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5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两个贵州人的寻根故事:我们的祖先到底来自何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21 18:01: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22-4-21 11:06 编辑

两个贵州人的寻根故事:我们的祖先到底来自何方

早期的族谱

袁氏宗祠

早年间修建宗祠留下的柱础

很多姓氏都修建了自己的宗祠

袁仲斌宗亲(左)与本版版主2017年8月合影于茅台古镇

    这是两个人的寻亲故事。

    现实生活当中,他们并无交集,但却在做着同一件事,寻找自己同宗的族人。

    袁仲斌今年41岁,他是贵州习水县人,在云南昆明读完大学之后,便留在当地成为一名律师。受到爷爷和父亲的影响,袁仲斌成为西南袁氏族谱编撰委员会执行副总编。这个过程中,他知道自己的先祖是袁世明,但却不清楚袁世明之前的情况,于是决定去调查了解。

    唐仲义是贵阳中医学院大二学生,家住遵义市播州区团溪镇的他也是村子里几个唐氏家族中唯一的大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唐仲义就接到爷爷交给自己的一项特殊任务,弄清楚自己的先祖到底是谁。

    于是,袁仲斌亲赴江西吉安调查,那里是他们的祖籍。而唐仲义则根据仅有的线索,通过网络查找是否还有同宗同族的人。

    本报通过这两人的故事,了解在日渐兴起的宗亲会和宗祠祭祀的活动背后,还有这么一群人,坚持不懈,用仅有的蛛丝马迹来寻根问祖。

    从贵州到江西寻根

    袁仲斌是袁世明第26世孙。

    他所在的习水县共有74万人,袁姓有6万多人,是这个县的第一大姓。这里大部分的袁姓人,先祖都是袁世明。

    南宋年间,袁世明奉命派兵从江西出发,到达播州,攻打叛军,是为平南战役。袁世明在打赢这场战役两个月后逝世,葬于习水县罗汉寺。

    袁世明的子孙后代,在平南战役后便留下来镇守仁怀。

    从2009年开始,习水袁氏就开始启动族谱的编撰工作。经过三年,从先祖袁世明开始的家族脉络已经梳理得非常清晰。

    “但袁世明之前的先辈情况,却很多都不清楚。”袁仲斌说,鉴于此,他决定亲自去一趟江西吉安。这里是习水袁氏先祖袁世明祖籍所在地,为了让族谱更加完整,必须要去调查了解。

    袁仲斌只要有空,就会从云南昆明赶到贵州习水,参加修谱工作和袁氏宗祠的修建工作。

    如此关心宗族事务,袁仲斌说这是受到三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他们都曾深入研究袁氏的家族文化。“父亲后来去昆明帮我带孩子”袁仲斌说,现在算是我接他的班。

    在袁仲斌看来,对先祖袁世明之前的谱系考查,必须慎重,而且要证据确凿。

    第一次到江西吉安,袁仲斌的进展并不顺利。

    当时是2012年8月31日,他在这里见到了中华袁氏文史研究会秘书长袁**,袁
**手里的《乌石岗袁氏族谱》有2到18卷,但恰好缺少了先祖袁世明这一支系的第一卷。

    这意味着,袁仲斌这一趟白跑了。

    “你上大学了,打听一下先祖的名字”

     2015年,唐仲义考上贵阳中医学院。

    这在他的家乡遵义市播州区团溪镇几个唐氏家族来说,是一件大事。为数不多的唐氏族人中,唐仲义是第一个大学生。

    唐仲义也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为何会到这里来。这些问题,即使是唐仲义的爷爷也无法回答,此前,倒是留有族谱解答,但因为历史原因,族谱被烧毁。

