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2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庚子五忠之一:芜湖袁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4 22:42: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弘毅 于 2016-12-25 20:36 编辑

庚子五忠之一:芜湖袁昶
——年年万泪咽中江

张 双 柱



  公元1900年,历史注定不寻常的一年。
  这一年,清光绪二十六年,继清王朝主抚义和团向洋人宣战后不久,外国联军便攻入紫禁城,以其刺刀威逼清廷签下屈辱的《解决1900年动乱最后议定书》(即次年正式签定的《辛丑条约》)。这一年,农历庚子年,故史称“庚子国祸”、“庚子国难”。
  也就在这一年,七月,清廷处死了直谏反对用义和团排外的太常寺卿袁昶,与其一道被处死的还有吏部左侍郎许景澄等四人,史称“庚子五大臣”。极具讽刺意义的是,还是这一年,也不过年底,清廷根据十一国列强提出的《最后议定》第二款要求,又为主和派代表人物袁昶等人平反。
  兴许,因为有这屈辱的条约和主和的名声,对于被冤杀的袁昶如何评价,在近代史上一直是个悬案。要不避而不谈,要不只限于其为政、为文、为人等方面,当然也有观点仍将其贬为“通洋”的罪人。
  对于袁昶的了解,原先我也只限于历史上的义和团运动,再就是我的家乡芜湖有个怀爽楼,我的出生地库子街隔壁就是大安村——道台衙遗址。后来在编撰《芜湖历代诗词》过程中,让我对袁昶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袁昶,无论历史和他人怎样论及,芜湖人心中自有公论。
  袁昶,字爽秋,1846年生于浙江桐庐,中了进士后历官户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1892年底升任皖南兵备道道员,后转任江宁布政使,迁光禄寺卿,至太常寺卿,正三品,可谓晚清重臣。不仅仅如此,袁昶还是近代知名学者,学术眼界十分宽广,诗文、书法、藏书、刊印诸业皆有突出成就,西方一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也颇有研究,生平著述很多。尤为可贵的是,袁昶有思想,有抱负,且有个性,殿试考中便做了近二十年的京官,特别是在总理衙门办理外交事务,深切感受中外差别巨大,所以,他一成为皖南兵备道主官,就大刀阔斧地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清代的道是介于省与府之间的行政机构,皖南兵备道分巡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和广德州,府衙设在芜湖,兼管芜关税,时皆尊称袁昶为芜关道道台。在袁昶宦海生涯中,有近六年时间是在芜湖任上,这恰恰是他实践自己经世致用之学最难得的几年。大凡论及新官上任,总喜欢从“三把火”说开来。如今,我们摒弃一切成见,就不难发现,袁昶履任于芜的“三把火”及至其后熊熊火势,堪称芜湖官场的空前绝后。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于学习、研究袁诗时突发奇想:袁昶主政芜湖,恰恰是他为官最辉煌的几年,芜湖历朝历代官员无出其右者。
  袁昶自奉旨到赴任历时四个月。尽管他在日记里写道:“初到芜湖,诸事未有条理。”可我总认为他早就把芜湖情况梳理的有条有理了,否则怎有他在年底一则日记里这样一段记载:“今年自四月二十三日到任起,常关裁革陋规、汰除浮费、比较委员功过、整饬胥役惰勤,有司僚友笔秃唇焦,辛苦一年。”众所皆知,继芜湖列为通商口岸、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后,芜湖的经济地理位置及关税征缴越发显得重要,袁昶这则日记,按照现在的年终总结套路来说,就是以税收为突破口,治理经济环境;以廉政为核动力,提升行政效能。为此,他“以培养人心风俗,整饬民事吏事为己任”,提出了一整套具体实施意见,如“以五事严约僚属”,具体到禁绝门礼、不受私请、不徇私情等。可见袁昶履新芜湖这第一把火烧得很猛。
  与此同时,一向倡导富国强兵、富国必先兴学的袁昶,还以芜湖中江书院为基地,燃起新学熊熊之火。芜湖早就有中江书院,但过于狭小,且年久失修,袁昶到任当日见此情形便锐意振兴。经过多方筹措经费四千余两,增购基址,广拓斋舍,增设经义、治事两斋,新开实用诸学科。他还仿照江苏仪征阮焦山和浙江杭州灵隐寺藏书之例,创建一幢尊经阁,捐募官私各刻新旧有用书籍数万卷。一时间,书院面貌焕然一新,“文士荟萃兴中江”成为天下美谈。
