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了凡居士传
袁了凡先生,名黄,字坤仪,江南吴江人。了凡之先祖,赘嘉善殳氏,遂补嘉善县学生。隆庆四年,举于乡。万历十四年,成进士,授宝址坻县。后七年擢兵部职方司主事。会朝鲜被倭难,来乞师;经略(官名,掌一路兵民之事,权任甚重,在总督之上。)宋应昌奏了凡军前赞画(犹今之参谋也。)兼督朝鲜兵。提督(旧官制官名。清代于重要省分设提督,统辖全省水陆各军,为武职最高之官。)李如松以封贡绐倭,倭信之,不设备;如松遂袭破倭于平壤。(平壤,朝鲜安南道首邑,面江背山,形势险要。)了凡面折如松,不应行诡道,亏损国体;而如松麾下又杀平民为首功,了凡争之强。如松怒,独引兵而东。倭袭了凡,了凡击却之,而如松军果败。思脱罪,更以十罪劾了凡。而了凡旋以拾遗被议,(被忌者诬陷也。)罢职归。居常善行益切,年七十四终。熹宗(天启庙号。)朝,追叙征倭功,赠尚宝司少卿。了凡自为诸生,好学问,通古今之务,象纬律算兵政河渠之说,靡不晓练。(先生博学尚奇,凡河洛理数,律吕,水利,兵备,旁及勾股,堪舆,星命之学,无不精密研求,富有心得,有两行斋集历法新书皇都水利评注八代文宗群书备考手批纲鉴行世。)其在宝坻,孜孜求利民。县被潦,了凡乃浚三岔河,筑堤以御之。(宝坻属于直隶之京兆,南临渤海,西近白河,为北方易受水患之地。)又令民居海岸植柳,海水狭沙上,遇柳而淤,久之成堤。治沟塍,(界水之田塍也。)课耕种,旷土日辟。省诸徭役(省徭役,不使民从事义务工作也。)以便民。家不富而好施。居常诵持经咒,习禅观,日有课程。公私遽冗,未尝暂辍。著戒子文四篇行于世。夫人贤,常助之施,亦自记功行。不能书,以鹅翎茎渍朱逐日标历本。或见了凡立功少,辄颦蹙。尝为子制冬袄,将买花絮。了凡曰:“丝绵轻暖,家中自有,何必买絮!”夫人曰:“丝贵花贱,我欲以贵易贱,多制絮衣,以衣冻者耳。”了凡喜曰:“若如是,不患此子无禄矣!”子俨,后亦成进士,终高要知县。
谨告读者诸君
自古以来,一般人都被命运所控制,而身不由己,只有明理之人,命运约束不了他,正所谓:“贤达之人能安命也。”
“了凡四训”,世人几乎都晓得是改造命运的宝典。有福份的人,大都能于获得此书之后,细心阅读,进而立定志向,力行实践,以化疾病于无形,扫除穷困的危胁,消除生活的烦恼,达到化凡入圣的境界。
“了凡四训”,作为修身之铭言,人人可以成圣成贤;用为处世之准则,举世得以消除灾难与业障,确实是自救救人的最佳途径。
“了凡四训”语解精编,内容通俗明朗,又不失原著“了凡四训”的主旨。读者诸君或者会因程度不一,观念不同,而有见仁见智的观点,然其含有“修身律己,安身立命”之道,以及“化凡入圣,超生了死”之理,是明明可鉴的。
因此,凡有先见之明的人,都不会放过读此书的机会,凡是有智慧、有志气、有作为的人,想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人,在读过此书之后,必能逢人介绍传颂才对,而这些收获,正是此书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历久不衰的原因。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一生奉行“太上感应篇”的精华所得。
开头所以先谈“立命之学”,是为了勉励世人奋发向上,不要自暴自弃,因为人生的气数,虽由前生造因而定,但命运的好坏,却随着此生心性之状态而改变,因此以立命之说开宗明义。
第二篇接着讲“改过之法”,是因为一般人,都自认自己是无过失之人,而不知改过行善,试想不知改过之人,就像漏了底的容器,行善也收不到效果。
为人若诸恶不改,众善奉行,则功过相抵,等于没作。若诸恶不改,只略行数善,则就只见祸不见福。因此说:改过是立命的下手工夫,所以第二篇奠上“改过之法”。
人若知过能改,但不晓得行善的道理,也是徒劳无益,因此第三篇接着谈“积善之方”,淋漓尽致的分析行善的道理与方法。
初学行善之人,难免会像穷小子忽然变成暴发户,会有傲慢天下,藐视一切的骄傲作风,因此末篇以“谦德之效”,叮咛“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人能谦虚为怀,则行善惟恐不足,才能使“立命”收到效果,而达致改造命运的目的。
总而言之,“了凡四训”,虽曰“四训”,其实是一气呵成的一篇“立命道理”,确确实实是人生之“至理名言”。
(来源:小程公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