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袁氏宗亲网-全球袁氏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17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华姓氏树 姓氏的来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4 09:38: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平 于 2015-6-4 09:50 编辑

中华姓氏树 姓氏的来源



      姓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等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又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芊等八姓。这些是远古有代表性的一些姓。
   
    夏、商时期,贵族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氏,周初分赏给鲁卫等国君主。
   
    有关周代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妘、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
   
    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
   
    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以国名为氏。诸侯国君主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晋重即晋文公重耳,以国名晋为氏,重为重耳的简称;鲁申即鲁僖公申,国名鲁为氏,申为名。
   
    ②以邑名为氏。卿大夫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为氏。如晋国大夫毕万采地为魏,后世子孙以魏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万封于韩,以韩为氏。
   
    ③以官名为氏。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中行偃,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
   
    ④以职业名为氏。如巫氏、卜氏、匠氏、陶氏,巫、卜、匠、陶皆为职业名称。
   
    ⑤以住地之名为氏。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名)、东门襄仲(字),是以东门为氏;宋国乐大心为右师,居于宋桐门,称桐门右师,是以桐门为氏。
   
    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子罕)称公子喜,其孙舍之(子展)称公孙舍之。
   
    ⑦以贵族的字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为其氏。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子思)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另有公子騑,字子驷,其孙以“驷”为氏。以祖父之字为氏最为常见,是得氏通例。
   
    春秋以前,贵族之姓承袭自远祖,因此百代不变;氏为贵族得自与自己血缘关系较亲近的先人,则数代即发生变化。
   
    春秋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如本属于姒姓的齐国田氏,至战国时已以田为姓。以往贵族才有姓,平民仅有名,战国以后,平民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姓氏制度的演化,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姓氏人口比例
   
    中国的姓氏李、王、张、刘、陈,可谓当代“百家姓”中之大姓,其人口之和达3.5亿。 李、王、张三大姓人口分别占汉族人口的7.9%、7.4%、7.1%。按照姓氏进化的普遍规律,大姓人数将越来越多,小姓人数将越来越少,甚至最后消亡。
   
    以姓氏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的多少为序,新编成当代人的“百家姓”: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肖、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候、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等。 
   
    这项调查和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历时两年。调查涉及全国1110个县和市,得到了2.96亿人口的数据,共获得姓氏4100个。通过县、地区、省**人口比例的统计,从而得到了当今中国新百家姓的排序。
   
    科学家还将陆续发表中国前300个姓氏的数据和分布地图,重新出版《中国姓氏大辞典》,包括至今已收集到的23000多个姓氏,以推进姓氏文化产业的发展。


    姓氏暗藏大玄机
   
    玄机一:姓氏暗藏遗传密码
   
    “此次的姓氏调查,目的并非仅局限于统计姓氏数量,实际上,姓氏是连接文化遗传和生物遗传的一个桥梁。”
   
    袁义达解释说,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男性后代,由此,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
   
    “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遗传疾病只在同样姓氏的人群中传播,统计好姓名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研究人类遗传学就有了很大帮助。”袁义达告诉记者。

    玄机二:同姓不一定同家
   
    中国人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上这并不可信,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比如说中国第一大姓'李’,有些是来自'嬴’姓,有些是来自'赵’姓,唐朝时'李’姓被李世民分赐给了开国元勋,甚至在后魏时期,鲜卑的复姓也有改成'李’的。”
   
    但是,姓名却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很多海外华侨要出钱修补自己的家谱,他们要寻找自己的根,而在他们修家谱的过程中,通过与内地的联系,也对当地经济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玄机三:中国姓氏最有内涵
   
    袁义达说,实际上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姓氏传承得像中国这样完整而且有内涵。
   
    “比如说日本,虽然也有姓的存在,但文化内涵极少。”袁义达解释,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只有少数的几个姓,明治天皇为了改革,要求全国人民都要有姓,于是短短几年时间里,出现了8万多个姓,而且没有源头及意义,多数是以位置名来代表,如松下、井上、田中,因此,日本学者很难把日本的姓氏与人类遗传联系起来。
   
    在美国,虽然有固定的姓氏,但区区200多年的历史还不能形成文化的传承,因此,美国学者对本国人的考证主要从肤色、毛发颜色和眼球颜色来确定。
   
    而在英国,姓氏则比较稳定,其来源主要有直接借用教名,或在教名上加上表示血统关系的词缀等来表示某某之子或后代,还有在教名前附加表示身份的词缀。还有反映地名、地貌或环境特征的,以及反映身份或职业的,至于后来出现的由双姓合并而来的姓氏,虽然出现较教名晚,但数量要多得多。而在王室,旧时采用“爱德华”作为姓氏,后来还出现了较新的“温莎”。
   
    在欧洲大陆,姓氏通常是用来区分出生地的标志,二战时,欧洲军队曾把同一姓氏的军人分为一组,用以增加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北宋编撰、流传最广的《百家姓》,仅收录438个姓;明代编纂的《千家姓》,共收录1968个姓;而据《中华姓氏大辞典》记载,目前中国56个民族的姓已达11969个;窦学田所编《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中收录的古今姓氏更多达12000个;最新数据中国共有4100个姓

    首次发现“难”姓村
   
    在这次调查中,很多生僻的怪姓也被发现,这些姓氏从来没有被记载过,“过去看到时,还以为这些怪姓是因为笔误产生的,但经过我们这次调查后发现,这些怪姓有其深远的根源。”
   
    袁义达给记者举例说,在河南,研究组发现四个姓“难”的小村,里面的男女老少全姓“难”,当时研究组曾认为这个姓是笔误造成,不具有统计意义,但韩国文化署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异常惊喜,马上组织了一个“寻根访问团”来到中国。
   
    原来,“难”姓在韩国人看来,就是自己的根源,“他们告诉我,河南曾出土过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记载一个鲜卑族官员的事迹,他的名字就叫'难楼’,'难’姓随鲜卑北迁,松花江当时也改名成了'难江’,随后,这些姓'难’的鲜卑族才到了现在的朝鲜半岛,因此,河南这些姓'难’的村民就被韩国人认为是自己的祖先。”



    玩过日本战国的游戏的人都知道日本的各路大名都有家徽,什么武田家的等等.
  
