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袁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痛忆我的奶奶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22-8-2 10:26: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22-8-2 10:28 编辑

旧事重提之八十 寒儒进京穷打扮

袁维龙/信阳龙吟

    (抛砖引玉,劝引老友都来写回忆录)

诗曰:
未逢春时草也寒,
未成材时树也弯,
司空见惯房檐矮。
莫笑穷人借衣穿!

    一九七七年春,信阳县柳林公社领导请我带着老荷花到北京岀差,是因为勘察发现柳林一带蕴藏有大面积的白石,可做白水泥原料,很有开发的价值。因为我认识国家物质部的人,公社领导请我帮忙去北京跑跑项目。
我在信阳县广播站当副站长期间,因缺播音员,正巧北京有一对青年夫妇,男的叫丁有奇,女的叫张玉芳,下放在县化肥厂当工人,经过考核,他俩不仅普通话标准,而且音质不错,又是高中生,适合播音工作,便把他俩调到县广播站。丁有奇的父亲是国家财政局的处长,张玉芳的父亲是国家物质部军工局局长。小俩口一点没有高干子女的优越感和北京大城市公子小姐的娇气,和同事们关系处的很融洽,工作干得也很出色。我们之间尤其成了要好的朋友。一九七五年小俩口回北京工作。
    小时候,我要出去玩耍,母亲总是不放心,有时大声呵斥!“你想上哪?你想上天?你想上北京?”。那意思上(去)北京比上天差不多——北京哪是穷人去的地方!这次真的要去北京了,着时要打扮一番,我和老荷花翻箱倒柜,竟找不出一件像样的衣服。老荷花借了一件军褂穿上,我则借在县广播站干泥工活的农民工的一件军褂和一条黑裤子。两人上身一色黄,倒有点像当年的红卫兵。同去的有柳林公社工业办公室主任朱庆成、副主任刘理贵。
    朱庆成、刘理贵带了一纸箱子老鳖作为谨见之礼。那时跑项目“王(八)香(油)花(生米)”很吃香。不像现在有专项经费,有的把经费花干了,项目没跑着,个人却升迁了,其中的奥秘不再其位就不知里暗了。
    火车刚过郑州不久,已是深夜,旅客们都昏昏欲睡,突然,有个女人大叫起来,接着又有三、五个人惊叫,惹的满车厢人大惊失色。乘警、乘务员都赶过来处理这一突发的“恶性事件”!原来,时向长了纸箱子被老鳖拉的尿湿透了,爬出来二十多个,让大家虚惊了一场。
    进京后,受到丁有奇夫妇热接待,引着我们去物资部拜见张玉芳的父亲,張局长说客气地说:“很抱谦,你们这个项目我们帮不上忙,烧白石需要重油,就是沒有炼的石油,由国家控制,我们无权审批。”项目没有跑成,但给柳林留下了一套非常有价值的地址材料。
     老荷花第一次到北京看了天安门,游了长城,风光得不能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22-8-5 09:35: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22-8-5 09:39 编辑

旧事重提之八十一 两次奇遇大前门

袁维龙/信阳龙吟

    (抛砖引玉,劝引老友都来写回忆录)