  袁昶系浙江人氏,又在户部工作多年,深知江南水乡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水患。所以,他一到芜湖任上,即捐银五千余两修筑江堤,并亲自察看工程。不到两年便修好了从大关亭到澛港十二里的江防大堤,还新筑江堤三百七十丈,同时拆修各处陡门,以备水潦启闭。从此芜湖内湖外江圩垸所围数万顷良田,蓄池有资,旱涝有备,水灾大为减少,粮食产量大为提高。此乃袁昶履任于芜的第三把火,也是最得芜湖人心的一大好事。在袁昶死后第二年,即1901年夏天,东南地区遭遇数十年未有洪涝灾害,芜湖虽处于江湖众水之汇,而袁昶所修筑的圩堤却固若金汤。芜湖百姓发自内心地说:“生我者,袁公也!”
  如果仅此而已,也不过如此。袁昶履新“三把火”后,却一直保持着旺盛火势,其经世致用之学更受惠于民、造福于民。
  通过理清关税和整顿吏治,“裁汰常关外销公费等款,岁万八千余两,悉数报部”。而这又与袁昶以身董率分不开,及至当年九月一则日记所载:“自南来至芜湖,久作疲吏,夙患怔悸之疾时发,人事捃迫,昼不甘味,夜少佳眠,连夕又发病。”由此又可见,袁昶履新芜湖这第一把火颇费精神。此后在芜近六年,他时询民情疾苦、商旅利弊,常讲国情差别、行政兴革,一直未有怠慢松懈,芜湖政界、商界也风清弊絶,吏民无不称道。
  通过扩建中江书院,芜湖名声大振后,袁昶想得更远,所做的事更多了。首先,他经常给童生上课,教育童生当通经史大义、古今利弊,毋徒溺举业以自蔽,还亲校书刊,引入掌故、时务、性理、舆算、格致(物理)等先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为了引聘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人才担当学舍主讲,袁昶首先想到了名噪一时的严复。严复因故虽未能成行,但他却书荐大名远扬的江南大儒汪宗沂。袁昶调离芜湖前还为中江书院立案存银五千两作常设经费。可以说,中江书院真正的鼎盛时期是在袁昶来到芜湖之后,此后中江书院培养了一批讲求实学的优秀人才,辛亥革命前,有许多仁人志士就是从芜湖中江书院走出去的。
  通过兴修水利,熟悉农业的袁昶发现芜湖一带也可以种植桑树。于是他筹措资金购来桑苗数十万株,多方收集养蚕植桑资料,还亲自从浙江请来有经验的人来芜湖教授乡民种桑养蚕纺丝。长此以往,“十百相传,风气渐开”,种桑养蚕纺丝也就成为皖南农民除种水稻之外的另一生存之道。袁昶还设课桑局,刻印《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等专业书刊,即便他调离芜湖,他所倾力推广的农桑之道仍得以传继。
  为官一任,造福四方。袁昶于芜道上主政时间虽然不长,好事实事枚不胜举。甲午战争爆发,时局动荡不安,盗匪出没无常,给长江沿线尤其芜湖治安造成严重威胁。袁昶积极筹划防务,多方筹措资金招募乡勇组建“保卫编”一营。1902年,芜湖商埠巡警局正式成立,招募巡警三百人人,兵勇主要来自袁昶创建的保卫营,这是安徽最早设置的警察机构。战后,芜湖禁关,皖江南北谷贱伤农,百业坐困。“因民利而利之”,袁昶积极主张开禁,获得朝议支持。作为四大米市之首,轮船运米出口,缴纳厘税自始此。1896年,作为洋务运动的积极推动者,袁昶还在芜湖率先设立新式邮政局,取代了旧有的驿馆和民信局……
  袁昶在芜,深得民心。当他遇害的消息传来,全城哀恸,中江书院师生更是痛不欲生,汪宗沂含泪写下吊唁诗一首。袁昶昭雪后,芜湖地方将尊经阁更名为怀爽楼,后建袁太常祠于中江书院,汪畸撰《袁太常祠记》刻石传世。晚晴四大名臣张之洞过芜湖写有四首七绝,表达了他对得意门生袁昶的深切悼念,其中第二首专写袁昶在芜德政,诗曰:“民言吴守治无双,士道文翁教此邦。白叟青衿各私祭,年年万泪咽中江。”
  百年过去,芜湖没有忘了袁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芜湖在青弋江上新建一座桥,取名元泽桥,然百姓常以袁泽桥称之以为感恩,就连现在的许多出版物,包括地图、地方文献和报纸等,仍把元泽桥写成袁泽桥。对此,笔者深感欣慰,并就此进言:将现名元泽桥更名为袁泽桥。毕竟,芜湖历史上还真的有过一座叫做袁泽桥的小桥,还有个因桥而得名的袁泽巷和袁泽桥街道,以及那一份舍不去的怀爽情结。遗憾的是,也在那个年代的后期,为了新建罗家闸小区,竟将怀爽楼给拆了,芜湖人还真企盼着正规划设计的芜湖古城。