     “爷爷只是隐约记得,我们的先辈是从桐梓一个叫‘放牛坝’的地方搬过来的,但先祖的名字却说不上来。”唐仲义说。

    “你上大学了,消息灵通,给打听一下。”爷爷嘱咐唐仲义。

    刚开始,我找桐梓那边的同学打听,但都没有人听说过这个叫“放牛坝”的地方。几番打听,都没有结果。

    除了有放牛坝这个地理信息之外,爷爷还告诉唐仲义唐氏的字辈,“大林应时选,文有正春启,世仕恩德仲”。唐仲义正好是这里最后一个“仲”字辈。

    这个字辈信息,在唐仲义之后的寻根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村子里找到清朝的族谱

    两个月后,袁仲斌再次来到江西吉安。

    这一次,袁
**通过努力,终于在峡江县获得第一卷。

    “不知道他付出了多少努力。”袁仲斌说,只知道是从一个村子里的农户家里找到的,经过仔细辨认,这第一卷还是来自清朝。

    第一卷详细记载了袁世明这一系父辈的情况,“从袁滋到袁武仲再到袁添平,所有情况都有记录。”袁仲斌说。

    袁仲斌说,这里的袁添平正是先祖袁世明的爷爷。

    “这一次寻访,袁
**全程陪同,他是袁氏宗族文化研究的专家。”袁仲斌能想起的一个细节是,他看到袁**的家里,用整整一间屋子来存放来自全国的族谱,一有时间就会去搜集,但相比之下他家里的饭桌都是比较破旧的。

   “他几乎是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研究家族文化了。”袁仲斌说。

    就在寻根过程中,有一块袁武仲的墓碑,为清朝时期重立。一年前,这块碑还只是半块,当地袁氏族人并不清楚这半块碑文记载的内容。他们在附近一个小路边,发现了另外半块石碑。“这是平时村民用来休息的地方。”袁仲斌说,谁也没想到这是另外半块碑。

    袁氏族人把两块碑拼起来,严丝合缝。完整版的碑文也就清晰可见,上面写着“宋进士吉州刺史显祖考袁公讳武仲”,后面还有包括袁添平在内的10多个添字辈后裔的名字。

    “到此为止,袁世明以上的先祖就很清楚了。”袁仲斌说,他这一趟没有白跑。

    相隔几十公里却200年未相认

    各方打听都没有结果,唐仲义灵机一动。他决定把这15个字的字辈信息放到网上进行搜索。

    这一招颇为奏效,他竟然真的在网站上找到相关信息。“仅仅只相差两个字,其他全能对上。”唐仲义说。

    通过网络,唐仲义联系到唐德龙。

    后者是唐氏族谱的主要编撰人。彼时,他从乐山镇新土中学退休之后,便开始了修谱的工作。1991年,唐氏有人修过草谱,但有许多错漏,并且上下连贯不起。加入到播州区唐氏支会之后,唐德龙就想着把修谱这件事干完。

