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17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袁吉六传《家世简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24 09:3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22-1-25 15:42 编辑

袁吉六传《家世简介》

冲龙头条

  袁文宗迁居葫芦寨至袁吉六,已是第七代,袁氏族谱记载:文宗一章琢一华道一国治一珍纲一家绩一策(吉六)。袁家世世代代擅长皮钉鞋、皮鼓、皮箱等精制皮革手艺,颇得苗、土家、汉人民喜爱,并以此为主业,克勤克俭,家道逐渐兴旺,至袁华道一代,置有部分田产,积有余资,故在珍纲、子建两兄弟一代,能新建两进四合水住宅,屋内有井,屋后有茶园、果树。家道富裕,生活自给有余。世代,为人厚道,心地善良,在奠定经济生活之后,好学爱攻读诗文。后由于葫芦地方曾一度匪患祸民,牌赌成风,生产又不顺手,故逐渐衰落,靠吃祖业维生。但袁家勤奋苦读,不因经济枯竭而荒废,勤俭苦读,有增无减,致使人才辈出,在清同治至光绪年间,葫芦寨科举中试人员中,以袁氏家族为最。如袁国钧系庚申科(公元1860年)贡生。罗芳城,罗以礼为壬午科(公元1882年)举人。袁家绩为甲午科(公元1894年)秀才。袁仲谦是丁酉科(公元1897年)举人。袁震鄂是乙已科(公元1905年)秀才。

  袁国治,娶妻罗氏是葫芦寨人,生两子取名珍纲、子建。珍纲,生含喜、福喜、敬喜三子,福喜敬喜均未婚。福喜死于新化,敬喜死于胡芦。唯含喜(即家绩)成家,内人卢氏是古丈县人,生子袁吉六和女袁瑞芝,袁吉六之妹袁瑞芝尚未结婚,二十三岁时于新化县戴家出病故。

  袁吉六先生夫人戴常贞,是新化县苍溪乡戴家出人。兄石屏是秀才出生,留学日本。早年同蔡锷在广州从事护国倒袁革命活动,病故于云南。戴常贞于一九七○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卒于长沙,享年八十八岁,安葬在长沙市石马铺公墓。袁吉六先生夫人戴常贞、向冬英,生养六子六女,他(她)们是袁愈焘、愈槱、授愈煦、袁愈薰、袁愈光、袁愈赤、袁敬惠、袁顺惠、袁玉惠、袁琼惠、袁婉惠、袁淑惠等,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大多参加革命工作,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事业。今三人已退休,一人在家,一人因公殉职,七人病故。孙袁小立在邵阳市机厂任技术员,孙袁大川曾在长沙市五中任教,后调市政府教育局任局长助理,现在中共湖南省委会内工作。

(广西袁家文提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1-24 09:34: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22-1-25 15:29 编辑

袁吉六传《系辫苦读》

冲龙头条

  袁吉六先生三岁丧母,从小失去母爱,童年时代孤苦清寒。其父袁家绩,早年读书,丧偶后,由于生活所迫,靠打豆腐串乡变卖,养活一家老小。葫芦周围村寨,居住分散,路途遥远。兼高山羊肠小道,步行艰辛,有时卖完豆腐挑着黄豆深夜才能归家。吉六与其妹瑞芝,经常蹲在屋檐门角下盼望父亲归来,饥极疲倦,就地睡着。深夜吃不上晚饭。

  袁吉六先生七岁启蒙,从本寨罗芳城就读私塾四年,到十二岁时,本乡大岩寨私塾先生石明山来葫芦寨教书。石同吉六父亲是好友,深知家贫寒,见吉六天资聪额,年幼好学,主动对袁家绩提出:“我知道你经济有困难,吉六今后必成就大业,我免收学费,你就放心交与我,定叫他日后成才,石明山很器重袁吉六,谆谆教海,袁吉六在石明山身边就读两年多,不收一文学费。每逢年节,学生家长以酒奉敬老师,而袁家绩只送几块豆腐,以表敬意。石明山不忍收下并诚恳地叮嘱家绩:“我不是看不起你这几块豆腐,我深深知道,礼轻情义重’,你家与别家不同,今后决不要再送,家绩过意不去,心情十分难受,含泪拱手致谢。

  袁家绩家境十分艰苦,但袁吉六并不以生活困难而辍学。相反,人穷志不穷,焚膏作灯,夜以继日,发奋攻读,每当中午,所有学生均回家吃中餐,而袁家早晚难饱,何以当中餐,别家学生都走了,而袁吉六却独自一人留校伏案默读、书写“侧隐之心人皆有之”,老师忍心不下,就亲自盛饭送到袁吉六手里。