    人们常说“四喜”:就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我两次在北京与亲友奇遇,都是在大前门前他乡遇故知。
    1977年春,我和老荷花刚逛罢大前门前的新新商店,一出门和她弟何道明迎面相遇,道明高声喊道:“姐!”我一看是他,大吃一惊。这里人山人海,川流不息,怎么能碰个正着?不知是否是天意!
    何道明此时在唐山某部队服役,营级干部,来北京出差。他看老荷花的寒酸样,硬是用军用布票给她买了一套新衣服。我们三人坐在天安门广场上长谈。广场的夜色美不胜收,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长安街华灯齐放,流水般的汽车灯光闪烁,建筑群、林荫道火树银花;晴空如洗的夜空,硕大的月亮,在北京城的灯火辉映下,羞涩悠闲地放着银光。我们谈的很亲,谈的很久,谈的入神,谈的动情。
    1985年月,我和信阳县委宣传部新闻秘书杨家山,应邀出席国家广电部在内蒙古海拉尔召开的全国县级台站优稿作者座谈会。海拉尔位于我国东北边陲,是天然的避暑胜地,清晨冷水刺骨。而更让人心冷的是我俩的衣着,格格不入:与会代表八十多人,男的是西装革履,女的雍容华贵,而我穿的是蓝色中山装,家山穿的是旧军干服,脚上都穿的是解放鞋,在会场上分外引人注目:活脱脱的两个“土老冒”。
    海拉尔市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所在地,盟相当于我们内地的地市。市內建筑整齐而壮观,街道宽阔清洁,行人稀疏,但市场却热闹、繁华。身着大红蒙古袍和朝鲜裙子的姑娘们,在人群中游来游去,像朵朵莲花在溪流中飘荡,使海拉尔市蒙上了新奇的色彩。
    海拉尔市共有17万人口,居住着21个民族,四面是广阔无垠的草原,素有“绿城”的美称。会议期间,呼伦贝尔盟广电局组织我们去呼伦贝尔大草原观光。因为草原上有两个湖,一个叫呼伦湖,一个叫贝尔湖,呼伦贝尔草原就以这两个湖命名。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第三大草原,绿波碧野,一望无际,载着我们的汽车像一叶扁舟漂浮在绿色的海洋上;一座座白色的蒙占包,像海里激起的点点晶莹的浪花;膘肥体壮的奶牛在悠闲自得地放牧;高大威武的蒙古马,正在追逐嬉戏;成群的绵羊像片片白云在碧波上飘来飘去。啊,草原的景色美极了!我情不自禁地哼起了脍炙人口的古民歌佳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中午,我们在蒙古包里作客。房主人杜尔加布,是热情快爽的小伙子,黝黑的脸庞,剑眉舒展,目光如电,具有蒙古同胞特有的气质。他微笑着对我们说:他家共有五口人,父亲、母亲和两个妹妹。如今,草原上实行了承包责任制,他家养了几十头牛和几十匹马,还有二百多只羊,每年收入一万多元,日子过得可红火咧!听罢他的介绍,我留意观察一下,一座小巧玲珑的蒙古包内,四周围着精工刺绣的壁毯,上方一溜摆放着六个高档皮箱,桌子上陈放着富有蒙古特色的奔马、卧羊、樟子松等珍贵的工艺品。三张钢丝床上叠着一摞摞的锦被,毛毯和的凉床单,大人小孩的手腕上都戴着一块锃亮闪光的手表。啊,党的政策已经给边塞牧民引上了致富路啊!杜尔加布像欢迎贵宾一样接待了我们。他们端出别具风味的手把肉、酸奶干、奶油茶,让我们尽情品尝。阵阵欢声笑语,伴着原浆酒香,飘出蒙古包外,在辽阔的草原上回荡,使我们深深地感受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幸福。此情此景,令人难以忘怀。
从海拉尔回到北京,发生了一起令我尴尬,贻笑大方的事:与我和杨家山同行回北京的有河南、安徽、湖北、江苏四省的六位会议代表。下了火车,简单安顿了住宿便各自游逛北京市去了。我和杨家山逛罢了新新商场,在大前门前漫步,单见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突然我和信阳县委宣传部又一位秘书夏勇撞了个满怀,他身边还有信阳县广播站编辑黎芳,彭家湾乡广播站站长胡国林。我大吃一惊道:“你们怎么到这来啦?”他们说来京送稿。在这人山人海的闹市,居然碰到一起,也算是有缘,我一激动,便拉着他们说:“今天晚上我作东请客,庆贺我们在首都的奇遇。”回到住处我特邀外省几个会友一起就餐,共有九人,在宣武门附近找到一家餐馆,门头上有“雅都”二字。客厅虽然不大,但装饰的很讲究,安静卫生,又有空调。我点了几个菜,要几瓶啤酒,服务员说吃罢了算账。大家互相介绍一番,都是同行,无须谦虚,于是三下五除二就“风搅残雪”地把菜吃了精光,一结帐八十三元。我当时买过火车票兜里还剩三十六元钱,那时在北京一般的餐馆叫十个八个菜是足够了的,所以斗胆请客。这回结帐我以为服务员算错了,一打听后桌的一对情侣要了四个菜一瓶啤酒收了四十七元,原来我们进错了门,误入涉外饭店,那时涉外饭店价格是十分昂贵的。杨家山忙出来打圆场:“剩下的钱咱们平摊了。”每人兑几块钱总算凑够了饭钱,我则连赔不是,深感遗憾,大家依然尽欢而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22-8-9 10:35: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22-8-9 10:39 编辑

鸡公山八题

一、仿满江红·鸡公山颂

昂首天外,镇豫楚,气压嵩衡,
揽江汉,娇比泰华。风光如画。
誓将长啼送夜色,总把黎明报人家。
歌如潮,无限激情涌,声声佳。

托红日,披银纱;闻惊雷,跨深峡。
汇万国博览,洋楼汉厦。
人间仙境何处觅,地上天堂在脚下,
瞧敢与蓬黄竞风流,争冠亚。
注:嵩衡,嵩山衡山。泰华,泰山华华山。蓬黄,指蓬莱、黄山。
(此词被谱成曲,编入作者撰稿的电视专题获河南省特等奖、全国二等奖并刻录成光盘,广为传唱)

