,化装成农夫,连夜逃出京城,到宣州水东祈梅山庄隐居。之后生下七子一女,因是皇亲门弟,七子不擅种田,经商居多。唯六子袁观六自幼习武,玩枪弄剑,常骑一匹枣红骏马,驰骋于山村河畔,靠狩猎为重。明朝某年一日,袁观六策马追猎,驶至水阳江畔双溪村(今水阳镇),见这里一江居中,两岸相对,青山碧水,绿树成荫,胜似仙境。流连忘返之际,便带领家丁环圩游览,逐决定携家眷迁此定居。从此另立宗祠,繁衍后代,让子孙各择杨泗、裘公等地居住。袁观六居龙溪,后发现方庄地方好,于是派仁枝、仁吾两儿开荒耕种,栽植树木,荫被子孙。至景泰、、宏治年间,仁吾六代子孙袁崇胜,继承祖志,带领全家人在龙溪镇龙溪塔对岸梓潼阁畔(今水阳镇)大兴土木,建造袁氏宗祠,十分宏伟壮观,被尊为全圩首祠。袁氏立祠为本,繁衍子孙,经过几百代传承,人丁兴旺,族人数千,不仅为当地名门望族,已成为水阳一带及坊桥村的大姓之一。 据传说,当年带头来这里开发这块土地的祖先仁枝、仁吾第六代子孙袁崇胜于1469年栽下的红杨树,后来长成树高数丈,树冠盖天,枝干粗大,六七个汉子合抱不过来,大树主干中央可围坐四个人打牌、饮酒,是当地百姓祭拜祖先和夏季纳凉的好场所。若不是后来“大办钢铁”乱刮“共产风”,致使这些千年古树遭遇浩劫;金宝圩内阡陌纵横、河网密布,烟波浩渺;水乡侧畔,芦棚草屋,木船轻舟,古庙幽径,芦苇轻风,水天一色,景象之美,更加令人陶醉,流连忘返…… 在坊桥村,提起武秀才袁邦清率领义军造反的故事,上了年纪的人还有这样的记忆:满清时期,武秀才袁邦清、马鸿飞、宋村桥和武举人张铁匠,不满当时满清政府的残酷统治,奋起高举义旗聚兵抗满,率领义军冲进宁国府,赶走了桂知府,在大街小巷到处张贴了“推翻清政府,打倒桂知府,迎接国民革命军”的红色标语,一时大快人心,万民欢呼。袁邦清虽出身富贵,但却嫉恶如仇,同情乡民,为当地穷人办了许多好事。民国十七年,袁邦清出钱修建了坊桥村第一座“长板桥”。据老年人回忆,此桥通往徐村坊,长达4丈,全为木材制成。民国十六年又修建了第二座“长板桥”。这座桥通往裘公渡,足有八九丈长,也是全木材制成,为乡亲们走亲串友提供了便利。民国十九年,又在梅家湾旧桥址上建起了第三座青石桥。这可能就是最早的“三坊桥”(意指“三坊”、“三桥”)之来历。 二、袁氏代有人才出,报国兴学酬乡邻。 在金宝圩群居家族中,有“东边‘刘’,西边‘丁’,中间夹个‘唐’包心”一说,意即水阳、雁翅一带东边圩里姓刘的多,裘公、杨泗一带西边圩里姓丁的多,圩中间横跨水阳、雁翅一带姓唐的多。全圩百余姓族中,此三大姓氏居首。坊桥村目前总人口中,袁姓占38%,杨姓占29%,阮姓占9%,其他如王、唐、陈、沈、程、丁等姓氏占6~3%不等。但在这众多名门望族中,数十代以来,在当代最有影响、且最受当地群众景仰的,当数袁姓后裔。 捐资办学袁一清(1871—1930) 袁一清,字昌余,又名澄甫,世居水阳镇三坊桥居前苏庄(今坊桥村苏庄村民组)。幼年家贫,勤奋好学,清光绪年间中举(贡生)。民国纪元后,曾任安徽省参议员,擅长诗词,才华超群。曾著有《侨苏文稿》,1924年刻印问世,深受赞誉。 袁先生一生热心乡梓教育。光绪三十三年(1907),他同兄一灏、弟一治捐资创办宣北四区、宝宣区学及袁氏东园族学。由于金宝圩距县城70余里,交通不便,学生进高小读书十分困难,兄弟仨又于民国九年(1920)捐资创办私立礼耕高小。民国十年,扩建校舍,增设私立礼耕国民小学,一清先生亲任校董,主持校务,还亲自授课。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赴省参加会议期间,要求高级班学生每人写一篇作文寄给他,一方面了解教与学的情况,一方面对学生作文详加批改,以励进步。更令人刮目的是,学校还建立了一支足球代表队,课余操场上足球健儿们大显身手。学校办的生气勃勃,在金宝圩内名声大振。该校当时计有初高级学生80人,均来自金宝圩内各村。高小毕业生,先后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中学和师范院校者达数十人,办学成绩卓著。 