  袁家门前,有一清水潭,名曰:袁家潭,吉六童年时代,每当盛夏,常结伴在此潭游泳、洗衣。别家儿童都有衣裳来洗,而袁吉六仅有一套粗布衣遮身,故必先洗衣后洗操,洗操,等衣晒干,才能穿在身上去上学。袁吉六不仅好学习,且勤劳动,每当下午放学回家,就首先帮助家里喂猪、洗菜,照料妹妹,家事做毕,才吃夜饭。晚上,点燃一盏小桐油灯专心读书、作文、练字。由于全部精力贯注在书本上,窗外声响,全然不知,就是蚊虫叮咬,也不觉痛痒,其父看见,甚痛心。为不使分散精力,干扰学习,便轻轻地为他驱赶蚊子经常读至深夜不眼。有时快案就睡通宵,有时系发于窗栏,夜坐通读。囊吉六刻苦耐劳勤奋好学,真不逊于古代″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之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1-24 09:34: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22-1-25 15:30 编辑

袁吉六传《智斗道台》

冲龙头条

  袁吉六父子,家境寒苦,饱经风霜。但求知心切,勤奋好好学,读书明礼,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培养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强意志,朴实勇敢的民族气慨和“斗强扶弱”的高尚美德,不怕艰难,不畏强暴,好打抱不平。清光绪八年(1882))某月,辰沅道台官来葫芦寨巡视屯仑,在刘家顺客栈住宿。因刘家开烤酒、打粉糟坊,饲养几大圈肥猪,猪粪很臭,猪叫声刺耳,影响了由远道而来身甚疲惫的道台官,难以安眠。在气愤之下,便吩咐随从人员责令刘家顺将猪统统赶至郊外。老爷之命,百姓岂敢违抗,只得顺从照办……

  袁吉六家住道台官宿房隔壁,见此无礼,气愤难平。心想,这支过山虎的屁股,老子非摸他一下不可,但要采取什么办法才能接近他?袁吉六定神思索之后,就等道台官入睡,将楼房门窗打开,有意纵情高声朗诵诗文,琅琅读书声,通宵达旦,疲惫之极的道台官,彻夜不能合眼。这一下,可把大老爷气坏了,翌日天刚亮,就命令随从人员去抓袁吉六,气极厉声大骂:“昨夜隔壁通夜高声读书的是什么人?有意和老爷作对,把他抓来见我!”袁吉六被差人带去见道台官,他想:定是昨夜读书激怒了这狗官,今日来找麻烦。我敢这样做,就不怕他,反正读书不犯王法,看他奈我何哉!机智勇敢的袁吉六,胸有成竹,毫不畏惧,大胆地来到道台官面前,灵机一动,不让道台官开口,就来个先发制人,问道:“老爷,叫我前来有何教训?”道台官怒目扫视了一下袁吉六,便很不耐烦地发问:“昨夜朗读诗文的可曾是你呀?”袁毫不介意地回答:“正是小学生,老爷你看如何?”道台官即生气指责道:“你怎么通夜高声朗读诗文,害我彻夜不得安睡,哪有这样书之?袁吉六不加思索就理直气壮地答辩,“夜读诗文是我的习惯,读书声越大,记忆就越深刻。老爷少时若不划苦读书,今能作此大官?”这一答话,更激起道台官恼成怒,但又此话有些道理,于是想从诗文方面责难吉六:“既然你如发奋攻读,腹内定有才华,我今出一对联,你若对得上则罢,若对不上,我要打你的嘴巴!”袁沉思稍许国答说:“我乃乡下穷生,才疏学浅。但愿试对,若有不当,望老爷指教。道台官看了一下天花板,又从头到脚打量了一下袁吉六然后念上联:“小学生兰衫扫地。”袁吉六,全神贯注向道官的头冠扫了一眼,便立即应答:“老大人红顶冲天!”活刚落,道台官时转怒为喜,忙伸大拇指连声赞道:“不错不错,对得好,对得妙!”说罢,便从书袋里取出一部《辞源》,赠与袁吉六。事后,道台官对随行人员惊奇赞叹道:“莫道乡人愚昧,生平少见此奇才!”