  
   
    很多人就在考虑为什么中国没有呢?
  
  
   
    不客气的说,小日本的那种战争规模,中国在春秋时候都有了,当然也有自己的家徽.
  
  
   
    譬如说晋国的六大姓,这些人都是诸侯的私臣,而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当然也有自己的族徽了.
  
  
   
    关于“三晋”。公元前 458年,晋哀公即位不久,晋国六卿(智、赵、魏、韩、范、中行)之一的智伯掌握晋国的实权,他伙同韩氏、魏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邑地。接着智伯又联合韩、魏围攻赵国都城晋阳,兵将水灌,企图一举灭赵。赵襄子以“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派人秘密说服韩、魏,三家联合起来反对智伯,大败智军于晋阳,杀死智伯。公元前 45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领地。公元前 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烈公十七年),赵、魏、韩受封为诸侯。由于赵、魏、韩都孕育于晋国,“三国分晋”后,虽然晋国宣告灭亡,新兴的赵、魏、韩济身诸侯之列活动于中华舞台;但晋作为公国,其烈公、孝公、静公在狭小的天地中还有名无实地存在了28年。
  
  
   
    这些图很多都是从各种古代兵器上摘录下来的,可信性很大。
  
  
   
    当然如果没有你家的姓名的话:
  
  
   
    可能一,你家祖上从来没有显赫过,至少在秦始皇之前是这样,也没有作过什么大夫等人的武士什么的!
  
   
    可能二,你家是从这些古老的姓中分离出来的!
  
   
    可能三,什么都有可能........
  
  
   
    比如姓张,估计三皇五帝时候都有了,可能是部落的小弓箭手或者是造箭的或者是负责训练射箭的小军官。




    中国最主要的姓氏发源地

    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中国的大多数姓氏也由这条母亲河哺育而生。在黄河流经的最后四省山西、陕西、河南、山东,都有三个以上的姓氏被孕育。其中,尤其是河南,黄河文化积累沉淀最深,汇集的姓氏及其根植地也最多。现介绍如下:
   
    河南省郑州新郑市————韩、高、冯、郑姓的发源地
   
    河南省郑州登封市————雷、郭姓的发源地
   
    河南省许昌市——————文、许、钟、方姓的发源地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陈、胡、田、夏、龙、邱姓的发源地
   
    河南省周口市沁阳市————于姓的发源地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袁姓的发源地
   
    河南省周口市宜阳市————尹姓的发源地
   
    河南省商丘市————————宋、汤、荣、戴、武姓的发源地
   
    河南省濮阳市————————文、张、孙、孟姓的发源地
   
    河南省濮阳范县————————范、顾姓的发源地
   
    河南省新乡辉县市——————段、龚、侯姓的发源地
   
    河南省洛阳嵩县——————陆姓的发源地
   
    河南省洛阳堰师市——————刘姓的发源地
   
    河南禹州市————————方、夏、吴姓的发源地(吴道子故里)
   
    河南卫辉市————————林姓的发源地(比干庙)
   
    河南省南阳市————————吕、谢姓的发源地
   
    河南省南阳唐河、信阳固始————廖姓的发源地
   
    河南省南阳邓州市——————邓姓的发源地
   
    河南省安阳市————————傅姓的发源地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苏姓的发源地(陈氏太极拳)
   
    河南省信阳淮滨县——————蒋姓的发源地
     
    河南省信阳息县————————赖、白姓的发源地
   
    河南省信阳固始县——————潘姓的发源地
   
    河南信阳潢川县————————黄姓的发源地
   
    河南省驻马店上蔡县——————蔡姓的发源地
   
    河南省驻马店正阳县——————江姓的发源地
   
    河南省平顶山叶县————————叶姓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康、石姓
   
    以上内容摘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升级版《中国姓氏寻根游》
   
    参考书目:《新编百家姓》、《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等。

(来源:360doc个人图书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6-4 14:20:3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6-5 01:53:36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
请袁平总版主查一查此文作者,袁氏宗亲网作为一家纯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以飨读者,但也要尊重原创作者的劳动。我好像有点印象此文为袁义达所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6-5 08:01:35 | 只看该作者
袁明辉 发表于 2015-6-5 01:53
拜读了。
请袁平总版主查一查此文作者,袁氏宗亲网作为一家纯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以飨读者,但也要尊重原 ...


    我在转载这篇文章时就认真查过,没见到个人署名,只是在“中华姓氏树”图片右下角有“顾问/袁义达  制图/苏西亚”的标注。由此,我分析这篇文章是以袁义达为首的研究团队的集体成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3-14 08:27:45 | 只看该作者
宗亲,早上好。我叫袁国乾,大秦岭赋是我自己的作品!符合论坛的要求。我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现任中华书画诗词交流协会版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6-3-14 11:30:15 | 只看该作者
506799889 发表于 2016-3-14 08:27
宗亲,早上好。我叫袁国乾,大秦岭赋是我自己的作品!符合论坛的要求。我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现任中华书画 ...

    对不起宗亲!你没注明,我不知道你是原作者,你可以再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袁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02288号   

GMT+8, 2025-5-2 02:13 , Processed in 0.19887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风格设计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