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22-10-13 19:48 编辑
爱国家风代代传
袁氏家训
顺应历史,与时俱进。立言立行,以诚待人。不贪浮财,不起歪心。急人所急,扶弱济困。志向宜远,循序渐进。有所追求,不慕虚名。计为民谋,名利自生。爱心永驻,忠孝传承。
袁世明支系《袁氏族谱》编委
二0一二年四月一日
1930年9月17日,一位年仅16岁的少年在南京雨花台罪恶的枪声中倒下,少年真实身份是晓庄师范学校共青团支部书记袁咨桐,今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人。国民党统治期间,在雨花台杀害约10万革命志士,袁咨桐是最年轻者。
本来,袁咨桐可以选择不死,国民党首都(南京)卫戍司令谷正伦答应,只要袁咨桐在“悔过书”上签字,就可以无罪释放。但袁咨桐的回答是:“一个人只要死得其所,虽死犹生!”
烈士袁咨桐遗像
袁咨桐参加革命和壮烈牺牲并非偶然,因出生于爱国将领世家,其爱国家风影响深入骨髓;又自幼跟随恩师黄齐生,黄是毛泽东赞为“共产党最艰难的时候,最早同情、支持、爱护共产党的著名党外人士之一”的爱国人士,尤其是黄的儿子病故后,更爱袁如子,尽心栽培。袁咨桐聪明伶俐,思想活跃,很快走上革命道路。小小年纪,革命活动能力不亚于成人,其宣传、创作皆出类拔萃,15岁就创作了剧本《玫瑰花》,由“晓庄剧社”演出,向人们控诉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平等。影响甚大。
由于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袁咨桐数次被捕,受尽酷刑,始终坚强不屈,视死如归,不向敌人透露半点秘密。
本来,按年龄,袁咨桐判不了死刑。因被宪兵队长谷正纲(谷正伦之弟)篡改年龄为18岁,才壮烈牺牲。10月,亲友、学友吊词曰:“野火烧不尽平原上的劲草,地壳包不住爆喷的岩浆,罗刹夜叉,你自召灭亡!你们倒下了,千万人又踊跃跟上来,你是可歌可泣的国殇,你是后人光辉的榜样!”
袁咨桐的入遵义始祖名袁世明,官三边总制。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军大举入侵,策反武都城(今习水土城)一带土司以作内应。朝廷为安内攘外,采纳开国侯魏了翁所奏,派袁世明挂帅平叛,袁领祖孙三代家兵千里征战,“正月师至,五月奏凯”后,朝廷令其“镇(守)其土”。袁世明因此留守,后裔从此世袭镇守土城地域。近800年来,已繁衍成为习水最大姓氏,忠孝传家,贤达辈出,家风远播,今简介以飨读者。
一、英烈满堂
袁世明逝世后,其子孙世袭,耕、读、战、守传家,堪称地方劲旅,历朝历代,但凡国家有事,袁氏男儿莫不冒死保家卫国,荡恶锄奸,慷慨捐躯者众。据仁怀学者穆升凡《睿智而忠勇的仁怀堡袁氏军事集团》文统计,自袁世明以下20余代,将军逾百人,其中数十位以身殉国。
宋理宗淳佑六年(1258年),袁世明之子袁贵、袁贤、袁威、袁猛(皆总制军衔)率兵驰援四川,抵抗蒙古军入侵,取资州(今资中),攻简州(今简阳)。五月,袁贵、袁威在神臂山大战中牺牲;冬月,袁贤和袁猛在资州大战中殉国。皆牺牲惨烈,四具遗体合葬于其父墓前。
元至元元年(1334),袁隆(袁世明第四世孙)以81岁高龄,奉旨领兵征讨云南,祖孙三代上阵,与长子袁善一同牺牲于德松铺。
明万历八年(1580年),威远卫指挥参戎府签事、成都臬政袁仁龙(袁世明第十三世孙)率部平叛,在四川梓桐县殉难。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参将袁暇(袁世明第十三世孙)在平播之战中英勇牺牲。