  “通宵朗读声,震惊道台官,耳光’换《辞源》,世代美名传。”袁吉六智斗道台的故事,在葫芦地方民间普遍流传直至现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1-25 15:24: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22-1-25 15:31 编辑

袁吉六传《流落苗乡》

冲龙头条

  袁家绩,青少年时代在家跟族伯父袁国钧读书多年。因家产衰落,弃读就业,娶亲成家,未赴科应试。同其胞兄开豆腐店营生。虽时饱时饥,日复日,年复年,勉强得以糊口,但经营豆腐生意终非长久之计,每当想起内人卢氏早年病故,其弟敬喜不幸夭亡之时,不禁暗自落泪,十分苦凄,总得想个办法,把儿女抚养长大,教育成人,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绝不能遗恨终天。其父亲和伯父,猜透了他的心思,积极支持他复学: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逢保靖县开科初试,袁家绩乃前往应试。在县初试幸被录取,后至永顺府试,考中秀才。人说他是打豆腐出身的穷秀才

  袁家绩考中秀才前,生活极度艰苦,将女儿托族人照料,带着儿子袁吉六流浪苗乡山寨,登门求帮助,邀学教书。

  某天,父子俩来到排扭寨邀学,正遇富豪龙文昌家死人,袁吉六因饥饿难忍,随手将祭奠桌上的供果充饥,致使邀学未遂,只得又苦奔他乡。

  家绩带子吉六来到大岩寨后,投靠石明山(举人)文岚(秀才)。好友重逢,感概万千,明山、文岚不因家绩贫困而歧视,相反是深表同情和惋情。在民族压迫、歧视、的旧时代,他们能团结互助,亲密无间,是民族团结的典范。他们速将家绩父子接进家中热情款待,问寒问暖亲如手足,嗣经明山、文岚俩商量,并征求家绩意见后,将袁家绩安置在茶坪寨教书,将吉六留在石明山家就读。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教者诚心,学者尽心。吉六进步很快,颇得石山对他的器重和赞许,不久就初步掌握了作诗词歌赋要领,吉六天智聪颖,领会既快且深,为了进一步培养深造还得再投高师,因此,石明山与袁家绩商量,将吉六荐送古丈县其姑公许光治先生①家寄住求学深造。当时,袁家绩顾虑较大,

  【注:①许光治,字文盛,先世籍澧州永定县。父尚达迁于永顺,其族,有任古丈坪营左哨千总者,光治兄弟家依之,遂为古文坪厅人,幼孤,母罗氏保葫芦寨人,甘守节,日事纺绩,哺两儿。光治兄弟籍营骑兵,精引马,母安其养……光治刻苦自持,为骑兵累三十年,七十一而卒之。(摘自《古丈厅志》)许孝母传名,古丈知县赠与“孝行足式"匾块。】

  家绩说:“我们虽是亲戚,可是他家富豪,而我家寒苦,很不相称,此事不便启口。”石明山说:“只要你同意这样做,由我们出面为你设法试试看,许光治,既是你家亲戚,也是我的好友,俗话说,不看僧面看佛面嘛!我想此事会办成功。”家绩为儿子吉六的前程,表示允应。石明山就在当晚写好推荐信,次日即派石天宏将书信和袁吉六一并带去古丈找许光治。开始,许光治不想收留吉六,故意藉词推脱。许说:“我们是亲戚,按理将吉六收下,是义不容辞的,论养,我养得起,论教,我教得来,可是,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教得好,上去了,好说话;若教不好,上不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不好交待。”并要石天宏将吉六带回大岩。天宏面临此时此刻,心情十分难受,看了吉六,深表同情,决心要把此事办妥,于是向许光治恳求:“吉六既然带来,就暂留在贵府,明天我赶回去向两位老人禀告。他们若同意你老的意见,我再来领吉六回去,否则,我也不好交差。”许光治内心虽不愿留吉六,但又却得石天宏说话有理,态度诚悬,天宏对此事却能如此关心,何况自己与袁家是亲戚,与明山是好友,不能太绝情了,因此,答应按天宏的意见办,暂时将袁吉六留下。天宏回大岩向明山、文岚照直回禀许光治之意以后,明山、文岚请来家绩,共谋计议,由明山、文岚联名给许光治写一份“保证文书”,由天宏执“保证文书”再去许光治家当面再次求情。“保证书”的大意是:“家绩之子吉六,留在贵府就读为好,日后教好上进,则千好万好,我等和家绩,都深谢您老教养之大恩,日后若教养不好,万一有出乎意外之事,一切均由我俩承担。”六十多华里路,天宏不辞劳苦三次跋涉,向许光治当面呈“保证书”再三求情,许光治也深受感动,满口答应,乐意将袁吉六?留下教读。

  袁吉六在许家就读,受姑公许光治先生所严教,与表叔许介眉同窗攻读,勤学好”起早贪晚,夜以继日,许公所教,接受快,理解透,记忆深,不到一年,遍读《四书》《五经》、《春秋》、《左传》等经典,可是家绩认为久住亲戚家不便,于是书信令吉六回家。袁吉六自投入至离开,不到两年,吉六之所以学识渊博,精通古今文史,自然是靠他自己勤学苦钻主观努力之成果。但在石明山许光治两光生的抒怀善诱,授业解感的关切严教,为后来自学成才奠定了牢实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2-1-25 15:25: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22-1-25 15:38 编辑

