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袁恒之的传奇人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7 08:37: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家荣 于 2020-5-7 08:41 编辑

袁恒之的传奇人生

    3月12日,作为靖江市图书馆核心机构的显华书院向市民开放。显华书院是我市最早的图书馆,距今85年。在图书馆建设中,靖江人、上海巨商陈显华作出了重要贡献,图书馆后来便以他的名字命名,而陈显华正是靖江金融巨擘、花旗银行买办袁恒之的外甥。袁恒之的一生,又有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少小离家

  袁恒之,名有道,1860年生于东兴同心圩(现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恒义村)。

  袁恒之从小有过目之才。7岁进私塾读书,能将“二十四孝”人物故事有条不紊地讲给父母听;10岁精通算术,15岁读完四书五经。因幼年家贫,恒之懂事较早,小小年纪就随父母下田劳动。

  袁恒之15岁那年,一位在上海某钱庄当掌柜的亲戚来袁家作客,见恒之聪明机灵,少年老成,便推荐他去上海一小钱庄当学徒。恒之初进店时,老板动辄训斥,他几次想一走了之,但想到父亲的叮咛:“要忍人之所不能忍,方成大事。”所以忍气吞声,默默地学本事。他晚年回忆道:“幼年在上海学徒时,被老板责骂,气愤至极,恨不得当夜卷铺盖回家。再一思之,我是来当学徒的,不吃苦、不受气怎能成人?”

  花旗买办

  在上海学徒期间,袁恒之有一次乘船至十六铺码头,一路疲惫,竟然倚在座位上睡着了,船到码头也浑然不知。一觉醒来,船上早已空无一人。正待离船,发现邻座上有一只大皮包,打开一看,里面全是大宗美钞,成沓的期票和一些外文文件。他想,此时的失主一定心急如焚,于是将皮包拎上码头,坐在石级上等失主。大约半个时辰后,一名洋人惊慌失措地前来寻找失物,袁问明情况后物归原主。洋人随即取出一沓美金给恒之,恒之坚决不要。无奈,洋人给恒之一张名片,并问明恒之的住处后离开了码头。

  一个星期后,恒之发现钱庄门前驶来一辆轿车。从轿车上下来两位洋人,其中一位就是先前的失主。他们代表花旗银行总裁聘请袁恒之去花旗银行任职。原来,那名失主乃花旗银行董事,那日,他的皮包中最值钱的不是现金期票,而是那些千金不易的商业文件。失主被袁的优秀品德所感动,便向总裁报告了此事。当时花旗银行正想招聘一位品德优良、精明干练的中国人,总裁当即表示聘请袁恒之到花旗任职。

  从此,袁恒之踏上了一条飞黄腾达的人生大道。在花旗银行,他平步青云,从一般职员升至副买办,又从副买办升至买办,从一般买办发展成为上海滩买办中的中坚人物。

  袁恒之升任买办后,自己开设了协隆洋行,字号“宝裕”,广辟期货、地产、娱乐与国际贸易,生意做得八面玲珑。但是,上海商界的竞争很残酷,帮派林立,商帮勾结,买办之间抢码头、争地盘,往往为了利益而相互倾轧、残杀,袁恒之凭什么在雨骤风狂的上海滩立足而发展的呢?

  袁恒之始终坚守一个“义”字,他在上海有“恒公好义”的美名。

  在一战期间,苏州有一位大商人贝某(贝氏为苏州大族,狮子林即系贝氏花园)找到袁恒之,他说有一名德国颜料商,因战事原因,被德国政府立召回国,急需将颜料脱手,贝某打算将颜料盘下,但苦于资金短缺,想向袁恒之拆借5万两白银。袁恒之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后来战争爆发,外国货轮无法进关,国内物资奇货可居,颜料猛涨近百倍,贝某获利百万两白银。事后,贝某以30万两白银作为酬谢,被袁恒之婉言拒绝。他说,君子成人之美,从来不需要回报。

  1906年,袁恒之被上海租界工部局、华商会一致推举为万国商团团长、华商体操会会长。

  在20世纪初年,袁恒之是上海滩叱咤风云的人物。

  慈善大家

  袁恒之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慈善家,他的慈善遍及全国。“对国内灾荒救济和实业发展总是全力以赴,始终如一,慷慨解囊。”

  袁恒之对家乡一往情深。面对着苦难的东兴,他表现出巨大的悲悯情怀,他曾经理想主义地构思着再造一个新的东兴,使乡民摆脱贫穷落后愚昧,成为“懂礼、善农、通商”的新民众,所以,他的慈善不求一时之效,而是持续不断,越捐越多,越涉越广,视为自己的终身使命。

  他出资在正东圩南端修建石桥一座(即现在的老石桥),将街面扩展到老六圩港港西。同时,将东西街面全部铺筑砖石街道,并重修了乡公所、文昌庙,整个街市焕然一新。这是正东圩街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改造,有力促进了集市繁荣。

  他在东兴捐资建造了9座桥梁,其中石桥5座,木桥4座,乡人重其义、敬其人、感其德,将这些桥梁取名为恒永桥、恒益桥、恒德桥、恒心桥、恒义桥等。有一年他从上海乘船回乡,正逢下雨,见江阴黄田港码头至江阴城区的道路泥泞不堪。时值寒冬,江水下落,船只不能进港。回上海后便派人驳砌黄田港,建成一条黄石路,直通江阴下街。江阴人感激万分,将这条路取名为“恒之路”。