(来源:芜湖人文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4 22:54: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16-12-24 23:13 编辑

袁昶

    袁昶(1846年-1900年7月29日),原名振蟾,字爽秋,一字重黎,号浙西村人,浙江桐庐人。清末大臣、学者。光绪二年进士,历官户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办理外交事务,后任江宁布政使,迁光禄寺卿,官至太常寺卿。光绪二十六年,直谏反对用义和团排外而被清廷处死,同时赴刑的还有许景澄、徐用仪等四人,史称“庚子五大臣”。《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为其平反,谥“忠节”。袁昶也是同光体浙派诗人的代表。
    遗著有《渐西村人日记》等。1903年袁昶,芜湖人建“袁太常祠”于中江书院。汪畸撰《袁太常祠记》刻石传世。[1]


   一、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袁昶祖上曾被朝廷册封为云骑尉,但这仅是一个可以世袭,却无俸禄的爵号。到其父辈时,其家境已到了捉襟见肘难以维系的地步。袁昶自幼聪明过人,有过目不忘之美誉。先师从闽县高伯年,后进入上海龙门书院,师从刘熙载。设立于同治四年的上海龙门书院,创始之初即以倡导有用之学为办学宗旨。
    担任该书院山长达14年的清末著名学者刘熙载曾教导学生:“为学当求有益于身,为人当求有益于世。在家则有益于家,在乡则有益于乡,在邑则有益于邑,在天下则有益于天下。斯乃为不虚此生,不虚所学。不能如此,即读书毕世,著作等身,则无益也。”当时书院中“课以经史性理为主,而辅以文辞,尤重躬行。人置行事日记、读书日记各一册,每日填记,逢五、十日呈诸院长评论。”袁昶在这一时期的日记中曾特别记下刘熙载“先生言立功立德必须从人情物理做起”的教导,所读所思,皆以经世致用之学为主。他认为,“凡学者于职方氏之西北地形、太常之律吕、司天台之历算皆须考核,以及屯田、水利、军制、马政、地丁、保甲、漕粮、旗务皆以实理精意相辅而讲明之,为亟所为藏器于身,以待天下之动是也。”[2]