二、为红娘寨题


报晓彩云飞,红楼校场开,
月湖映倩影,疑是木兰来。
(注:红娘寨即姊妹楼现为河南红娘子武术队训练场)


1997年8月8日


三、登鸡公山栈道


携文友雨中登鸡公山古栈道,—身雨水,一身汗水,别有一番情趣。
(一)
万山簇拥一山高,足踏浮云上九霄。
仰望峭壁欲止步,文友山巅把手招。
(二)
雨中登山雾麻麻,通天十里无人家。
前人血汗垒条路,仙境留给后人夸。
(三)
一步石阶一层新,拨开云雾见行径。
黄莺欲说山间事,侧耳已闻鸡鸣声。


1974.8

四、观鸡公山东沟瀑布


雾满鸡公白絮飞,云中踏车闻惊雷。
悬崖喷洒珠万斛,深潭顿起雪几堆;
碎玉匆匆吻绝壁,莲花点点映日辉。
清流石上逍遥过,劈开千山头不回。


1995年9月28日

五、鸡公山大雾


昨夜雨拍窗,今晨雾推门。
千山飘飞絮,万壑雪填平。
古树裹轻沙,幼鸟不敢鸣。
脚下草湿鞋,对面不见人。
疑入神仙境,不知云几层?


2000年9月5日


六、姊妹瀑


天外犀牛卧峡谷,惊煞姊妹双扯瀑,注
鱼衔清波戏倩影,撩得文人恨墨无。
注:犀牛,溪中一巨,石壮若姊妹瀑,大深沟流迭岩,形成两道瀑布。


2001年8月7日


七、五棵树


五大将军互比高,披挂青藤作战袍,
此处英雄难用武,强学靓妮弄风骚。


2001年8月7日


八、云海


雨过天晴-目新,千山万壑白云生。
雄鸡昂首吐飞絮,云海深处听鸟鸣!
                        
2003年7月17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22-8-17 09:44: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22-8-17 09:46 编辑

旧事重提之八十七 袁维龙答唐总编一百问之五

  这是十七年前的趣文。   
  《信阳广播电枧报》常务副总编唐道武,是信阳的记者作家诗人集一身的才子,有名的茶文化专家。我俩相识相交四十余年,戏称朋友、邻友、文友、诗友、酒友、茶友、旅友、书友八大友,2005年9月我刚“光荣退休”, 他就找上门来要采访我。老友造访,十分高兴,居然洋侃了一百个问题,他分八集连载在《信阳广播电视报》上,还加了一段编者按(略)表扬我。转抄连载,意在让朋友们了解我们,和我们一起洋侃!

  (五十八):老哥,前面部分基本上是你的为人,现在咱换一个话题,人人都有信仰,请谈谈你最坚定的信仰好吗?
  答:好的。我最坚定的信仰是毛泽东思想,因为他是真正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哺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影响了全世界,是任何理论都取代不了的。
  (五十九):那么邓小平理论呢?
  答: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六十):你说:“谁骂共产党就等于骂你的亲爹娘”为什么?
  答:我毫不隐讳,不仅说过,还写进了我的著作,白纸黑纸,留此存照。我对党的无限热爱,公私成分都有。从个人角度来讲,我的父母是共产党解放出来的一代穷人,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人生,没有我的一家。从大的方面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今天的小康生活。这些大道理不需我去作注脚。凡经历过的中国人都有切身的感受。
  (六十一):你的处世哲学是什么?
  答:做好人,干好事,重名轻利。我认为做人的起码要求是别让人在你的后面指脊梁沟子。做好人是第一位的。而干好事是没有止境的,贵在多干,干好,干每件事都要盯住一流的目标。“不图名不图利”,说实在的我做不到。我把利看得轻如鸿毛,但我把名誉看的很重,比利、比命都重要!
  (六十二):你喜欢金钱吗?
  答:喜欢。没有钱什么事也办不成,连生存就是问题!但我不一味的去追求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该得的一分钱不要,该得的一分钱不能少!(奉献、捐款是另一回事)我不会管钱,几十年的工资都是妻子领,妻子管。有一次我对家庭伙食不满,把财权夺回来,一个月的工资十三天就花光了,我只好溜之乎也,从此再不管钱了。
  (六十三)你说你“思想情绪和工作态度决然分开”是什么意思?
  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人人都可能会遇到不愉快的事,家庭拌嘴,领导批评,朋友翻脸,工作难办,升迁受阻,折财丢物等时有发生,给思想上造成许多苦恼。但不能把这些情绪发泄到工作上。我从没因此消极怠工,贻误工作。因为情绪是自己的,工作是集体的,不能公私不分!
  (六十四):你最厌恶的是什么?
  答:官场腐败。可以说达到深恶痛绝的地步。官场的腐败侵蚀了党的肌体,污染了社会空气,什么官德,什么医德,什么师德,什么商德,统统沦丧了!
  (六十五):你不以为这很危险吗?
  答:我相信党,相信党的整治能力。再说古往今来,国内国外,哪里没有腐败现象呢?地球照样在转动,人照样在呼吸空气,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六十六)你有什么灵丹妙药惩治腐败吗?
  答:我不想替别人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我的地位太低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相信党。
  (六十七):你自己清正廉洁吗?
  答:谈不上。因为我也受到社会空气的污染,仅公费吃喝一项我一生都偿还不起。我也掂过茶叶,提着烟酒跑过业务。但我的底限没有突破,即:不收一分钱的贿赂,不掏一分钱买官,不换老婆,不沾公家和他人的便宜,不诬陷任何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22-8-19 09:30: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22-8-19 09:33 编辑

