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袁洪发 于 2022-10-1 14:10 编辑
始祖 太守彦伯公考
西晋“八王之乱”(291~306年)。307年,汉司徒陈郡袁滂曾孙、魏郎中令袁涣之孙袁冲追随司马睿,先行南渡出镇建康【冲大女儿女皇嫁殷浩,小女儿女正嫁谢尚《晋书•卷八十三•列传五十三》。袁冲、殷浩之父及谢安谢尚之父祖都是首批追随司马睿和王导南镇建康之士。袁冲之子袁质,妻谢安从女(侄女),后谢安又把侄子谢玄的女儿嫁与袁质儿子袁湛为妻】。随后(307~317年)涣曾孙袁瑰、袁猷兄弟也奉母卢氏(卢毓之女)之命避乱南行,途中求江淮间县暂居,瑰拜吕令(江苏铜山),317年瑰奉命转江都待命,猷代瑰为吕令处理政务,事毕复相继至江都与瑰会合共同渡江。318年元帝任瑰为丹阳令(今安徽当涂)、又迁治书御史。猷为武康(今浙江德清)令,历位侍中、卫尉卿。兄弟列宰名邑,论者美之。瑰、猷自此徙居江南。 猷子勖(勚)字敬宗,为太尉掾、临汝县令《晋书•卷九十二•列传六十二 文苑》不久离世,家道因之中衰,生活担子一下落在年少的袁宏身上,幸好祖父袁猷任武康令来回建康任职间,途经东晋南渡陈郡袁氏侨置区“南徐”属地金沙,觉依山傍水适合长居,即置下些许房屋,此时恰好安置母亲和弟弟袁劭。金沙近长江水道,河运发达,袁宏初选在牛渚江间运租求存,感触和诗书相伴的少年情形有较大的差异,历时虽短体会却深,抱负、责任、才华、智慧只待时机绽放。时值谢尚(308~357年)镇驻牛渚,一日秋夜月色,谢尚着民服与随从荡游江上,恰值袁宏在一小船中诵诗,清晰悦耳,辞藻文采,于是谢尚泊舟倾听很久,派人探问。回说:“是袁临汝令郎咏诗。” 公元344年,庾翼病重,谢尚(308~347)任江州刺史,谢尚牛渚识袁宏后即携袁宏一起赴任,途经桑落洲(今安庆市望江县),特意拜会并把青年袁宏引见给了王羲之(303~361年),王羲之很是欣赏,留下了著名的袁生帖。【王義之(父早逝)后随母投奔山东青州师从姨母卫铄(272~349年)卫夫人书法。《袁氏艺文志》中的袁宏夫人李氏就是王義之姨母卫夫人的孙女(父李充)】。受王義之指导袁宏写下了《三国名臣序赞》与《东征赋》等,才名初显。 谢尚赏识袁宏的才志,任安西将军、豫州刺史时,聘袁宏为“参议军事”。袁宏从此踏上仕途,后迁任大司马桓温府记室。桓温欣赏袁宏文笔快捷典雅,遂“专综书记”,掌管文书记录和撰写事宜。 檀道鸾《续晋阳秋》《御览》晋兴宁元年(363年)袁宏为南海太守,当时众贤会聚,在冶亭设宴饯远离别。山高水远,临别时谢安(320~385年 )握住袁宏的手,回头从随从手中取一把扇子送给他,随口说“聊以赠行”,殷殷试才之意呼之欲出。袁宏应声答道:“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从此,后人以“扬风仁政”比喻为官清廉仁厚。南海太守任上,与弟颖叔及沙门支法防共登罗浮山,德政誓约。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掇笔,俄得七纸,殊可观。《北征赋》由此而生。成语典故“倚马千言”即出于此,后人用此比喻文思敏捷。袁宏因不满桓温专横跋扈和图谋篡逆,在著文或谈论中多次冒犯桓温,故“荣任不至”。 袁宏的《三国名臣颂》“夫百姓不能自牧,故立君以治之;明君不能独治,则为臣以佐之。然则三五迭隆,历代承基,揖让之与干戈,文德之与武功,莫不宗匠陶钧而群才缉熙,元首经略而股肱肆力。”体现了一时文宗的顶层政治设计理念、才华和追求。 371年东阳太守袁质卒。宁康元年(373年 )七月桓温病故。谢安、袁宏等名士得以重用。