    进行变革


    同治六年(1867),袁昶以廪生参加浙江省乡试,中举人。
    光绪二年(1876年),恩科进士,殿试二甲,授户部主事。光绪四年兼袭云骑尉世职。光绪九年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光绪十二年(1886)充会典馆纂修官、补户部江西司员外郎。
    光绪十八年(1892),以员外郎出任徽宁池太广道道台,在任上他严约僚属,痛抑胥吏,进行了多项变革:胥吏,进行了多项变革:兴建教育--按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扩办芜湖中江书院,在中江书院原舍之外,设“经义”、“治事”两斋。增设经史、性理、舆算、格致(物理)等实用学科。购书数万卷在中江书院建立藏书楼--尊经阁。
    增加税收--清厘关税,汰常关耗费岁万八千金,悉还诸公。还设立谷米出口税,由于每年出口谷米数千万石,所以收入可观。
    兴修水利--捐银五千两,并亲自督修了芜湖西南自大关亭至鲁港十二里的滨江圩堤,还新建三百七十丈大堤。从此可以蓄水,可以泄洪,天地村舍不再受洪水的威胁。
    此外还进行了芜湖设立邮局,加强武装等多项措施。
    光绪二十四年(1898),袁昶升迁为陕西按察使,还没到任,又被提拔为江宁布政使,后被调到直隶。不久,被召回朝廷,以三品京堂在总理衙门行走,同年授二品衔,后又授光禄寺卿、太常寺卿。当时朝廷财政匮乏,朝廷讨论增加厘税弥补不足,袁昶表示反对,认为“增厘税,名病商,实病民,不可增议”。[3]


    忠谏被杀


    光绪二十三年(1897),因曹州教案,德国趁机出兵强占胶州湾,光绪帝下诏求言。袁昶向朝廷条陈了时政二万言书,提出:“德突据胶湾,其祸急而小;俄自西北至东北,与我壤地相错,蒙喀四十八部将折入异域,其祸纡而大。宜及今预练劲旅,痛革吉、奉华靡风习。自顷兵力不能议战,要不可不议守。我朝八旗初制,文武不分途,京外不分途,人皆兵,官皆将,故人才盛,国势强。承平日久,文法繁密,诸臣救过之不暇,于是相率为乡愿,而举国之人才靡矣!金田洪、杨之乱,其始一小民耳,犹穷全国之力仅而克之,况诸国互肆蚕食之心,有不乘吾敝而攻吾之短者哉?夫敌国外患,为殷忧启圣之资。苟得其人,毋拘以文法,则理财、练兵、防海、交邻之策,可次第就理。”光绪帝亲自将其纲要书写在册子中,下发大臣们议行。[5]
    光绪二十六年(1900)山东兴起义和团,杀戮外国教士。慈禧太后和端王载漪想利用义和团的力量对付列强,准备攻打各国公使馆。袁昶向朝廷上了一道二千五百余言的奏疏。 五月十二日(6月8日),慈禧太后在仪鸾殿召开御前会议,袁昶慷慨陈词,与袁昶关系较好的吏部侍郎许景澄、兵部尚书徐用仪和内阁学士联元都支持袁昶的意见,光绪帝握住许景澄的手而哭泣。五月二十一日(6月17日)八国联军攻战大沽炮台。五月二十二日(6月18日) 袁昶上《急救目前危局折》。 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义和团及朝廷军队围攻各国在北京的使馆。袁昶又上一奏疏,力言奸民不可纵,使臣不宜杀,但没有结果。后袁昶又和许景澄一起写了第三道奏疏《请惩祸首以遏乱源而救危局》,严劾酿乱大臣,但这道奏折尚未来及奏报,载漪等人已采取了行动,令刑部尚书赵舒翘将袁昶等人下狱。7月27日,袁昶在被骗出家门后被关押,七月初四(7月29日),袁昶与许景澄身穿官服在菜市口被处死。第二天,慈禧太后发出上谕说“太常卿袁昶、礼部侍郎许景澄,屡次被人参奏,声名恶劣。平日办理洋务,各存私心,每遇召见,任意妄奏,莠言乱政,且多语离间,有不忍言者,实属大不敬,若不严行惩办,何以整肃群僚,袁昶、许景澄均着即行正法,以昭炯戒。”[6]