旧事重提之八十八 袁维龙答唐总编一百问之六

  这是十七年前的趣文。

  《信阳广播电枧报》常务副总编唐道武,是信阳的记者作家诗人集一身的才子,有名的茶文化专家。我俩相识相交四十余年,戏称朋友、邻友、文友、诗友、酒友、茶友、旅友、书友八大友,2005年9月我刚“光荣退休”, 他就找上门来要采访我。老友造访,十分高兴,居然洋侃了一百个问题,他分八集连载在《信阳广播电视报》上,还加了一段编者按(略)表扬我。转抄连载,意在让朋友们了解我们,和我们一起洋侃!

  (六十八):老哥,你很爱读书吗?
  答:是的,我没有上多少学,但读了一辈子书。经常是午休和晚上睡觉前都读点书,几十年没有间断。
  (六十九)读了哪些书哩?
  答:我读的书很杂,很乱,很多。年轻时期爱读小说,包括古典小说和现代小说。中年时期爱读政治类、文学类和业务类书籍,老了爱读毛泽东等伟人传记,见了就买,买了就读,至少买有四、五十本。
  (七十):你最爱读的小说类的书有哪些?
  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读了五、六遍。现代和近代小说爱读鲁迅的作品,传奇色彩的《林海雪原》,语言华美的《红岩》,人情味浓的《踏破东海万顷浪》,法国巴尔扎克的《幻灭》。当然,还有许多••••••。
  (七十一)你最不爱读的的小说有哪些?
  答:朦胧文学,读后不知所云。再就是当代所谓的“流行文学”作品,废话连篇,污染空气。正如列宁所说:“这类书只能垫脚!”还有一些武侠小说,疯疯癫癫,打打闹闹,千篇一律,编造谎言。不值得一看。
  (七十二):你怎么评价读书呢?
  答:孔子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他老人家把读书人矮化了。我认为书是智慧的源泉,多读书能增强才干,不读书香臭不辨,读好书是补养充电,读坏书是吸毒自贱。