袁吉六传《亲闯科场》

冲龙头条

  袁先生为人刚正不阿,见义勇为,凡遇有歧视和损害学生利益之事,他总是不畏强权,挺生而出,与之斗争。

  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苗族学生石昌松(号茂在保靖考秀才初试录取,前往永顺府应试。石昌松是保靖县都大岩案人,后因生活所迫,其父石文奇出外谋生暂住所里(吉首市),故仍报保靖籍学生。同去永顺府赴考的葫芦乡官庄石甲午和原水田乡排达方寨梁国干两人,早知石昌松受袁先所教,才学颇高,深怕考中,嫉妒于怀,便在考官面前诬告昌松“冒籍”报考。当时考官不作调查,偏听谗言,遂不准石昌松报名应试,负责荐送考生的石文岚,从永顺写信回家,说是有人攻“冒籍”要寨上来两个“会手”(即武术强手)保膘,经商议着石文岚家族兄弟石介金、石金贵两人前去。他俩路过葫芦寨时,特将此事转告袁先生,袁知悉此事,气愤不平,挺身而出。次日,即随同石家两兄弟一道徒步三日赶至永顺府。袁摸清情况后,亲闯科场,找到监考官员当面质问据理力争,说:“石昌松学生是保靖籍,在葫芦寨我家读书,为何不准报考?”考官说:“有人告发他是乾城县所里人,该归辰州府(陵)报名应试。”袁先生驳斥道:“他父亲为谋生暂住所里,本人却仍在家乡读书,怎么说是乾城县籍人呢?如果他是所里人,去辰州府应试,只要乘船顺水而下,一天即可达,为何还耗费巨资远途跋涉来永顺府报考,岂不怪哉?”考官被驳的哑口无言,无可狡辩,不得不答应准予应试。

  数日后通过三场严格考试,石昌松名字上榜,考中秀才,当时永顺府共录取六名秀才,其中苗族两名,汉族四名(包括今土家族)而原告“冒籍”状的石甲午、梁国干两人,却名落孙山,扫兴而归……

  石昌松考中秀才,袁先生倍感自豪,当日兴奋不已,即挥笔书写一诗,命人张贴在考生寄宿的客栈大门上,其诗曰:

  横理实难容,

  能冠众苗童;

  气坏“两小子”,

  才拔石昌松。

  石昌松考中秀才,全得力于袁先生的苦心教诲和仗义支持,要以实际行动感谢袁先生,决心继续深造,以迎接三年后的举人应试。但家贫如洗,父亲迁居所里,靠砍柴割草、卖水度日。昌松为力争功名成就,克服一切困难,发奋攻读,于一九○二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省院开科举行乡试。石昌松得长辈石文贵(守备)等家族相助,筹措盘费前去长沙省院应试,考中举人。

  一九○六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袁先生亲送其学生石绍营到保靖考棚初试(秀才)被录取,又送至永顺府参加岁试。当时有人攻击说:“石绍营父死未满三年,守坟悼孝期间,不能参加岁试。”主考官曹学台,拒石报考。先生十分气情,自找曹学台辩理:“这是个别人与石绍营抱私人成见,肆意攻击,这样流言蜚语,不可轻信。”曹学台不但不听,却声责袁先生:“你不要袒护你的学生。父丧守孝不满三年,不报考,这是朝廷王法,不可违背。”袁先生一听,气冲牛斗愤然质问学台:“今天我就是要维护学生的正当考试权,你认为他父丧不满三年,守孝不足,你是否作了调查?其父生卒年月你可知道?请曹学台将真凭实据公诸于众?”曹学台偏听拿不出真凭实据,无可奈何,最后只得准石报考。

  石绍营在永顺府应试,每场考试前后,袁先生都精心指导。考完最后一场回来,袁先生问其答对如何,石绍营将详细情况禀告,袁先生欣然站起来,很自信地呼唤绍营:“场场得很好,快买鞭炮跟我去放!”

  待到出榜之日,果然不出袁先生所料,石绍营中榜,录秀才。袁先生想起曾刁难过苗族考生的曹学台,不由心中感慨,挥笔赋打油诗一首,命学生张贴于知府门外,狠狠将膏击。诗日:

  可惜青龙偃月刀,

  华容道上不斩曹。

  因此留下奸孽种,

  践踏人才罪难逃。

  苗生攻读志气高,

  丙午年间独占鳌。

  希尔速弃歧视眼,

  好从赎罪立功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5-5-2 02:07 , Processed in 0.19030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