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袁弘毅 于 2017-10-6 14:11 编辑
百井袁氏为株洲当地的名门望族,始发源于长沙。始祖辛公,行十一,宋末年间居善化上厢坊(即长沙南门外碧湘街)。
1、姓氏起源 辛公生万伯,万伯生用和,用和生寿孙(史称寿孙公,为百井袁氏的始迁祖),寿孙公元至正间(公元1351年)随母避乱三十三都山塘铜瓶内七日,继而母死于难,寿孙遂至醴陵留仙寨,播迁数年,战乱结束,寿孙返回长沙故居,方知故居已成废墟,故于甲辰(1354年)携子冷、均、政来湘潭一都百井冲(现属株洲市),受田出籍,共生育6子,迄今近700年。
袁寿孙过世后,袁氏后代在寿孙公住的地方建了一座祠堂,专门用来拜祭他。几百年后,袁氏家族越来越庞大,小小的祠堂难以满足祭祖需要。经过族人讨论,决定在千米外的地方,另建一个总祠堂;现有的祠堂作为其中一房。 总祠于1914年修建,称之为“袁氏家庙”。株洲的第一所新式学校——建宁学校(即株洲市第一高级中学的前身)也是由百井袁氏选择袁氏家庙作为校址并由袁毓煌捐资所建。
2、袁氏族谱 百井袁氏于明成化6年(1470)始修族谱,清顺治17年(1660)续修,康熙39年(1700)三修,乾隆7年(1742)四修,乾隆53年(1788)五修,道光4年(1824)六修,同治8年(1869)七修,光绪24年(1898)八修。字辈排序(自第十二代始):诺其昌大,以善式法,文章经国,孝友宜家,光昭德泽,森茂英华。
百井冲,包括百井村、白关等9个村落,百井村为百井袁氏的发祥地。根据截至到2012年2月的株洲公安局统计数据表明,百井村目前有户籍人口1537人,袁姓就占据五分之四;而百井冲有户籍人口5000多人,袁氏就占据了三分之二,而户籍已不在百井的百井袁氏后裔更是散布在全国各地,人口众多。
2012年清明节期间,经过一个多月的前期筹划,3月31日,百井袁氏祭祖活动在株洲芦淞区百井冲举行,这是至中国解放以来,百井袁氏家族首次举办这样的聚会,百井袁氏1000余名后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共10代同堂祭拜祖先,场面宏大。
3、家族名人
寿孙公家族后人中的名人:
1、袁名曜:清嘉庆1801年的进士,曾经在翰林院编修过著作、陪皇子们读过书,并出任岳麓书院山长,其中广为人传颂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副对联的上联“惟楚有才”便是出自袁名曜之手。
2、袁德宣:为中国铁路修建做过突出贡献,清朝末年,曾东渡日本学习军事及铁路事业,在日期间与张翼鹏等在东京组织湖南日月学会,并接受孙中山的革命纲领,参加同盟会。回国后,他支持了多条铁路的修建工作,并手绘京汉铁路图。他曾著有《中国铁路史》、《交通史略》、《周甲集》等书。除了修建铁路外,袁德宣还培养了不少铁路交通人才,1909年3月,袁德宣捐款创办交通学校,出任校长。因办学成绩显著,1917年4月,当时的交通部授予袁德宣荣誉奖章;1919年6月,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授予袁德宣银质褒章,并题“急公好义”匾额,盖“荣典之玺”专用印鉴。
3、袁毓煌:株洲的第一所新式学校——建宁学校(即株洲市第一高级中学的前身)的创始人、校长。
4、袁品高:电影《燎原》中易猛子的原型,老党员,曾参加1927年大罢工,担任过洋炉炼焦处的工人总代表,当过刘少奇的“保镖”。解放后,袁品高担任过担任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馆长。
5、袁有章:又名袁式和,为株洲早期老地下党员,曾是萍矿工人,曾参加过刘少奇领导的萍乡路矿大罢工,并被选为百代表<注>。一九二六年大革命中,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回乡做农运工作,并担任过原湘潭县第四十三乡农民协会委员长。
6、袁法鹏:解放前期的株洲中共著名地下党员、革命家,曾打入国民党内部,担任浙赣铁路萍株警务段警长,并策动了67军驻醴陵募兵团起义、浙赣铁路萍株警务部分干警等2次起义活动。在阻止五十八军骚扰,解放株洲、攸县,保护铁路以及协助解放军继续南下作战起了重要作用。 (来源: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