  (七十三):你很爱写诗吗?
  答:是的。我走到哪写到哪,见到啥想写啥,写的有一千余首,公开出版两本诗集,有五百多首。
  (七十四):你如何评价自己的诗。
  答:我的诗浅显易懂,我喜欢古诗,尤其崇拜李白、苏东坡、毛泽东等豪放派的大家。但我所创作的诗精品不多,次品不少。最大的缺憾是爱写古体诗,年轻时不太懂平仄,很有点不伦不类。
  (七十五):你如何评价你的新闻专业?
  答:我从一九六四年发表第一篇新闻稿开始就爱上了新闻这一行,我为之奋斗了几十年,可以说与新闻结了一生之缘!由不入门到入门,由不懂到懂,由业余到专业,由农民通讯员到高级编辑,虽谈不上精通,但比较成熟。我和新闻血脉相通,新闻融入了我的生命!我走这条路走路对了,我感到很幸运。如果有来世的话,我将义无反顾地还选择新闻职业。
  (七十六):老哥,你说过你干新闻专业是“阴差阳错” ,据我所知,你上技校是学钳工的,与新闻专业风马牛不相及,那么你是怎么走上当记者这条路的?
  答:我曾说过,本人农民出身,技校毕业,阴差阳错当了记者!一九六四年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我那时是生产队的民兵排长,夏天我带着基干民兵,(指青年民兵,中年民兵叫普通民兵)搞高温积肥,受到公社人武部的表扬,我写了一篇广播稿,被信阳县广播站采用了,对我激励很大,写稿的热情很高。一九六九全国大办广播时被安排在公社广播站,其实多数时间是在公社党委办公室搞文字工作或驻队,也写了不少稿子。一九七三年调到县广播站当编辑真正成为专业记者,那时已二十九岁,我的体会是只要爱一行,专一行,不怕“半路出家”。
  (七十七):你到底写了多少稿子,编了多少稿子。
  答:我至少写了六千多篇稿子,编了一万五千多篇。我在信阳县广播站干了十四年,最多一年就编了一千六百篇稿子,平均每年采写三百余篇,你可以作证,咱们那时搞目标责任制,每个编辑每个月编稿一百零八篇,每个记者每个月自采二十篇,        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岂止我一个超额完成任务,你不也每月都超吗?我在信阳电视台又干了十八年。我还写了大量的公文,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
  (七十八):你的“三一集”是不是优稿汇编?
  答:所谓“三一集”是指不久前出版的《袁维龙作品选》三卷,第一卷为《一滴集》是新闻稿汇编;第二卷《一得集》是言论集;第三卷《一叶集》是文学作品集,共一百一十万字。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基本上是一九八零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作品,有一部份是获奖作品,大部是一般稿件,既然称作品“选”,凡入编的作品都经过我挑选的,可以说代表了我自己的水平。其中有一部分是我的获奖作品,并不都是优稿,我也没有那个本事!
  (七十九):你的处女作品是哪一篇?
  答:前面我已讲了,是一九六四年的那一篇,题目叫《塘埂大队第七民兵排夏季义务积肥二千多担》。是一篇新闻稿。
  (八十):哪一篇是你的成名作呢?
  答:我至今还没成名,何谈成名之作?我最早的获奖作品还是咱俩共同采写的《千年名茶放异彩》和《她像一团火温暖万人心》一组配乐报道,那是一九八二年在省里获得了个一等奖。有点影响的是一九八三年采写的新闻《农民周志刚献出一张边区公债券》获省市一等奖,全国广播新闻一等奖,中国第六届好新闻三等奖。中国好新闻奖是当时全国最高奖项,现在的范长江奖。中国新闻奖是后来增加的,那是一九八三年据说我的那篇获奖作品填补了当时信阳新闻界的空白,我也因此沾了光,开始有点小小的名气。就是这一篇二百一十三个小稿,中共信阳地委根据当时国家政策,解决了我的妻子和四个孩子的“农转非”,转为城市人口。那时政府卖城市人口一个人收八千元,此稿被文友戏称“一字千金”!
  (八十一)你对创优是如何认识的?
  答:我十分重视创优,无论是在别人管我的时候,还是我管别人的时候,我的创优意识都很强。我认为一个单位的优稿多少代表了这个单位的宣传质量的高低;一个记者优稿的多少,反映了这个记者水平。在新闻岗位上工作了一辈子连一篇省市优稿就没有,可以说他(她)是稀里糊涂混了一辈子!
  (八十二)你在省及省以上获奖作品多达四十九篇(件),你最喜欢是哪一篇?(现为七十六篇件一一作者注)
  答:我都喜欢。我常说写稿子就好像女人生孩子,阵痛以后就是喜悦。何况生的又是好孩子哩!几乎所有的文人,对自己的稿子都有偏爱感。不信你试试,你想修改他(她)的稿子,他(她)总会护短,不愿意忍痛割爱。
  (八十三):老哥,你说过你的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相比你喜欢更自己的文学作品,为什么?
  答:新闻作品是党和政府的,文学作品是我自己的。众所周知,新闻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作品要替党和政府说话,有时也替群众说话。所以不能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能有闻必录。要重事实,守纪律,文责自己负不起。而文学作品则灵活的多,可以虚构,可以有感而发,可以信口开河,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文责可以自负。
  (八十四):二者有本质区别吗?
  答:别人的我说不了!我自己的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大方向是一致的,但手法上有根本不同。我自己这本记实文学《一梦集》就可以看得出来,官话,套话不多,我是借助章回小说的形式,有六十多万字,用纪实的手法,一吐心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22-8-22 09:29: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22-8-22 09:30 编辑

旧事重提之九十 袁维龙答唐总编一百问之八


  这是十七年前的趣文。   
  《信阳广播电枧报》常务副总编唐道武,是信阳的记者作家诗人集一身的才子,有名的茶文化专家。我俩相识相交四十余年,戏称朋友、邻友、文友、诗友、酒友、茶友、旅友、书友八大友,2005年9月我刚“光荣退休”, 他就找上门来要采访我。老友造访,十分高兴,居然洋侃了一百个问题,他分八集连载在《信阳广播电视报》上,还加了一段编者按(略)表扬我。转抄连载,意在让朋友们了解我们,和我们一起洋侃!

