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袁明辉 于 2020-7-26 10:28 编辑
巫溪大宁盐文化故事传说
一、故事一:巫山起阳乡“袁大汉与大宁盐厂传说” 巫山起阳乡(今平河乡起阳村)传说:“很久以前,起阳坝的人自‘湖广填四川’后,到大宁厂背盐吃,不要钱,只因为咱们祖先有一个外号叫袁大汉的猎人,在山上打猎,发现坝中有一只雪白野羊从一个岩石洞中(在今天起阳坝龙洞)跑出来,他便持弓紧追,追到一个小山岗,该地就叫野羊岗,(据袁大恩和黄权喜讲,具体位置在今起阳袁家湾,笔者舅舅袁孝平和袁大电屋后),追到一个岩屋(洞),羊子顶了一下,叫羊子帽,追到一条河中(指今天大昌洋(羊)溪河),野羊在河中打了一个滚,洗了一个澡变成一只白鹿,撒了一泡尿,洋溪河边便有一股盐水,追到一个坪,就叫鹿子坪,袁大汉仍紧追不舍,白鹿跑到大宁厂钻进洞里不见了,洞里却哗哗流出白花花的盐水,从此,人们便把袁大汉看到野羊的地方称为‘观羊’,将野羊起跑的地方,今起阳坝称为‘起羊’,后来‘羊’改为了‘阳’,而起阳坝的袁姓与袁姓亲戚到大宁厂背盐吃便不要钱,但是起阳坝十大姓(沈、陶、杨、石、刘、黄、李、袁、张、王)都是随袁姓一起入川,自古联姻,大家吃盐都不要钱,人口繁衍越多,尤其是许多其他地方的人也自称是起阳坝的人,大宁厂的人真假难辨,再也不给起阳坝的人白吃盐了。”一般说法是只要报上起阳人就可以不要钱,当时起阳人背盐都带着铜腰牌,以牌为免费吃盐凭证。 二、袁大脚背盐勇退“棒老二”的故事 传说,由于大宁盐场的盐是起阳坝的野羊跑去而产盐的,于是起阳坝的人到大宁厂背盐不要钱。但是到大宁厂的路途很险,树木成林,土匪藏得很多,常常打劫过往客商,客商因此要结伴而行。 传说有一个身大可负千斤,脚大单鞋可容一升米的天不怕地不怕的,一个叫“袁大脚”的人,自逞力气大,独自一个人到巫溪大宁厂背盐,他出发的时候,他老母亲就炒豌豆子两升,他一路边走边吃吃到盐厂,背着数百斤盐就往起阳坝赶。 这时候,路上“棒老二”(土匪)想抢他的盐,于是十几个“棒老二”紧追不舍,走到一个上坡处,袁大脚一个响屁就将几个“棒老二”充(震)倒滚到坡下面去了,但是“棒老二”们想着人多势众,继续追赶,走到一个高坎子,而此时袁大脚内急,而“棒老二”也追到路下面的坎下蹲下来,准备偷袭,而袁大脚装着没有看见,把打杵子(歇脚用的)一丢,背着数百斤的盐,裤子一撩,屁股一撅,朝坎下就拉,袁大脚刚吃过的不易消化的豌豆屎如潮水般撒向坎下“棒老二”,坎下“棒老二”不仅遭到“炮击”,被喷得浑身是屎,更见袁大脚如此神力。 笔者认为通过这两个传说故事,可以推断起阳村确实是一个古代盐业转输的中转站。而起阳人在移民起阳后做起盐业转运生意或者是煮盐商而发家致富,但 “吃盐不要钱的”传说,在历史长河积淀中便形成了。
三、巫山起阳乡盐文化传说故事释读 笔者2007年暑假再次考察地处小三峡支流小小三峡及巫溪大宁盐场,调查发现姥姥所讲故事不仅文献有载,而且确实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已故原巫溪县长巫山文化名人易继魁老人在其“逐鹿得泉”记述的故事和笔者姥姥所口述的传说故事相仿,其故事有一段描述到:“在猎人的家乡和猎人走过的地方,至今有不少传说,由于当时把‘白鹿’当成‘白羊’,所以把最早发现这只动物的地方叫‘起羊’,动物跑过的一条溪河叫‘羊溪’,羊溪河岸边有动物踏出的足迹,冒出了几股白色泉水,名叫‘脚步点’……还说:‘起羊’的人古时候到宁厂买盐还可以免税,因为发现盐泉的猎人是“起羊”的呀。” 《四川省巫山县地名录》同笔者记载的传说故事大同小异,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现分别成为官(观)阳(羊)镇、起羊(阳)乡、洋(羊)溪乡、当阳乡等地名的来历,而这个逐白羊(鹿)得盐泉是一系列的传说故事,至今留下一系列的故事和地名,体现起阳到盐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或者联系。 《大宁志》谓“一泉之利,四方趋之。”故任乃强先生在其《华阳国志校补注》讲到:“因煤与盐运输之需要,使大宁河得以航行,若干‘盐大路’得以开辟,对于大巴山之交通影响极大。”古代大宁厂使用煤不多,燃料还是木材烧制的木炭为主。元末明初后以袁姓为代表的明初移民入川插占起阳坝。经济恢复后,大宁厂的盐顺大宁河到大昌洋溪河码头,转起阳坝经过官阳或途经庙堂转运到水运不能至的鄂西北地区,返程时在大巴山,尤其是神农架林区附近运回煮盐之必需的木炭,此贸易方式一举两得。《三省边防备览》记载:“大宁河,至巫山县城东流入大江。此河小舟自盐厂至巫山,水程二百八十里,小舟上下运载盐米、杂货,其至两河口则运煤薪而已。”这里的两河口就是洋溪河与大宁河的交汇的码头(至今留下两河桥地名),而起阳到大昌的路线是到财神庙再到茅坪,最后沿洋溪河到大昌两河口。沿河下巫山县城,沿河上巫溪及宁厂。
(来源:书香重庆 编辑:巫溪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