    身后平反


    光绪二十六年(1900)12月,八国联军退出北京。十二月二十五日,光绪发布上谕,宣布为袁昶等人平反,“开复原官”;宣统元年(1909)又追谥忠节公,五月,宣统下诏在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敕建三忠祠,奉祀袁昶、许景澄、徐用仪三人。袁昶昭雪后,芜湖地方将尊经阁更名为“怀爽楼”,后建袁太常祠,上书“仁政忠节,光日月而薄霄汉,千百世不朽”。每逢清明、冬至之时,地方官绅、学者及百姓均前往祭扫。[6]

    历史评价


    《清史稿》:清代优礼廷臣,罕有诛罚。拳祸既起,忠谏大臣骈首就戮,岂独非帝意哉?观用仪诸人所论事势利害,昭昭如此,乃终不能回当轴之听,何其昧焉?世传大节,并号“五忠”,不数日而遂昭雪,允哉![7]
    汪宗沂:二百年来恩养士,几人抗疏震遐陬。悲闻西市诛龙比,未见东郊保毕周。即用良言嗟已晚,得归正命可比尤。圣僧庵外陈苹藻,恸哭频惊士拥弓!
    严复:善战不败,善败不亡,疏论廷诤动关至计;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皇天后土式鉴精忠。[9]
    蔡东藩:许侍郎、袁京卿二人,名臣也,以忠谏而致祸,同罹惨刑。丹心未泯,碧血长埋。谁为为之,以至于此?[10]
    陈旭麓:许景澄、袁昶颇能了解国内外情势,在后党淫威劫持下的当时,不计个人安危,勇敢地站出来讲话,倒是有点责任感和爱国心的。他们的被杀,是个冤案。30年来的近代史著作,对他或者避而不谈,或者仍贬为“通洋”的罪犯,那不是治史的认真严肃态度。

    二、主要成就


    为政

    在主政一方的宦途中,袁昶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实学废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实学教育,并由此导致相关人才的匮乏。光绪十八年,袁昶在总理衙门工作十余年后,被外放到安徽徽宁池太广道,兼管芜湖关务,这给了他实践自己经世主张的难得机会。在此期间,袁昶刊刻了大量实用书籍并汇为《浙西村舍丛书》,收录了不少对现实有用的重要典籍,如描述边疆形势的地方志《宁古塔志略》、《吉林外纪》、《吉林志略》、《蛮书》、《卫藏通志》、《黑龙江外纪》等,再如对倡导农业有重要作用的《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等。值得一提的是,袁昶对这些书籍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搜集,而是进行了一番整理。比如《齐民要术》,《浙西村舍丛书》中收录的就是以《湖湘》本为底本,《津逮》、《学津》本为校本,并辅以《农桑辑要》、《农书》等整理后的本子,虽然仍有所疏漏,但被后之学者认为是该书较好的清代刻本。正是因为袁昶的这番整理功夫,使得他所收录的这些书籍,仍然能引起今日学者的较高评价,被认为是晚清丛书中之“尤为重要者”。芜湖原有中江书院,袁昶到任后,增建经义、治事两斋,冀以勉励诸生为桑麻谷粟平实有用之学,以待他日登仕路备国器使,则区区所厚幸者。而中江书院确实培养了一批讲求实学的优秀人才。1936年,芜湖当地修筑怀爽楼,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曾写下“经国长才曾照世,成仁短眴欲呼天”的诗句以表哀思。[11]