  (九十四):你现在还在写文章吗?
  答:几乎天天在写,我不会打字,用写字版在电脑上写,我写文章有瘾,一天不写就闷得慌!
  (九十五):你打算写到何时为止呢?
  答:我说过,我“人退笔不休”,要写到最后一息。当然这是主观愿望。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就不能如愿以偿了,比如得了老年痴呆症,那只有“听天由命”了!
  (九十六):老哥,在你的作品座谈会上,市委宣传部的领导,本市各大新闻单位的领导都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号召全市新闻界同志向你学习,我也参加了这个座谈会,很为你感到荣耀,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答:我受宠若惊,感激涕零。领导们对我从事新闻工作四十多年进行了客观、公正地评价。我满足了。我知道他们在发言中有许多溢美之词,是对我的鼓励,我喜欢“鞭打老牛”!
  (九十七):你不觉得心安理得吗?
  答:我诚惶诚恐,因为我作的和他们说的相差很远,但我心领神会地接受了。因为,他们不仅做给我看,说给我听,而且是对全市新闻工作者的关怀和要求,是宣传系统的一种新气象。我相信不少同志和我一样受到鼓舞,因为他们很快会有这一天。
  (九十八):老哥,作为新闻界的老同志,你对青年新闻工作者有哪些希望?
  答:我不敢说希望,只是建议。建议他(她)们爱岗敬业,不要见异思迁,尤其是不要一味地追求当官。应该执着地去追求当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因为啥时候官不缺,缺的是名牌新闻工作者。
  (九十九):你现在已经退休了,你对信阳电视台还一往情深吗?
  答:是的,因为信阳电视台造就了我,我的荣誉证上凝聚着信阳电视台同仁的智慧和友情,我的血管中流淌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何况我还在信阳电视台领工资呢,如果台里有啥活需要我干,我很乐意。但我不会去找活干,因为人老了,精力有限,还是让青年人多干点好。
  (一百):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答:我最大的愿望是国泰民安,繁荣昌盛,信阳电视台越办越好。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后来居上,其实有的已经居上了,对于我自己只希望在今后的信阳电视台史志上有我袁维龙的名字,承认我是信阳电视台一名合格的记者,圆我一生的美梦。
  正是:只因未到梦圆时,老朽还在临墨池,后来居上多努力,枯树爱读嫩竹诗。(全文完)
  谢谢道武兄弟!谢谢好友莅临点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22-10-6 15:58: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22-10-6 16:00 编辑

