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战争史中,黄埔军校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她为两党培养了诸多优秀将领,比如黄埔四期就走出了一位共和国元帅,但更多的人,牺牲在艰险的革命旅途中,比如担任过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代主任的袁国平。
1938年初,新四军的整编工作接近尾声,但政治部主任一职仍没有合适的人选,3月18日,项英参加中央会议的时候,主席向他推荐一人,这个人就是袁国平。他到任后,协助项英,将新四军的政治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从实践中可以看出,主席眼光独到,为新四军挑选了一位出色的政治部主任。两年后的皖南事变中,袁国平率部突围时,身负重伤,为了不拖累战友,半夜时分他趁战友们休息熟睡之际,举枪自尽,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
01投身革命事业
1906年袁国平生于湖南邵东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靠着弹棉花的手艺,利用农闲走街串巷,赚些零钱养家,也有能力供应袁国平读书。
深知求学机会来之不易的袁国平,从小成绩优异,从邵阳县立小学——循程高小毕业后,袁国平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酷爱文学的他,深得国文教员田汉的赏识。
后来田汉离开一师来到上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后,得知袁国平毕业后,就写信邀请他来到上海,参与“南国社”的筹办,不久后五卅运动的爆发,让他决心弃笔从戎,南下报考了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四期政治科的一名学员。
后来袁国平参加过北伐、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可惜两次起义接连失败,他也跟随起义军残部转移到花县,将部队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叶镛担任师长,袁国平担任党代表。
1930年红三军团成立后,袁国平出任军团政治部主任兼红八军政委。为了搞好政治宣传工作,红三军团攻占长沙后,袁国平派人接管了城内的《国民日报》,在此基础上创办了《红军日报》。
为了办好这份红军自己的报纸,袁国平除了动员各方人才积极撰稿外,他身体力行,撰写了大量重要社论和文章,他的文章笔锋犀利,言简意赅,很是有鼓舞力和战斗力。
数月之后,红一方面军成立后,袁国平担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兼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
他在这一岗位上一干就是五年,每逢战役期间,他都会撰写战役的政治工作计划,待战役结束,他又整理总结政治工作经验。后来他将这些积累的材料加以整理,写出《战时政治工作经验》,为红军大学政治干部训练,提供了一本重要的教科书。
02成为新四军四巨头之一
1938年3月,在主席推荐下,袁国平带着五十多位干部,从延安抵达安徽岩寺的新四军军部,出任政治部主任。
新四军由几十股红军游击队组成,因战争条件,过去根本没有政治机构,所有政治工作都要从头做起。
他上任后,对新四军的政治体系进行全面的安排,团以上单位设立政治机关,连设指导员。而在政工干部的选择上,他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为每一个政工岗位挑选最优秀的人选。
当时他物色政治部敌工部部长人选时,他经过认真考察,认为林植夫最为合适。此人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而且也不是党员,当时林植夫都不自信,说自己还没有入党,曾经还有过不合适的言论,不适宜去政治部担任对敌工作。
袁国平却开导他:“现在国内上下一心,共同抗日,不分党派和信仰,不必计较过去的事,只要你不反党,坚决跟随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值得大家的信任”。
听完袁国平一番话后,林植夫非常激动,他感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袁主任”。后来上任后,林植夫工作积极负责,工作业绩十分出色。
除了政治工作,袁国平还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他在政治部创办了战地服务团,创作和演出了不少抗日剧本和歌曲,此外他经常下部队视察工作,进行政治演讲。他自己撰写的演说材料充实、语言风趣、深入浅出,战士们听得进去也听得明白,非常有感染力和鼓励力,陈毅就曾称赞他:“国平是个很好的宣传鼓动家,非常有才干”。
03壮烈牺牲
1941年1月,新四军总部和皖南部队9000余人在奉命北移时,在安徽泾县的茂林地区,遭到敌人重兵包围。
军长叶挺冒死请命时被顾祝同扣押,项英和周子昆突围后被叛徒杀害,当时袁国平带领被打散的一支部队继续突围北上,战斗中他身中数枪,昏倒在山坡的草丛中。
当天傍晚,军部警卫连途径这里时,发现身负重伤的袁国平,袁国平知道自己伤势,不想拖累他们,让他们不要管自己。但战士们说什么也不愿丢下自己的首长,大家轮流背着他继续突围。
半夜时分他们一伙人在章家渡泅渡过河时,因水声暴露行踪,被敌人发现,为了救多次落水的袁国平,警卫连用了四十多分钟才泅渡过200多米宽的河面,此时袁国平发现,刚开始一百多人的队伍,如今只剩下不到四十人,他知道是自己连累了大家,心里非常自责。
后来他们找到一所破庙休息时,袁国平将自己仅有的几块银元交给副连长李甫,嘱咐他,如果自己牺牲了,让他代替自己交党费。
因过度劳累,一伙人很快熟睡,此时袁国平却挣扎着掏出配枪,向自己的头部扣动了扳机……,英雄牺牲时35岁。
袁国平牺牲时,儿子袁振威还不到两岁,当时他被送到湖南邵东老家,跟着祖母生活。多年后母亲邱一涵将儿子接到身边抚养,没想到1956年邱一涵因病去世。
年近成年的袁振威谨记母亲遗言,参军入伍,从海军指挥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中国海军作战指挥学的重要创始人,成为了国家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