    学术


    袁昶在学术上也有着独到之处。袁昶是晚清同光体诗人浙派的代表人物。他重视九流百家之学,强调学术对于现实社会的实际作用。袁昶反对脱离实际的书斋学问,认为“干嘉间名人有学无问”。他认为,按四部分类的传统目录学将实学归为子学,没能突显其应有的地位,从而乏人问津,这是最终造成中国缺少经世人才局面的重要原因。在为自己的藏书编订《永慕堂藏书目》时,他独创了一种18部分类法,完全以学术的致用性进行分目,如原来四部分类中地位仅次于经学的史部诸类,被完全打乱,分别编入“通鉴三通历代政典掌故之学”、“本朝三通会典掌故之学”、“舆地学”等,可见袁昶所强调的是史学中以古鉴今、能为今人所用的部分。而原先在传统目录学中从未有过的“律令学”、“洋务学”、“边务学”等分类的出现,更加表明袁昶对经世之学的强调与重视。[11]

    三、个人著作


    袁昶一生著作很多,已刊行的有《渐西村人初集》13卷,《安般簃诗续钞》10卷,《春闱杂咏》1卷,《水明楼集》1卷,《于湖小集》6卷,、《参军蛮语止斋杂著》若干卷。袁昶还将农桑、兵、医、舆地、治术、掌故等书编成一部《渐西村舍丛刻》。

    四、参考资料

1.芜湖市志——人物传略(芜湖古代历史名人)  .安徽文化网.2010-02-21[引用日期2013-09-13]
2.袁昶《毗邪台山散人日记》。
3.《清史稿》:袁昶,字爽秋,桐庐人。从刘熙载读,博通掌故。光绪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十八年,以员外郎出任徽宁池太广道。诫僚属,抑胥吏,多所兴革;扩中江书院斋舍,课以实学;建尊经阁,购书数万卷;汰常关耗费岁万八千金,悉还诸公;定专条,纳新关谷米出口税,岁羡数十万;督修芜湖西南滨江圩堤,自大关亭至鲁港,延袤十二里;更穿筑新缕堤三百七十丈,自是蓄泄有资,田庐完固,民歌诵之。
4.袁昶侧身像取自1934珂罗版印本《庚子辛亥忠烈像赞》。
5.《清史稿》:胶州事起,下诏求言,昶条列时政二万馀言,以:“德突据胶湾,其祸急而小;俄自西北至东北,与我壤地相错,蒙喀四十八部将折入异域,其祸纡而大。宜及今预练劲旅,痛革吉、奉华靡风习。自顷兵力不能议战,要不可不议守。我朝八旗初制,文武不分途,京外不分途,人皆兵,官皆将,故人才盛,国势强。承平日久,文法繁密,诸臣救过之不暇,於是相率为乡愿,而举国之人才靡矣!金田洪、杨之乱,其始一小民耳,犹穷全国之力仅而克之,况诸国互肆蚕食之心,有不乘吾敝而攻吾之短者哉?夫敌国外患,为殷忧启圣之资。苟得其人,毋拘以文法,则理财、练兵、防海、交邻之策,可次第就理。”上亲书其纲要於册,下中外大臣议行。二十四年,迁陕西按察使,未到官,擢江宁布政使,调直隶。未几,内召,以三品京堂在总理衙门行走,授光禄寺卿,转太常寺卿。时财用匮,议整釐税。昶极言釐金名病商,实病民,不可议增。
6.《清史稿》:义和团起山东,屠戮外国教士。昶与许景澄相善,廷询时,陈奏皆忼慨,上执景澄手而泣。昶连上二疏,力言奸民不可纵,使臣不宜杀,皆不报。复与景澄合上第三疏,严劾酿乱大臣,未及奏,已被祸,疏稿为世称诵。追谥忠节,江南人祠之芜湖。
7.《清史稿· 列传二百五十三》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4-08-19]
8.袁昶石刻像,石在安徽芜湖,清代王云绘,叶舟镌。
9.名人名家对联 · 严复撰对联集   .中华励志[引用日期2014-08-19]
10.袒匪殃民联军入境 见危授命志士成仁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8-19]

(来源:百度百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0-5-5 21:15:12 | 只看该作者
问好版主袁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0-5-5 21:16:3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版主转发鄙人拙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5-5-2 02:12 , Processed in 0.19606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