旧事重提之九十九塞外万里行之一

袁维龙

多少年来,每当我听到“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歌声时,总是引起我对草原的神往。那充满诗情画意而又神秘的草原,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那里的人民是怎样地生活着?他们有什么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一切一直在吸引着我。我是多么想看看美丽的塞外大草原风光啊!
  一九八五年中央广播电视部通知我到祖国东北边陲绿城海拉尔市出席优稿作者座谈会,终于使我如愿以偿了。七月中旬,我和另一位代表信阳县广播站编播组长杨家山即后来新华网大名鼎鼎的博客“山呼林啸”,从信阳搭乘快车向遥远的海拉尔市进发。火车像脱缰的骏马,呼啸着,奔驰着;铁道两旁的建筑、林木,以火车前进的同样速度向后退去。辽阔的黄河中下游平原,刚刚吐穗的高粱、玉米、谷子,织成一幅幅绚丽迷人的青纱帐,不时泛起层层碧波;农民新盖的一片片红瓦房,像一簇簇盛开的石榴花,点缀在绿野上,分外醉人。
  到了北京,稍作休息,便乘车开始了长达40多个小时的旅途生活。火车穿过北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直上内蒙古的东北角。过了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火车穿过茫茫的沙漠,便进入了草原地带。那里的牧民用碱土构筑的房屋别具一格,从墙壁到屋顶全部是泥土,没有一块砖瓦。同车的旅客告诉我们:可别以为这里的老百姓穷,盖不起“小洋楼”,因为,这种泥巴房子不仅结构简单,造价便宜,更重要的是,它不怕雨淋,不伯风沙,还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哩!齐齐哈尔以北牧民的房子则是另一种样式,有的是砖瓦结构,有的是白铁顶子白铁墙,很有趣的是,所有的房顶上都安装有烟囱,有的三间房竟安装了四个烟囱,这是因为冬季需要烧炕的缘故。
    如今的海拉尔市改名呼伦贝尔市为地级市
  经过漫长的旅行,我们终于来到了海拉尔市。夕阳的余辉洒在建筑群上,反射着金灿灿的光芒。海拉尔市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所在地。盟相当于我们内地的地区。海拉尔市的建筑整齐而壮观,街道宽阔清洁,行人稀疏,但市场却热闹、繁华。身着大红蒙古袍和朝鲜裙子的姑娘们,在人群中游来游去,像朵朵莲花在溪流中飘荡,使海拉尔市蒙上了新奇的色彩。海拉尔市那时共有17万人口,居住着21个民族,四面是广阔无垠的草原,素有“绿城”的美称。当时,内地正是盛夏酷暑,而海拉尔市却气候凉爽,清风拂面。凌晨三点钟天开始放亮,五点多钟太阳徐徐从东方升起。这里一年有七个多月的冬季,全年平均温度为摄氏零下二度,最低温度零下40度,最高温度虽达34度,但全年只有三、五天时间。我们开会期间,内地正是三伏高温期,而那里最高温度23度,最低温度八度,早晨冷气浸入,中午凉风习习,果真是天然的避暑胜地。我们走遍大小商店,没有一家出售电风扇的。由于低温时间长,不利于作物生长,市场上蔬菜水果贵得惊人,西红柿、西瓜五角一钱斤,信阳仅五分钱一斤,苹果竟达7.5元钱一斤,信阳仅一毛多钱一斤。但是,那里的鱼却很便宜,一斤多重的一条鲫鱼,一元钱就可以买到两斤。海拉尔市工业发达,毛纺厂、炼乳厂、皮革厂生产形势喜人,产品畅销国内外。那里交通便利,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还开辟了空中航线。海拉尔市党政领导同志告诉我们,该市是一个开放城市,和日本有着传统的友好往来。市委、市政府正在落实对外开放政策,构画经济腾飞的蓝图。说来有趣,在我们结束会议不久,苏联的一架飞机被劫持到海拉尔机场,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会议期间,我们在鄂温克旗(县级)旗长沙得格尔·布和同志的陪同下,到呼伦贝尔大草原去观光。因为草原上有两个湖,一个叫呼伦湖,一个叫贝尔湖,呼伦贝尔草原就以这两个湖命名。
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第三大草原,绿波碧野,一望无际,载着我们的汽车像一叶扁舟漂浮在绿色的海洋上;一座座白色的蒙占包,像海里激起的点点晶莹的浪花;膘肥体壮的奶牛在悠闲自得地放牧;高大威武的蒙古马,正在追逐嬉戏;成群的绵羊像片片白云在碧波上飘来飘去。啊,草原的景色美极了!真是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我情不自禁地哼起了脍炙人口的民歌佳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中午,我们在蒙古包里作客。好客的主人像欢迎贵宾一样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们端出别具风味的手把肉、酸奶干、奶油茶,让我们尽情品尝。阵阵欢声笑语,伴着原浆酒香,飘出蒙古包外,在辽阔的草原上回荡,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幸福。此情此景,令人难以忘怀,即挥笔写道:
    呼伦贝尔暖如春,伊敏河水清又清,
    蒙汉同胞情谊重,草原中原一家亲-。
    房主人杜尔加布,是热情快爽的小伙子,黝黑的脸庞,剑眉舒展,目光如电,具有蒙古同胞特有的气质。他微笑着对我们说:他家共有五口人,父亲、母亲和两个妹妹。如今,草原上实行了承包责任制,他家养了几十头牛和几十匹马,还有二百多只羊,每年收入一万多元(那时的万元户),日子过得可红火咧!听罢他的介绍,我留意观察一下,嗬!生活水平真不低哩!一座小巧玲珑的蒙古包内,四周围着精工刺绣的壁毯,上方一溜摆放着六个高档皮箱,桌子上陈放着富有蒙古特色的奔马、卧羊、樟子松等珍贵的工艺品。三张钢丝床上叠着一摞摞的锦被,毛毯和床单,大人小孩的手腕上都戴着一块锃亮闪光的手表。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策已经给边塞牧民引上了致富路啊!
  下午,我们和蒙古同胞举行联欢会,能歌善舞的蒙古族姑娘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翩翩起舞。她们那银铃般的歌声在茫茫的草原上,在湛蓝的天空,在蒙汉同胞的心中回旋,荡漾……。(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22-10-6 15:58: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22-10-6 16:02 编辑

旧事重提之一百塞外万里行之二

袁维龙

(抛砖引玉,劝引老友都来写回忆录)