明天启二年(1622),游击将军袁鐤(袁世明第十四世孙)率部攻竹瓦寨奢寅叛军,鏖战三昼夜,因援兵不至,兵尽矢穷被俘,敌诱逼降,鐤痛骂不绝,被肢解而亡。
明万历四十七年(1620年),威远卫守备袁见龙(袁世明第十五世孙)随刘铤出关抗击后金努尔哈赤部,于辽东浑河大战阵亡。清乾隆谥赐“烈悠”,建祠祭奠。
天启二年(1622),威远卫将军袁一修(袁世明第十五世孙)守遵义。奢崇明叛军攻城,敌众我寡,军败,誓不降,坠城自尽。
清同治六年(1867),黔教育家袁之文(袁世明第23世孙)带兵与石达开部队激战,被俘,石达开逼降,之文大骂,被焚惨死,宁死不屈。
1911年,同志会会员袁之鎔(袁世明第23世孙)响应辛亥革命,率兵收复古蔺。出兵日,先是穿衣举手碰炸汽灯,次宅后校场旗杆被风吹折,后又座骑不肯过浑溪。人以兆不详,再三劝阻,之鎔以国事为重而不顾,勇往直前。陷城后,清军诈降,之鎔轻信,入城受降,被困击死,年仅23岁。二年后妻范氏殁。子余涵、女余勤孤,亲叔袁之铣代承国恤,荫养成人。
袁孝文(袁世明第25世孙),抗美援朝志愿军铁道兵技术员。1952年护道战斗中被美机先后炸断双腿,仍爬行坚守要害岗位,壮烈殉国。
二、功勋卓著
南宋端平二年(1235),袁世明率祖孙数代平定武都城土司叛乱,弟和妹夫牺牲。叛平,朝廷敕封平南王,命“留镇守土”,袁世明以两大举措站稳脚跟,顺利实现权力更替:一是活捉叛军酋长,非但不杀,还栽杉定位,给予田土,让其改过自新,自食其力,今杉树已近800岁,即著名的“中国杉王”,成为穿越时空的活“证人”;二是建东皇大殿,同殿供奉和超度叛军和己方双方阵亡将士,和解民族内部矛盾。今东皇大殿虽毁,然东皇地名尚存。此二项大仁大义措施,不但成功避免了与当地夷民世代仇杀,还实现了友好相处,共同发展。与当今党的民族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
平南王袁世明手植的“中国杉王”
袁世明逝世后,蒙古武装大肆入侵四川,血洗成都等地,赤野千里。其四个儿子(袁贵、袁贤、袁威、袁猛)先后驰援川北,为国捐躯。父辈壮烈后,孙袁忠继承遗志,保家卫国,与蒙军在老泸州神臂城等地鏖战40余年,因“足智善谋”“战守多功”而深得主帅余玠器重,朝廷敕封为“武节将军”。
祖孙三代保家卫国,前赴后继,英勇不屈。
明朝,时任土城首领袁绍祖(袁世明第五世孙)任唐朝坝长官司、儒溪长官司长官,为土城地方繁荣和稳定做出卓越贡献。
明末,土城地区苛捐杂税甚重,商贾受挫,民不聊生。威远卫指挥佥事、招勇将军袁初(袁世明第14代孙)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决心向上级争取宽松政策,以发展地方经济,惠及商贾和乡民。为此,“亲率子侄,举家出省投见”四川总督王象乾,“首请厘定钱粮,以靖地方;次请裁抑土税,以通商贾”。得到“允给”,急速回乡落实政策,并塑碑公告,以为传承。万民称颂。
因朝政暗弱,山雨欲来,为保境安民,袁初率军民修建城堡自卫。历时九年,建成金子、九龙、七宝、天赐等四大屯堡,成功保一方平安。
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朝廷八路大军平播,袁军参与,战功卓著。平播后,朝廷改土归流,众多土司失权。袁氏因功而延续世袭,成为特例。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古蔺土司奢崇明父子反叛,奇袭重庆,建立“大梁”政权,直下川中50余城,合围成都。危急时刻,朝廷急令奉命出征东北,已至湖南的袁军“撤回援川”,袁军于次年“五月复渝城(重庆)”,“乘胜即复合江、仁怀,俘获甚多”。首领袁鍪(袁世明第14代孙)因功升授副总兵。
