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袁力 于 2016-7-8 16:40 编辑
在明太祖朱元璋八十一位开国功臣、一百一十八位朝之重臣中,有三位大臣与寿州袁氏渊源颇深。但由于“……公之祖避黄河役由寿春徙合肥宗张氏,公之父又由合肥徙庐江。……”(摘自《寿州袁氏宗谱》卷二第8页),故在《明史》中没有直接出现寿州袁氏先祖的记载。《寿州袁氏宗谱》中的“公”就是寿州袁氏再兴公四世(孙)袁洪,字仁长赐名义,明朝开国元勋荣禄大夫右柱国左都督府左都督,殁后追封威远候,谥号沂国公。此文专题介绍四世祖洪公,另两位先祖容后细说。
嘉靖《寿州志·山川·丘墓》云,“国朝袁洪墓:州西南五十里,有唐志淳碑文”。唐志淳作《袁洪先茔墓碑》有铭记,“袁氏居寿州安丰乡之三沟村”,“曾祖以上由齐鲁间来”,“虽杂处田间不异凡庶,然其人皆庞硕淳厚”云云,“元季政乱,天下绎骚(骚动)。公与同列九人,皆以骁勇知名”,洪公与曹良臣起家经历相似,起初反元后归附朱元璋取得开国战功。洪公受朱元璋的委托去了岐阳武靖王的幕府,武靖王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后成为朱元璋的养子改姓朱。碑记写道,“上若曰,‘王(李文忠),朕甥也,以其纯谨可辅,尔善事之。’自是,王之所至,公必从行”,“王甚器之,故于公有婚姻之好焉”,从这里能看出朱元璋对洪公的器重,袁家与皇室的姻亲关系自是开始。
唐志淳作《袁洪先茔墓碑》有铭记,袁洪一生功勋卓著,深得太祖恩宠。但在朱元璋八十一位开国功臣、一百一十八位朝之重臣中为何没有洪公的名讳呢?皆因太祖洪武之讳也,赐名义。且“公之祖(富公)为避黄河役由寿春徙合肥宗张氏(二世祖富公究竟缘何改名换姓无从考证,或避役或避难皆有可能),公之父(显公)又由合肥徙庐江”。故《明史》(卷134)中出现了如下记载:
袁义(?-1399年),安徽庐江人,其本姓张,为张德胜族弟。最初为双刀赵总管,守卫安庆。后左君弼试图招抚,不从。此后张德胜战死后,其归顺朱元璋。任帐前亲军元帅,并赐名,此后数次征伐,累功为兴武卫指挥佥事。之后跟随徐达北伐,在通州击败元平章俺普达等人,追赶贺宗哲、詹同,功劳最大。后跟随平定陕西,击败元豫王部队。后与其他将领合力攻破庆阳。当时张良臣部队多次率众在袁义军营前挑衅,袁义不为所动,仍然坚守并待其松懈后进攻。之后与大军在定西大败扩廓,并在南面攻下兴元。之后晋升本卫同知,调羽林卫,移镇辽东 【1】。
之后,跟随沐英征讨云南,平定普定诸城,留镇楚雄。当时地方屡次叛变,袁义积粮进行长久战,后升任楚雄卫指挥使。当时入朝,朱元璋十分厚爱,并认为其年老,命医生为其染胡须鬓角,以震慑外人,并且特意赐银印以示恩宠。后二十多年,袁义在外屯田修筑桥梁等设施,受到军民爱戴。建文元年,征讨归还后任右军都督府佥事,进同知,后死于任上 【2】。追封威远侯,谥号沂国公,上赐葬庐江北乡忠吴桥。
《明史》记载廖廖数语,误导了袁氏后人,特别是寿州袁氏的后人们。对于没有研究过《袁洪先茔墓碑》(唐志淳撰)、不了解《寿州袁氏宗谱》和“寿州袁家老坟(亦称‘驸马坟’)”的族人们来说,可能认为“袁义”本姓张因明太祖“赐姓名”才从袁姓的。错也!公本姓袁,但因“公之祖为避黄河役由寿春徙合肥宗张氏”,公之父为其取名“张德爵”(所以《明史》中曰其为张德胜族弟也),公跟随朱元璋打江山后,战功赫赫,深得赏识,太祖赐其姓“袁”(恢复“袁姓”),公自取名“洪”,后因明太祖“洪武”之讳,太祖又赐其名“义”,故名“袁义”。换言之,《明史》(卷134)中记载的“袁义”就是“寿州袁氏再兴公四世(孙)袁洪”。
人在《明朝朱棣女婿——驸马爷袁容》一文中,专题介绍的“驸马爷袁容”就是洪公次子(寿州袁氏五世祖)。《明史》(卷121)中有详细记载,此不赘述 【3】。公之世系详见《寿州袁氏宗谱》(2009年纂修)卷二第7-11页(寿州袁氏渊源总世系)【4】。
参考文献:
【1】、《明史》(卷134):“袁义,庐江人,本张姓,德胜族弟也。初为双刀赵总管,守安庆,败赵同佥、丁普郎于沙子港。左君弼招之,弗从。德胜战死,始来附。为帐前亲军元帅,赐姓名。数从征伐,积功为兴武卫指挥佥事。从大将军北征,败元平章俺普达等于通州,走贺宗哲、詹同于泽、潞,功最。复从定陕西,败元豫王兵。与诸将合攻庆阳。张良臣兵骤薄义营,义坚壁不为动,俟其懈,力击破之。走扩廓军于定西,南取兴元。进本卫同知,调羽林卫,移镇辽东。”
【2】、《明史》(卷134):“已,从沐英征云南,克普定诸城,留镇楚雄。蛮人屡叛。义积粮高垒,且守且战,以功迁楚雄卫指挥使。尝入朝,帝厚加慰劳。以其老,命医为染须鬓,俾还任以威远人,且特赐银印宠异之。历二十年,垦田筑堰,治城郭桥梁,规划甚备。军民德之。建文元年征还,为右军都督府佥事,进同知,卒官。”
【3】、《明史》(卷121):“永安公主,下嫁袁容。容,寿州人,父洪以开国功,官都督。洪武二十八年选容为燕府仪宾,配永安郡主。燕兵起,有战守功。永乐元年进郡主为公主,容驸马都尉;再论功,封广平侯,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凡车驾巡幸,皆命容居守。”
【4】、《寿州袁氏宗谱》(2009年纂修):卷一第69-73(袁洪先茔墓牌)、第81页(袁氏渊源和袁家老坟梗概);卷二第7-11页(寿州袁氏渊源总世系)。
本文作者系寿州袁氏再兴公二十三世 袁同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