行程万余里,
足迹半神州,
横跨七省市,
胜景一望收。

    一九八五年八月,我应邀出席广电部在内蒙古海拉尔召开的全国县级台站优稿作者座谈会,同去的有杨家山。这是我们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会议,单位给一人批了500元的经费,我们在北京风光了两天,就从西直门乘车直奔海拉尔。一上车看到旅客们买的水果堆放在茶几上。我说“家山,咱也买点水果。”他说:“对,咱们也得撑撑面子!”到第一站停车时,他跑下去买了两提袋水果。我们吃着水果,看到身旁的旅客,心想。“你们吃得,我们也吃得!”其实,我们是“打肿脸充胖子”,除了来往车费,伙食、住宿费,所剩无几,那能消费得起水果!
    海拉尔市现改为呼伦贝尔市,位于我国东北边陲,是天然两个“土老帽”的避暑胜地,清晨冷水刺骨。而更让人心冷的是我俩的衣着,格格不入:与会代表八十多人,男的是西装革履,女的雍容华贵,而我穿的是蓝色中山装,家山穿的是退了色的军干服,脚上都穿的是解放鞋,在会场上分外引人注目:活脱脱的两个“土老帽”。更有意思的是家山突发奇想,要坐飞机返回北京。他说“人家来时都是坐飞机,二个小时就到了,咱们坐了48小时的火车,腿都坐肿了,回去再别受这洋罪!”我说“哪里去搞钱?”他说:“坐飞机和做火车贵不了多少,我这还有几个钱。够咱俩的,到了北京再说”。家山不吸烟,而我是个烟鬼,我的钱比他花的快。我还有恐高症,不能坐飞机。他苦苦劝我,我苦苦劝他,各持已见,开了五天会,我俩关于坐飞机的问题讨论了三天,最终还是被我说服了。我说:“我经过调查,海拉尔不是大城市,来往的飞机又小又破,很不安全,咱还有老婆孩子,万一掉下来,咋办?”他见我铁了心,长叹了一口气,并没有舍我而去独享其成,又陪我乘48小时火车返回北京,我们俩的腿又肿了一回!
    从海拉尔回到北京,发生了一起令我尴尬,贻笑大方的事:
    同行回北京的有河南、安徽、湖北、江苏四省的六位代表。下了火车,简单安顿了住宿便各自游逛北京市去了。我和杨家山逛罢大栅栏的新新商场,来到大前门,单见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突然我和信阳县委通讯秘书夏勇撞了个满怀,他身边还有信阳县广播站编辑黎芳,彭家湾乡广播站站长胡国林。我大吃一惊道:“你们怎么上这来啦?”他们说到北京送稿。在这人山人海的闹市,居然碰到一起,也算是有缘,我一激动,便拉着他们说:“今天晚上我作东请客,庆贺我们在首都的奇遇。”回到住处和开会的几个伙计一约,共有九口人,在宣武门附近找到一家餐馆,门头上有“雅都”二字。客厅虽然不大,但装饰的很讲究,安静卫生,又有空调。服务员让点了几个菜,要几瓶啤酒,说是吃罢了算账。酒席宴前,互相介绍一番,都是同行,无须谦虚,大家三下五除二就风搅残雪地把菜吃了精光,一结帐八十三元。我当时买过火车票兜里仅剩三十六元钱,那时在北京一般的餐馆叫十个八个菜是足够了的,所以斗胆请客。这一结帐我以为服务员算错了,一打听后桌的一对情侣要了四个菜一瓶啤酒收了四十七元,原来我们进错了门,误入涉外饭店,那时涉外饭店价格是十分昂贵的。杨家山忙出来打圆场:“剩下的钱咱们平摊了。”入席者每人都兑点钱,总算凑够了饭钱,我则连赔不是,深感遗憾!
    四省代表欢宴雅都
    在这次会议上,我学习了不少创优的经验,也交了不少朋友,以后,我们经常有书信来往。特别是四川的一位代表名叫杨飚,他三十来岁,一表人材,充满了活力,讲起话来风趣幽默,发起言来如激流奔涌,大家夸他是天府之国的才子,前途不可限量。果然被言中了。一九九五年,我去四川涪陵,参加湘鄂川豫黔城市电视台联播会议,期间听学术报告,主讲的有他。他一登台,我立即觉得此人面孔很熟,会议主持人介绍说,他是四川省广播电视协会秘书长,名叫杨飚。真是“山不转路转。”没想到十年后,我俩竟在长江边上这座山城相遇。他的报告作完后,我立即迎上去,二人拥抱在一起,十分激动。原来,一九八五年他是一个县广播站的站长,海拉尔会后不久就调到地区广播电视局,二年后调入省广播电视厅。现任四川省广播电视理论学会和记者协会秘书长。整整过去了十年,他还是那样诚恳、豪放、热情。他把涪陵电视台送给他的烟酒都送给了我。回到信阳后我给他寄去了两斤息县产的“香稻丸”(香米)。也算是还了他一点人情账!(全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5-5-2 02:01 , Processed in 0.18789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