天启三年(1624),袁军又进军竹瓦寨(今习水县城区)、取土城、落红,克古蔺,袁鼎(袁鍪二弟)在竹瓦寨被俘,坚贞不屈,遭奢寅残忍肢解。袁军非但不屈,反而愈战愈勇,立下赫赫战功。后朝廷先后于竹瓦寨和遵义建祠祭奠袁鼎。
清代实业家袁锦道(1739-1816,袁世明第20世孙),因青年时应试不第,发誓实业兴邦。以习水河、三岔河、清溪河丰富的水资源作动力,修造起各式各样的水碾、水磨等机械设备;办起造纸、染布、农具、米粮加工等四十八家作坊式企业。成为中国大规模利用自然力的拓荒者,跻身中国工业革命先驱和发明者之一。积累大量财富后,大做公益善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占地必买,用工必酬,施粥舍饭,接济贫苦......为黔北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著名的望仙台石窟,雕塑精美,栩栩如生,是黔北文化瑰宝,即是其收官之作。
清康熙十三年(1673年),吴三桂反清,攻至土城,时任土城首领、冠带总旗袁良斌(袁世明第17世孙)早已屯兵四囤待敌。因地势险峻,吴恐久攻不下,损兵折将,遂多次劝降。袁良斌审时度势,为避免一方生灵涂炭,提出三个条件:一是“生投死不投”(顾名节);二是“男投女不投”(保护当方妇女免受辱);三是“议投仍享俸禄”。吴三桂一口答应,方得经过土城。后吴三桂被灭,清庭因袁良斌之前抗吴三条有功,令官复原职,仍领守土城。
清末,袁健儒(袁世明第23世孙)任贵州省参议员,仁怀县知县。因“清政廉民,除奸斩霸”政绩突出,朝廷赐“勤政爱民”匾。民国时,袁健儒先后担任修文、龙里等县县长。1935年红军长征过境,时任龙里县县长的袁健儒受命追剿,却令手下枪口朝天鸣放,洋装追击,暗中帮助红军过境。后被告发,撤职入狱,幸得名士谷正伦保释出,降级任土城区区长。仍勤政爱民,大兴教育,惠及一方,并加入中共地下党,配合解放大西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首任赤水县副县长(时县长由南下军代表担任)。民赞其“三朝正官,一尘不染”。
三、忠孝家风垂青史
袁氏崇尚忠孝,在黔北大地影响深远,明朝洪武年间,叙述袁世明入蜀平南情节的民间说唱本《洪袁传》就在今仁怀市、赤水市、习水县和四川古蔺县家喻户晓,因充满忠义传奇色彩,至今深受喜爱。
《遵义府志》对袁世明支系袁氏的忠义善举记载甚多,尤以《祀袭壮义勒序》和《壮义勒序》感人肺腑。文中称:“袁氏之庭,忠孝萃聚,簪缨济美!”堪称最高评价!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袁氏宗祠修缮竣工庆典(2011年摄)
人民政府对袁氏爱国家风也给予肯定:袁氏族人感恩溯源,祠堂、祖墓等建设文物较多,常开展各种祭祀祖先活动。历朝历代,但逢祭祀期间,习水县程寨乡罗汉寺袁氏宗祠人涌如潮,典礼庄严、隆重。2014年,习水袁氏祭祖典礼仪式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又升级为省级非遗。
毋庸置疑,这是当今共和国对袁氏忠孝传家精神的莫大褒奖和鼓励。
最近,贵州省文化厅计划在罗汉寺袁氏宗祠布展,宣传望族家国情怀家风,可能是全省唯一啊!
参考书目:
《贵州通志》《遵义府志》《遵义县志》《习水县志》《仁怀县志》《鸭溪镇志》和习水《袁氏族谱》(多部)。
作者:世明先祖第27世孙四九
2022.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