自光绪三十三年至民国十二年,袁先生兄弟仨共12次捐资办学,计3618元(银元),获得国家教育部“捐资兴学褒奖”(奖授三等金色奖章三枚)。由于当时政府腐败,财政困难,袁一清兄弟仨因长期捐资已囊中如洗,1924年私立礼耕学校因故被迫停办。但虽近晚年,袁一清先生仍关心乡里子弟学业,1926,他聘请塾师在原礼耕校舍设馆,并捐款购买课本供应学生。其热心教育的精神一如既往,直到病逝。 在水阳镇及坊桥村,提起袁氏三兄弟和一清先生,人们对他们无私捐资办学的精神,至今口口相传,赞美有加。袁一清先生虽出身于科举,却不慕仕途荣华富贵,一生热心乡梓教育,振兴水阳一代学风,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至今令后人常怀不忘。 政协委员袁广慕(1906—1967) 袁广慕,字仰山,世居水阳镇三坊桥(今坊桥村)。父辈兄弟三人,长房和三房都是当地富户,各有良田三、四千亩,在水阳街上分别经营粮行、油坊、砻坊、磨坊,是宣北当时巨商首户之一。二房邦鸾家贫,务农为业。仰山为邦鸾次子,从小读书、放牛,后因长房无子,八岁时过继给长房抚养读书,先后就读于宣城八中和上海法政专科学校。后因反抗家族势力,花钱买官当团长失败,遭到家族的卑视和凌辱,不堪忍受,民国十七年(1928)与法大同学朱云谦东渡日本留学,先考入千业县步兵学校,1930年又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骑兵,1931年夏回国报效祖国。因当时家乡金宝圩遭受特大水灾,他率先打开自家粮仓,蒸制馒头,发放大米,接济灾民。“九一八”事变后,袁仰山再次赴南京从军,谁知南京卫戍区司令部却以“共党嫌疑”将其扣压,后经同学吴波(解放后曾担任国家财政部长)多方奔走营救,加之南乡好友章祥斋力请黄兴夫人徐宗汉出面斡旋,才被释放回家。 袁广慕回乡后,自费创办水阳小学,潜心施教家乡子弟。日寇侵陷水阳镇,得知袁曾留学日本,派人许以翻译兼维持会长一职劝其归降,广慕获悉后连夜携眷属逃至南乡周王村,投身于国共合作抗日运动。“皖南事变”发生,他曾多次掩护江干臣等中共人士及新四军游击队战士,又在山区金牌坑创办简易小学,招收贫家子弟读书救国。抗战胜利后,举家返回金宝圩高垾村定居。1949年解放,水阳镇驻军柴草供应不及,地方区委与袁广慕协商,袁立即领人将自家祖坟地上种植的大树全部锯成柴块,运送给解放军。为赈济皖北灾胞,袁广慕不但自己带头捐资捐物,还协助政府发动募捐。土改时,他主动将家中田地房产契据全部财物,悉数登记造册,亲呈水阳区人民政府验收。 1950年7月,袁广慕被邀请为全县各界人民代表。1955年被选为县政协委员,1956年,调出金宝圩堤管会任县政协驻会常委,在政协工作十余年。期间还曾被送往安徽省行政学院学习,并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兼任民革宣城通讯组长。他晚年在中共宣城县委领导下,广泛联络各界人士,尽职尽力,为党的统战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除上述两位外,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坊桥村本世纪涌现出很多人才。如原任芜湖军分区副司令员杨德川、原宣城地委讲师团副教授袁长祥、原宣城地区供电局工程师袁长复、国家冶金部工程设计师袁桂芳、原郎溪县副县长袁传哲、原铁十四局经济师袁长维、原马钢公司经济师袁长春、袁长缙、吉林省地质学院教授袁小庆、宣城市中心医院泌尿科主任、教授、副院长阮元峰等。这些人秉承先人之志,务实治学,振兴中华,在各个建设时期与各自工作岗位上,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资料来源:价值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