  每遇荒年,袁恒之必慷慨赈灾。1920年,乡里灾情严重,饿死、病死了许多人,他获悉后立即从上海回乡,亲自办理赈灾事宜。那一天,他亲自坐镇正东圩,灾民排成长队,一一领取赈灾善款,每人发钱800文,一天救济灾民4000余人。为了帮助百姓抵御灾荒,他每年购买大批稻麦,托专人保管,等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分给乡人度饥荒。他建立专门的基金,对乡间鳏寡孤独,每月发放二三元不等的生活补贴;对特困户每年春节前给予一定补助,年年如此,定为常规。他每年春天总要购买大批药品赠送家乡。他还投资创办了靖江最早的民间劝业机构——因利局。因利局是一个旨在为民“造血”的慈善机构,如做生意缺本钱,因利局可提供无息贷款;学手艺缺学费,因利局也可提供资金。一次,袁恒之听说正东圩盗匪横行,民不安生,便出资在正东圩设立商团,“建新房,辟操场,购枪支,买铜鼓,逐日操练,日夜巡逻。”以打击盗匪,维护治安,使乡民安居乐业。

  袁恒之热心教育事业,先后出资兴建了恒义小学、迪升小学(在靖城城北小学附近)。恒义小学是当时靖江最大的私立学校,校舍按高标准建造,教师由他高薪聘请,设备从上海采购,其教学条件之优越,时在靖江独一无二。此外,他在西沙置地200亩,所有收入,全部用作学校开支,所有学生一律免收学费。

  民族大义

  袁恒之曾经慷慨支援过同盟会、国民革命军,还与民族英雄霍元甲有过亲密的交往并建立无私的友谊。

  袁恒之与武术家霍元甲是好朋友,他们互相倾慕,袁敬仰霍元甲的铁骨铮铮,霍敬仰袁恒之的义薄云天。

  1910年3月,英国在上海的大资本家沃林,雇用大力士奥皮音在上海张园附近设擂,为其做广告。奥皮音口出狂言,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袁恒之异常愤慨,他以其私人的名义,电邀霍元甲来沪打擂,以杀洋人嚣张气焰,扬我国威。此前,霍元甲在天津一指戮死俄国大力士,威名大震。接电后,霍元甲带领徒弟愤然抵沪,当时就住在袁公馆。第二天,袁恒之亲自陪同霍元甲师徒去张园察看,随即出资租下张园,为霍设下新擂台,与奥皮音相对垒,并在报上登出广告:“天津霍元甲在张园设擂……脚踢西洋辱华人,拳打全球欺华汉”“雪我国耻”等。次日,霍元甲与沃林签下赛约,袁恒之慷慨许诺:“如若霍元甲败罚银一万两”。比赛那天,袁恒之与霍元甲师徒坐镇擂台,可迟迟见不到奥皮音的身影。原来奥皮音慑于霍元甲的威名,在比赛前一天的晚上乘船逃往南洋去了。

  为了传授国术,霍元甲与袁商量在上海设立精武体育会,袁恒之称赞道:“霍英雄真乃国之栋梁也,既有大勇,又有大义,精武体育会若创办起来,为强国强种,振奋民族精神,定会做出一番宏业。”几天后,袁出资在上海闸北王家宅买下一所宅院,作为精武会址,霍元甲任首任会长,在此收学员70名。

  不久,以木村为领队的日本柔道队抵达上海,设下擂台,向霍元甲挑战。打擂那天,袁恒之不顾得罪日本人的危险,自愿担当公证人,亲自到场为霍元甲助威,直到霍元甲师徒在众目睽睽之下大败日本柔道队。

  就在霍元甲主持精武体育会,精心培养骨干,以图大展伟业之时,日本人的毒手已悄悄伸向他。霍元甲一直患有肺病,一天,日本间谍秋野上门兜售丹药,对霍元甲说“服下此药,病即除根。”病急乱投医的霍元甲买下丹药并当即服下,当日便病情加剧,急送新闸路中国红十字医院医治,二周后医治无效逝世。

  为了继承霍元甲的遗愿,袁恒之与一批中坚学员陈公哲、卢炜昌等共商重振精武大计,一致表示:“既感受种种之刺激复以身受霍先生之教育不能尽,引以为憾,乃约同志继霍先生之业。”1911年3月3日,精武体操会迁入袁恒之管辖的万国商团中国义勇队旧址(现民德路南端跨越铁路至北浙江路处),称为第二会所。大家一致推举袁恒之为第二任会长,同时诞生了精武最初的印刷品——“中国精武体操学校(会)募捐启”,向社会公开募捐,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以图重整精武事业。在这期间,袁恒之完善了精武宗旨、精武精神及体智德三育等精武文化,为百年精武奠定了基础。

  辛亥之后,袁恒之回到家乡,自号“忘机老人”,每天临摹法帖、朗读诗文,以颐养性情。

  1950年,袁恒之在香港去世,享年91岁。
资料来源:靖江日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5-5-2 02:05 , Processed in 0.18509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