    通过长时间的寻找唐氏家谱和墓碑,脉络越发清晰。

    2015年,唐德龙又在网络上发布唐氏起源和字辈,希望失散的族人可以通过网络找到自己,共同修谱。

    “最开始没有抱太大希望。”唐德龙说,一般是上了年纪的人比较关心先辈和宗族发展,而这部分人又不会上网。

    没想到,通过网络渠道找到自己的唐氏族人还挺多。

    唐仲义就是其中一个。

    “首先是字辈是相符的。”唐德龙说,再加上他家也在播州区,相隔如此之近,基本可以判断就是同宗。

    但为了找到更多证据来佐证,唐仲义的爷爷又提供了当年一些地契和当契,里面出现了一个叫“唐文英”的名字,而唐德龙通过对整理好的家谱进行查阅,还真有唐文英这个人。

    几番查证下来,唐仲义弄清楚了,他是凤凰村唐大龙的后裔。而这个凤凰村,就在距离自己村庄几十公里外的团溪镇平正乡。

    清朝时,唐仲义这一支系从凤凰村搬离,到桐梓避难。待了三代之后,又搬回播州区团溪镇。

    这中间,间隔了近200年。

    唐仲义的网络寻根,解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家族密码。

    “这么多年的寻根,原来隔得如此之近。”唐仲义觉得,这种找到同宗亲人的感觉,特别神奇。

    寻根问祖就是家族文化传承

    如今,修谱已然非常普遍。

    用修谱人唐德龙的话说,这叫“盛世修谱”。而伴随着修谱的盛行,各种形式的寻根也在发生。

    现在的袁仲斌,除了律师的本职工作之外,他就做家族文化。在他看来,因为各种的历史原因,比如战争等,家谱、宗祠等能完整遗存下来的并不多见。

    “我们要做的是把文字和历史的东西梳理得更清楚,尽量保护现有的历史遗存和遗迹。”袁仲斌说,这些都可以让我们传承文化,比如袁家的“赤心报国”和“忠孝传家”,这都是非常核心的文化,需要继续传承下去。

    在贵州,除了遵义袁氏,其他姓氏也在进行修谱、寻根等活动。

    李方炼很早就开始搜集李氏的资料,有了网络之后,让他的搜集工作更加方便。“目前我们建立了上千人的宗亲群。”李方炼说,此外,还有相关的网站,只要有李氏家谱的,都可以传在网站上面。

    李方炼说,他的工作是从今年3月开始的,目前贵州李氏的脉络基本上摸清楚了,接下来就是复杂的整理工作。

    2016年的清明节,李方炼等人甚至还特意制作了H5页面,在微信上流传。号召李氏族人和他联系,参加宗亲会等。

    类似李方炼这样用网络寻宗亲的人还非常多,比如文氏、刘氏等。

    或许在2017年的清明节,参与到寻根、修谱以及宗祠祭祀的人会更多。

    一块碑让整个家族找到先祖

    事实上,类似袁仲斌和唐仲义这样的寻根故事还有很多。

    袁仲斌在编辑整理袁氏族谱期间,遇到一位叫袁伯熙的长辈,他的寻根故事也颇为曲折。

    袁伯熙今年68岁,退休之前,他是四川高县法院副院长。

    2014年的一次祭祖大会,袁伯熙所在的这一支系袁氏族人决定修编族谱,但遗憾的是,老族谱在清朝时,因为火灾而被焚毁。

    仅有的家谱资料显示,这一支系的始祖是袁宗受,以及简短的字辈“宗思珍现维,仕朝庭国家”。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他们的祖先从何而来?

    “现在我们的族人总共有2337人,但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袁伯熙说。他们后来在当地的文史馆和档案馆查询,试图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但都没有结果。

    经过袁氏族人们的不断努力,找到一块石碑。这块碑,此前被当作小桥,搭在一条山沟上。

    袁氏族人用清水冲干净之后,看见留下来一段话:碑名叫“承先启后”,竖着的第一句话,“卜籍楚”,意为祖籍来源于楚地。这之后便是“南宋迁西蜀,遇两次贼兵,蹂躏太盛,幸有我祖,明哲保身,统存四子,毅然复盛于今200余年也。”

    袁伯熙分析说,这块碑明确说明南宋时期前往西蜀。从而否定了此前流传的我们袁氏族人是从湖北迁过来的说法。

    为了进一步印证碑文上的说法,袁伯熙把碑文拍照,然后发布到网上,希望借此能有所突破,寻到宗亲。

    这张照片随后被袁仲斌所在的袁氏族谱编撰委员会成员发现,他通过对几十本老族谱的查询,找到了袁伯熙先祖袁宗受的名字。

    有意思的是,这个族谱上面,写清楚了袁宗受父亲袁友宜的名字,并且在这个名字旁边非常明确的注明“外迁”二字。

    袁伯熙这次确定,袁宗受是袁世明第十五代孙,而自己,则是袁世明第二十七代孙。

    通过碑文和族谱,也证实了位于四川高县的袁氏支系,正是从贵州习水迁过去的。他们甚至还推定为明朝天启元年。

(来源:2016-9-14《贵州都市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5-5-2 00:21 , Processed in 0.17031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