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医学家袁贻瑾曾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也是中国公共卫生学创始人之一,还曾短暂出任中华民国卫生部政务次长,他也曾是“世界卫生组织”筹备者和创办者之一,晚年还曾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世界卫生组织
袁贻瑾(1899—2003)字怀如,湖北咸宁人,1899年10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咸宁马桥镇严洲村,父亲袁祖承是晚清进士,曾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曾担任武汉法院院长、安徽省高等监察厅厅长等职。
袁贻瑾于1918年从湖北汉口博学书院高中毕业,该校是由英国基督教伦敦会牧师杨格非于1899年在汉口创办的,也是当时中国最早的西式学堂之一,汉口博学书院设有大学、中学、师范和经学四个部,所有学生一律住校,课本均采用英文原版教材。
1919年10月,袁贻瑾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这一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才正式开办医学本科教育,学制为8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前身为北京协和医学堂,1906年由英国伦敦会与英美其他五个教会合作创办,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5年全资收购了北京协和医学堂,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校园规划和建设。
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时盛况
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帮助下,北京协和医学院于1917年9月挂牌成立,并开办预科和附属医院,附属医院即为北京协和医院,又于1919年10月正式开办医学本科,前三年为医预科,在燕京大学学习基础课与人文科等课程,待基础课结业之后,再回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医学专业课程。
袁贻瑾在即将完成学业之前,于1926年在北京协和医院担任实习医师,开始进入临床医师实习,并于1927年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被留校担任公共卫生科的助教、讲师。
北京协和医院图书室
袁贻瑾于1928年被派往美国进修,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健康与卫生学院学习,该学院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6年出资建立的,是全世界公共卫生管理领域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在美国及世界医学卫生领域拥有极大的影响力,袁贻瑾仅用一年时间就获得了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并于1930年获得卫生学博士学位,1931年又获得生物统计学博士学位。
袁贻瑾于1931年回到北京协和医学院,但此时已经更名为“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因为自1928年开始,国民政府将北京更名为北平之后,所有冠名北京的机构都被更名为北平,除了北京大学之外,而北京大学之所以没有被更名,完全是因为胡适力荐的结果,这个功劳应该归属于胡适。
北平协和同仁合影
袁贻瑾继续在公共卫生科任职,曾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和公共卫生科主任,叶恭绍1935年7月从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被分配到公共卫生科,并在袁贻瑾领导下工作,当时的协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女医护人员不能结婚,如果要结婚,就必须辞职,能考上协和的女性可谓是凤毛麟角,而且几乎都是终身未嫁,诸如杨崇瑞、林巧稚等人都是终身未婚,但叶恭绍却是打破协和常规的第一位女性,当她向袁贻瑾提出结婚申请时,袁贻瑾竟然大吃一惊,以各种理由规劝叶恭绍,但叶恭绍还是与师哥黄祯祥结婚,并继续留在公共卫生科工作。
叶恭绍(右四)毕业照
在所长袁贻瑾的倡议之下,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于1935年设立了结核病门诊处,并积极开展结核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治疗和防治结核病的专门医疗机构。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美日两国处于战争状态,北平协和医学院于1942年初被日军占领,学校不得不被迫停课关闭,有相当一部分教职人员离开北平,辗转到西南大后方,其中袁贻瑾、吴宪、叶恭绍等人被国民政府邀请到重庆工作。
中央研究院在重庆纪念会
1942年5月,袁贻瑾辗转千里抵达陪都重庆,在中央卫生实验院担任流行病学实验所所长,吴宪担任营养实验所所长,中央卫生实验院创建于1941年4月,由李延安担任院长,朱章庚担任副院长,设营养组、药物组、寄生虫组、卫生工程组、卫生教育组、统计组、心理组、护理组、妇幼卫生组、细菌组等科研机构。
1945年,袁贻瑾担任了国民政府卫生部防疫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此后还在1946年至1948年间,担任了国民政府卫生署流行病学研究所所长,并兼任卫生部南京结核病防治院院长。
1946年7月与沈克非、施思明在美国纽约参加了联合国组织召开的国际卫生会议,并代表中国共同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沈克非曾经担任卫生署副署长,而施思明则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倡议者和创始者之一,他是著名外交家施肇基的长子,曾担任宋子文的机要秘书,1948年开始担任联合国医学总监。
沈克非与施思明
1948年4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得到26个联合国会员国批准生效,“世界卫生组织”由此宣告成立,因此每年的4月7日,也就成为“世界卫生日”,当年6月24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确定“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就设在日内瓦。
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主席
1948年3月,袁贻瑾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并于1948年9月16日出任卫生部政务次长,但时间并不是很长,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就于1949年1月13日辞去卫生部政务次长之职务。
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袁贻瑾之所以辞去卫生部政务次长,是因为他接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聘请,前往瑞士日内瓦担任“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资源办公室主任,由此成为联合国的官员,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以减少结核病在世界范围传播和蔓延,任期是 1949年至1952年。
1953年至1959年,袁贻瑾又担任了“世界卫生组织”派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医学主任、医事首席顾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袁贻瑾担任这一职务6年,直到年满60周岁才正式退休。
1960年至1963年,袁贻瑾应邀担任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访问教授、台湾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经常往来于纽约和台北之间,1963年至1964年,袁贻瑾又担任了夏威夷大学“E-W中心”访问学者。
1964年至1968年,袁贻瑾应王世杰之邀担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胡适在出席中央研究院举办的酒会时心脏病猝发病逝,由王世杰继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王世杰多次邀请袁贻瑾出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面对湖北老乡、老领导、老朋友的盛情邀请,袁贻瑾从美国回到台湾定居,并出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协助院长王世杰主持中央研究院的日常工作。
中央研究院院士会议合影
袁贻瑾于2003年在台湾逝世,享年104岁,他是中央研究院第一届81位院士中第二位长寿的老寿星,比袁贻瑾小4岁的贝时璋院士活了107岁,他们二人也是仅有的超过百岁的第一届院士。
关于袁贻瑾的研究资料甚少,他在台湾期间生活和工作的资料更是难以查阅,甚至连其照片都难以寻觅,是由于时代的久远,还是因为某种原因,就无从知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