同年九月九,帝讲《孝经》,仆射谢安侍坐,吏部尚书陆纳,兼侍中卞耽执读,黄门侍郎谢石,吏部郎袁宏兼执经,中书郎车胤,丹阳尹王混摘句。宁康三年七月(375年 )宏以吏部郎任东阳郡守,成子陪父就任,太元三年正月初六日袁宏因病在郡卒(生东晋咸和五年五月十八日),时年49岁。子扶柩船归金沙守制,墓葬以祖选邑西時干村(今江苏金坛西时干村),后配程氏夫人继朱氏夫人俱与公合墓。 【396年,晋孝武帝酒戏被張贵人所杀。司马德宗即位,为崇仁德以恩世族,晋安帝二年(398年),朝旨敕建太守家庙,赐祭田三十亩。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祀庙墓地被毁于“破四旧”与平整土地运动中。】宏公墓最早记载于《太平寰宇记》和《嘉定镇江志》“晋吏部东阳太守袁宏墓”。《镇江府志•第五卷坛庙二》“金坛三洞乡袁太守庙祀晋袁宏”。乾隆三十八《重修祠谱碑记》(存华罗庚纪念馆)。《鼎建袁氏宗祠碑记》(存戴王府):“袁太守庙,在县西三洞乡时干村,旧有东晋袁宏墓,唐末其裔孙建庙于莹右供奉,宋元丰三年重修;清顺治八年,族人重修,张明弼有记;咸丰十年,毁于战火,光绪三年,里人募资重建,今废。” 袁宏长子超子失传。次子成子(官给事中)留守金坛祖地,后裔主要分布在南京、镇江、无锡、常州、苏北江淮地区和安徽、浙江、江西相接省市。三子明子有父风范,官至临贺郡(郡治在今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太守,其后主要分布在今安徽合肥,江西,江苏、浙江、广西等地。 金坛城西建有袁氏宗祠,新中国成立后改成常胜小学,上世纪九十年代祠堂被拆改建为宾馆,墙中现“重修袁氏宗祠碑”(现存金坛文物所),南京图书馆藏有民国1928年《重修金坛袁氏大同谱》四十卷。《袁氏艺文志》晋《文一卷》载袁宏有妻李氏之说。 袁宏一生写下诗赋、铭诔等三百余篇,其中《东征赋》《北征赋》《三国名臣序赞》最为著名。原有集20卷,已佚。袁宏以“一时文宗”著称。东晋大臣王珣感叹“当今文章之美,故当共推此生”。唐代撰修的《晋书》将袁宏列入文苑传。袁宏的成就并不仅仅在文学方面,而主要是反映在他的史书编撰中。《竹林名士传》久已散佚,《后汉纪》是他流传至今的唯一史作。《后汉纪》仿荀悦《汉纪》而成,是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共30卷,二十一万余字。所载起自王莽末年的农民起义,迄于曹丕代汉,刘备称帝,记述东汉二百余年的兴衰史。 《谢珫墓志》南朝刘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刻立。记谢珫妻子袁婉的祖父勖。袁婉的父亲袁劭字颖叔,为中书侍郎。〔谢道林妻为袁婉从弟袁松子之女〕按照金石文献优先原则,哪么金坛袁氏始祖宏公至少有一个弟弟和宏公之父勖公也有未名兄弟之说是客观存在的。再有谢氏墓志中谢令芬夫为陈郡袁大子,袁大子之父是谁?按照大子与松子、超子、成子、明子公等相近起名,又同源陈郡藉贯,推测当为同祖之后比较合理。 唐房玄龄等人编的《晋书》中曾提到袁颖叔,其形迹为史书所不传。与“《谢珫墓志》珫夫人袁琬祖、父名讳,字号官职相互映证。《金坛袁氏大同谱》有宏二公讳 彦清任江监运使记录。
袁婉第三子谢道林之妻为婉从弟袁松子之女,如是恐勖有其他失名兄弟! (诚谢江西嘉章、安徽文海、明敢、卫东、春峰、福庚、永中、逸民、雪钢等宗友的信息支持) ——金坛袁氏53世裔孙洪发拙笔于宜兴 来自群组: 金坛肃雝堂袁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